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老龄化的到来,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很多慢性疾病多与睡眠障碍伴发,互为因果。常见的慢性病伴发睡眠障碍如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除了慢性病的病因病机影响睡眠以外,很多慢性病的治疗同样也影响患者的睡眠健康。因此慢性病伴随睡眠障碍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该综合考虑慢性病与睡眠障碍的综合治疗方案,以期控制病情,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慢性病 睡眠障碍 失眠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简介:生物标志物是一种指示剂,可以存在于血、血浆、尿和脑脊液(cercbrospinalfluid,CSF),能反映与临床表现直接相关的生理或病理情况。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在表现出临床症状的前20-30年就有神经变性.但在痴呆出现前AD是不能被诊断的。最近几年,人们将早期轻度智能损害的临床阶段定义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

  • 标签: 生物标志物 神经变性疾病 蛋白质组学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对癫痫及发作性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272例患者使用常规脑电图(EEG)与AEEG检查,并作比较.结果272例中EEG异常105例(38.60%),其中痫样放电48例(17.65%);AEEG异常174例(63.97%),其中痫样放电113例(41.54%).113例AEEG痫样放电中癫痫组87例,发作性疾病组26例,经χ2检验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01).结论AEEG可提高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在癫痫、发作性疾病诊断、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动态脑电图 癫痫 发作性疾病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利用脑脊液净化治疗对模拟血性脑脊液进行体外净化试验,评价该净化的稳定性、滤过赛摔与滤过承载量,为进一步临床试验提供数据。方法选择健康人悬浮红细胞及生理盐水配制成2.5%、5%、7.5%的模拟血性脑脊液,脑脊液净化及配套的管路系统采用自行研制并获国家专利的产品,将此种模拟血性脑脊液按照未来人体试验的模式进行脑脊液净化的体外净化试验,净化参数设置参照正常人体脑脊液循环的生理指标,分析净化前后红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在滤膜最大承载试验中,2.5%模拟血性脑脊液的红细胞去除率达到90%以上时需要的循环总量达到550ml,而5%、7.5%模拟血性脑脊液所需要的循环总量分别为590ml、420ml。在红细胞去除率达95%以上时,2.5%、5%、7.5%模拟血性脑脊液所需循环总量分别为590ml、450ml、480ml。在体外模拟人体环境的净化效果试验中,2.5%模拟血性脑脊液单套滤膜净化循环6次后红细胞平均数由155000个/mm3,下降到65900个/mm3,下降率超过55%。结论脑脊液净化能够有效去除模拟血性脑脊液中的红细胞,设备的稳定性高。

  • 标签: 脑脊液净化仪 净化 红细胞 临床实验室技术
  • 简介:痴呆是由脑部疾病所致的综合征,通常具有慢性或进行性的性质.临床上呈现多种高级神经功能紊乱,包括记忆、思维、定向、理解、计算、语言、学习和判断功能低下,但是意识清楚.过去文献曾强调必须持续6个月以上才能诊断为痴呆,目前不能过分强调此点.因为,有些伴有痴呆的变性疾病整个病程不到6个月.我国急性发病的Creutzfeldt-Jakob病就是如此.

  • 标签: 痴呆 神经变性疾病 诊断 进行性 慢性 脑部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M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9例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患者进行丘脑底核(STN)、苍白球内侧部(Gpi)、丘脑腹中间核(Vim)刺激电极植入术,术前采用1.0TMR和3.0TMRT2加权靶点扫描,在直视下行靶点直接定位。手术前后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评分(UPDRS)及BurkeFahn-Marsden运动障碍评分(BFMs)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手术前帕金森病患者UPDRS:药物"关"状态25-80分,平均55分;药物"开"状态19-53分,平均34分。术后在开机的情况下UPDRS:药物"关"状态17-24分,平均22分,改善率60.0%;药物"开"状态15-24分,平均19分,改善率44.0%。4例肌张力障碍患者BFMs平均改善率55.0%。41例患者术后症状迅速改善,肌张力降低,震颤及异动症消失。结论DBS能明显改善MD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且具有安全性。

  • 标签: 运动障碍疾病 脑深部电刺激 丘脑底核 苍白球内侧部 丘脑腹中间核
  • 简介:体质与睡眠障碍性疾病有密切的相关性,本文从体病相关论与中医体质学应用于睡眠障碍性疾病展望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 标签: 中医体质学 睡眠障碍
  • 简介:一、背景周围神经包括嗅、视神经以外的10对颅神经、31对脊神经、植物神经及其神经节和分支等。周围神经疾病所致的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丧失劳动能力,危害极大,逐渐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第三大病征。造成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因很多,包括外伤所致周围神经损伤、慢性神经卡压(正中神经腕部卡压、尺神经肘管卡压、桡神经弓状韧带卡压,胫神经附管卡压,脊神经侧隐窝狭窄卡压)、炎性或免疫性神经病变(吉兰-巴利综合征、慢性脱髓鞘多发神经根炎)、感染性神经病变(herpeszostervirusHZV、带状疱疹病毒)、内分泌性神经病变(糖尿病、甲状腺功能降低)、中毒性神经病(酒精、化疗药物、重金属)、血管性神经病(脉管炎性神经病、周围血管性神经疾病)、周围神经鞘瘤以及各种颅神经疾病(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先天性疾病(骶裂伴发的栓系)等。

  • 标签: 周围神经疾病 诊断 外科治疗
  • 简介:Tau蛋白是一种微管相关性蛋白,在中枢神经轴突运输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神经变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Tau蛋白为病理基础、以运动异常为主要表现或兼有运动异常及痴呆表现的综合征被称为"Tau蛋白病理相关性运动异常",主要包括与17号染色体相关的额颞叶痴呆和帕金森综合征(frontotemporaldementiawithparkinsonismlinkedtochromosome17,FTDP-17),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supranuclearpalsy,PSP),以及皮质基底节变性(cortico-basaldegeneration,CBD)等,其中FTDP-17为以Tau蛋白为病理基础的家族性疾病的代表,而后两者则为散发性疾病的代表.现仅将在临床表现、分子遗传学改变和病理基础等方面对这类疾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TAU蛋白 神经变性疾病 分子遗传学 病理学 额颞叶痴呆 帕金森综合征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称颅内感染,是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原虫和寄生虫等引起的炎性病变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感染途径包括血行播散、邻近病灶的浸润和沿周围神经蔓延.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脑膜炎和脑炎.不少病变同时累及脑膜和脑实质,又称为脑膜脑炎.病理改变包括脓肿、肉芽肿、粘连、囊性变、血管炎、脱髓鞘和脑积水等.

  • 标签: CT检查 MRI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颅内结核 病毒性脑炎 脑脊髓炎
  • 简介: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AD)病、额颞叶萎缩(代表病Pick病)、帕金森综合征(PDS)、多系统萎缩(MSA)、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等.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患者常有睡眠障碍的主诉,对临床睡眠医生来说有关这些疾病的相关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对主要的神经变性疾病有可能出现的睡眠问题进行简述.

  • 标签: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睡眠障碍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肌萎缩侧索硬化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综合征
  • 简介: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brainstimulation,DBS)的出现是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的一个里程碑。它采用立体定向的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脑内特定的靶点植入刺激电极进行高频电刺激,从而改变相应核团的兴奋性以达到改善症状、控制癫痫发作、缓解疼痛,是一种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方法。自1987年法国的Benabid等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刺激丘脑腹外侧核治疗帕金森病震颤和特发性震颤获得成功后,至今全世界已有500余家医疗中心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植入电极超过35000例次。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术 运动障碍性疾病 帕金森病 疾病治疗 神经外科手术方法 特发性震颤
  • 简介:目的比较MR、CT和体格检查在脑干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将颅脑损伤后出现意识障碍需排除脑干损伤的21例患者在保持气道通畅等情况下,进行体格检查、CT和MR检查,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21例颅脑损伤后意识昏迷患者中出现脑干损伤症状17例,行气管切开14例,行颅内血肿或脑挫伤减压手术7例。21例均行头颅CT检查示脑干区低密度影9例,广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环池周围出血7例,轻度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或脑干周围变化不明显5例;头颅MRJ检查证实脑干损伤15例,另6例仅为纵裂、颅底、半球区脑挫伤。结论MRI对于脑干损伤的诊断优于CT及体格检查,可起到确诊作用。

  • 标签: 颅脑损伤 脑干损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观察和探究对伴过敏鼻炎的鼾症病患儿采用手术联合舌下含服免疫治疗的总体效果以及对患儿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70例伴过敏鼻炎的鼾症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手术联合舌下含服免疫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鼻部症状评分、打鼾症状评分、治疗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ASHQ睡眠因子。结果:2组患儿治疗前的鼻部症状评分、打鼾症状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鼻部症状评分、打鼾症状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各项ASHQ睡眠因子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伴过敏鼻炎的鼾症病患儿采用手术联合舌下含服免疫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儿的鼻部不适和打鼾症状和提高患儿的睡眠质量,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其是一组安全、高效的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方案。

  • 标签: 过敏性鼻炎 鼾症病 手术联合舌下含服免疫治疗 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