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病历摘要患者女性,54岁。主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言语含糊10h,于2010年7月14日入院治疗。患者于发病当日凌晨3:30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言语含糊,无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无意识障碍,症状持续约10min后完全缓解,至清晨4时再次发作2次,每次3~10min。至外院就诊时再次发作,

  • 标签: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内囊 病例报告
  • 简介:患者,男性,1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面部、右上肢麻木20余天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右侧颜面部触觉减退,痛觉过敏.右侧上下肢痛觉过敏,触觉减弱.深感觉双侧对称.四肢肌力均为5级.各深肌腱反射对称,双侧病理征阳性.CT示:左侧丘脑区类圆形结节影,混杂密度,周围水肿明显(图1).MRI示:左侧丘脑区占位,大小3.0cm×3.2cm×3.0cm,等T1长T2信号,且信号不均匀,周围可见水肿带环绕,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不均匀(图2-4).胸部X线提示:双上肺斑点及条索状致密影,界限欠清,考虑肺结核.

  • 标签: 脑结核瘤 左侧 痛觉过敏 上肢麻木 肌腱反射 颜面部
  • 简介:目的:探讨4C模式在日间手术治疗无张力腹股沟修补术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120例日间手术治疗无张力腹股沟修补术的患者实施全面性、合作性、协调性、延续性的延续护理并评价效果。结果:1术后7d的VAS评分为(3.75±0.91)分;术后7d便秘例数为41例(占34.17%)、尿潴留26例(占21.67%);腹胀持续天数为(2.39±1.92)d。2出院时、出院后1周、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的MBI得分分别为(74.02±14.68)分、(73.59±11.87)分、(79.26±10.59)分、(80.47±9.54)分、(82.35±8.21)分。结论:4C模式有助于无张力腹股沟修补术患者日间手术后早期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标签: 延续护理 日间手术
  • 简介:病历摘要患者,男性,67岁,因肢体瘫痪、构咅障碍1h,于2007年1月13日收入我院。入院当日午睡时出现左侧肢体瘫痪,语言表达困难,

  • 标签: 侧肢体瘫痪 言语障碍 语言表达
  • 简介:目的探讨脑复位技术或天幕裂孔切开术对外伤后嵌顿性颞叶钩回的救治效果。方法对56例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者应用脑复位技术或天幕裂孔切开处理嵌顿性颞叶钩回,并与29例常规手术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脑复位组56例中,恢复良好25例,中残7例,重残5例,迁延性昏迷4例,死亡15例;预后较好(良好+中残)者占57.1%(32/56),死亡率为26.8%(15/56)。常规手术对照组29例中恢复良好5例,中残2例,重残5例,迁延性昏迷3例,死亡14例;预后较好(良好+中残)者占24.1%(7/29),死亡率为48.3%(14/29)。两组患者死亡率及恢复较好(良好+中残)者所占比例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发生脑嵌顿时,对于单侧瞳孔散大时间在2h以上,或已经出现双侧瞳孔散大但持续时间在1h以内者,结合脑复位或天幕裂孔切开术,能显著改善病人的预后。

  • 标签: 颅脑损伤 颞叶钩回疝 复位 天幕裂孔 切开
  • 简介:目的探讨前外侧腹膜后入路切除椎管内外沟通性巨大哑铃型肿瘤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前外侧腹膜后入路一期手术切除的1例腰椎管巨大哑铃型肿瘤的临床资料。先由骨科医生根据C型臂透视定位,从左侧12肋后部向脐行倒八字切口手术,显露肿瘤的椎管外部分并切除;然后,由神经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将椎管内肿瘤切除。结果术后MRI检查示肿瘤完全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良好,术前症状完全消失;复查MRI示椎管内无强化影像。结论多学科联合,前外侧腹膜后入路一期手术切除腰椎椎管内外沟通性巨大哑铃型良性肿瘤,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椎管内肿瘤 腰椎 哑铃型肿瘤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总结30例岩区脑膜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岩区脑膜瘤的切除程度,并降低外展神经的损伤。方法总结30例岩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经验及外展神经受损情况,探讨Dorello's管区病理解剖特点与岩区脑膜瘤的关系。结果30例岩区脑膜瘤,〈2.5cm者6例,2.5~3.5cm者16例,〉3.5cm者8例。术后出现外展神经功能障碍者〈2.5cm者0例,2.5~3.5cm者5例,〉3.5cm者4例。暂时性外展神经功能障碍者7例,永久性障碍者2例。结论岩区脑膜瘤术中外展神经出脑干端、穿岩硬脑膜端容易受损伤。提高对Dorello's区解剖认识、肿瘤的早期发现、良好的肿瘤暴露、神经粘连处的锐性分离等,有助于切除肿瘤并减少外展神经的医源性损伤。

  • 标签: 岩斜脑膜瘤 Dorello's管 外展神经
  • 简介:目的通过对43例岩区肿瘤显微外科治疗的分析,探讨岩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提高岩区肿瘤的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手术效果.方法总结43例岩区肿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6例,死亡2例.全切率为65.1%,手术并发症率为51.2%.结论采用颅底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可以提高岩区肿瘤的全切除率,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大多数病人能达到治愈目的.

  • 标签: 岩斜区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并发症 治疗 切除率 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区肿瘤的方法。方法:结合本组15例就岩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4例,症状好转7例,症状加重2例,死于并发症2例。结论: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医肿瘤,术野较大,肿瘤显露清楚,且能避开脑神经的阻挡,多能做到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肿瘤。

  • 标签: 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 岩斜区 颅底肿瘤 外科手术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肌电图(EMG)联合监测技术在岩区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对46例行显微手术切除岩区脑膜瘤患者进行术中下肢SEP监测及眼轮匝肌、15轮匝肌、咀嚼肌和方肌EMG监测,并将术中监测记录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的记录进行比较,SEP潜伏期延长10%或波幅下降50%,EMG出现异常高电压作为预警参考值。结果46例患者中,34例(74%)患者术中SEP监测到病变切除后潜伏期缩短超过3%或/波幅上升超过10%;7例(15%)无明显变化;5例(11%)潜伏期在安全范围,波幅下降到麻醉诱导时的30%。46例(100%)患者术中EMG均记录到不同程度的异常高电压,均根据情况调整手术方案,术毕EMG监测结果示异常放电均消失;术前25例眼胀、耳呜、面部疼痛较重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6例无明显改变甚至呛咳增加、视力下降、复视更严重,3月后复查6例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余术前症状不明显者,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SEP和EMG联合监测可最大程度避免颅神经损伤,保护神经功能,降低手术风险。

  • 标签: 体感诱发电位 肌电图 术中监测 岩斜区脑膜瘤
  • 简介:目的观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区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岩区肿瘤各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肿瘤切除.结果17例全切除,3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术后死亡1例,死于肺部感染.结论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区肿瘤有对小脑反颞叶牵拉轻微,至肿瘤距离可缩短3cm,肿瘤基底部及血管容易处理等优点,全切除率高.

  • 标签: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切除 岩斜区肿瘤 肺部感染 显微手术
  • 简介:重型颅脑损伤所致小脑幕切迹死残率高,是颅脑损伤治疗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回顾我科1998年6月至2003年9月重型颅脑损伤所致小脑幕切迹患者89例经手术治疗获救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脑疝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致脑的救治体会。方法对10例双额叶脑挫裂伤致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经过及时手术抢救治疗后,恢复良好7例,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结论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潜在危险性较大,不应单靠血肿量的多少来判断是否手术,应争取在迟发性脑发生前依据病情变化,及时施行手术减压。

  • 标签: 额叶 脑挫裂伤 脑疝
  • 简介:目的探讨幕上大面积脑梗塞伴小脑幕切迹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6年3月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颞肌贴敷术救治的17例幕上大面积脑梗塞伴小脑幕切迹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GO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其中恢复良好6例(35.29%,6/17),中残3例(17.65%,3/17),重残4例(23.53%,4/17),植物生存1例(5.88%,1/17),死亡3例(17.65%,3/17)。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颞肌贴敷术是治疗幕上大面积脑梗塞伴小脑幕切迹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大面积脑梗塞 小脑幕切迹疝 标准大骨瓣减压 颞肌贴敷
  • 简介:小脑扁桃体下畸形也称Chiari畸形(Chiarimalformation,CM),是一种以小脑扁桃体向下人枕骨大孔为特征的先天性畸形,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SM)为其常见的合并症。本文就CM并SM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小脑扁桃体下疝 脊髓空洞症
  • 简介:目的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及并发脑中心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脑中心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半年随访,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恢复良好7例,中残7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结论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应密切观察意识,瞳孔,CT影像学变化,及时的双侧开颅减压,以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颅脑损伤 额叶 脑中心疝
  • 简介:我院2001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109例,其中18例发生脑中心,现将其临床资料及治疗过程报道如下。

  • 标签: 脑中心疝 额叶挫裂伤
  • 简介:目的探讨CT定位微创抽吸注入尿激酶引流脑内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脑出血脑患者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CT定位,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抽吸引流,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后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肿量、发病距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和出院时的生存情况。结果出院时意识状况:神清4例,浅昏迷7例,中度昏迷3例,深昏迷4例,死亡8例,死亡率22.9%,8例中6例死于脑干功能衰竭,1例死于肺炎,1例死于再出血。另外9例因放弃治疗而死亡,总死亡17例。存活18例中,随访出院后3个月GOS评分优良率27.8%。结论微创抽吸注入尿激酶引流脑内血肿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患者,创伤小,时间短,及时缓解了脑,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脑疝 CT定位 微创
  • 简介:目的提高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的40例岩区肿瘤病人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岩骨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作为磨除岩骨的定位标志,以减少岩骨内结构的损伤.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脑神经损伤、脑组织水肿、肌力减退等.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处理岩区肿瘤较好的手术方法.大多可全切除肿瘤.

  • 标签: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颞骨岩部 颅底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来院时即已处于脑期,病情危重,往往存在血凝、生化等多项指标异常,存在血流动力学紊乱,对手术耐受性差,因此手术死亡率高,术后并发症多,术后部分患者死于严重并发症。损伤控制外科(damagecontrolsurgery,DCS)理念1983年由Stone^[1]首先提出,主要针对严重创伤患者,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脑疝 损伤控制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