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年龄段平衡功能的不同表现,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方法将109受试者按年龄划分为青少年、中青年和老年。使用Swaystar检查装置记录7项平衡试验中躯体前后、左右晃动的角位移和晃动总面积。结果(1)当视觉、本体觉或前庭觉传入信息受到干扰时,老年平衡功能明显较差;单左腿站立时,老年躯体晃动幅度明显大于另外两(P〈0.05),然而单右腿站立时,三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青少年阶段的姿势调节主要依赖于视觉。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本体觉和前庭觉减退会导致平衡功能的降低;而在青少年时期视觉姿势调节过程中占主要地位。

  • 标签: 正常人 平衡功能
  • 简介:目的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探讨诊断要点和综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综合措施,包括维持生命体征,维持氧饱和度正常,防治脑水肿,早期(〈12h)亚低温治疗,同时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和大剂量纳洛酮(0.4mg/kg)治疗。早期(〈12h)持续侧脑室外引流术,高压氧及促醒治疗等。结果根据GOS(伤后3月)评分,良好9(20.9%),轻残12(27.9%),重残8(18.6%),植物生存2(4.7%),死亡12(27.9%)。结论DAI病人早期明确诊断并采取积极的综合处理措施,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弥漫性轴索损伤 诊断 治疗 措施
  • 简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由Adams等于1982年正式命名,是头部遭受加速性旋转外力作用时,因剪切力而造成的以脑内神经轴索断裂和毛细血管损伤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脑损伤,多数病情危重,是颅脑损伤后植物生存、重残和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1],病死率高达50%,恢复良好者不到25%[2],

  • 标签: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临床分析 原发性脑损伤 毛细血管损伤 神经轴索断裂 Adams
  • 简介:目的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进修人员的现状,为提高神经介入教学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2-2017年介入神经病学科进修学员,对相关介入操作"零"基础的学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员的年龄、性别、职称、工作单位级别及学习后的理论与实践考核成绩等。结果在112介入操作"零"基础学员中,男性学员108(96%),中高级专业职称101(90%);经过6个月的学习,熟练或较为熟练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92(83%),熟练或较熟练掌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ractionangiography,DSA)81(72%)。理论与实践均取得较好成绩的年龄集中26-35之间。结论神经介入技术与理论的最佳学习年龄26-35之间。针对"零"基础的神经介入学员,应根据学员前期的工作经验和教育基础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育。

  • 标签: 神经介入 教学 进修医生 继续教育
  • 简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3-5分的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情危重,死亡率高。如何提高其救治水平一直是神经外科致力探索的重点之一。我院2001年3月~2006年8月对35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颅脑损伤 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通过对43岩斜区肿瘤显微外科治疗的分析,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提高岩斜区肿瘤的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手术效果.方法总结43岩斜区肿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结果肿瘤全切除28,次全切除9,大部切除6,死亡2.全切率为65.1%,手术并发症率为51.2%.结论采用颅底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可以提高岩斜区肿瘤的全切除率,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大多数病人能达到治愈目的.

  • 标签: 岩斜区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并发症 治疗 切除率 体会
  • 简介:急性弥漫性脑肿胀(acutediffusebrainswelling,ADBS)指颅脑损伤后脑组织充血、肿胀造成脑移位和颅内压增高,死亡率和致残率高.我院自1997年1月至2001年6月共收治ADBS患者35,占同期收治颅脑损伤患者总数的4.5%.

  • 标签: 颅脑损伤 弥漫性脑肿胀 合并症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脑血管药物的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同性别与年龄的关系。方法从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使用脑血管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选取200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28(64.00%),女性72(36.00%),年龄≥60患者117(58.50%),<60患者83(41.50%),对其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男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差异较大,其中50~59,60~69年龄段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药物可导致不良反应较多,且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年龄及性别具有较大关系。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药物治疗 不良反应
  • 简介:老年人垂体腺瘤(senilepituitaryadenoma,SPA)临床上较少见[1,2].由于肿瘤毗邻许多重要结构,增加了手术切除的难度.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是现代应用较普遍的一种术式.我科从1998年12月至2003年12月对282垂体腺瘤施行经蝶显微手术(transsphenoidalsurgery,TSS),其中SPA43,占15.3%,均获得满意效果,现将重症监护等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垂体腺瘤 显微外科手术 监护
  • 简介:目的分析儿童烟雾病及烟雾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影像资料,根据年龄发育阶段研究首发症状及临床特征,探讨脑梗死发生与颈内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2002年1月-2009年5月连续住院的78儿童烟雾病及烟雾综合征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息儿的年龄及性别分布特点,首发症状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出血型和缺血型)中的特点。将脑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图像清晰的缺血型烟雾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rack,TIA)和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比较两的Suzuki分期差异。结果78患儿中男36(46.2%),42(53.8%)。起病年龄18个月~17平均(8.55±5.80),5~10患儿47(60.3%)。幼儿期首发症状仅见肢体无力和抽搐,发作性头痛从学龄前期开始出现,学龄期开始出现视力障碍和不自主运动,记忆力下降等。脑缺血型烟雾病72(92.5%)。缺血型首发症状多见TIA51(43.1%)、肢体瘫痪15(20.8%)、发作性头痛22(30.6%)、肢体麻木11(15.5%)、抽搐8(11.1%)、言语障碍6(8.5%)等。出血型首发症状为头痛伴意识障碍(50%)、伴肢体无力(50%)、伴言语障碍(16.7%)。C部位多在额颞顶叶,脑血管病变主要累及颈内动脉系统。出血部位多在脑室系统(50%)。其次为基底节(55.4%),丘脑和额颞叶各占16.7%。TIA(27)和Cl(27)脑血管造影Suzuki分期无显著性差异(X2=1.054,P=0.596)。结论5~10为儿童烟雾病的发病高峰期,临床以缺血型为主,出血型少见。不同年龄发育阶段临床首发症状有所差异。以TIA和CI为表现的缺血型烟雾病息者DSA的Suzuki分期无显著差异。

  • 标签: 烟雾病 儿童 临床表现 脑血管造影 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Aβ变量(Aβ40、Aβ42水平及其比值)正常衰老和阿尔茨海默病(AD)疾病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对AD其诊断价值.方法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113AD患者和205不同年龄段健康者的血浆Aβ水平并分析其与AD临床的相关关系.结果在正常衰老过程中Aβ40和Aβ42水平呈现相反的变化曲线.AD患者Aβ40水平显著高于与其年龄匹配的正常老年(P=0.002),而Aβ42水平却显著低于后者(P<0.001),但在AD自然病程中Aβ变量没有明显改变.ROC分析表明:以aNCAβ比值的x+2s(15.9)为截断点时,其对AD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24%和96%.结论血浆Aβ变量呈现年龄和疾病相关性变化,其中Aβ比值有助于AD的临床诊断.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简介: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和卒中后失语症分类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1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符合病例入排标准的421急性卒中患者,应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汉语失语检查法中的利手评定标准进行利手判定、西部失语成套测验进行失语症的分类及失语指数(AphasiaQuotient,AQ)评分,按照年龄不同分为青、中、老年三,按卒中类型分为脑梗死及脑出血,结合不同性别观察失语症类型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年龄、性别以及卒中类型间失语症类型分布有无差异。结果入选患者均为右利手,男性占69.60%,女性占30.40%。失语症类型如下:运动性失语11685,31),感觉性失语3520,15),传导性失语1510,5),经皮质运动性失语6350,13),经皮质感觉性失语118,3),经皮质混合性失语2713,14),命名性失语7347,26),完全性失语8160,21),经统计学分析,男性卒中后失语症发生率(69.60%)明显高于女性(30.40%)(χ2=11.57,P=0.003),尤以青中年(≤65)为主(73.38%),老年期(〉65)女性发生率逐渐升高(42.97%),与男性差异逐渐缩小(26.28%);性别对失语症类型无明显影响(χ2=13.84,P=0.054),男女患者均以运动性失语最常见(分别为29.01%、24.22%);各年龄患者失语类型分布无明显差异(χ2=14.94,P=0.382)。脑梗死所致失语症患者较脑出血所致者更为多见(分别为306和115),但在失语症类型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χ2=13.23,P=0.067),除女性脑出血患者外,均以运动性失语最为常见(分别为29.82%,29.55%,26.67%)。结论年龄、性别及卒中类型对卒中后失语症类型分布均无明显影响,男性卒中后失语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且患病平均年�

  • 标签: 卒中 失语症类型 性别 年龄 卒中类型
  • 简介:目的探讨"悬吊法"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方法利用"悬吊法"对43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43患者术后疼痛均立即消失,无伤残及死亡病例,术后总有效率达100%,随访2~42月,平均24个月,无复发病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面部麻木1,出院时均治愈。结论利用"悬吊法"对三叉神经进行减压,减压充分,能提高治愈率,减少术后复发。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悬吊 疗效
  • 简介: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感人体引起的精神障碍。我院精神科2005年12月29日收治的癔症患者1,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21,武警战士,因感觉上腹部反复疼痛伴有自残行为,总病程1年余入院。该患者于1年前我院行精索静脉曲张术,术后1个月诉左下腹牵扯痛,逐渐出现精神恍惚、头昏、失眠、兴趣丧失,对自己病情过分关注并伴有自残行为。到当地精神病院诊断为“抑郁症”,给予博乐欣治疗3月余,后又送往上海某精神病专科医院治疗4月余,诊断“精神分裂症”给予氯丙嗪,日剂量700mg/d,病情时轻时重。入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住院后给予维思通等治疗后,1周症状缓解,但过1月减量后又发病,发病时诉腹部牵扯痛难忍,满地打滚,伴有自残、自伤行为及精神恍惚。当时查体:神志清,体温、血压、脉搏均在正常范围,心肺检查未见异常,左季肋区有局部压痛,无反跳痛,神经系统检查亦无异常发现,其他实验室检查排除躯体性疾病。根据症状及病史,诊断“癔症”,给予停用抗精神病药物、心理暗示及应用改善脑供血的药物等处理,2周后明显好转,1月后痊愈,随访至今未发。

  • 标签: 癌症 误诊
  • 简介:随着高效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脑脓肿脑脓肿中所占比率有逐渐增加之趋势,少数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脑肿瘤极为相似,直至术中见到脓液才得以确诊[1],此为瘤型脑脓肿.我科于1990年1月至2002年2月共收治脑脓肿165,其中23临床表现与肿瘤相似,甚至连CT和MRI检查均难以鉴别,术前多数误诊为胶质瘤.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脑脓肿 误诊 磁共振成像 CT检查 手术方式
  • 简介:目的探索、研究锁孔(微骨孔)技术治疗颅脑深部肿瘤和动脉瘤,回顾性总结采用锁孔技术显微手术治疗517颅内深部肿瘤和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439颅内深部肿瘤,包括脑桥小脑角及小脑肿瘤,岩斜区肿瘤、颅前窝脑膜瘤、鞍区肿瘤、镰旁和镰幕区脑膜瘤经锁孔(微骨孔)技术切除,以及导航指引下锁孔-显微手术切除脑内深部胶质瘤;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78。结果517手术中死亡2(占0.4%),439颅脑肿瘤中全切肿瘤396(占90.2%),次全切除22,大部切除21。结论锁孔(微骨孔)技术是治疗颅内深部肿瘤和动脉瘤的良好方法,具有损伤少、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颅内肿瘤 颅内动脉瘤 锁孔技术 显微外科
  • 简介:,70,高血压病史10年。2005年4月14因头痛、头晕就诊,当时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切题,四肢活动自如。CT示右额叶脑出血,量15ml,给予保守治疗,好转出院,无后遗症。11月10日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呈嗜睡状态,言语切题,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存在,左侧肢体肌力Ⅱ级,CT示右额叶低密度改变,右颞顶部脑出血,约40ml。

  • 标签: 高血压 多发脑出血 CT 治疗
  • 简介:患者,28,因"头痛18d,肢体无力2d"于2010年10月21日入院.患者18d前因疲劳睡觉时颈部枕床旁护栏,醒后出现右侧颈部、后枕部隐痛不适,疼痛呈阵发性,开始未予重视.2d前突然出现右侧颈部、后枕部剧烈疼痛,并头晕、恶心、呕吐.首先是右侧肢体麻木,活动不灵,随后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视物双影,无恶心呕吐,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为求诊治入我科.患者既往体健,无吸烟、饮酒史,无特殊家族史.查体:血压120/90mmHg,神志清,言语流利.

  • 标签: 左侧肢体无力 梗死 半侧 延髓 恶心呕吐 剧烈疼痛
  • 简介:目的总结脑脓肿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脑脓肿的临床资料,其中立体定向穿刺术9,开颅脓肿切除术6(其中去骨瓣3),药物治疗3。所有病人在体温恢复正常后继续应用抗菌素10d,并观察1周后出院。结果出院时,新发脑积水1,肢体偏瘫2;术前就有癫痫的3,术后虽然积极抗癫痫治疗,但仍存在癫痫;其余病人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或大部分好转,经影像检查脓腔消失,水肿明显减轻。结论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及时使用基于细菌敏感性的适当抗菌素,必要时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最优手术干预,有助于提高脑脓肿治疗效果。

  • 标签: 脑脓肿 诊断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