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多发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炎性脱髓鞘为主要特征,以髓鞘脱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不同程度的轴索病变为主要病理特点,临床上具有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复发-缓解、时间和空间上多发以及激素治疗有效等特点。免疫学因素在MS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就MS的免疫学主要发病环节、免疫干预治疗两方面来阐述MS的免疫研究进展。

  • 标签: 多发性硬化 自身免疫
  • 简介:颅脑损伤一般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情重,预后差.其中单纯颅内血肿疗效较好,但颅内多发血肿病情急重,如果诊断治疗不当难以收到预期效果.本组从1995年以来收治124例,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颅内多发性血肿 治疗 诊断 CT表现 颅脑损伤
  • 简介:目的分析多发硬化脊髓受累患者临床表现及MRI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治疗的46例多发硬化脊髓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果起病形式以急性(58.70%,27/46)或亚急性(34.78%,16/46)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95.65%,44/46)、感觉障碍(84.78%,39/46)和尿潴留(67.39%,31/46)。MRI受累部位以颈髓最常见(45.65%,21/46),其次为胸髓(28.26%,13/46),呈脊髓内单一或散在多发长T。、长T:斑片状异常信号影,病灶长度一般不超过2个椎体节段(84.78%,39/46),个别患者(15.22%,7/46)病灶长度超过2个椎体节段;增强扫描可有不同程度强化(78.26%,36/46)。结论多发硬化脊髓受累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脊髓受累可呈现单一或散在多发病灶,病灶长度较少超过2个椎体节段,但病灶节段延长不能排除多发硬化。MRI是诊断多发硬化脊髓受累最敏感和最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标签: 多发性硬化 脊髓疾病 磁共振成像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多发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脱髓鞘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有炎症侵润、髓鞘脱失及轴索变性、神经元及少突胶质细胞丧失,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越来越多学者认为神经毒性机制参与了MS的发病,为MS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神经毒性物质,是指对胶质细胞、神经元、轴索具有直接毒性作用,能导致其坏死、凋亡的物质,主要有兴奋性氨基酸、氧化物、凋亡相关蛋白、钙离子、钙蛋白酶等。本文就MS的神经毒性物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多发性硬化 神经毒性 治疗
  • 简介:患儿男,15岁,于2000年6月10日首次就诊,代诉:患儿自初中升学考试前,突然出现快速、无目的、重复的头向一侧晃动,动作刻板。每日10数次,发作时双上肢屈曲、用劲,家长制止时,症状可短时间自我控制,但当解除约东后,发作次数即突然增多。集体活动时不发作,睡眠时症状消失,学习与正常生活不受影响。既往无类似病史。患儿系第

  • 标签: 儿童 多发性抽动症 心理治疗 学习压力 紧张情绪
  • 简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脏器损伤,因其伤情复杂严重,致死、致残率高,病情变化较快,对神经外科医师及医院综合急救能力,是一个挑战。合理有效的处理,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我院自2005年7月~2009年8月共收治该类病人65例,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男48例,女17例。年龄22~65岁,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多发性脏器损伤 临床分析 多发脏器损伤 神经外科医师 2009年
  • 简介:目的研究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ICA)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多发ICA.结果14例共32个病灶,MRI检出30个;表现为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受损的症状和体征;12例共18个病灶手术切除,其余病灶采用保守治疗;手术无死亡,疗效满意;14例中5例有可能家族史.结论多发ICA的诊断主要依靠MRI检查;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方法;神经导航对于多发ICA的手术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多发ICA与家族性海绵状血管瘤(FICA)关系密切.

  • 标签: 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 磁共振成像 治疗 外科手术
  • 简介:1对象与方法2000年3月~2008年2月,我院收治小儿多发脑脓肿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6个月~10岁,平均5岁。房间隔缺损1例,法洛四联征2例。本组病人均有发热(体温38.5~41.5℃)和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表现.及精神异常、脑膜刺激症等脑损害症状。入院前均使用过抗生素。本组CT平扫及强化检查,表现为颅内多发环形增强影,增强后囊壁为均匀一致强化环,周围水肿明显;脓肿数目2~5个;分布于单侧大脑半球1例,双侧大脑半球9例。

  • 标签: 脑脓肿 引流术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8岁,因四肢末端麻木乏力5个月,于2006年5月入院。入院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缓慢进展性四肢末端麻木,伴乏力、肿胀,僵硬(晨起时明显,持续1h以上),最初为双手指末端麻木,渐进性出现全手、腕部、双足麻木及四肢末端怕凉、双手指及足趾皮肤变黑(以右端为重),伴有全身大关节疼痛及多个指(趾)关节疼痛肿胀,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治疗(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既往史:有“淋巴结结核”史,已行手术切除;有“美尼埃氏病”史;1982年曾因左肩关节外伤于当地医院手术治疗,术中有输血史;平素全身皮肤易出现瘀斑。入院查体:神志清,四肢末端皮肤稍黑、发凉,四肢肌力稍低于5级,双侧肱二头肌反射、双膝反射活跃,双侧桡骨膜反射、双侧踝反射减弱,双侧病理征阴性。

  • 标签: 结缔组织病 重叠综合征 病因 多发性神经病 免疫功能紊乱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β(TNFβ)基因多态性与多发硬化(M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对60例MS患者(MS组)和11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TNFα及β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MS组TNFα-308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4),且MS组等位基因A含量(3.3%)与对照组(11.8%)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08);MS组TNFβ+252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4),且MS组等位基因A含量(69.2%)与对照组(55.5%)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4)。结论TNFα-308A等位基因的多态性与MS的发病有一定负相关,TNFβ+252A等位基因频率及TNFβ+252A/A基因分布频率与MS的发病有一定正相关。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Α 肿瘤坏死因子Β 多发性硬化 聚合酶链式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基因多态性
  • 简介:多发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在临床上常见多处颅骨破坏,而单一溶骨少见报道。我科近月收治了1例以颅内占位为首发表现的多发骨髓瘤,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多处颅骨破坏 颅内占位 溶骨
  • 简介:目的探讨GATA-3及Th2细胞因子IL-4与多发肌炎(PM)/皮肌炎(DM)的关系。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PM/D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GATA-3、IL-4的mRAN表达,并与正常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PM、DM组中GATA-3mRNA表达阳性率(85.7%,86.4%)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5%)(P〈0.05);PM、DM组GATA-3的表达强度(0.268,0.411)均高于正常对照组(0.000)(P〈0.05);皮肌炎IL-4mRNA的表达强度(0.251)高于正常对照组(0.000)(P〈0.05);GATA-3与IL-4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475,P〈0.05)。结论皮肌炎的Th2细胞过度分化及体液免疫增强可能与GATA-3表达增强有关。

  • 标签: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GATA-3 IL-4 PBMC
  • 简介: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染色了解协同刺激分子B7-H1蛋白在多发肌炎(PM)和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LGMD28)患者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PM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3例PM患者(PM组),26例LGMD2B型患者(LGMD2B组)及21例肌活检正常者(对照组).对所有成员行肌肉活检,冰冻切片后进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肌组织中B7-H1蛋白的表达.结果(1)PM组与LGMD2B型组肌肉活检普通病理染色结果相似,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坏死、吞噬、再生现象,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2)PM组B7-H1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呈棕黄色至棕褐色,主要集中在有炎细胞浸润的变性、坏死肌纤维上;其肌组织中B7-H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LGMD2B型组和对照组成员肌组织中水平明显增高(分别为69.77%、26.92%、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协同刺激分子B7-H1在PM患者肌组织中高表达,参与了PM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可成为PM与继发性炎细胞浸润性肌病相鉴别的免疫病理标志.

  • 标签: 多发性肌炎 免疫组织化学 协同刺激分子
  • 简介:目的探讨2q33区段CD28及ICOS基因多态性与多发硬化(MS)遗传易感性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以来白中国南方汉族人群的83名确诊MS患者(MS组)和110名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利用PCR-RFLP技术、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分析检测扩增产物CD28及ICOS基因的多态性。免疫荧光双标记流式细胞学法检测2组患者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表面CD28及ICOS表达水平。结果MS组ICOS-2394位点TT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3.7%vs10.9%),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6.O%vs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问无明显联合效应。ICOS-2394多态位点TT基因型与原发进展型(PP)-MS发病相关,而CT基因型与继发进展型(SP)-MS发病无关。3个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MS急性期患病严重程度均无明显相关(P>0.05)。,MS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28及ICOS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南方汉族人群ICOS.2394位点多态性与MS发病相关.其中TT基因型与PP-MS发病相关,而CT基因型与SP-MS发病无关,提示该基因为MS的易感基因。CD28基因多态性与MS患病无关。

  • 标签: 多发性硬化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患者女,60岁.反复性四肢抽搐50年,此次发作8d,于2004年5月5日入院.自10岁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性四肢抽搐,每次持续10min~1h,不伴意识丧失及大小便失禁.25年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予口服"氯化钙"治疗,症状缓解.8d前再度出现上述症状,伴双手指端麻木,头部MRI检查可疑为"脑血管病"而入院.15年前双眼白内障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 标签: 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颅内多发钙化灶 血钙 急性发作期
  • 简介:男,70岁,高血压病史10年。2005年4月14因头痛、头晕就诊,当时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切题,四肢活动自如。CT示右额叶脑出血,量15ml,给予保守治疗,好转出院,无后遗症。11月10日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呈嗜睡状态,言语切题,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存在,左侧肢体肌力Ⅱ级,CT示右额叶低密度改变,右颞顶部脑出血,约40ml。

  • 标签: 高血压 多发脑出血 CT 治疗
  • 简介:患者,男性,31岁。因头部多发肿物于于2014年6月11入院。入院查体:头颅大小及形态正常,颅顶部及颅枕部可触及多个肿物,质地坚硬,不能活动,最大者约3.2cm×2.2cm大小。头颅i维CT片示:脑颅骨表面凹凸不整,颅骨外板、板障密度不均,部分骨质局限性增厚并见多发结节状,部分病灶向颅骨表面突出(图1,2),于2014年6月13日在局麻下行颅骨肿瘤切除术,

  • 标签: 颅骨骨瘤 多发性
  • 简介:患者女性,38岁。主诉短暂性感觉性失语,伴右侧肢体无力15d,于2005年5月30日入我院治疗。患者于15d前无任何诱因出现烦躁、头晕、头痛,有音感但不能理解他人言语内容,伴右侧肢体无力、跛行,无发热、寒战。于当地医院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多发病灶;后行乳腺、腹部及生殖系统相关检查未发现病灶,考虑为“脑内多发炎性肉芽肿”,

  • 标签: 脑脓肿 真菌病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分析前循环急性多发与单发脑梗死病因差异。方法纳入前循环急性脑梗死129例,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特点分为多发组和单发组,按TOAST分型标准对卒中病因进行分类。结果69例多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44例,心源性栓塞13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3例,其他原因所致的脑缺血性卒中4例,不明原因的脑缺血性卒中5例;60例单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6例,心源性栓塞5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34例,其他原因所致的脑缺血性卒中2例,不明原因的脑缺血性卒中3例。多发组与单发组相比,多发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更常见(P=0.000),单发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更常见(P=0.000)。结论前循环急性多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急性单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 标签: 前循环 多发脑梗死 单发脑梗死 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