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原代神经细胞培养体系对放射性损伤敏感性及其损伤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体系,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以及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体系并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始终正常培养),放射损伤组(对细胞实施X射线单次照射)。72h后,对比评价不同组细胞死亡率、凋亡以及活性氧(ROS)含量变化。结果X射线照射引起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细胞死亡率[(68.0±5.2)%]及ROS含量(103.6±8.8)升高最为明显。共培养体系细胞损伤较轻,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体系则无明显损伤。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和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体系中放射损伤组的细胞死亡率及ROS含量与同体系内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放射损伤组的细胞死亡率及ROS含量与其余两种培养体系同组相应指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元放射性损伤的主要表现是异常凋亡。结论放射损伤后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ROS含量明显增高,导致神经元凋亡失调。因此,ROS可能成为放射性脑损伤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 标签: 放射性损伤 共培养 神经保护 活性氧
  • 简介:目的研究改良体外小胶质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及效果。传统法存在动物用量大、成本高且细胞培养时间长等局限。方法结合消化试剂组合和手摇震荡法培养分离小胶质细胞;同时采用Iba-1免疫荧光法进行细胞鉴定和纯度分析,台盼蓝染料法进行活力检测以及脂多糖刺激比较不同状态的小胶质细胞。结果改良法可在4d内稳定获得小胶质细胞>1.0×10^6个/60mm培养皿,纯度≥98%,活力>98%,较传统法在动物用量、总成本和培养时间分别减少了2、3.2、1.5倍。结论改良法可减少动物用量、降低成本,缩短细胞培养时间;为研究小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机制建立了一种稳定、简便、高效的细胞模型。

  • 标签: 小胶质细胞 原代培养 新生大鼠
  • 简介:目的分离、培养成年食蟹猴脑室下区神经前体细胞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成年食蟹猴脑室下区组织,经木瓜蛋白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消化后,接种于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中。结果神经前体细胞可以增殖形成神经球,经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验这些细胞呈现巢蛋白nestin阳性.神经球分化后的细胞表达胶质细胞的标记物及神经元的标记物。脑室下区来源的神经球进行自主分化时可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但分化成神经元的比例都很少。结论从食蟹猴脑室下区分离培养细胞可以在体外增殖形成神经球.并可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符合神经前体细胞的生物学性状。

  • 标签: 脑室下区 神经前体细胞 自主分化 食蟹猴 神经球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原代培养及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的诱导分化.方法取孕16dWistar大鼠的胚鼠全脑,进行体外培养,并对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以及诱导分化的GABA能神经元进行鉴定.结果培养24h后,出现2~4个细胞细胞球.分化2d后,神经球贴壁后伸出细长突起,并可和周边神经球伸出的突起连接.神经球周边可见大量散在贴壁的双极或多极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可见神经球均有nestin、NF200、GFAP阳性细胞.取第3代神经球行GABA能神经元定向分化.分化24h后,实验组细胞球贴壁.3d后,实验组细胞球周边有大量散在分布细胞贴壁生长,胞体圆形较大,有1~2个细长突起.免疫荧光显示,实验组周边散在的贴壁细胞多为GAD65阳性细胞.GAD65阳性细胞分化率实验组(85.97±2.78)%、对照组(18.16±2.29)%,P<0.01.结论本实验利用寡核苷酸序列特异性阻断了bHLH基因家族的调控因子之一Hes1,解除了其对bHLH的抑制,促进了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实验还发现,阻断Hes1后大大提高了神经干细胞向GABA神经元分化的比率.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分化 GABA神经元
  • 简介:目的探讨以最近发展起来的核转染技术直接将编码绿色荧光蛋白DNA质粒转染到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细胞核内进行基因修饰的可行性。方法从兔股骨抽取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原代骨髓基质细胞。以Nucleolector^TM技术转染pEGFP-C2(EGFP组),以同期培养未转染的细胞作为对照组。测定细胞的活力、贴壁率、生长曲线以及转染的效率。结果在转染后24h成功发现EGFP的表达。两组细胞具有相似的形态学变化、贴壁率以及生长曲线。EGFP的表达逐渐增强,至第6天达到最高峰(47.8%),观察一个月未发现表达减弱。结论pEGFP-C2基因核转染对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增殖无明显影响;EGFP可以作为兔骨髓基质细胞有效的基因表达标记;Nucleofector^TM技术是一种简易而高效的转染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的方法。

  • 标签: 绿色荧光蛋白 骨髓基质细胞 核转染
  • 简介:目的观察灵孢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及对TNF-amRNA和iNOS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中脑原代小胶质细胞培养,用灵孢多糖预处理30min,再加入脂多糖处理24h,通过免疫组化检测OX-42的阳性细胞数及RT-PCR检测TNF-amRNA和iNOSmRNA的表达。结果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数量增多.TNF-amRNA和iNOSmRNA表达增高,但经较大剂量灵孢多糖(100μg/mL,300μg/mL)预处理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被抑制,且总的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1),TNF-amRNA和iNOSmRNA表达量也降低(P〈0.01)。结论灵孢多糖可以减少TNF-amRNA和INOSmRNA的表达,可能是由于灵孢多糖的预处理阻断了由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提示灵孢多糖可能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小胶质细胞 脂多糖 灵孢多糖 肿瘤坏死因子A 一氧化氮合酶
  • 简介:目的评价体外培养的成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遗传稳定性.方法制备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染色体标本,以常规染色和G显带进行染色体的核型分析.结果体外培养的成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人类的46条染色体,未见非整倍体染色体像;G显带图像核型分析显示其为二倍体正常核型,染色体中未发现有缺失、倒位、易位、双着丝粒和环状染色体等结构异常.结论体外培养分化形成的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保持了遗传学上的稳定性,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 体外培养 G显带 染色体数目 临床应用 细胞遗传学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SC)的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的条件和特点。方法从孕14~16d的大鼠胚胎脑皮质中分离NSC,在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B27联合作用下使其稳定增殖,并用10%的胎牛血清诱导其贴壁分化,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行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Gale-C免疫荧光染色,对NSC及其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NSC增殖成神经干细胞球并传代,鉴定为Nestin染色阳性细胞,并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细胞(NSE染色阳性细胞)、星形胶质细胞(GFAP染色阳性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Gale-C染色阳性细胞)。结论采用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生长因子的培养技术,可培养出在体外稳定增殖并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大鼠胚胎NSC。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分化 鉴定 免疫荧光 培养 大鼠
  • 简介:目的体外培养并鉴定神经干细胞,为相关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分离SD大鼠胎鼠的间脑,加入神经生长因子EGF和bFGF在神经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克隆培养.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分离的神经干细胞.结果分离培养细胞具有不断增殖的能力,表达神经巢蛋白(nestin),并能经过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结论成功建立了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可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细胞培养 胚胎 细胞鉴定
  • 简介:目的建立人胚神经干细胞的体外长期培养系统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从胚龄为20周的人胚胎皮质组织分离出神经干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并检测生长曲线,测定长期培养细胞周期和细胞分化及冻存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达到了10个月,传代25代,总的细胞数增加了105倍.干细胞只有培养1个月后才能有效去除前体细胞.细胞周期显示细胞保持了活跃的增殖,多次传代后细胞冻存对细胞的存活力无明显影响,多向分化潜力表现出稳定性.结论人神经干细胞可于体外长期培养,这也是细胞纯化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人神经干细胞 培养 细胞周期 冻存
  • 简介:目的评价成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安全性.方法对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培养上清分别进行无菌试验、支原体检测、热原质检测和异常毒性试验.结果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培养上清经培养无细菌和真菌生长,PCR检测未扩增出支原体的特异性片断,培养上清的热原质含量符合规定的限度,进行异常毒性试验的动物在观察期内未出现局部和全身异常反应.结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培养体系中不含有对人体移植具有潜在危害的因素,整个培养流程和培养体系是安全可靠的.

  • 标签: 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 培养上清 体外培养 热原质 支原体检测 无菌试验
  • 简介: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giantcellastrocytoma)为中枢神经系统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位于侧脑室壁,肿瘤细胞较大、以多形性为主,有时呈簇状排列;典型者为胞质丰富的“毛玻璃”样多角细胞或陷于纤维间质中的小的长梭形细胞(图1a)。节细胞样巨锥细胞亦较常见,细胞核呈细颗粒状,核仁明显,核多形性,多核细胞常见(图1b)。

  • 标签: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中枢神经系统 CELL 良性肿瘤 生长缓慢 肿瘤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癫痫大鼠海马细胞悬液对海马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谷氨酸组(包括5μmol/mL、25μmol/mL2个亚组)、正常大鼠海马细胞悬液组(包括20μg/mL、40μg/mL2个亚组)及癫痫细胞悬液组(包括20μg/mL、40μg/mL2个亚组),分别向接种了海马干细胞神经球的96孔培养板内加入培养基、相应浓度谷氨酸、正常大鼠海马细胞悬液及癫痫细胞悬液,应用MTT法比较4组在分化第1、7、10、14天之间海马干细胞分化活力.结果随着分化时间的延长,各组MTT值均呈增加趋势.各浓度谷氨酸组及正常海马细胞悬液组细胞活力较对照组下降,而癫痫细胞悬液组的细胞活力较对照组轻微增加.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相同浓度的癫痫细胞悬液组与正常海马细胞悬液组之间MTT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癫痫细胞悬液未对海马干细胞的分化产生影响.

  • 标签: 干细胞移植 细胞分化 癫痫 微环境
  • 简介:目的探讨小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与纹状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及增殖特点,比较两种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发育时期上的异同,寻找更有利于脊髓损伤修复的种子细胞。方法利用显微解剖、无血清培养和单细胞克隆技术在孕14d小鼠的胎鼠的脊髓及纹状体中分离培养具有单细胞克隆能力的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克隆细胞的神经巢蛋白(nestin)抗原和诱导分化后特异性成熟神经细胞抗原的表达,并比较两种来源的干细胞培养及分化方向上的异同点。结果从胎鼠的脊髓和纹状体中成功分离出神经干细胞,两种来源的干细胞均具有连续克隆能力,可传代培养,表达nestin。脊髓血清诱导分化后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8.tubulinⅢ阳性细胞(13.5±0.8)较纹状体源性神经干细胞(17.4±1.1)减少,而nestin、GFAP阳性细胞明显增多(45.7±0.3vs539.2±1.2;25.2±1.3vs18.8±0.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细胞增殖特点和分化结果的区别,证实纹状体源性神经干细胞更适合用于移植修复脊髓损伤。

  • 标签: 纹状体 脊髓 神经干细胞 细胞培养
  • 简介:脑肿瘤组织中的细胞在表型和形态功能上呈现多样性,部分肿瘤细胞表面同时表达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标记.表明脑肿瘤可能起源于一种多潜能干细胞。作为脑肿瘤的可能起源细胞,脑肿瘤干细胞(BTSC)的产生与神经干细胞(NSC)关系密切。本文对BTSC的体内外实验结果、可能产生机制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等进行综述,着重讨论BTSC的进一步纯化、分离及其形成肿瘤的分子机理等。

  • 标签: 肿瘤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 脑肿瘤
  • 简介:患者,女,19岁,因自觉前额部无明显诱因疼痛伴前额部包块三月入院。近半月来疼痛加重,既往身体健康,无特殊病史。入院后行颅脑CT平扫示额部正巾颅骨局限性破坏,颅内未见异常。查体:一般情况好,前额正中可触及约3.5cm-4.0cm包块,质地中等,高于皮肤约0.6cm,边界较清楚,无压痛,余未见异常。

  • 标签: LANGERHANS细胞 组织细胞增生症 CT检查
  • 简介:颅内碰撞瘤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肿瘤在颅内混杂或相邻生长,肿瘤组织中不含脑组织。颅咽管瘤与毛细胞星形细胞瘤都是常见的颅内肿瘤,

  • 标签: 颅内肿瘤 碰撞瘤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颅咽管瘤
  • 简介:目的探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培养及将其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方法。方法分离脐带间充质组织,Ⅳ型胶原酶消化分离脐带MSCs.原代培养于含10%FBS的DMEM/F12培养基中,观察细胞形态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和细胞周期,CCK8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二步法诱导分化P3代脐带MSCs,培养3、6、9d后终止诱导,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blotting检测分化后细胞酪氨酸羟化酶(T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ⅢSE)的表达。结果分离培养的脐带MSCs形态呈相对均一的成纤维样细胞,平行排列或旋涡状生长。P3代细胞CD29、CD44、CD73、CD90、CDl05、CDl66表达阳性,而CD34、CD45、CDl9、CD31、HLA—DR表达阴性。对数生长期细胞倍增时间为48h,处于GO~G1期细胞占91.13%;诱导分化后细胞多数为两级.形态与神经元相似.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诱导9d时细胞NSE、TH染色阳性率分别为19.5%和8.9%,Weston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诱导6d时细胞NSE表达明显,TH仅有弱表达,诱导9d时TH、NSE均表达明显。结论脐带间充质组织中能分离出MSCs,且能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

  • 标签: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多巴胺能神经元
  • 简介:1992年Reynolds从小鼠纹状体分离到神经干细胞(NSC),2003年Sing从脑肿瘤组织中分离到脑肿瘤干细胞(BTSC),这是神经科学领域发生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次突破性进展.其中NSC和BTSC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神经肿瘤学界的热门话题。本文结合笔者近年的研究,介绍两者的相似性和不同点、BTSC是否起源于NSC,旨在为脑肿瘤起源细胞和分子病因研究提供新思路,为分子外科治疗寻找新靶点。

  • 标签: 肿瘤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 脑肿瘤起源细胞 细胞分化 细胞遗传学
  • 简介:目的观察猫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情况.方法从猫的骨髓中分离得到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在体外给予神经干细胞培养培养,增殖后用分化诱导因子(维甲酸,Retinoicacid,RA)进行诱导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情况.结果猫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中胞体增大,镜下可见丰富的胞浆颗粒,继之出芽,贴壁生长,可形成克隆团,同时可传代培养.这些具有克隆能力的骨髓基质细胞能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in,而且能分化出胶质细胞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结论猫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在合适的条件下可扩增、形成克隆并诱导分化出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特征细胞,它们可考虑作为神经系统功能缺失细胞移植治疗的种子细胞来源.

  • 标签: 骨髓基质细胞 神经干细胞 细胞培养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