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近十余年随着工程学与材料学的密切结合,及神经外科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积极应用,加之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诊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革新,脊柱脊髓外科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

  • 标签: 脊柱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脊柱手术硬脊膜撕裂修补术后的患者使用小剂量PCEA的最佳途径.方法本研究选择ASAⅠ-Ⅲ级,行脊柱手术的病人40例,分为A组:20例脊柱手术;B组:20例脊柱手术硬脊膜撕裂修补术的病人,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镇痛剂进行术后PCEA.结果两组VAS疼痛评分,满意度评分,下肢运动阻滞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说明小剂使用PCEA硬脊膜修补术后镇痛,病人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脊柱手术 硬脊膜修补术 用药剂量 术后 镇痛剂 吗啡
  • 简介:脊柱脊髓外科历来是神经外科的重要领域.近20年来,由于影像学的进展、手术入路的创新和显微外科技术的普及、微侵袭技术的介入、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以及相关基础研究的逐步深化,脊柱脊髓疾病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遗憾的是,国内神经外科界尽管在该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成就,对某些疾病(如脊髓内肿瘤等)的外科治疗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就总体而言,神经外科医师对脊柱脊髓外科还缺乏足够的重视.笔者就脊柱脊髓外科研究进展作一简要回顾,希望引起神经外科同道更多的关注.

  • 标签: 外科医师 脊髓损伤 脊髓内肿瘤 椎管内血管畸形 脊柱脊髓外科
  • 简介:目的对四血管阻塞法(4-VO)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进行改良,以提高模型的可靠性.方法以微型磨钻,扩大第一颈椎上之翼孔,充分暴露其中穿行的椎动脉,显微镜直视下电凝阻断;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以出现静息脑电波为判定大鼠已达脑缺血的标准对4-VO法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进行改良.脑缺血15min后行再灌注,7d后以海马CA1区神经元出现大部分死亡作为判定模型成功的标准,对两种建模方法进行评定.结果4-VO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存活7d的存活率为90%(27/30),改良4-VO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存活率为86.7%(26/30),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4-VO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其成功率仅为70%(21/30),改良4-VO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率为86.7%(26/30),明显高于4-VO法.结论改良4-VO法可明显提高模型制作的可靠性和成功率

  • 标签: 四血管阻塞 全脑缺血模型 大鼠
  • 简介:我院自1992年8月至1995年12月采用计算机体层摄影(CT)引导下锥颅尿激酶灌注冲洗引流治疗丘脑出血5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丘脑出血 锥颅 冲洗引流
  • 简介:从宁静的波罗的海,到绵延的阿尔卑斯山脉,飞过辽阔的欧洲大陆,黛力新带着”童话王国”特有的快乐,来到这片美丽的国土,和大家分享着健康的新理念,让曾经的忧愁与焦虑都化作自由的空气随风而散;而她也迎来了在中国的十周年华诞,在这个特殊的季节里,她期待着与您一起分享快乐时光,见证一个个美妙瞬间!

  • 标签: 新中国 黛力新 系列活动 摄影 欧洲大陆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脑照射后早期大脑皮质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放射性反应及MK-801和NBQX对其保护作用.方法以10Gy的剂量对SD大鼠单次脑照射后即刻分别向其大脑皮质定向注射5mmol/L的MK-801和50mmol/L的NBQX各1μl,然后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各时间点大脑皮质MyT1阳性细胞数量.结果和假照射组相比,照射组大鼠照射后7d和14d时大脑皮质MyT1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MK-801组大鼠照射后各时间点大脑皮质MyT1阳性细胞数与照射组大鼠无明显差异(P>0.05);而NBQX组大鼠照射后1d、7d和14d时的MyT1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照射组大鼠(P<0.05).结论大鼠脑照射后早期大脑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反应性增多,并有时程性变化;NBQX对早期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放射性损伤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电离辐射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 髓鞘转录因子1 动物模型 放射损伤 NBQX
  • 简介:掌握颅内病变的定位技术,是神经外科医师手术的基础,也是影响神经外科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无论是骨瓣开颅手术,还是立体定向、神经内窥镜、'锁孔'(keyhole)技术等,都需依靠颅内结构或病变的精确定位的个性化选择手术方法,以利引导手术入路[1].在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中,医师是根据颅内病变的影像学资料,凭借解剖学基础和经验来确定病变的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了避免定位的偏差,常常需要做一个较大的头皮切口和骨窗,并减慢手术操作速度以利寻找病变、避开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这种操作远远不能达到当代微侵袭神经外科的标准.因此,寻找一种既精确、可靠,又简单、快捷的定位方法,已成为神经外科领域需要探索的课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立体定向技术以及神经导航系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神经外科疾病定位诊断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成为最重要的诊断与治疗手段,是当代神经外科医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 标签: 颅内病变 定位技术 立体定向仪 MRI定位法 超声定位法 手术治疗
  • 简介:随着神经内窥镜技术在显微神经外科的广泛应用,与之相关的置入内镜前定位技术,术中持续监测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超声引导下穿刺脑组织技术在神经内窥镜手术中加以应用,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使得内镜插入定位精确.多普勒微血管探头经内镜通道抵达手术野对重要血管进行超声探测,并能进行术中实时定位,监测动脉及其分支的血流速度从而避免误伤血管,还能对动脉夹闭后进行血管超声扫描检查.超声引导和监测下的神经内窥镜外科是微侵袭神经外科将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 标签: 超声引导 神经内镜技术 显微神经外科 多普勒微血管探头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瘤内切瘤技术在巨大型颅内肿瘤切除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瘤内切瘤技术切除28例最大径≥6cm的颅内巨大型肿瘤,技术要点包括:首先建立有效的较小创伤的入路;肿瘤起始显露以适宜实施瘤内切除即可;对有明显瘤蒂的脑膜瘤应从蒂部开始,否则则从瘤中央开始,采取层层推进方式自肿瘤内切除肿瘤;最后牵引瘤壁,显微分离、切除瘤壁.结果19例肿瘤获切,8例获次切,1例获大部分切除.Karnofsky计分较术前平均提高20分,无新的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无脑脊液漏,无死亡.1例发生脑室内感染,1例瘤腔积血再手术清除.2例胶质瘤复发,分别于术后4、11个月再次手术.结论在巨大型脑肿瘤切除中,充分实施瘤内切瘤技术,可较好地切除肿瘤,显著减轻术中对神经血管结构的损伤,获得较佳疗效.

  • 标签: 脑肿瘤 脑膜瘤 胶质瘤 手术 颅内肿瘤
  • 简介:目的评价磁共振多体素波谱扫描技术对颞叶癫痫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具有明显颞叶癫痫表现,并经脑电图检查定位诊断明确的单侧颞叶癫痫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MRI检查存在颅脑肿瘤、脑血管畸形等症状性癫痫患者.患者均行常规MRI及双侧海马区多体素波谱扫描,完成检查后将以代谢物峰值含量为灰阶的伪彩图与倾斜冠状重度T2WI图像进行融合,测量双侧海马区N-乙酰天冬氨酸、胆碱峰值含量和胆碱/N-乙酰天冬氨酸比值,并直观分析双侧海马区两代谢物的分布情况.结果患侧N-乙酰天冬氨酸峰值含量为(13587.61±3913.99)MRunits,健侧为(17683.10±5610.61)MRunits,患侧低于健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728,P<0.001);患侧胆碱/N-乙酰天冬氨酸比值为(1.26±0.11),健侧比值为(1.01±0.14),患侧高于健侧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t=7.883,P<0.001).将两代谢物含量及比值伪彩图与常规MRI图像进行融合,可直观发现双侧海马区N-乙酰天冬氨酸峰值含量及胆碱/N-乙酰天冬氨酸比值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磁共振多体素波谱技术不仅可以通过对某些代谢物含量的定量分析进行癫痫灶的定位、定侧诊断,还可通过常规MRI图像与多体素磁共振波谱图像的融合图像直观评价代谢物分布状态,描记癫痫灶的大致轮廓,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颞叶癫痫 波谱技术 多体素 N-乙酰天冬氨酸 定位研究 MRI图像
  • 简介:目的改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临床研究.方法采用单侧枕下乳突后小"∫”形皮肤切口,切除听神经瘤30例,并保留骨瓣.结果全部病例均采用小"∫”形切口,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改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一种微创手术入路.

  • 标签: 手术入路 听神经瘤 治疗 枕下乙状窦后开颅技术
  • 简介:采用分层取样,应用高校毕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调查了河北职业技术学院2003~2004年300名毕业生,应用SPSS10.4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调查显示只有41.3%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是个人兴趣,33.39/的学生已经确定职业方向,89.3%的人将“工作有保障”作为首要的择业标准,89.5%的人很少或从来没有接受过学校关于生涯规划的辅导。

  • 标签: 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择业标准 高校毕业生 专业
  • 简介:目的总结根治性切除成人颅咽管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的69例原发成人颅咽管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肿瘤最大径1.5~6.0cm,平均3.6cm。术前根据肿瘤的性状、大小及部位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术中仔细辨别肿瘤与下丘脑-垂体、视路以及颈内动脉系统的关系,并进行细致的分离,同时注意对穿通动脉的保护。结果手术切除59例(85.5%),近切除10例(14.5%)。术后发生尿崩症44例(63.8%),视力、视野障碍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平均随访41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根治性切除成人颅咽管瘤可获得满意的肿瘤控制。

  • 标签: 颅咽管瘤 神经外科手术 尿崩症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测查探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研究运用国内外通行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SCL-90,对三千多名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测查研究,将测查所获数据输入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处理,并将结果与全国常模,与某一般性普通高校同类测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索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特点。结果:职业技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整体上看比较低,与全国常模相比,九项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与某一般性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其心理健康九项因子中有七项明显较低。问题比较突出的依次是:恐惧、焦虑、抑郁、偏执、强迫症状等。结论:本测查研究还提出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研究比较标准方面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 标签: 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 心理健康状况 测查
  • 简介:目的报道采用支架技术将1枚大部分脱入颈内动脉(ICA)的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完全送回脑动脉瘤(AN)腔内.方法对一后交通动脉瘤病人采用GDC治疗,当闭塞了AN后拔出微导管时,1枚GDC大部分脱出AN腔并随血流搏动.采用球囊导管仅将GDC部分压入AN腔,在使用圈套回收失败后,用一球囊扩张式支架将脱出的GDC完全送回AN腔.结果造影显示ICA完全通畅且AN不显影.结论支架置人技术是处置GDC意外脱人载瘤动脉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支架植入技术 颈内动脉 ICA 可脱式弹簧圈 GDC 并发症
  • 简介:三维CT动脉血管造影(3D-CTA)技术是采用新型三维重建技术配合连续静脉注射对比剂,以显示动脉血管性病变的检查手段,近年来此项技术在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报道逐渐增多.我院自2003年1月-2004年7月应用3D-CTA技术对9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患者进行诊断性检查,并将其影像结果作为手术依据,施行手术治疗获得良好效果.

  • 标签: 三维CT动脉血管造影技术 颅内动脉瘤 肿瘤破裂 急性期 3D-C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