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并比较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在右半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mesocolicexcision,CME)的手术质量及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科接受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治手术均按照CME的原则进行.按照手术入路的差异分为中间入路组(36例)和外侧入路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标本切除质量及临床效果.结果中间入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缘长度与外侧入路组相似(P>0.05).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入路组患者手术可获取更多的淋巴结(17.83枚vs.15.82枚,P<0.05)、切除平面分级优的比例更高(91.7%vs67.6%,P<0.05)、术后平均每天引流量更少(265.00mlvs.310.00ml,P<0.05).两组患者术后无1例死亡.中间入路组与外侧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因术后并发症行二次手术.结论中间入路更符合CME原则指导下的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能获得较佳的手术解剖平面,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中间入路 全结肠系膜切除术 右半结肠癌根治术
  • 简介:胸腺瘤是前上纵隔最常见的肿瘤,通常呈惰性生长,少数可向胸腔内外播散,常伴副肿瘤综合征。治疗上无论分期早晚都应首选手术,侵袭性胸腺瘤常需诱导和辅助治疗,其预后与Masaoka分期、WHO分型、手术完全切除、肿瘤大小、副瘤综合症、大血管及淋巴结受侵和早期复发相关。目前对于辅助治疗的最优化方案及受益人群尚未达成统一。本文主要对近年来胸腺瘤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胸腺瘤 胸腺癌 治疗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Dynesys作为非融合器械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应用Dynesy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8~74岁,平均54.6岁。全部病例均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或不合并椎间盘突出。单节段32例,两节段10例。按标准操作置入Dynesys螺钉后行病变节段椎板间开窗减压,切除或保留椎间盘。清除增厚的黄韧带,切除增生内聚的上关节突的内侧部分,开放侧隐窝。测量椎弓根钉间距,截取PCU管,将PET绳索穿入PCU管和上下椎弓根钉间,收紧并锁定绳索与椎弓根钉连接处。术后5天戴腰围下地,腰围佩戴时间为3周。通过ODI和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并通过动态侧位X线片评估非融合节段的椎间运动功能保留及椎间隙高度和近端相邻节段活动度。结果随访10~36个月,平均24.7个月。ODI指数术前(60.4±21.5)%,术后(23.9±13.5)%,(P<0.05);VAS腰痛评分术前6.0±1.8,术后2.1±1.7,(P<0.05);VAS腿痛术前评分7.2±1.9,术后1.9±1.1,(P<0.05),临床疗效满意。影像学评价非融合节段保留有一定椎间活动度,活动范围2°~5°,�

  • 标签: 临床疗效 变性疾病 治疗腰椎
  • 简介:目的探讨小肝癌的临床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53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小肝癌患者个体化诊治的经验。结果53例中手术切除35例,其中肿瘤位置较深而术中无法扪及18例,15例联合B超定位,3例术中体内标志联合CT/MRI定位。2例手术切除者因上消化道大出血及肝功能衰竭于术后2个月内死亡。微创治疗18例,其中射频消融术(RFA)13例,无水酒精注射术(PEI)3例,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2例。手术切除组和微创治疗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75.2%和71.3%;1、2、3年复发率分别为13.3%、24.5%、37.1%和17.4%、31.8%、4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应注意乙肝病史,同时结合多种检查及密切随访综合判断。术中B超和体内标志联合CT/MRI能准确定位微小病灶。小肝癌的治疗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小肝癌 肝切除 射频消融 诊断 个体化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胃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基因(WWdomaincontainingoxidoreductase,WWOX)的表达,探讨WWOX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60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WWOX的表达情况。分析WWOX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WWOX在相应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1.7%(49/60),明显高于其在胃癌组织26.7%(16/60)(χ2=36.554,P<0.001)。WWOX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χ2=12.214,P=0.004),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大体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无关。结论WWOX做为一种抑癌基因,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并与胃癌细胞的分化程度相关。

  • 标签: WWOX 胃癌 临床病理特点
  • 简介:目的探讨女性腹膜恶性间皮瘤(FPMM)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方法收集13例FPMM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包括肿瘤组织的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检测。选取广泛转移性卵巢低分化浆液性癌(MPDOSC)和广泛转移性低分化结直肠腺癌(MPDCC)各5例患者作为对照。结果13例FPMM中8例发生于盆腔,5例发生于腹腔。13例均行手术切除和术后化疗。病理分型:上皮型12例,双相型1例,未见肉瘤型。组织学表现:立方或低柱状瘤细胞被覆于小管或纤细的不规则乳头上,或多边形细胞镶嵌成片、团、巢状排列。瘤细胞大小一致,胞浆丰富嗜酸;细胞核位于中央,染色质细腻,异型性不明显;部分标本有少数异型性明显的巨核细胞或瘤巨细胞。MPDOSC和MPDCC的组织构型与FPMM相似,但癌细胞异型性更明显。FPMM表现为P-CK、Vimentin、Calretinin阳性,CEA阴性;MPDOSC表现为CK7、CA125、p53阳性;MPDCC表现为CK20、CA199、CEA阳性;3种肿瘤的Ki-67阳性率均较高。12例FPMM患者随访6-28个月,2例存活,10例死亡,其平均生存期为(12.2±5.3)个月;5例MPDOSC和MPDCC患者分别的平均生存期(10.24-3.7)个月和(6.9±2.I)个月。结论FPMM更易发生于盆腔。上皮型FPMM有其特征性病理表现,但仍需多种免疫表型综合判断。部分FPMM预后较好,可较长时间存活,应予以积极治疗。

  • 标签: 女性腹膜恶性间皮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 简介:目的比较胭窝囊肿关节镜下治疗与开放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胭窝囊肿患者5l例。按Rauschning和Lindgren胭窝囊肿分级。其中关节镜组27例为采用关节镜下治疗胭窝囊肿,Ⅱ级8例,Ⅲ级19例。开放手术治疗组24例为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胭窝囊肿,Ⅱ级6例,Ⅲ级18例。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至0级的恢复率,囊肿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8~16个月随访,平均13.6个月。切口长度:关节镜组(1.08±0.14)cm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10.08±0.7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关节镜组(30.25±3.38)min长于开放手术治疗组(19.85±2.3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按Rauschning和Lindgren胭窝囊肿分级,关节镜组:0级24例,Ⅰ级1例,Ⅱ级2例。开放手术组:0级21例,Ⅰ级2例,Ⅱ级1例。恢复率:关节镜组(88.9%)与开放手术组(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关节镜组(3.7%)与开放手术组f8.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关节镜下治疗胭窝囊肿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

  • 标签: 关节镜 囊肿 膝关节
  • 简介:肾癌(renalcellcarcinoma,Rcc)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晚期和转移性肾癌对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生物免疫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第四大模式,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为目前生物免疫治疗中较为成熟和有效的方法,已在肾癌的临床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近年有关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肾癌的临床研究进展迅速,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 标签: 肾肿瘤 免疫治疗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胃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收集31例同时性胃癌伴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行TACE治疗。结果全组患者完全缓解(CR)4例,占12.9%;部分缓解(PR)17例,占54.8%;病变稳定(SD)6例,占19.4%;病变进展(PD)4例,占12.9%,总有效率(CR+PR)为67.7%。结论针对胃癌肝转移患者,TACE治疗是有效的。

  • 标签: 胃癌 肝转移 肝动脉化疗栓塞
  • 简介:近年来在对肿瘤免疫的研究中发现,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组织中存在趋化因子受体CCR5的高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CCR5不仅表达于肿瘤组织中,在Treg细胞(调节性T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上也有表达,参与肿瘤免疫、免疫逃避等行为,影响肿瘤的预后及进展。CCR5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机制正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作者就国内外有关CCR5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CCR5 肿瘤 TREG细胞 预后
  • 简介:临床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及PBL教学法、重视双语教学及对医学影像学的学习和应用等举措,有效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标签: 妇科肿瘤 教学改革 临床教学质量
  • 简介:肿瘤学专业医学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临床见习是医学生迈向医生成长的必由之路,是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实习的桥梁。本文总结我校留学生肿瘤外科临床见习带教的体会。

  • 标签: 医学留学生 肿瘤学 临床见习 体会
  • 简介:目的分析食管胃连接部小细胞癌的临床特点,结合文献总结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室收治的13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胃连接部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复习国内外报道的肺外小细胞癌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及治疗。结果本组13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5.5岁(46~77岁)。4例患者术前确诊,9例术前存在误诊。1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接受术后化疗,4例接受术后放疗。本组13例全部获得随访,2例术后生存时间超过40个月,1、3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8.3%、37.5%、16.7%,中位生存期为14.0个月。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晚、广泛期是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食管胃连接部小细胞癌发病率低,其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预后特别,应视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学类型。

  • 标签: 胃食管连接部 肺外小细胞癌 临床病理 预后
  • 简介: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neoplasm,NEN)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可发生于人体很多器官和组织,其中以胃肠道、胰腺、支气管和肺最为好发,其他部位如肝、胆管、甲状腺、甲状旁腺和泌尿生殖道等亦有报道[1]。以往胃肠胰NEN采用的诊断名称较混乱,且无分级标准,直到2010年第4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对胃

  • 标签: 神经内分泌肿瘤 消化系统肿瘤 临床病理诊断 诊断名称 神经内分泌细胞 NEOPLASM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残胃癌与同期近端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1998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并资料齐全的残胃癌62例(溃疡术后38例,胃癌术后24例)、近端癌组41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同时比较根治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创伤程度(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分析根治术对残胃癌的预后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Borrmann分型、血清CEA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残胃癌与近端癌患者中位年龄分别为64和60岁,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0.6%和17.7%,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比例分别29%和12%,低分化癌比例67.7%和56.4%,根治切除率79.0%、89.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回归分析表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为根治术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残胃癌不是根治术的独立影响因素(P=0.227)。在根治前提下,残胃癌组与近端癌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残胃癌组与近端癌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9、31个月(P<0.05),根治切除后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8、40个月(P>0.05)。对残胃癌患者,接受根治术和非根治术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8、7个月(P<0.05)。结论残胃癌较近端胃癌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导致根治率降低,预后不良。根治性切除能显著改善残胃癌预后,较近端癌根治术相比,残胃癌根治术并不增加患者的手术创伤。

  • 标签: 残胃癌 近端胃癌 临床病理 预后
  • 简介:在癌症治疗中,“最小的有效性治疗一最佳的临床疗效”是医患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把握尺度和实现这一理想的境界,是我们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乳腺癌外科治疗包括乳房的局部与区域淋巴引流区的外科手术两个方面,区域外科涉及的腋窝淋巴引流区手术模式在不断的变化。其趋势是在保证不降低远期疗效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或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上肢功能的保护,表现在清除范围的缩小、清除技术的改进(如内镜的应用)等。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检 腋窝淋巴结清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intraperitonealchemotherapy,HIPEC)在晚期胃癌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在本院开腹手术、腹腔镜和B超引导下置管行HIPEC的晚期胃癌患者24例,观察HIPEC治疗癌性腹水的临床效果及毒副反应,比较不同方式(开腹手术、腹腔镜辅助及B超引导下置管)行HIPEC对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进行HIPEC,无严重的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治疗晚期胃癌恶性腹水的有效率达83.3%.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治疗后2周的KPS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腹手术HIPEC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1.5个月,腹腔镜HIPEC组为9.0个月,B超引导下HIPEC组为12.0个月,三组间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PEC对于晚期胃癌合并腹水的患者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能够有效治疗腹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HIPEC不同方式置管对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晚期胃癌 腹腔热灌注化疗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AP化疗方案联合手术治疗四肢原发性骨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四肢原发性骨肉瘤30例,病例资料及随访完整的20例患者纳人本研究,男12例,女8例;年龄9~38岁,平均19岁。发病部位:股骨远端10例,胫骨近端7例,肱骨近端3例。根据Enneking外科分期均为IIB期,术前穿刺活检病理亚型:成骨细胞型8例,成软骨细胞型6例,成纤维细胞型2例,小细胞性2例,毛细血管扩张型2例。20例患者均采用AP化疗方案联合手术治疗。结果随访时间12~55个月,平均35.6个月。20例中,保肢手术病例18例,截肢手术病例2例,手术即时保肢率为90%。7例因肺转移而死亡,其中5例死于术后2年内;2例分别在术后10、12个月复发,复发率为10%,末次随访时1例死亡,1例带瘤生存。Kaplan—Meier分析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66%。末次随访时规范化疗组12例中死亡3例,生存率为75%(9/12);不规范化疗组8例中死亡4例,生存率为50%(4/8)。13例存活并保留肢体的患者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为23~27分,平均25.3分。结论AP化疗方案联合手术治疗四肢原发性骨肉瘤患者生存率和保肢率尚可,可以作为一种选择性应用的骨肉瘤化疗方案。

  • 标签: 骨肉瘤 骨肿瘤 肿瘤治疗方案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目的总结动态中和系统(dynamicneutralizationsystem,Dynesys)作为融合或非融合器械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egenerativediscdisease,DDD)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应用Dynesys治疗DDD患者51例,其中男22例,女29例,年龄38~74岁,平均54.6岁。本组病例单节段34例,双节段15例,三节段2例,使用方法包括非融合、融合和混合应用,其中单节段融合12例,非融合22例,双节段非融合5例,混合应用10例,三节段1例非融合,1例混合应用。共固定70个节段,其中融合23个节段,非融合47个节段。手术方法:融合节段行椎板开窗减压、侧隐窝开放、间盘切除、PLIF(自体骨或混合骨粒),非融合节段仅行椎板开窗减压、侧隐窝开放、间盘有限切除。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并通过侧位X线片和CT二维重建评估融合节段的椎间融合率,动态侧位X线片评估非融合节段的运动功能保留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23个月。VAS腰痛评分术前5.9±1.7,术后2.0±1.5(P<0.05)。下肢痛评分术前7.3±1.6,术后1.6±1.5(P<0.05)。ODI指数术前(61±19)%,术后(22±13)%(P<0.05)。47个非融合固定节段中有31个(66%)节段保留有椎间活动度,活动范围2°~6°,平均3.5°,但椎间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23个融合节段均无椎间活动度,融合率56.5%。无不可逆性神经症状加重、内植物失败、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结论Dynesys治疗DDD的近期疗效满意,可在融合、非融合、混合应用不同方式中个体化选择。作为非融合器械使用仅能够部分保留椎间活动度。作为融合器械使用,能够提供椎间足够稳定,但植骨融合率低于坚强固定。

  • 标签: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管狭窄 腰椎 脊柱疾病 Dynesys系统
  • 简介: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otherapy,IMRT)过程中肿瘤体积动态变化的情况。方法25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NSCLC的患者接受IMRT,分别于放疗前、放疗20Gy、30Gy、40Gv、50.5Gy、61Gy时予以螺旋CT模拟定位扫描检查,在各次cT扫描上勾画原发肿瘤(GTV)和纵隔转移淋巴结(GTvnd),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随放疗剂量的增加,GTv和GTvnd的体积逐渐缩小,放疗40Gy后肿瘤缩小的速度逐渐缓慢,选择放疗40Gv时肿瘤体积与放疗前肿瘤体积进行比较,GTV(t=5.019,P=0.ooo)和GTvnd(t=5.267,P=0.000)体积缩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中位值为分界点,GTV≥101.45em3GTV〈101.45cm3、GTVndI〉50.35cm^3和GTVnd〈50.35cm,放疗40Gy后肿瘤体积缩小的速度逐渐缓慢,与放疗前肿瘤体积缩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19,P=0.000;t=6.491,P=0.000;t=5.449,P=0.000;t=7.919,P=-0.000)。大体积肿瘤缩小更快、更明显。结论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放疗40Gy后肿瘤体积缩小的速度逐渐缓慢,大体积肿瘤比小体积肿瘤缩小更快、更明显。

  • 标签: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调强放疗 肿瘤体积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