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9200596胰腺癌115例超声诊断分析/林红军…//南京医学院学报.-1991.11(4).-323~324B超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110例.B超能较清晰地显示胰腺大小、形态、内部结构.易于区分胰腺囊性与实性肿块.且无损伤、无痛苦、方法简便迅速、检出率较高,故可作为胰腺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采用:①多向扫查,形成立体概念可避免漏诊;②检查前服消胀剂三天,或查时改变体位半坐位,饮水800~1000ml,使胃充盈形成

  • 标签: 超声诊断分析 手术病理诊断 实性肿块 半坐位 消胀 透声窗
  • 简介:传统的观念和落后的活体组织学检查手段界定了脑胶质瘤极少在脑内播和/或种植的学术概念。但尸检结果则提示胶质瘤竟有17%~30%的软脑(脊)膜播散发生率的事实,可有临床表现的播患者仅1.5%~4.0%,且多数病例愈后较差。本文旨在对这种少见但已清楚认识的特殊类型的星形细胞瘤进行临床过程、治疗体会总结和预后不良的预测。本组的7例患者是1992~2003年的11年间的644例星形细胞患者中所并发的,发生率为1.08%。7例患者中原发肿瘤在一侧半球形成双侧半球播和/或种植的5例;原发肿瘤在一侧半球形成同侧播和/或种植的1例,形成对侧半球播和/或种植的1例。本组病例无小脑和脑干的播和/或种植。观察本组病例的临床过程有以下特点:(1)均经手术行肿瘤的部分切除或"全切除",在复发和

  • 标签: 星形细胞瘤 原发肿瘤 种植 脑胶质瘤 活体组织 治疗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cellangioma,LC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脾脏LCA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常规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标记、特殊染色,并复习近20年与该病相关的中英文文献.结果脾脏LCA由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表面衬覆单层内皮样细胞,细胞无异型,部分细胞内见含铁血黄素颗粒.其髓外造血常见.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31、FⅧ、CD34、KP-1、PGM-1、CD21均为阳性,CD8阴性.网织染色(+).结论脾脏LCA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病变,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标记.由于LCA可伴发恶性肿瘤,建议密切随诊.

  • 标签: 脾肿瘤 窦岸细胞血管瘤 免疫组织化学 髓外造血
  • 简介:目的探讨以胰腺为导向的腹腔镜下结肠曲游离技术的可行性及解剖学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广东省中医院胃肠外科施行的以胰腺为导向的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12例,病例均为左半结肠癌,对结肠曲游离有关步骤和解剖学特点予以总结。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结肠曲游离容易且安全。术中见连着于胰体尾后下缘及静脉近端的系膜为左结肠系膜固有筋膜,而非横结肠系膜。切开横结肠系膜后叶拓展胰腺前间隙后,可完全游离胰体尾前方结构,左结肠系膜固有筋膜呈幕帘状悬吊于静脉近端及胰体尾后下缘,切开该系膜,根部结扎切断肠系膜下静脉,进入左侧Toldt间隙。中间入路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切断,拓展Toldt间隙并与左上方间隙会师。外侧入路游离曲时见左膈结肠韧带及结肠韧带已幕帘化,使结肠曲游离难度降低。结论以胰腺为导向的腹腔镜下结肠曲游离技术可有效解决结肠曲游离困难的问题。

  • 标签: 腹腔镜 左半结肠 手术治疗 结肠脾曲 解剖
  • 简介:随着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出现脑和脊髓转移的情况逐渐增多。一般以脑胶质瘤向脑脊髓转移或播为主,而脊髓胶质瘤向颅内播的很少见,本文通过分析1例脊髓胶质瘤向颅内多发播病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加以探讨。

  • 标签: 脊髓胶质瘤 颅内播散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D2根治术中行保留脾脏的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中上部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保组50例行保留脾脏的门淋巴结清扫术;切组46例行全切除术。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No.10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度及平均清扫No.10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保组发生并发症3例(6.0%),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和肠梗阻各1例;切组发生并发症5例(10.9%),其中胰漏2例、肺部感染1例、吻合口瘘1例、腹腔出血1例。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脾脏的门淋巴结清扫术能够取得同切除脾脏相同的效果,且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 标签: 胃癌 D2根治性切除术 脾门淋巴结清扫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上部癌门淋巴结清扫的合理手术入路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确诊胃上部癌患者78例,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三组,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经不同手术入路行门淋巴结清扫。A组29例,采用左侧入路法,B组26例,采用胰后入路法,C组23例,采用右侧入路法。针对三组患者的门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门淋巴结数目、恢复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后病理分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排气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7.2±20.7)ml]明显少于B组[(54.5±17.8)ml]和C组[(45.6±25.5)ml](F=3.750,P=0.024)。A组门淋巴结清扫数目[(4.6±2.3)枚]均明显高于B组[(3.2±2.6)枚]和C组[(2.8±1.7)枚](F=8.543,P=0.001)。结论左侧入路法是腹腔镜下门淋巴结清扫有效、安全的手术入路,更有利于初学者对门淋巴结清扫技术的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胃上部癌 腹腔镜 脾门淋巴结清扫 手术入路
  • 简介:背景和目的至今为止何为胃癌的最佳外科治疗策略尚无定论。本研究意欲阐述以淋巴结清扫为目的的切除对改善残胃癌预后的意义。方法本研究为日本熊本地区医疗中心进行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主要观察终点为术后总体生存率。对80例接受全胃切除的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治疗及远期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患者共80例接受全胃切除,其中,38例行切除术,pT_1/pT_2肿瘤未发现门淋巴结转移,pT_3/pT_4者门淋巴结转移率为30.4%。对pT_3/pT_4者,切除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未切者。而对pT_1/pT_2患者,切与否与预后无关。同时,在接受R_0切除的pT_3/pT_4患者中,切除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未切者。结论通过切除方式进行的根治性淋巴结清扫对改善pT_3/pT_4残胃癌患者的预后有益。

  • 标签: 淋巴结清扫术 脾切除术 残胃癌 根治性 手术中 进展期
  • 简介:胰岛素瘤由Nicholis于1902年首先报道在尸检时发现。发病率为1~4/百万,女性略多于男性,高发年龄为40~50岁。大多为良性单发,恶性占10%左右。该瘤体积小,90%病灶直径小于2cm,30%小于1cm。因此,多数患者首次发生低血糖时无法得到确诊,平均误诊时间为3年;术前、术中的定位诊断也常感困难。我院2014年2月收治1例胰岛素瘤患者,我们尝试通过术中测定静脉、门静脉血中胰岛素、C肽和血糖的浓度梯度变化,以观察这一方法对术中定位诊断胰岛素瘤的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胰岛素瘤 胰岛素 C肽 血糖 脾静脉 定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