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6 个结果
  • 简介:当我们被物质和名利严严实实包围住的时候.常常忘记自己还有心灵。直至躺倒在病床我们才发现.原来还有那么一个空空荡荡、抑或凌乱不堪的空间,我们还远没有认清它.开发它.享用它……

  • 标签: 抑郁情绪 心灵 阅读
  • 简介:癌症现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而抑郁障碍同样是人群中最为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近年来,诸多研究一致认为癌症患者有较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抑郁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心理损害之一,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关于癌症患者抑郁障碍的研究,首先要探讨癌症与抑郁障碍的关系,这就涉及“抑郁障碍是否是癌症的伴发症状?”研究证明,抑郁障碍有其特征性的生物学改变,即抑郁障碍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不是简单的情感问题。

  • 标签: 癌症 抑郁共病 研究进展
  • 简介: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并发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预防并发以及在并发出现后如何进行合理的处理,是骨折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骨折的并发种类繁多,与患者的因素、骨折的部位等密切相关,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分类方法。有些并发与患者的年龄和身体健康情况密切相关,例如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容易出现认知能力甚至意识的障碍、心血管或肺部问题、泌尿系感染、电解质紊乱、褥疮等并发。有些并发和骨折的治疗方式及个体差异有关,如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有些并发则与手术密切相关,例如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创伤后关节炎和关节僵硬则是关节内骨折的常见并发

  • 标签: 骨折 创伤和损伤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研究乳腺癌抑郁患者的生活事件和心理防御方式特点及二者对疾病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筛选65例乳腺癌抑郁患者,与30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作对比;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ifeEventScale,LES)、防御方式问卷(DefenseStyleQuestionnaire,DSQ)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试.结果乳腺癌抑郁组患者在LES中的总得分及频次显著高于对照组;DSQ显示乳腺癌抑郁患者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方式,而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方式.结论乳腺癌抑郁患者所经历的生活事件及其所采取的不适当的心理防御方式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 标签: 乳腺癌抑郁 生活事件 心理防御方式
  • 简介:目的应用cDNA芯片技术进行胃癌患者抑郁状相关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及信号转导通路分析,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Zung抑郁量表判定胃癌患者的精神状态,分为两组,抑郁组10例患者,非抑郁组10例患者。手术切除原发灶肿瘤,30min内液氮保存。Trizol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并纯化mRNA,逆转录法分别标记荧光素Cy3和Cy5,合成cDNA探针与人类全基因组芯片杂交,扫描荧光信号图像,分析比较两组差异表达基因,行GeneOntology分类和通路分析。结果基因芯片筛选出1088个基因表达水平发生改变且有统计学意义,包括787个上调基因和301个下调基因。GeneOntology分类提示显著变化的基因网络是"Notch信号传导通路"及"神经肌肉突触传递功能"。BioCarta通路分析得到通路网络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情况,Notch通路中5个基因表达上调,为NOV、CNTN1、YY1、Maml2和Spen,5个基因表达显著下调,为PSEN2、APH1A、PSENEN、TP63和TLE1,神经肌肉突触传递相关基因中2个显著下调,为DTNA和KIF1B。结论肿瘤相关性抑郁可能与能量代谢、细胞骨架、营养因子以及酶等多层次的基因表达改变有关,其中Notch信号传导通路和神经肌肉突触传递功能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抑郁 基因表达 基因芯片 NOTCH通路 胃癌
  •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化疗期间焦虑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以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97例卵巢癌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化疗初期、中期、末期患者的应对方式、焦虑抑郁情况。分析不同阶段患者应对方式与一般资料、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的HAMD和HAMA评分在化疗初期最高(P<0.05);“回避”和“屈服”两种应对方式在化疗初期分值最高(P<0.05),“面对”在化疗末期分值最高(P<0.05)。“面对”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三个化疗时期的平均HAMD评分、平均HAMA评分分析,“屈服”与HAMD评分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随着化疗的进展,卵巢癌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逐渐缓解,更趋向于采取“面对”的积极应对方式。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的患者更易于采取“面对”的应对方式,可以为临床针对不同化疗阶段、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患者制定心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卵巢癌 化疗 焦虑抑郁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骨肿瘤疼痛患者的疼痛、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接受常规护理及心理干预的骨肿瘤疼痛患者,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程度及焦虑抑郁、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患者以中度疼痛(48%)为主,干预后以轻度疼痛(56%)为主;干预后轻度疼痛患者多于干预前,中、重度疼痛患者少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别为(43.5±3.8)、(42.6±3.9)分,明显低于干预前的(52.4±4.1)、(51.8±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SAS、SDS评分≥50分的患者分别占4%、3%,均明显低于干预前的23%、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干预可以减轻骨肿瘤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焦虑、抑郁评分,提高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心理干预 骨肿瘤疼痛 疗效 焦虑抑郁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观察奥氮平对肿瘤相关性抑郁及焦虑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5例伴恶性肿瘤相关性抑郁、焦虑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安慰、鼓励、帮助、同情及换位思考等心理支持治疗,而治疗组给予奥氮平(10mg/d,连用4周)。引入国际通用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开发制定的生活质量核心问卷30个条目(EORTCQLQ-C30)量表,观察奥氮平对肿瘤相关性抑郁及焦虑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躯体(83.14±14.86)、情绪功能领域(67.74±21.86),恶心呕吐(20.24±17.40)、疼痛(18.30±19.66)、失眠症状领域(27.09±18.86),总体生活质量领域(64.74±21.98)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氮平可改善肿瘤相关性抑郁、焦虑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方便,毒副作用小,患者可耐受。

  • 标签: 奥氮平 肿瘤 抑郁 焦虑 生活质量
  • 简介:手术在胃癌的治疗中占主导地位,根治性手术是能够达到治愈目的的重要方法.胃癌根治性切除的手术原则为整块切除包括癌灶和可能受浸胃壁在内的胃的部分或全部,按临床分期标准清扫胃周围淋巴结,重建消化道.

  • 标签: 少见并发症 并发症防治 根治术少见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hyperparathyroidism,PHPT)导致骨病的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本中心诊治的26例PHPT骨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0例,年龄13-83岁,平均50岁。26例症状均有骨痛,其中6例合并活动障碍,5例合并乏力。结果术前,本组26例中23例血钙均高于正常,为2.65-l4.28mmol/L,平均3.00mmol/L。26例中,16例血磷正常,10例均低于正常(0.53-0.77mmol/L,平均0.61mmol/L)。26例甲状旁腺素(PTH)均高于正常(105-2361ng/L,平均651.88ng/L),15例行X线平片检查,3例无明显异常;12例呈骨密度减低,5例出现骨皮质吸收。所有患者均转入普外科行甲状旁腺腺瘤切除术,1例术后行刮除植骨内固定术,1例术后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随访半年至2年,1例术后发生骨折,其余25例均无骨折发生,25例骨痛明显改善,VAS评分均〈3分,骨痛明显改善所需时间为3天至1年半。结论对骨痛、病理性骨折的患者,应加以怀疑PHPT的可能,完善并密切关注血钙及PTH检查结果,结合甲状旁腺超声及骨骼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可确诊此病。经普外科切除甲状旁腺腺瘤后,长期随访此病预后较好,并发少。

  • 标签: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骨密度 骨病医学 高钙血症
  • 简介:目的探讨75岁以上老年胃癌患者术前合并疾病、临床病理情况以及术后并发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我院施行胃癌根治手术的337例患者,其中年龄≥75岁的患者40例,占11.87%,其余小于75岁的患者297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合并等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并发情况.结果老年组患者术前合并心脏、肺部疾病及低蛋白血的比例分别为37.5%、12.5%、30.0%,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15.5%、5.8%、12.8%(P<0.05).老年组患者分化型胃癌、ASAⅢ级、UICC分期Ⅲ+Ⅳ期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5).术后并发肺部感染37例、心率失常6例.老年组术后肺部感染、心率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2.5%(9/40)、7.5%(3/40),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9.4%(28/297)、1.0%(3/2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合并心肺疾病患者术后心肺并发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前未合并心肺疾病患者(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肿瘤分化较好、临床分期较早,但合并基础疾病较多,易导致术后并发心肺并发,应在围手术期积极处理,减少并发,尽量根治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标签: 胃癌 根治手术 老年 并发症
  • 简介:肝动脉栓塞是对肝癌的一种介入疗法,它是在影像引导下,采用经皮穿刺血管插管技术,将导管超选择性插入肝动脉,然后注入栓塞剂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在临床上已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正常肝脏接受双重血液供应,其中75%来自门静脉,25%来自肝动脉。肝癌组织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肝动脉,故对肝动脉血流中断很敏感。结扎肝动脉后,肝癌组织的血液供应可减少90%以

  • 标签: 肝动脉栓塞后综合症 肝癌 护理
  • 简介:1病例报告男性,67岁,工人。因纳差、消瘦、右上腹疼痛3mo,于2005年10月30日入院。自诉近3年一直颜面部发红,否认肝炎病史及高原生活史。查体:营养中等,面部、颈部潮红,无皮肤黏膜黄染,可见肝掌、蜘蛛痣。腹平坦,肝脾未扪及肿大,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HBsAg(+):ALT25U/L,AST43U/L,GGT125U/L,A42.3g/L,G48.4g/L,TB24.3μmol/L,DB6.2μmol/L;BUN4.9mmol/L,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红细胞增多症
  • 简介:目的探讨骨自溶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ProQuest、SpringerLink数据库,纳入2016年4月前发表的骨自溶病例报道。提取患者的资料: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症状、体征、并发、影像特点、病理特点、治疗方法、随访时间及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结果共纳入151篇文献、210例。男女比率为1.84∶1。中位就诊年龄21岁(2个月至83岁)。70%患者的病变为多发,人体所有骨骼均可起病,但以肩胛带周围及骨盆周围多见。约80%患者的首诊主诉为局部疼痛,其余患者则多因并发(胸腔积液、病理性骨折等)就诊。影像学特征:局部骨质(包括骨皮质及髓质)进行性溶解消失。病理特征:残存骨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富含大小不一的薄壁脉管。约70例曾接受放疗,其中32例的放疗剂量和随访资料完整。此32例中,24例病变在放疗后趋于稳定(随访3个月至14年),3例接受放疗者,放疗后1年病变仍继续进展,5例在放疗后半年至4年内死亡。30余例曾接受二磷酸盐治疗,随访资料完整的16例中9例在治疗2年内病情趋稳,4例在治疗后4个月至3年病情仍继续进展,剩余3例则在4个月至4年内死亡。接受干扰素治疗的20余例中,8例治疗后2年内病情趋于稳定;2例治疗后1年无明显疗效,改用其它方法治疗;2例分别于干扰素治疗后4个月和4年后死亡。骨自溶的主要并发包括:胸腔积液(乳糜胸)、病理性骨折、由椎体骨折导致的脊髓神经压迫,总死亡率为13%。结论骨自溶为一种罕见病,症状体征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和病理。各种治疗方法的准确疗效尚未明确。

  • 标签: 骨自溶症 骨溶解 破骨细胞 放射疗法 二磷酸盐 干扰素Α-2B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罕见代谢性骨病低血磷性骨软化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与疗效,对低血磷性骨软化诊断提供参考,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13年于我院诊治的7例“低血磷性骨软化”患者,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情况和疗效特点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其共同点。结果7例共同特点:(1)因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均被不同程度误诊,平均误诊(1.2±0.5)年;(2)症状表现为全身多发不明原因骨痛、肌无力,可伴多发骨折,甚至骨畸形;(3)实验室检查可见显著低血磷,但血钾正常,肿瘤致该病患者经查体结合SPECT检查可发现致病肿瘤;(4)在确诊后,对散发性低血磷性骨软化者给予中性磷合剂、药物性低血磷性骨软化者停药后补磷、肿瘤相关性低磷性骨软化(tumor-inducedosteomalacia,TIO)手术去除肿瘤后,血磷水平均上升,病情明显改善,预后较好。结论低血磷性骨软化者常表现为低血磷,并伴全身多发不明原因骨痛、肌无力,可伴多发骨折,甚至骨畸形。临床医生应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通过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可提高确诊率,减少误诊和漏诊。对于确诊的病例找到病因后,给予适当治疗,患者的病情可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

  • 标签: 低磷血症 骨软化症 误诊 治疗失误
  • 简介:子宫内膜增生临床常见,但发生癌变者并不多见,故易延误诊治。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如何早期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癌变以便及时治疗。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从1986年1月~1998年6月共收治子宫内膜增生局灶癌变患者19例,年龄为31~67岁(45岁者2例),平均56岁。其中15例在我院门诊行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为(绝经后)子宫内膜腺囊型增生过长3例,子宫内膜腺瘤型增生过长4例,腺囊及腺瘤混合型增生过长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例和子宫内膜腺瘤型增生癌变3例;另4例中诊断为子宫肌瘤2例,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腺肌病各1例。所有病例均住院行手术治疗。本组19例患者子宫的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结果,其中同时伴有子宫平滑肌瘤者3例(含1例红色变性)、子宫弥漫型腺肌病2例、子宫内膜息肉1例、子宫颈息肉2例。16例再次诊刮或子宫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发现局灶癌变。均已婚,原发不育2例,继发不孕1例。均否认家族中有恶性肿瘤患者。1.2临床表现本级事伴有月经失调者11例,病程为9个月~7年,平均3.7年,其中3例经内分泌制剂治疗效果不

  • 标签: 子宫内膜增生症 癌变 早期诊断 治疗
  • 简介: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s,PIcc)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容易发生静脉炎、导管堵塞、感染甚至败血等严重并发,本文就PICC的并发及其护理进行综述。

  • 标签: 肿瘤 化疗 PICC置管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脊髓或神经的损伤是脊柱侧凸手术的严重并发,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随着对脊柱畸形矫形和内固定能力的提高,尤其自应用三维内固定装置矫正脊柱侧凸以来,脊柱矫形手术,尤其是重度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相关的神经并发成为脊柱矫形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

  • 标签: 脊柱矫形手术 神经并发症 脊柱畸形 内固定装置 脊柱侧凸 矫正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前颅底肿瘤术后并发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对38例前颅底肿瘤经额颅内入路手术或颅面联合入路手术,并对颅底缺损进行修复。结果肿瘤全切除35例,近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2例(5.26%),经加压包扎后控制,颅内出血2例(5.26%),经开颅再次手术处理后治愈。脑水肿1例,1例术后失语、1例颅腔积气。均无手术死亡、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发生。结论术前对患者全身状况的正确评估,安全、有效地分隔颅腔和鼻腔的前颅底手术重建,术中彻底止血、术后严密观察和细致护理,是预防和处理前颅底肿瘤术后并发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肿瘤 前颅底 手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骨盆肿瘤复发再手术病例,探讨其合理的手术指征、切除重建方式、肿瘤学和功能预后。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共8例骨盆原发恶性肿瘤复发再手术病例,6例行肿瘤整块切除及重建手术,2例行半骨盆截肢。平均36(27~58)岁。男5例,女3例。软骨肉瘤6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3.0—8.5)h,术中平均出血2300(1100~7500)ml。4例为Ⅰ+Ⅳ型切除,1例为Ⅱ+Ⅳ+H型切除,1例为Ⅱ型切除,2例半骨盆截肢,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平均随访12(8~23)个月,围手术期并发:2例术后出现伤口并发,清创后二期愈合,坐骨神经损伤1例,深静脉血栓1例,髋关节脱位1例,1例出现局部复发。结论骨盆肿瘤局部复发率高,再次手术难度大,须合理的掌握手术适应证,降低再手术并发证,良好的切除范围和手术风险控制可获得较好的肿瘤学及功能预后。

  • 标签: 骨肿瘤 骶骨 肿瘤复发 局部 手术并发症 骨盆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