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以关节损伤为主要病变特征的各种关节炎,可导致关节慢性持续性肿痛、关节僵硬及功能障碍,最常见的两种关节炎是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OA以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为特点,主要的病理变化是软骨细胞功能减退,软骨基质的分解加速,软骨组织的磨耗,进而继发滑膜炎症和关节周边的骨质增生。RA则是以慢性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发病关节腔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关节滑膜及周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滑膜内大量新生血管和广泛慢性炎症性细胞浸润,滑膜组织表现为增生过度和凋亡受阻,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破坏关节内软骨和骨,同时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likesynoviocytes,FLS)增生,造成关节纤维化。由此可见,关节软骨的损伤是RA和OA的共同特征。

  • 标签: 蛋白聚糖类 代谢 关节炎 骨关节炎 关节炎 类风湿
  • 简介:在正常情况下,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各种成份比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不会见到幼稚白细胞,患癌或经化、放疗,可出现造血系各种异常.肿瘤科医务人员、病人和家属都应了解才能正确处理,避免精神、身体和经济上损失.

  • 标签: 诊断 治疗 癌症 白细胞异常
  • 简介:<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是一种源于造血干-祖细胞水平损伤而产生的克隆性疾病,常同时或先后累及红细胞、白细胞及巨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引起周围血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部分MDS患者可逐渐进展为急性白血病,故又称之为白血病前期。但是,近年临床发展,一半

  • 标签: 克隆性疾病 白血病前期 巨核细胞系 骨髓增生 病态造血 急性白血病
  • 简介:目的:探讨官腔镜诊断子宫异常出血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科2005年6月至2005年11月因子宫异常出血行官腔镜检查并宫内膜活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B超检查官腔内异常30例(占27.7%),而官腔镜发现宫内异常共68例(占62.9%)。活检内膜病理结果异常87例(占80.6%)。结论:官腔镜检查能直视官腔内的病变,定位取材,诊断准确率高,是诊断子宫异常出血的很好手段。但官腔镜检查不能取代子宫内膜病理组织学检查。

  • 标签: 宫腔镜 子宫异常出血 子宫内膜
  • 简介:残胃癌是指行远端胃切除术后5午以上发生于残胃的胃癌,与原发近端胃癌相比,残胃癌患者中未分化癌比例更高,发现时侵犯浆膜、血管和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也更高,因此预后更差。残胃癌的发病与胃十二指肠反流和胃泌素水平降低有关。不同的吻合方式、幽门螺杆菌和EB病毒感染都是残胃癌发病的影响因素。外科手术是残胃癌的传统治疗方式,残胃切除应包括胃十二指肠吻合口或胃空肠吻合口及吻合口周围10cm的空肠、空肠系膜,并根据初次手术所造成的解剖改变相应地改良淋巴结清扫的范围。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早期残胃癌可以在内镜下切除,对于侵犯深度不超过SMl的早期残胃癌,内镜下切除与外科手术疗效相当。

  • 标签: 残胃癌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因生长部位特殊且多呈浸润性生长,目前的治疗方法尚不尽人意,Ⅱ级以上胶质瘤的预后普遍较差,故必须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而胶质瘤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异常研究的新发现,为开辟有效治疗新途径提供了重要的肩示,已成为当今世界胶质瘤治疗研究的重要方向。现已初步证实,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家族信号传导通路,以及它们细胞内的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异常均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关系最为密切,故本文着重对这些内容作简要介绍。

  • 标签: 胶质瘤 细胞信号传导通路 酪氩酸激酶受体 丝氨酸/苏氩酸激酶受体
  • 简介:有关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研究很多,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揭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癌基因、抑癌基因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通过对肿瘤相关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垂体腺瘤侵袭性的产生机制,为临床治疗垂体腺瘤提供帮助。

  • 标签: 垂体腺瘤 侵袭性 基因
  • 简介: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小分子RNA,在转录后会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目前研究证明,miRNA可通过不同信号通路直接参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形成与发展。论文就miRNA表达异常与膀胱癌的关系,膀胱癌的靶向治疗现状,膀胱癌中具有抑癌基因作用及癌基因作用的miRNA研究现状等方面予以综述。

  • 标签: MIRNA 膀胱癌 靶向治疗 异常表达
  • 简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为一组异质性很强的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血液学疾病,其生物学和临床表现各异。虽然近20年来对MDS的诊断、临床分型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其疾病生物学本质仍存在许多谜团:①何为MDS干细胞?尽管理论上知道其源于正常造血干细胞突变,但对其生物学特点知之甚少。MDS干细胞靠什么因素调控,如何逐步发展为不同临床亚型MDS,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免疫治疗
  • 简介:目的:为了解P53蛋白异常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0例手术切除的NSCLC组织石蜡包埋标本。结果:53.3%(48/90)的标本显示P53蛋白向染色阳性.肺鳞癌和腺癌的阴性率分别为64.3%(36/56)和35%(12/34)。统计学分析显示P53蛋白染色结果与病人年龄、性别及肿瘤分期无显著关系,但与肿瘤组织类型显著相关。P53蛋白染色阳性和阴性组病人中位生存月数分别是24个月和55个月。Kaplan-Meir图显示二组病人术后生存概率有明显差异。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P53蛋白染色阳性与病人术后生存时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P53蛋白异常表达是非小细胞肺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判断指标。

  • 标签: P53蛋白 异常表达 非小细胞肺癌 病人 阳性 预后
  • 作者: 彭兵
  • 学科: 医药卫生 > 肿瘤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医师在线》2021年第8期
  • 机构:成都市武侯区第三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40041
  • 简介:肿瘤标志物是临床上重要概念,也是作为癌症诊断的重要指标。对于体检者而言,一旦发现自身肿瘤标志物异常,应当立刻引起高度警惕,若对肿瘤标志物异常情况有异议,也可以做其他辅助检查,提高诊断的说服力。肿瘤标志物种类较多,不同种类异常表现可能提示不同疾病,具体来看看吧。

  • 标签: 身体检查;肿瘤标志物
  • 简介: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阐明电离辐射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机制是放射生物学的重要课题。放射治疗可以诱发肿瘤细胞发生不同类型的死亡,包括:凋亡、坏死、有丝分裂殇折、衰老以及自嗜等。此外,局部的放射治疗不仅影响肿瘤局部,其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导致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成为辐射诱导细胞死亡的重要形式。

  • 标签: 电离辐射 凋亡 坏死 有丝分裂殇折 衰老 自嗜
  • 简介: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1-2]。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单纯手术切除治疗方案骨肉瘤的生存率只有15%~20%,如今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方案使骨肉瘤的生存率提高到近80%[3]。现在,肿瘤局限的患者可以获得65%~70%的5年生存率,这也就意味着仍有很多患者在5年内会复发[4-5]。骨肉瘤发病特点是绝大多数骨肉瘤在诊断时已经成为高等级的恶性肿瘤,而且极易发生早期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约占90%[6]。早期转移是导致肿瘤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发生转移的患者长期生存率仅为10%~30%;其它影响预后的指标包括原发肿瘤的大小和部位,对化疗的敏感性以及手术效果。骨肉瘤的原发病灶患者生存率在65%左右,一旦出现转移,骨肉瘤的生存率只有25%,甚至更低[7]。随着对骨肉瘤的认识的不断深入,骨肉瘤的转移侵袭机制也越来越多的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报道通过不同的研究方向,对骨肉瘤的转移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骨肉瘤 肿瘤转移 肿瘤侵润 肉瘤
  • 简介: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其中,NSCLC占大多数。肺癌早期可以采用外科手术,但术后仍有较高复发率,多数患者术后仍需接受放化疗治疗。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在肺癌临床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长期应用抗肿瘤靶向药物治疗对远期临床症状缓解及预后并无明显改善,且易导致肿瘤耐药性。EHD1与EGFR突变通过干扰细胞内吞循环,造成细胞多种蛋白受体转导及多种信号通路传导异常,诱发细胞癌变。EHD1和EGFR有望成为NSCLC治疗新靶点,探索二者异常表达在NSCLC中的具体机制,为新型抗肿瘤靶向药物研制提供重要理论基础,为肺癌临床诊治提供新的诊疗方案,对改善患者病情及提高生存率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 标签: NSCLC 内吞循环 EHD1 EGFR 突变 临床诊治
  • 简介:目的探索纤维异常增殖症(FD)与骨化纤维瘤(OF)的鉴别诊断。方法通过44例FD与66例OF的病理和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和诊断。结果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F组初发年龄、初治年龄、牙症状、体征和颌面痛及牙槽颊侧和(或)舌侧隆起,均明显高于FD组(P〈0.05)。OF发生于下颌骨较多,而FD则上、下颌骨差异不大。OF组X线多见囊样型和混合型,而FD则多见磨砂玻璃型和混合型。结论FD与OF的鉴别诊断必须通过临床表现、X线及病理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

  • 标签: 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化纤维瘤 鉴别诊断
  • 简介: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半数以上,其死亡率为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地威胁广大妇女的健康。宫颈癌的预防与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作者研读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究报道,对宫颈癌的发病机制、致病病毒的检测方法、宫颈癌的预防与治疗进展做出综述,为临床预防与治疗宫颈癌提供新的策略。

  • 标签: 宫颈癌 人乳头瘤病毒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 简介:近年来研究发现,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有与抗炎作用无关的抗肿瘤功能:长期服用阿斯匹林或其他NSAID可降低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关于NSAID具体的抗肿瘤机制众说纷纭,一般认为NSAID作为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于抑制肿瘤的生长有重要的作用。最新的研究发现,其抑制肿瘤的活性可能与其调节RECK基因的表达有关,本文就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非甾体类抗炎药 环氧化物酶(cyclooxyg—enase COX) RECK基因
  • 简介:目的:探索LAMP2分子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首先利用Westernblot及QT-PCR技术检测在不同肝癌细胞系中LAMP2分子的表达水平,然后选择一种肝癌细胞系HepG2进行慢病毒转染以建立LAMP2沉默的稳定细胞系HepG2-9455。利用MTT法对比LAMP2沉默细胞系和未沉默细胞系细胞的增殖情况。检测其可能影响的几个关键信号通路分子如PI3K、AKT、NF-κB、ERK等以明确其作用机制。结果:LAMP2在各肝癌细胞系中普遍表达较高,其在正常肝组织中主要分布于胆管周围并且呈极性分布,然而在肝癌组织中LAMP2的定位却发生了紊乱。通过慢病毒构建的稳定细胞系HepG2-9455其LAMP2表达下降了90%,而在下调LAMP2后可以显著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并且在下调LAMP2分子后HepG2细胞的PI3K、AKT和NF-κB分子发生明显下调。结论:LAMP2分子可以通过调节下游的PI3K、NF-κB(pp65)分子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提示LAMP2分子在肝癌的恶性进展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LAMP2 肝癌 增殖 PI3K NF-ΚB
  • 简介:多数文献报告,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细胞染色体可呈非整倍体性.FISH技术,尤其是双色FISH技术可用于分析胸腔积液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其中7、8、12号染色体超二倍体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采用FISH技术进行间期细胞遗传学分析方便、快速、敏感性高,在鉴别正常与肿瘤细胞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应注意采用严格的标准来排除背景非整倍体.

  • 标签: 荧光原位杂交 胸腔积液 超二倍体
  • 简介:垂体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之一,一直以来其发病机制并未明确,存在较多的假说和争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垂体瘤的发病机制研究得到了一些统一和发展,本文重点综述了垂体瘤发病机制的分子学研究进展。

  • 标签: 垂体腺瘤 发病机制 分子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