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3 个结果
  • 简介:新手妈妈产后第一次排尿比较困难,若第一次小便不能顺利进行会引起新手妈妈小便不畅甚至是尿潴留。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产后6-8小时主动排尿,不要等到有尿意时才排尿。新手妈妈产后第一次排尿最好在床上进行,若一切正常也可以去洗手间。大部分新手妈妈只要用手按一下小腹下方或使用热水袋敷小腹就会产生尿意,通过这种辅助方式,新手妈妈基本可以顺利进行第一次排尿。分娩后第一次的大便也很重要,为了防止产后便秘,新手妈妈应该多喝水,多吃流质、半流质食物。不要吃易上火的食物,特别是侧切手术的新手妈妈,要多吃蔬菜、水果,小心预防便秘,一旦产生便秘就会影响伤口的愈合。也可以采取食疗法,润肠通便,可以喝蜂蜜水、吃香蕉、空腹吃苹果,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果导片或者用甘油栓或开塞露来治疗便秘。

  • 标签: 产后便秘 半流质食物 排便 小便不畅 润肠通便 排尿
  • 简介:目的探讨胚胎期铅暴露对子代大鼠摄食、排便行为的影响可能机制。方法采用SpragueDawley大鼠孕期自由饮用0.1%(低剂量铅暴露组)和0.2%醋酸铅(高剂量铅暴露组)溶液的方法建立胚胎期铅暴露模型,并设空白对照组。将各组母鼠娩出的雄性仔鼠纳入研究,各组分别取10只仔鼠观察其在摄食、排便、胃排空、小肠推进胃黏膜病理性炎性反应等方面的变化特点;各组分别取8只仔鼠,应用电镜技术、免疫组化等方法从空肠微绒毛细胞连接超微结构变化,以及摄食中枢胆囊收缩素-8(CCK-8)、胃动素(MTL)的表达等方面揭示胚胎期铅暴露仔鼠胃肠动力异常的可能机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低剂量铅暴露组仔鼠每日摄食量下降,粪便含水量增加,粪粒质量减少,小肠推进速度增加(P〈0.05);高剂量铅暴露组仔鼠胃排空能力较对照组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胚胎期铅暴露仔鼠胃黏膜出现明显的病理炎性改变(P〈0.05);空肠微绒毛减少、长度短缩上皮间桥粒数目减少、致密斑间隙扩大(P〈0.05);摄食中枢MTL、CCK-8表达增加(P〈0.05);上述改变的程度与铅暴露剂量间有剂量-效应关系。结论胃肠结构损害程度,以及CCK和MTL在中枢的表达水平具有铅剂量依赖性,这可能是胚胎期铅暴露仔鼠出现异常的摄食、排便消化功能改变的重要机制。

  • 标签: 胃排空 小肠推进 空肠微绒毛 胚胎期 铅暴露 大鼠
  • 简介:目的DD(disposablediapers,DD)是指一次性纸尿裤(尿不湿)、尿片、尿垫等婴幼儿用品。本研究回顾性调查婴幼儿尿不湿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对3~6岁儿童排便功能障碍患病率排便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我国广东省深圳市和河南省郑州市6个区30个幼儿园的6030名3~6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是否使用DD和使用时长、是否可独立完成排便开始时间、是否存在排便功能障碍(便秘、大便失禁、直肠脱垂等),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不同DD使用情况儿童排便功能障碍的患病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使用DD和未用DD组患儿自主控制排便的年龄。结果本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146份,DD使用率87.9%(4522/5146)。使用DD组和未用DD组患儿自主控制排便年龄分别为(31.13±9.62)个月和(27.18±8.9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4,P〈0.001);调查发现共有337名儿童有排便功能障碍,患病率为6.54%,其中使用DD组的患病率为7.08(320/4522),未用DD组患病率为2.72%(17/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P〈0.001)。377名排便功能障碍患儿中,便秘201名(259.64%),大便失禁93名(27.60%),直肠脱垂43名(12.76%)。随DD使用时长增加,排便功能障碍患病率呈现升高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59,P〈0.001)。结论学龄前儿童排便功能障碍常见,出生后长期使用DD和缺乏排便训练是学龄前儿童排便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应引起社会关注。

  • 标签: 排便功能障碍 回顾性研究 儿童
  • 简介:目的分析先天性食管闭锁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采取手术治疗并存活的303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临床资料。对其中Ⅲ型食管闭锁患儿按照所采取的手术方式(开放性手术或腔镜手术)进行分组后比较分析。结果303例中,Gross分型Ⅰ型10例,Ⅱ型4例,Ⅲ型261例,Ⅳ型9例,Ⅴ型19例;术后出现吻合口漏64例,吻合口狭窄87例。261例Ⅲ型病例中,实施开放性手术84例,腔镜手术177例;术后出现食管吻合口漏56例(开放手术组39例,腔镜手术组17例);食管吻合口狭窄72例(开放手术组8例,腔镜手术组64例);气管食管瘘复发17例(开放手术组2例,腔镜手术组15例);经卡方检验,Ⅲ型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两种术式之间术后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为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对于吻合口漏可采取保守治疗,吻合口狭窄多数经食管扩张可以缓解。Ⅲ型食管闭锁胸腔镜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较开胸手术低,但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较高。气管食管瘘复发罕见的术后并发症,经再次手术修补可治愈。

  • 标签: 食管闭锁 手术后并发症 吻合口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后血浆白蛋白浓度的变化意义。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32例轻症、21例重症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后第1天和治疗干预后术后第5天血浆白蛋白浓度3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浆白蛋白浓度,并将轻重肠套叠两组患儿术后第1天的血浆白蛋白浓度与小儿危重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轻症组与重症组血浆白蛋白浓度均下降,轻症组:(34.2±6.5)g/Lvs(37.1±4.1)g/L,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症组:(25.8±7.5)g/Lvs(37.1±4.1)g/L,P〈0.01;重症组血浆白蛋白浓度明显低于轻症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5天,轻症组白蛋白浓度为(37.1±11.4)g/L高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症组血浆白蛋白浓度术后第5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675,P〉0.05)。术后第1天血浆白蛋白浓度与小儿危重评分之间成正相关(r=0.879,P〈0.01)。结论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后第1天血浆白蛋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与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后严重程度相关;重症病例低白蛋白血症持续时间长,并与治疗干预无关。血浆白蛋白浓度测定可作为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后严重程度的预警指标。

  • 标签: 肠套叠 血浆白蛋白 危重病评分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胆道闭锁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hepaticarterythrombosis,HAT)的诊断、治疗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6月至2014年4月间完成的41例胆道闭锁肝移植手术临床资料,术后早期常规监测血生化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肝动脉血流,对疑有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行肝动脉造影或开腹肝动脉探查。结果术后9例发生早期肝动脉血栓,发生率21.95%,经肝动脉介入溶栓、肝动脉切开取栓或再次肝移植,2例死于肝动脉血栓,7例肝动脉再通,但围手术期2例死于肺部肺炎克雷白杆菌感染,1例死于肠漏后感染性休克,1例死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1例再次肝移植者因原发肝无功能而死亡。结论胆道闭锁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可疑HAT者,尽早行肝动脉造影确诊溶栓治疗、开腹探查肝动脉切开取栓治疗可有效诊断和治疗HAT。

  • 标签: 胆道闭锁 肝移植 肝动脉血栓 手术后并发症 儿童
  • 简介:目的评估扩肛治疗在婴幼儿便秘以及巨结肠根治术后处理中的疗效。方法对60例功能性便秘婴幼儿(为便秘治疗组)和60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1个月的患儿(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组)运用本院专利扩肛器分别行扩肛治疗,并进行排便功能问卷调查、结肠钡灌肠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对扩肛前后肛肠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便秘治疗组60例经过扩肛治疗后,50例便秘消失(每日均排大便);8例便秘好转(偶有停止排便2—3d,干预后恢复);2例无效;复查结肠钡灌排空延迟,RAIR阴性率、肛管蠕动波紊乱较扩肛前明显减少(P〈0.01)。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Soave)组60例于术后1个月行扩肛治疗,随访6个月后,42(70%)例排便次数逐渐减少至每日1—2次,复查钡灌排空延迟,RAIR阴性率、肛管蠕动波紊乱较扩肛前明显减少(尸〈0.05)。结论扩肛治疗对于婴幼儿功能性便秘而言,可以建立反射,刺激便意;促进蠕动,缓解肛压;阻断肠神经元病变的继续发展。对于巨结肠根治术后患儿而言,可以扩开瘢痕,使排便通过无阻力;促进新建直肠顺应性恢复;促进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建立;促进蠕动,缓解肛压,减少肠炎发生,最终使肛管直肠排控便机制达到正常。

  • 标签: HIRSCHSPRUNG病 便秘 治疗 婴儿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腹部手术后咀嚼口香糖是否能促进肠动力的恢复,并从神经和体液两方面因素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4例肠吻合手术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例。试验组于术后第1天晨开始咀嚼无糖口香糖,直至开始进食,每日3次,每次1h,对照组禁食。记录两组术后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并于第3次咀嚼口香糖后1h抽取血液检测胃泌素和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对两组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血胃泌素儿茶酚胺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术后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为术后63h,对照组为7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5,P〈0.05)。试验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5,P〈0.05),而两组肾上腺素(t=1.201,P〉0.05)胃泌素(t=0.418,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假饲原理,腹部手术患儿术后嚼口香糖有助于肠功能的早日恢复,其作用机制与血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降低有关。

  • 标签: 腹部/外科学 胃肠活动 口香糖
  • 简介:目的观察肾积水患儿术后肾形态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1月30日至2016年6月30日湖南省儿童医院泌尿二科收治的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致肾积水并行手术治疗的患儿85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术后临床疗效B超检测肾盂长径和前后径、肾体积、肾皮质厚度,检测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结果患儿患侧肾皮质厚度术后2周明显增加,术后24周趋于稳定,肾皮质厚度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肾体积术后2周明显缩小,术后8周趋于稳定,术后32周患侧肾体积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盂长径术后4周明显缩短,术后8周趋于稳定,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盂前后径术后逐渐缩短,术后32周趋于稳定,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积水患儿术后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患儿肾积水术后肾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96.47%(82/85),恢复良好。结论肾积水患儿术后肾体积无变化,患肾皮质厚度、肾盂长径、肾盂前后径形态明显改善,且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趋于稳定,术后6~8个月各项指标趋于稳定。术后患肾功能及形态恢复良好,手术效果显著。

  • 标签: 肾积水 术后 肾形态 肾功能恢复 儿童
  • 简介:目的回顾性总结川崎病(KD)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影像学诊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随访情况。方法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收治5例(男3例,女2例)KD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年龄12个月至10岁4个月。所有患儿均在KD急性期予IVIG治疗,其中3例予2次。病程第15~21天均行超声心动图(ECHO)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病变;之后常规随访ECG和ECHO,并口服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或氯吡格雷。1例患儿行64排螺旋CT(MSCT)检查,2例行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在病程6~65个月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冠状动脉成形术。结果1/5例在病程中有心绞痛发作,3/5例有心功能不全,1/5例无症状。1/5例有心肌梗死发生并在恢复过程有ECG记录;2/5例ECG有ST-T改变;2/5例ECG未见异常。ECHO除均显示多发性冠状动脉瘤(CAA)外,3/5例还显示左心房和左心室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的降低,2/5例左室壁运动不协调,与99Tcm-MIBI检查结果一致。冠状动脉造影均可见多发性CAA且至少一处为中等或巨大CAA,并伴有血栓形成和远端闭塞。MSCT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一致。年龄最小的1例患儿(手术时22个月)在冠状动脉移植术中死亡,其余4例术后即刻效果满意。在8~24个月的随访中,1例LVEF较低,随访1年未达到正常;1例术后18个月复发KD,治疗顺利,复查ECHO和MSCT未见冠状动脉进一步损害。4例患儿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应定期随访ECG、ECHO,必要时进行99Tcm-MIBI和MSCT检查;如考虑手术需行冠状动脉造影仔细评估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和程度。有心肌缺血表现需及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冠状动脉成形术,手术的近期效果显著,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结果。

  • 标签: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7例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的诊断.结果该病少见,本组只占同期肠套叠手术后的6.4%,容易延误诊治.结论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首先要有高度的警惕性,结合B超常规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 标签: 肠套叠 诊断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小儿心脏外科术后监护手册》于2009年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由具有丰富临床监护经验的一线儿科心脏外科专家合作撰写。内容涵盖了全国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开展较好医院的临床经验与教训。本书从实用出发,简要并系统地介绍了从入监护室到顺利康复出监护室过程中的相关处理。全书共19章,分别阐述了重症监护的病房要求、

  • 标签: 小儿心脏外科 科学出版社 术后监护 手册 2009年 心脏病外科
  • 简介:上腹部腹膜后手术常遗留慢性窦道,一般症状不严重,但长期不愈,并常有复发性急性发作,威胁生命,处理很困难。下面介绍一些经验,供参考。一、上腹部腹膜解剖特点腹膜腔分为大囊小囊,以横结肠系膜大网膜为界。①小囊内腹膜后有胆、胰、十二指肠等消化液分泌器官管道,穿孔即可形成分泌性瘘管。分泌物有腐蚀性,能损害周围器官,发生二期迟发性穿孔,使情况复杂化。②大囊包括游离肠管及系膜,从右上腹屈氏韧带至回盲交界固定于腹后壁。使大囊又分为左右两侧。左侧低位引流至盆腔,右侧低位引流至右腹股沟。两侧交通自由,感染常为全腹膜炎。肠管广泛粘连可形成多发脓肿,互相引流不畅,影响窦道的愈合。

  • 标签: 腹部手术后 慢性窦道 腹膜后手术 横结肠系膜 分泌器官 低位引流
  • 简介:目的以手术和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探讨VCT平扫对急诊疑似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对急诊疑诊阑尾炎患儿行VCT平扫检查,与随后进行的外科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统计分析VCT平扫诊断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阴性似然比及阳性似然比。并分析急性阑尾炎和其他急腹症的VCT影像学特征。结果284例患儿中手术和病理学检查诊断急性阑尾炎270例,VCT平扫诊断急诊阑尾炎243例。VCT平扫对急诊阑尾炎的诊断准确性为90%(95%CI:87%~92%)、敏感度为0.91(95%CI:0.87~0.94)、特异度为0.89(95%CI:0.85~0.93)。进一步根据阑尾炎病理学检查结果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急诊单纯性阑尾炎的VCT诊断准确性为62.3%,急诊化脓性、坏疽性和穿孔性阑尾炎的诊断准确性均〉95%。漏诊和误诊的27例急诊阑尾炎中,包括23例单纯性阑尾炎,4例化脓性阑尾炎(3例被误诊为盆腔右侧附件病变,1例被误诊为右侧输尿管下端结石)。284例中14例为其他原因急腹症,VCT平扫准确诊断11例(78.7%),漏诊3例,包括肠系膜裂孔疝、梅克尔憩室扭转索带压迫各1例。急性阑尾炎患儿典型的VCT特征为阑尾周围脂肪间隙模糊,阑尾增粗(直径为5~19mm),阑尾壁增厚。结论VCT平扫对于急诊疑似阑尾炎的诊断具有显著意义,但对于单纯性阑尾炎的诊断准确性较低,必要时应行增强VCT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阑尾炎 急腹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儿童 手术
  • 简介:目的分析102例胆道闭锁Kasai术后胆管炎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以加强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胆管炎的诊治。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6年6月山西省儿童医院行Kasai手术并统一术后治疗方案的102例胆道闭锁患儿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Kasai术后胆管炎发作的时间、次数频率,术后是否遵嘱服药、治疗情况疗效等,分析胆管炎与自体肝存活率、黄疸消退率肝功能恢复等预后情况的关系。结果术后未发生胆管炎组胆管炎发作组2年累计自体肝存活率分别为65.5%和41.1%(P=0.030)。早期胆管炎发作组和晚期胆管炎发作组其2年累计自体肝存活率分别为22.2%和52.2%(P=0.013)。早期胆管炎发作组和晚期胆管炎发作组的黄疸消退率分别为33.3%和67.4%(P=0.007)。早期胆管炎发作组和晚期胆管炎发作组的肝功恢复良好率为44.4%和73.9%(P=0.023)。频发胆管炎组与偶发胆管炎组的2年自体肝生存率分别为19.4%和57.1%(P=0.002),频发胆管炎组和偶发胆管炎组的黄疸消退率分别为38.7%和66.7%(P=0.001),频发胆管炎组和偶发胆管炎组的肝功能恢复良好率分别为45.2%和76.2%(P=0.008)。结论胆管炎尤其早期、频发胆管炎影响自体肝存活率、黄疸消退率肝功能恢复,最终影响胆道闭锁预后。提高医患双方对胆道闭锁术后胆管炎的认识,加强对胆管炎的防治,对提高胆道闭锁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胆道闭锁 胆管炎 预后
  • 简介:目的总结胆道闭锁术后肝内胆管扩张的诊治经验,探讨葛西手术后肝内胆管扩张对患儿远期预后的影响,以及如何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2003年4月至2008年3月,对3例因胆道闭锁行葛西手术的患儿进行追踪随访,3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胆管炎症状,其中1例合并门脉高压。3例行超声、CT或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PTCD),结果显示肝内胆管囊性扩张。2例行胆管扩张与空肠胆支再吻合术,1例仅行PTCD置管引流。结果2例经手术治疗的患儿,术后黄疸消退或减轻。1例仅行PTCD的患儿肝内胆管扩张长期存在。结论肝内胆管扩张使胆管炎反复发作,特别是扩张的囊状胆管压迫门静脉,可使门静脉变窄,血流减少,致受累肝叶萎缩。胆道闭锁患儿葛西手术后应定期行超声检查,及时发现肝内胆管囊性扩张。葛西手术后肝内胆管扩张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术前应常规行PTCD,暂时解除胆汁淤积,并为术中定位做好准备。

  • 标签: 胆道闭锁/外科学 手术后并发症 胆管疾病/诊断 胆管疾病/治疗
  • 简介:尿道下裂是小儿泌尿生殖系常见先天性畸形之一,确切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其在男婴中发病率约1/300,且其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增加趋势[1,2]。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方法,已报道的手术方法虽多达300余种,但目前常用的仅30余种[3]。目前公认的治愈标准为:①术后能正常站立排尿;②修缮阴茎畸形,取得满意的外观效果;③成年后可以进行正常的性生活[4,5]。对尿道下裂手术效果而言,准确的评估应包含并发症的发生率、阴茎外观、排尿性功能、生活质量精神心理健康状况[6,7]。但至今国内外尚无一种能被所有医师接受的、比较客观、全面、同时又能量化性比较的术后评判标准,而这样的标准,对评价手术效果,比较不同尿道下裂术式的疗效,指导现阶段的治疗,改进今后的手术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现笔者将从术后并发症、阴茎外观、排尿功能、性功能及心理等方面,对尿道下裂术后疗效评价标准进行探讨。

  • 标签: 疗效评价标准 尿道下裂 手术后 心理健康状况 术后并发症 阴茎畸形
  • 简介:目的经肛门巨结肠一期根治术近期效果好,但术后患儿的肛肠功能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该文旨在评估患儿术后排便模式,结肠和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对58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半年以上儿童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5.8月(6~24月)。并进行排便功能问卷调查、钡灌肠、结肠传输时间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33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结果大多数随访患儿排便正常,无任何临床症状。4例出现稀便便频,9例污便,5例便秘,3例小肠结肠炎。钡灌肠结果显示大多数随访患儿结肠形态恢复良好。全部病例术后直肠肛管角(度)较对照组显著开大,有症状组较无症状组显著开大。58例随访患儿的平均全胃肠、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传输时间较术前显著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直肠肛管反射5例阳性。便秘组的肛管最大静息压和最大收缩压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和对照组。污便组向量容积和对称指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便秘组对称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大多数患儿排便功能、结肠功能和括约肌功能良好。少数病例排便功能障碍可能与术后乙状结肠曲减少或消失、“新直肠”储便功能代偿不全和拖出结肠致直肠肛管角开大、肛门括约肌痉挛失弛缓有关。

  • 标签: 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 先天性巨结肠 结肠动力 肛门括约肌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弱视的治疗方法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30例(48眼)视力不同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及时行弱视训练。观察术后视力、融合功能、立体视觉恢复情况。结果术后2周视力均分别比术前视力显著提高,术后1年矫正视力≥0.3者40眼(83.30%),矫正视力≥0.05者48眼(100%),具有融合功能者19例(39.60%),具有立体视觉者9例(18.80%)。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及时治疗并发症、重视屈光矫正、坚持弱视治疗是儿童白内障术后恢复有效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 标签: 先天性白内障 人工晶体植入术 弱视矫正训练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