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颜面部钙化上皮瘤的有效切除范围及缩小手术切口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1月至12月我们收治颜面部单发钙化上皮瘤39例,手术切除范围包括包膜内肿物切除、肿物连同包膜完整切除、包膜外1~2mm切除、全层皮肤连同肿物挖除(2~4mm),手术方式为普通切口,设为普通切口组;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颜面部单发钙化上皮瘤45例,切除范围包括包膜内切除、连同包膜完整切除手术方式为微小切口,设为微小切口组。比较两组肿物最大直径和切口长度,并从病理特点探讨其有效切除范围的依据。结果两组84例均恢复良好,无一例复发。病理特点:钙化上皮瘤瘤体周边界限清晰,其包膜完全为纤维结缔组织假性包膜,无上皮或内皮结构,包膜周边即正常的皮下组织结构,无增殖的瘤细胞。免疫组化:Ki67(-)。两组肿物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微小切口组瘢痕小,外形美观,患儿及家属满意度高。结论钙化上皮瘤经临床检查即可诊断,术中无需切除过多的组织,只要将钙化团块完全切除即可,采用微创小切口方法,疗效确切,术后瘢痕不明显,外形美观,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面部肿瘤 外科手术
  • 简介:小儿肝脏肿瘤瘤体巨大,病理类型多,部位复杂,累及肝脏体积较大,且多累及肝门部或肝门部淋巴结、门静脉等,给手术带来了挑战.当肿瘤累及肝门部,尤其是累及多个部位时,术中易并发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在过去被认为是手术禁区.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这类肿瘤从不可切除向可切除转变.

  • 标签: 肿瘤切除手术 肝脏肿瘤 肝门部 手术模拟系统 巨大肿瘤 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green,ICG)介导的近红外光在肝母细胞瘤中的显像特点,以及该技术对术中微小病灶识别、肿瘤切缘界定和术中导航的价值。方法2018年3月至2018年6月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拟切除肝母细胞瘤的患儿8例,术前至少24h予以静脉注射ICG,术中切肝前进行肝脏微小病灶检测、肿瘤切缘界定和手术导航,切肝后进行切缘病灶检测和肿瘤荧光分型,最终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8例肝母细胞瘤中,男童和女童各4例,年龄5~132个月,平均33个月。术后复发再次手术1例,术前活检化疗后再手术1例,术前经验性化疗后再手术4例,2例一期行肝肿瘤切除术。术中8例患儿肿瘤都呈现明亮荧光显影,与正常肝脏组织边界清晰;1例复发为微小病灶(1.0cm),但由于病灶位置较深(距离肝脏表面>1.5cm),肉眼观察、扪诊和ICG荧光显像未能发现,规则切除肝叶后,ICG识别出复发病灶。根据荧光显影分型,全荧光4例,其中2例肝母细胞瘤一期行肿瘤切除术;1例术前有活检和化疗史的病例;1例为复发病例,其有肝炎和肝轻度硬化病史,同时伴有肝脏弥漫性小结节样影。部分荧光4例,均为术前有经验性化疗的病例。结合肝母细胞瘤的病理分类,胎儿型7例,其中荧光显像为全荧光型4例,部分荧光型3例;混合性胎儿上皮和胚胎上皮型1例,其荧光显像为部分荧光型。所有病灶经ICG分子荧光边界定界,切除肿瘤后,经荧光再测和病理检查,均获得了肿瘤R0切除。结论ICG荧光显影技术在肝母细胞瘤中有较好的显影效果,显影类型与术前有无化疗有一定关系。ICG荧光显像在确定肿瘤边界和保证肿瘤R0切除具有一定优势和重要价值。但ICG荧光显像对深部微小肿瘤灶的识别和在肝硬化病例中的运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标签: 吲哚菁绿 荧光显像 肝肿瘤 肿瘤切缘 术中导航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切除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4年作者收治的12例ITP行脾切除术的患儿临床资料,探讨其围手术期的处理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2例平均年龄7.1(3~12)岁,病程1.5~7年,平均3年。10例术前血小板低于正常值,平均为29.4×109/L,最低5×109/L。术前对7例血小板<30×109/L的患儿采用激素联合输血小板治疗,其中4例输注后血小板无法提升,联合大剂量使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后,再次输血小板,当血小板>60×109/L时急诊行脾切除术。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阳性的患儿分别在术后第3天和第7天血小板降至正常值以下。术后随访10个月至8年,平均随访5年,8例完全有效,2例缓解,总有效率为83.33%。结论在完善围手术期处理的前提下,脾切除是治疗儿童慢性或药物治疗无效的ITP的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抗血小板抗体应作为ITP患儿脾切除术前常规检查项目,对抗体阳性患儿行脾切除术更需注意围手术期的处理。

  • 标签: 紫癜 血小板减少 特发性 脾切除术 手术期间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经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肾上腺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作者收治10例腹部肿物患儿,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23~54个月,平均年龄37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肾上腺区占位性病变,8例位于右侧,2例位于左侧。肿物直径3~4cm,平均32cm。均接受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物切除术。术后对所有患儿进行跟踪随访。结果患儿手术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130~160min,平均137min,术中出血少,无一例输血。术后第1天进食水,术后住院时间5~9d,平均6d。无腹膜后血肿或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病理检查结果:1例为神经节细胞瘤,9例为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所有患儿获随访2~94个月,平均48个月,均存活,生长发育正常,B超、CT等检查无复发。结论应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肾上腺肿瘤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肾上腺肿瘤/外科学 腹腔镜检查 腹膜后间隙
  • 简介:尿道下裂(hypospadias)是因前尿道发育不全,导致尿道口达不到正常位置的一种先天性畸形,尿道开口可出现在正常尿道口近侧至会阴部之间,部分病例伴发阴茎下弯。由于其术后合并症多,尿道瘘的发生率高,在多达300余种的手术方法中,至今尚无一种满意的,能被所有医师接受的术式。近年来,有几种术式经受了临床实践的检验,

  • 标签: 尿道下裂 手术方法 先天性畸形 术后合并症 发育不全 正常位置
  • 简介:胆道闭锁是婴儿特有疾病,是免疫反应介导的炎症过程,表现为肝外胆道完全或部分纤维性闭锁,Kasai手术是胆道闭锁患儿首选的手术治疗方式,术者经验及手术技巧对患儿预后有重要影响。目前Kasai手术有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途径,后者尚存在争议。现介绍传统开腹Kasai手术

  • 标签: 手术技巧 胆道闭锁 传统开腹手术 免疫反应介导 腹腔镜手术 炎症过程
  • 简介:目的探讨胆道闭锁患儿接受Kasai手术时的年龄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2月我院85例行Kasai手术的胆道闭锁患儿病例资料。按手术年龄分为〈60d组32例,60-90d组40例,〉90d组13例。至2007年2月,获随访且术后存活时间超过2年的患儿27例。结果〈60d组中,56.25%的患儿术后1个月血清胆红素较术前下降三分之一:40.63%的患儿术后3个月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46.88%的患儿术后6个月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60.90d组中.术后1个月血清胆红素下降三分之一、术后3个月及6个月降至正常率分别为65%、37.5%和50%。〉90d组患儿中则分别为46.15%、23.08%和23.08%。术后1个月、3个月血清胆红素下降率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d组患儿术后6个月黄疽消退率较其他两组降低,P〈0.05。获随访的27例存活2年以上患儿中.〈60d组、60~90d组和〉90d组分别为15例、9例和3例,各占60%、32.14%和30%,P〈O.05。结论胆道闭锁患儿早期手术(出生后1~3个月)血清胆红素下降快,黄疸消退率及2年以上存活率均明显高于晚期手术者;2年无黄疸生存预示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提高。

  • 标签: 胆道闭锁/外科学 预后 年龄因素
  • 简介:肺隔离症(pulmonarysequestration,PS)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肺组织发育畸形,是胚胎期肺发育过程中部分肺芽组织与支气管树分离产生的先天性肺发育异常。PS由PryceDM于1946年首次报道,约占先天性肺发育畸形的0.15%~6.4%,其主要特征是肺组织不与气管、支气管树相通,但接受体循环供血。

  • 标签: 肺隔离症 手术适应证 术前干预 手术时机 先天性肺发育异常 先天性肺发育畸形
  • 简介:目的探讨二孔法儿童微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MLA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本组对31例急性阑尾炎患儿行二孔法MLA.术中在脐部和右下腹二孔置入微型腹腔镜器械,将阑尾自5.5mmTrocar孔拖出,体外结扎系膜,切除阑尾,再将阑尾残端回纳腹腔,腹腔镜观察腹腔无异常后,切口对合粘贴.结果本组31例患儿手术时间25~35min,平均30min,术后8~12h患儿开始饮水,10~12h即可下床活动,术后3~5d均痊愈出院.无切口及腹内并发症.结论二孔法儿童微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方法简便,比三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更简单、经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切口更小,瘢痕更小,美容效果更好,适用于儿童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 标签: 二孔法 儿童 微型腹腔镜 阑尾切除术 急性阑尾炎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阴性阑尾切除的现状、变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1—2010年所有因诊断急性阑尾炎而接受阑尾切除,术后结合临床和病理诊断明确为阴性阑尾切除的病例资料。①搜集阴性阑尾切除病例基本资料;②按年份分成4组:A组(1991—1995年)、B组(1996—2000年)、C组(2001—2005年)及D组(2006—2010年)。分析各组阴性阑尾切除的发生率,并与同期阑尾穿孔率进行比较;③按年龄分成4组:婴幼儿组(1d至3岁)、学龄前组(4~7岁)、学龄期组(8~12岁)、青春期组(13~16岁),统计各年龄组患儿阴性阑尾切除率。结果本院20年间共实施阑尾切除术5469例,其中阴性阑尾切除694例,占同期阑尾切除病例的12.7%。阴性阑尾切除病例中,阑尾误切47例(6.77%);酷似阑尾炎病例647例(93.2%);阴性阑尾切除率从1991—1995年的14.9%下降至2006—2010年的7.58%,P值<0.001,提示阴性阑尾切除率呈稳定下降趋势;阴性阑尾切除最多发生于8~12岁患儿,最少发生于0~3岁患儿;男女比例为1∶0.9。最常见误诊疾病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梅克尔憩室、原发性腹膜炎。结论20年间本院阴性阑尾切除率为12.7%,与阑尾穿孔率相同,均呈稳定下降趋势,大多为酷似阑尾炎疾病,误诊病例少见。

  • 标签: 阑尾切除术 阑尾炎/诊断 数据收集
  • 简介:手术要准备好下台才能上台,计划好步步为营随时能停。遇到疑难情况,先想透后动,先试探后剥,先穿刺后切。诊疗计划施于病人先讲目的与可行性,再讲风险与挽救把握,要病家理解、认可。

  • 标签: 手术 诊疗计划 治疗方法 临床医学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经肛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悬吊术治疗儿童直肠脱垂的疗效。方法对6例Ⅱ-Ⅲ型直肠脱垂患儿采取单纯经肛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悬吊术治疗t。结果6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3h,平均2.5h。术中元大出血、副损伤,术后无肠瘘、感染、大便失禁等并发症。术后住院6~8d,平均7d。6例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腹泻、便秘及排便不畅,排便控制功能正常,无复发。结论对儿童Ⅱ-Ⅲ型直肠脱垂采取单纯经肛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悬吊手术,可针对性地消除复发因素,创伤小,疗效确切。

  • 标签: 直肠脱垂/外科学 结直肠外科手术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Nuss手术矫治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继发性漏斗胸的初步经验。方法2008年6月至2016年1月,我们应用改良Nuss手术治疗3例先心病手术后继发性漏斗胸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4.5和9岁,体重12—21kg。3例中,2例为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为法洛氏四联症手术后。畸形为对称性。CT检查Hailer指数5.5±1.5。手术均经剑突下小切口辅助、经原切口完成。结果3例均成功实施胸骨和心脏分离、Nuss钢板置入手术(均置入l根钢板),矫形效果优良。矫形外观与原发性漏斗胸初次Nuss手术相比效果稍差。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3d。2例随访无钢板移位,术后复查CT、心电图正常;1例术后合并皮下气肿,为胸骨后气体顺钢板溢出所致,3d后自行吸收。2例钢板拆除,钢板分别固定24和28个月,胸廓外形保持良好。结论改良Nuss手术矫治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继发性漏斗胸安全可行,手术中随着局部解剖改变随时调整手术方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心脏病/先天性 手术后并发症 漏斗胸 微创性 NUSS手术
  • 简介:目的比较腹股沟横行小切口与腹腔镜下睾丸下降固定术在腹股沟区隐睾中应用的优缺点。方法选择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自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明确诊断为腹股沟区隐睾症的患儿88例,年龄1.2~4岁,平均年龄2.6岁;按随机分组原则采取两种手术方式:开放手术组采用腹股沟横行小切H经腹膜外游离下降睾丸,阴囊小切口固定;腹腔镜手术组采用腹腔镜下腹腔内游离睾丸,阴囊小切口固定;分别对两组手术时间、睾丸下降后位置、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及术后半年双侧睾丸超声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开放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1.2±2.1)min,腹腔镜组为(55.6±1.9)min。腹腔镜手术组患儿术中出血量较开放组少,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术后7d及6个月查两组患侧睾丸下降位置发现:开放手术组44例睾丸均可降至阴囊内,其中5例位于阴囊入口处;腹腔镜手术组44例睾丸均可降至阴囊内,其中4例位于阴囊入口处;术后6个月患侧睾丸超声显示患侧睾丸发育较对侧稍差。结论在腹股沟区隐睾患儿中,腹腔镜下睾丸下降术在手术时间及术后效果上并无明显优势。建议对于腹股沟区隐睾应严格掌握腹腔镜手术指征,对于内环口及以上部位隐睾首选腹腔镜探查及腹腔镜下隐睾下降术。

  • 标签: 腹股沟 腹腔镜 隐睾 治疗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传统器械实施经脐单部位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治疗经验。方法对26例术前明确诊断为阑尾炎的患儿使用传统器械实施经脐单部位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手术于脐下缘做一长约1cm的切口及对称2点钟位置做长约5mm切口,置入3个5mmTrocar,于腔镜下找到阑尾,用超声刀分离系膜,圈套线结扎阑尾,完成腹腔冲洗后更换1cmTrocar取出阑尾,完成阑尾切除术。结果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加孔及中转开腹手术病例,手术时间42—81min,平均(53.2+6.68)min,术中出血约5—20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6—28h,平均(14.8+3.64)h,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传统器械行经脐单部位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切口疼痛轻、切口美观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阑尾切除术 儿童
  • 简介:目的:通过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在超声未探及睾丸中治疗情况的比较,探讨首选腹股沟手术诊治此类病患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自2003年8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32例单侧病例临床资料,经体检和超声检查未在阴囊、腹股沟及腹内发现睾丸组织,分别选择腹腔镜手术和腹股沟开放手术探查,根据探查结果决定术式完成治疗。结果探查方式中,腹腔镜手术70例,腹股沟切口手术62例,最后治疗采用腹腔镜操作18例,腹股沟操作114例。130例为睾丸发育不良予切除。结论对超声未探及睾丸的诊治,可以考虑首选腹股沟开放手术

  • 标签: 隐睾 外科手术 超声检查
  • 简介:患儿,男,9岁,因咳嗽、咳痰1个多月,在外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经胸部CT检查发现纵膈有一占位性病变,予抗感染治疗后呼吸道症状明显缓解。门诊以"纵膈占位性病变"收住院。入院时查体:T:36.5℃,R:19次/分,P:80次/分;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或胸膜摩擦音。

  • 标签: 纵膈肿瘤 手术治疗 机器人辅助 胸腔镜 达芬奇 占位性病变
  • 简介:目的:对小儿气管食管瘘病例的诊断、治疗和愈后进行回顾和总结。方法对本院近5年来收治的10例气管食管瘘患儿的手术治疗过程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均接受手术治疗11次,对气管瘘口进行修补,对食管明显狭窄者切除病变食管,行端端吻合或结肠代食管。结果10例均获治愈,术后无一例死亡,门诊随访时间3~15个月,仅2例出现食管狭窄需多次扩张,其余均正常。结论小儿气管食管瘘的常见原因为化学腐蚀性和医源性,常伴发呼吸道症状,病情较为严重,积极有效的手术治疗能改善患儿预后,提高存活率。

  • 标签: 气管食管瘘 外科手术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