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乳腺前哨淋巴(sentinellymphnode,SLN)研究发展迅速。一系列大样本、前瞻性临床试验证实了前哨淋巴活检(sentinellymphnodebiopsy,SLNB)的安全性。SLNB可以提供准确的腋窝淋巴分期、SLN阴性患者SLNB替代腋清扫术腋窝复发率和并发症很低,为其提供了循证医学Ⅰ、Ⅱ级的证据。此外,目前的研究也证实SLNB中应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对患者和医务人员是安全的。SLNB的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大。

  • 标签: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 前哨淋巴结活检 SLNB BIOPSY 替代腋清扫术 放射性同位素
  • 简介:近十余年来,随着前哨淋巴活检(sentinellymphnodebiopsy,SLNBB)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临床应用的不断普及,已经改变了近一百多年来腋窝淋巴清扫(axillarylymphnodesdissection,ALND)作为外科治疗乳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一历史。欧美一些学者认为,SLNB达到甚至超过了ALND在乳腺外科治疗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就目前乳腺SLNB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 标签: 早期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活检
  • 简介:近年来,一系列大样本、前瞻性临床试验证实了前哨淋巴活组织检查术(sentinellymphnodebiopsy,SLNB)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为其提供了循证医学Ⅰ级证据,并显著影响和引导了乳腺患者腋窝处理的临床实践,其对乳腺分期、预后及治疗的影响已被纳入第七版AJCC乳腺分期系统、NCCN指南、ASCOSLNB指南、最新St.Gallen专家共识和中国抗癌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乳腺前哨淋巴活组织检查临床指南。

  • 标签: 乳腺肿瘤 转移 淋巴 综合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前哨淋巴活检术(sentinellymphnodebiopsy,SLNB)的放射安全性.方法采用热释光剂量计(thermoluminescentdosimeters,TLD)检测在SLNB过程中患者乳房注射部位、胸腺、盆腔性腺及医务人员优势手食指、胸腺、盆腔性腺、眼晶体接受的放射线剂量.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连续检测行乳腺单纯切除/保留乳房+SLNB的乳腺患者40例.结果患者乳房注射部位的吸收剂量最大(5.946±5.023)mSv,显著高于胸腺及盆腔的吸收剂量(均P=0.000).主刀医师、第一助手、器械护士各部位核素吸收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远远低于我国卫生部确定的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依据该标准,术者每年完成约1000台SLNB手术在放射安全性方面是安全的.结论核素法SLNB对患者和医务人员是安全的,不需要进行防护.

  • 标签: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活检 热释光剂量计 放射安全性
  • 简介:乳腺进展及治疗过程中,对肿瘤引流区域淋巴进行评价非常重要。前哨淋巴(sentinellymphnode,SLN)是第一个(站)接受原发肿瘤引流的淋巴。通过对SLN的检查,可以预测区域转移信息,从而决定是否行区域淋巴清除。应用染料法与核素法对SLN的定位和活检是乳腺外科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的重要进展。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造影已在临床乳腺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独特的优势:实时、无创、无污染、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为临床探索SLN定位和性质判定提供了一种的手段,

  • 标签: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前哨淋巴结 乳腺肿瘤
  • 简介:乳腺是危及女性生命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乳腺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中国乳腺发病率每年增长约3%,其中京、津、沪等经济发达地区,乳腺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1]。准确的临床分期尤其是腋窝转移淋巴分级对评估患者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发现有腋窝淋巴侵犯的乳腺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相对于无腋窝淋巴患者下降40%[2]。以前临床上评价腋窝淋巴情况主要依靠腋窝淋巴清扫(axillarylymphnodedissection,ALND),致使绝大多数乳腺患者均接受了腋窝淋巴清扫。自从20世纪90年代前哨淋巴活组织检查(sentinellymphnodebiopsy,SLNB)首次应用于乳腺手术以来,SLNB逐渐改变了上述状况,使得SLNB阴性的乳腺患者避免接受ALND,SLNB现已成为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ALND的主要依据[3]。近年来,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部分SLNB阳性的乳腺患者即使不接受ALND,其预后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4],这引起了学者对SLNB阳性乳腺患者是否一定要行ALND问题的思考。笔者就近年来有关SLNB指导腋窝淋巴切除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展望SLNB在未来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随着乳腺前哨淋巴活组织检查技术的广泛开展与病理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临床工作中,乳腺前哨淋巴微小转移灶的检出率明显增加。对于乳腺前哨淋巴微小转移灶患者预后影响,目前国内外尚未达成一致意见,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其预后意义与腋窝淋巴清扫术后查见微小转移灶不尽相同。前哨淋巴转移患者的最佳临床决策目前亦无定论,当前多数研究倾向于对这类患者可采用全身辅助治疗联合术后局部放射治疗取代腋窝淋巴清扫术,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笔者复习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乳腺前哨淋巴微小转移灶的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方法作一综述。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淋巴转移 预后 临床方案
  • 简介:19世纪,乳腺被认为是局部病变,沿淋巴转移扩散,且遵循逐级转移即从第一站淋巴到第二站淋巴,然后再转移到全身的规律。Halsted根治术就是依据这个理论设计的手术方式。直到20世纪60年代Fisher提出乳腺是全身性疾病,在病程的早期即可发生全身转移乳腺局部病变的理论便为全身性疾病的理论所替代。并且,依据预后因素用“预后好”或“预后差”的乳腺替代“早期”或“晚期”乳腺

  • 标签: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前哨淋巴活检(SLNB)在乳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亚甲蓝作为示踪染料对乳腺开展SLNB,并且对术中冰冻检查前哨淋巴(SLN)阴性的病例分组施行部分腋窝淋巴清扫术(PALND)及常规全腋窝淋巴清扫(TALND),观察术后并发症、生存率等指标并比较分析。结果SLN检出率97.6%,假阴性率14.3%;接受PALN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的TAL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生存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区SLNB能准确反映乳腺腋窝淋巴转移状态,为临床缩小乳腺手术范围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 活组织检查
  • 简介:乳腺患者术后对侧腋窝淋巴(contralateralaxillarylymphnodemetastasis,CAM)并不少见,但目前尚无明确指南指导诊断和治疗。笔者报道1乳腺CA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乳腺CAM的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一、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0岁,已婚,2009年11月30日因“发现右乳肿块4个月余”就诊于无锡市妇幼保健院。乳腺彩色超声检查:右乳低回声团块,BI-RADS4级;乳腺X线摄影:右乳肿块,BI-RADS4B级。患者遂于2009年12月3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乳腺改良根治术。

  • 标签: 乳腺肿瘤 淋巴转移 预后
  • 简介:乳腺淋巴是临床分期及预后估计的重要指标,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腋窝淋巴。内乳淋巴因其部位的特殊性,没有简便有效的检测方法,临床对其研究较少。本文针对内乳淋巴的问题综述如下。

  • 标签: 乳腺肿瘤 内乳淋巴结
  • 简介: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在诊断乳腺及腋窝淋巴的价值。方法对34例乳腺患者的乳腺病灶(以健侧为对照)及腋窝淋巴^18F-FDGPET/CT显像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结合病理结果,计算两种方法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两种方法诊断与病理诊断行一致性检验。对乳腺病灶恶性组及对照组组间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均数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间SUVmax均数比较显示:恶性组^18F-FDG摄取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例为大汗腺导管内癌,系原位癌,对^18F-FDG摄取不明显,PET/CT图像上未见明显结节影,目测显示0级,SUVmax为1.5。该例病灶微小,小于PET/CT5~8mm的分辨率,造成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均漏诊。18F-FDGPET/CT定性分析诊断乳腺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7.7%、100.0%、97.9%;半定量分析以suVmax2.0时,诊断乳腺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为佳,分别为93.2%、100.0%、93.6%。定性分析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极好,Kappa值为0.85,半定量分析与病理诊断有较好一致性,Kappa值为0.64。在腋窝淋巴的诊断上,定性分析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55.9%、96.1%、90.1%,半定量分析(以文献SUVmax1.8为标准)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45.8%、97.0%、89.3%。两种分析诊断与病理诊均较好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57(定性分析)和0.51(半定量分析)。结论^18F-FDGPET/CT诊断乳腺恶性病灶时,以SUVmax2.0为临界值进行半定量分析诊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在诊断腋窝淋巴方面,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与病理诊均有较好的一致性。

  • 标签: 乳腺肿瘤 腋窝淋巴结 氟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在乳腺前哨淋巴活组织检查(SL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5年5-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乳腺外科住院行术前检查提示腋窝淋巴阴性的104例乳腺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2组(每组均为52例),分别采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试验组)或者核素联合亚甲蓝(对照组)作为淋巴示踪剂对患者进行SLNB,术中根据冰冻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行腋窝淋巴清扫。比较两种方法在乳腺SLNB中检出率的差别。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两组患者间前哨淋巴(SLN)和转移性SLN检出率及检出数目的比较,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结果试验组52例患者中,皮肤淋巴管荧光显影者49例(94.2%,49/52),SLN荧光显影者52例(100%,52/52),SLN检出率为100%(52/52),而对照组的检出率为96.2%(50/52)。试验组转移性SLN检出率为32.7%(17/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4%(8/52)(χ-2=4.27,P=0.039)。试验组共检出SLN190,中位数为3(2-4),对照组共检出SLN158,中位数为21-4),两组患者SLN检出数目相似(Z=-1.58,P=0.113)。试验组共检出转移性SLN26,中位数为0(0-1,而对照组共检出转移性SLN9,中位数为0(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P=0.032)。结论在乳腺SLNB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法示踪,其SLN检出率与核素联合亚甲蓝双标法相当,且能提高转移性SLN的检出率,并可协助术者精准定位SLN的位置,降低手术难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吲哚花青绿
  • 简介:乳腺合并腋窝淋巴结核较少见,国内外只有少量病例报道。一般情况下,临床医师认为乳腺患者触及腋窝淋巴肿大可高度怀疑为转移。本文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二科1994—2007年收治的8例乳腺合并腋窝淋巴结核病例,结合文献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乳腺合并腋窝淋巴结核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 标签: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 结核
  • 简介:前哨淋巴活检是乳腺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活检结果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手术方案。前哨淋巴状态的检查方法一般包括术中冰冻切片快速病理学检查、术中印片细胞学检查及术后石蜡切片病理学检查。但是,这些术中检测方法的敏感性较低且过分依赖操作者的主观判断能力,而术后检测虽准确性高却耗时较长。近年来发展的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技术(quantitativereversetranscription—PCR,QRT-PCR)虽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仍不能排除基因组DNA中假基因所导致的假阳性结果。

  • 标签: 术中检测 核酸扩增技术 乳腺癌 淋巴结转移 前哨淋巴结活检 一步法
  • 简介:近年来,乳腺改良根治术和保留乳房的乳腺切除术已成为中国治疗Ⅰ、Ⅱ期乳腺的主要术式,而腋窝淋巴清扫是各种乳腺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术后常发生患侧上臂内侧感觉障碍、疼痛等并发症。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其心理负担。为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本院于2002年1月~2006年12月对102例Ⅰ、Ⅱ期乳腺患者进行了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腋窝淋巴清除术对比实验研究,现总结分析如下。

  • 标签: 乳腺癌 肋间臂神经 腋窝淋巴结清扫
  • 简介:目的探讨纳米炭和亚甲蓝分别联合核素示踪法在腔镜乳腺前哨淋巴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诊断为乳腺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腔镜下乳腺前哨淋巴活检手术。其中采用纳米炭联合核素示踪前哨淋巴组(简称纳米炭组)40例,采用亚甲蓝联合核素示踪前哨淋巴组(简称亚甲蓝组)40例。分析比较两组术后前哨淋巴检出率、阳性率及各种术后并发症。淋巴数目用xˉ±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淋巴阳性率及术后并发症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纳米炭组前哨淋巴检出率为100%(40/40),亚甲蓝组前哨淋巴检出率为97.5%(39/40);两组平均检出前哨淋巴数量分别为纳米炭组(3.4±1.5)和亚甲蓝组(3.2±1.5)前哨淋巴阳性率分别为纳米炭组32.5%(13/40)和亚甲蓝组25.6%(10/39,本组有1例未检测出SLN)。两组上述各指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LN阳性率:χ2=0.450,P=0.502;平均SLN检出数:t=0.984,P=0.326)。纳米炭组前哨淋巴检出116,平均为(3.2±1.1)2~5),其中黑染57,染色率49.1%,亚甲蓝组前哨淋巴检出97,平均(2.8±1.1)1~5),蓝染26,染色率26.8%,两组前哨淋巴平均每例检出数目及染色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2,P=0.009和χ2=11.079,P=0.001)。术后腋下积液发生情况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0)。结论纳米炭和亚甲蓝分别联合核素示踪法在腔镜乳腺前哨淋巴活检术临床应用中均能到达良好的示踪效果,检出率高,手术创伤小,术后瘢痕小、并发症少,纳米炭有助于检出更多的前哨淋巴,可能更适合作为腋窝淋巴清扫术的示踪剂。

  • 标签: 乳腺肿瘤 腔镜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放射性同位素
  • 简介:目前,影像引导的微创活检技术已占据乳腺病变活检的主导地位。微创活检技术包括空芯针活检和真空辅助活检。应用真空辅助活检原理的麦默通活检术是目前微创活检的主流。并且,前哨淋巴活检术已迅速替代腋窝淋巴清扫术成为临床腋窝淋巴阴性早期乳腺患者的标准处理模式。本文将介绍并讨论乳腺肿物麦默通切除术后上皮移位导致前哨淋巴(sentinellymphnode,SLN)假阳性的1例病例。

  • 标签: 乳腺肿瘤 微创手术 上皮移位 前哨淋巴结
  • 简介:一、病情摘要患者女性,51岁,主因"阴道不规则流血4个月余"于2002年2月8日收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4/30d,经量不多,无痛经.末次月经2001年8月,继之出现阴道少量出血,淋漓不尽,持续4个月.无阴道排液、无性交后出血,大小便正常.1周前就诊于我院,妇科检查发现左阴道壁肿物,阴道镜下活检病理示:"低分化癌",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

  • 标签: 右髂 外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患者腋窝淋巴清扫术(ALND)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28例乳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乳腺ALND中保留ICBN的患者有90例(ICBN保留组),切除ICBN的患者有138例(ICBN切除组)。并对两组患者术后1、6、12个月时上臂内侧及腋窝皮肤的感觉进行观察。两组患者间感觉异常发生率和上肢水肿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淋巴检出数目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术后1、6、12个月时,ICBN保留组患者感觉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42.2%(38/90)、43.3%(39/90)和33.3%(30/90),明显低于ICBN切除组的84.1%(116/138)、81.2%(112/138)和80.4%(111/138)(χ2=43.491、34.847、51.214,P均〈0.001)。术后1个月时,ICBN保留组患者的主观感觉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ICBN切除组[27.8%(25/90)比46.4%(64/138),χ2=7.918,P=0.005];而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主观感觉异常发生率相似[13.3%(12/90)比21.0%(29/138),χ2=2.179,P=0.140;8.9%(8/90)比15.2%(21/138),χ2=1.965,P=0.161]。术后1、6、12个月时,ICBN保留组患者的客观感觉异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ICBN切除组[35.6%(32/90)比76.8%(106/138),41.1%(37/90)比76.8%(106/138),31.1%(28/90)比76.8%(106/138),χ2=38.807、29.693、46.953,P均〈0.001)。并且,ICBN保留组与ICBN切除组患者间淋巴的检出数目相似[(19±4)比(18±3),t=1.848,P=0.066],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率也相似[术后1个月:11.1%(10/90)比15.2%(21/138),χ2=0.782,P=0.377;术后6个月:15.6%(14/90)比15.9%(22/138),χ2=0.006,P=0.938;术后12个月:16.7%(15/90)比15.9%(22/138),χ2=0.021,P=0.885]。中位随访14个月(12~41个月)时,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部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乳腺ALND中保留ICBN在术后早期可以明显降低感觉异常的发生�

  • 标签: 乳腺肿瘤 淋巴结切除术 肋间臂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