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提高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原发性肾细胞癌的认识,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原发性肾细胞癌的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报道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例患者初诊时误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伴左肾侵犯,给予CHOP方案化疗3个周期后左肾肿块较前无明显变化,行左肾肿块穿刺活检,结果为肾透明细胞癌,遂在全麻下行左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左肾透明细胞癌,随访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原发性肾细胞癌临床少见,但并非偶然,需要进步的研究来阐明两者相关的危险因素,同时在临床工作中亦需提高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原发性肾细胞癌的认识。

  • 标签: 非霍奇金淋巴瘤 肾细胞癌 第二肿瘤 诊断
  • 简介:腹透管植入在腹膜透析中占据重要地位,腹透管亦可被视为腹透患者的"生命线".临床上多采用传统的外科直视手术管.但是,我们发现有不少在植入后不久便出现引流障碍,主要是由于移位、扭曲、大网膜包裹等原因.鉴于此,我们对17例透析患者,采用在直肠镜结合指检下植入腹透管,并回顾性收集同期传统外科直视手术患者21例,比较两种方法管引起的并发症.

  • 标签: 腹透管植入 腹膜透析 直肠镜 指检
  •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管术后初期非肝素化对透析管通畅的影响.方法:在13例病人管术后初期,使用非肝素化透析液,采用传统的方法检测导管是否通畅.结果:13例病人的导管全部通畅.结论:腹膜透析管术后初期非肝素化是可行的.

  • 标签: 腹膜透析 非肝素化 透析管
  • 简介:目的比较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输尿管钬激光碎石术及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对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治疗效果,探讨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最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8例采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PL组),45例采用输尿镜钬激光碎石术(LL组),47例采用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RLU组)治疗。对三组结石清除率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三微创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周,三组结石清除率分别为:PL组78.9%(30/38),LL组95.6%(43/45),RLU组100%(47/47)。LL组及RLU组结石清除率明显高于P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LL组及RLU组结石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及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创伤小,结石清除率高、并发症少,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但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需要全面的腹腔镜技术训练。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镜激光碎石术 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
  • 简介:目的探讨3手术体位对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患者的影响,选择最佳手术体位标准。方法将60例经皮肾镜碎石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俯卧位、仰卧位、45°斜仰卧位3组,每组各20例。观察改变不同体位后患者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同时对3体位下建立通道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次清石率进行对比。结果3体位均能顺利完成手术,45°斜仰卧位和仰卧位安置后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较俯卧位更稳定,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次清石率等指标优于俯卧位及仰卧位。结论45°斜仰卧位经皮肾输尿管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具有安全、高效、微创的特点,患者体位舒适,便于术中麻醉检测,术中碎石易排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上尿路结石 经皮肾碎石术 体位
  • 简介:目的:了解常规间歇性血透(IHD)、IHD串联活性炭吸附器YTS-200、IHD串联树脂吸附器HA-330、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SLED)、日间持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5治疗模式对急慢性肾衰竭患者血磷的清除情况。方法:慢性维持性血透患者30例交叉行IHD、IHD+YTS-200、IHD+HA-330治疗;20例危重急慢性肾衰竭患者交叉行SLED、CVVH治疗。治疗前后检查血磷和血尿素,计算其下降率,比较治疗模式对其影响。结果:上5治疗模式对肾衰竭患者血磷均有明显的清除,磷下降率(P—RR):IHD41.16±13.774、IHD+YTS-20050.236±10.968、IHD+HA-33045.67±17.05、SLED54.12±17.277、CVVH为28.06±22.71;秩和检验示SLED与IHD+YTS-200治疗之间无差异,IHD与IHD+HA-330治疗之间无差异(P〉0.05),其余的模式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UN下降率(URR):IHD77.39±5.38、Im+YTS-20074.82±6.36、IHD+HA-33073.踟±5.45、SLED80.59±9.9、CVVH43.66±18.19;配对T检验示同治疗URR明显高于P—RR(P〈0.05)。结论:IHD、IHD+YTS-200、IHD+HA-330、SLED、日间CVVH5治疗模式对肾衰竭患者血磷的清除不同于BUN,每次每种治疗P—RR明显小于URR;YTS-200吸附器对血磷有显著的吸附效果;IHD+YTS-200、SLED治疗对血磷的清除效果类似,显著高于其他3血液净化模式;SLED的P—RR显著高于相同时间日间CVVH(10h);SLED对高血磷治疗有高性价比优势。

  • 标签: 血液净化 单次治疗 肾衰竭 血磷
  • 简介:患者:男,47岁,因颜面及双下肢水肿5个月于2002年6月13日入院。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及双踝关节以下浮肿,1周后发展至双下肢浮肿,伴腹胀,尿量逐渐减少。4个月前在当地就医发现尿蛋白(+++),潜血(+++),24h尿蛋白定量5.75g。血压170/120mmHg,白蛋白27g/L,胆固醇10.48mmol/L,尿素氮9.39mmol/L,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 标签: 脂蛋白肾病 24H尿蛋白定量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mol/L 2002年 双下肢水肿
  • 简介:目的评估表柔比星(EPI)+诱导灌注+维持灌注、EPI+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铜绿假单胞菌甘露糖敏感血凝菌毛株(PAMSHA)+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3方案对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咣癌(NMIBC)电切术后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确诊为NMIBC患者的资料,依据术后灌注药物和灌注方法分为A组(EPI+诱导灌注+维持灌注)、B组(EPI+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C组(PAMSHA+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各组按照肿瘤复发风险进步分为高危组和中危组。随访2年,定期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泌尿系超声及膀胱镜检查,并记录膀胱癌复发情况以及膀胱灌注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H、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86%(2d/56)、38.24%(26/768)、18.97%(11/58);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18)。A组高危患者与中危患者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0.00%(10/20)、27.78%(10/36),B组高危患者与中危患者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5.83%(11/24)、25.00%(11/41),C组高危患者与中危患者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7.62%(10/21)、8.11%(3/37)。A、B两组高危患者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与C组高危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79、P=0.905);A、B两组中危患者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与C组中危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8、P=0.045)。结论PAMSHA+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辅助治疗NMIBC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对于高危NMIBC,3灌注方式的疗效无差别;对于中危NMIBC,PA-MSHA+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效果最佳。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甘露糖敏感血凝菌毛株 表柔比星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膀胱灌注
  • 简介:我院收治例肾紫斑病患者,现报告如下。女性,40岁。因左侧腰部间歇性绞痛伴全程肉眼血尿20天,于96年7月10日入院。查体般情况可伴血尿,贫血貌。尿常规:RDC(++++),WBC(±)。血常规:血红蛋白9克。入院后对症治疗。症状于周后消失,B超示;左肾积水。IVP检查左紧不显影。CT示:左肾积水,皮质厚度接近正常,可疑占位病变。膀

  • 标签: 紫斑病 运城地区 泌尿科 肾肿瘤 特发性 左肾积水
  • 简介:患者,女,38岁。因“间歇性发作腹痛5年”人院。查体:双肾区叩击痛(-);膀胱区两侧深压痛,未扪及腹部包块。血、尿常规及生化检查均正常。B超检查提示膀胱内实质占位性病变(5.1cm×3.1cm),子宫多发小肌瘤。膀胱镜检查:膀胱底部偏右侧壁、右侧输尿管口外侧有约5.0cm×4.0cm的肿块,膀胱内可见坏死组织,双侧输尿管口喷尿清,未取活检。膀胱CT平扫加增强扫描:膀胱底部偏右侧新生物,大小4.2cm×3.2cm,CT值15~114HU,

  • 标签: 膀胱区 纤维肉瘤 输尿管口喷尿 实质占位性病变 黏液 膀胱镜检查
  • 简介:目的用尿动力学来评估目前两流行术式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术后1年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1年间在本院接受手术的91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组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另组行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统计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各项常规指标及尿动力学检查指标,观察两术式术后1年的疗效。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中接受前列腺电切术68例,剜除术23例。两组术前各项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前列腺体积(PV)、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膀胱测压容量(MCC)、膀胱顺应性(BC)、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及等级(BOOL)、最大尿道闭合压(Pura.clos.max)、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比率(DO)、再次手术率等指标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残余尿、最大逼尿肌压、前列腺部尿道压、前列腺部尿道长度、早期尿失禁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剜除术组前列腺部尿道压力及长度下降更明显(P〈0.05),但早期尿失禁比例较高(电切术组2.9%,剜除术组17.4%,P=0.034)。结论两术式术后1年时疗效相当,剜除术组切除组织更彻底,远期预期效果更好,但临床开展早期容易出现尿失禁。

  • 标签: 前列腺增生症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 尿动力学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经闭孔无张力尿道吊带术(TOT)和单切口可调节Ajust~(TM)吊带治疗女性固有括约肌障碍型(ISD)压力性尿失禁(SUI)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法选取ISD型SUI患者80例(25例行TVT术、29例行TOT术、26例行Ajust~(TM)吊带术)。观察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短、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6个月、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1TVT组手术时间最长(P=0.00),TOT组、Ajust组无显著差异(P〉0.05);2TVT组术中耻骨后血肿1例、膀胱损伤1例,TOT组、Ajust组无术中并发症;3术后1年TVT组、Ajust组治愈率、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TOT组治愈率、有效率均较前两组低(P〈0.05);4TVT组、Ajust组术后短期排尿障碍发生率较TOT组高(P〈0.05),TVT组术后远期排尿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5TOT组、Ajust组术后1年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PVR)与各组术后6个月指标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TVT组术后1年Qmax降至(20.1±9.3)mL/s,PVR增至(5.6±8.2)mL,较其术后6个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TVT术和Ajust~(TM)吊带术治疗女性ISD型SUI疗效均满意。Ajust~(TM)吊带术有更加微创、安全的优势,远期疗效有待进步随访。

  • 标签: 压力性尿失禁 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 经闭孔无张力尿道吊带术 可调节吊带 固有括约肌障碍
  • 简介:患者:女,23岁。无明显诱因颜面及双下肢水肿伴头痛14个月,加重20d,于2003年9月17日住院。14个月前颜面及双下肢浮肿,伴乏力,偶有头痛、头晕,未予重视,3个月后测血压200-240/120~160mmHg,考虑“高血压病”,尿蛋白定量11.4g/24h,给予降压等治疗1个月,症状无好转,遂转入某院诊为“肾病综合征”,并行肾穿刺病理检查。曾给予“泼尼松、倍他乐克、霉酚酸酯、雷公藤多甙、

  • 标签: 肥胖相关性肾病 肾穿刺病理检查 双下肢水肿 2003年 双下肢浮肿 尿蛋白定量
  • 简介:患者,女,28岁,因“体检发现肌酐升高2d”入院。患者2d前体检发现肌酐升高达139μmol/L,无特殊不适,尿量每日约1800mL,色黄,无泡沫,夜尿1~2次。为求进步诊治,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门诊复查,肌酐125.9μmol/L,尿液分析检测(-),为明确肌酐值升高原因入院。

  • 标签: 肾小球巨大稀少症 尿蛋白 肾功能异常 肾活检
  • 简介:患者,女,43岁。因“右侧腰痛4个月”于2008年2月26日入院。患者4个月前在外院行B超检查示右侧输尿管下段结石并右肾积水,给予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后未见结石排出,且右侧腰痛渐加重。近1个月来出现尿痛,无脓血尿,无发热。在外院行KUB+IVU示右肾不显影,左肾轻度积水(图1),初步诊断为右肾结核。复查B超示右肾重度积水并肾周积液。

  • 标签: 宫颈癌 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 输尿管下段结石 误诊 尿路 右肾重度积水
  • 简介:这套丛书还未走出印刷厂,就被我先睹为快,她似乎为我的书房平添了弥久不散的芳香,让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 标签: 丛书 健康 智慧 印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