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针对侧前方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手术创伤大、失血多、技术要求高等问题进行技术改进,并评价改进后技术的优缺点。方法11例患者采用传统经腹膜外入路即常规程序作为对照组,16例选择采用改良“L”形胸腰联合切口(经第11~12肋胸膜外一腹膜后入路)及改进程序。比较2组间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7例胸腰椎骨折并截瘫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技术改进后术中平均出血量450mL,手术操作时间平均119min,手术切口平均长度17cm.。随访4-13个月,平均9.6个月。术后无截瘫加重,脊柱序列正常,无植骨块塌陷及高度丢失现象,无假关节形成和内固定失败。神经功能获1级以上恢复者达94%。结论该技术改进具有切口短、出血少、手术创伤较轻、降低手术操作难度的优点。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粉碎性骨折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后脊柱侧方成角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至2008年1月经前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并获得随访的患者172例,测量术前、术后、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随访时进行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生活质量评价(SF-36问卷调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结果本组随访时间6~49个月,平均39个月。所有病例术后与术前的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与随访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小(P=0.141)。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0°~5°组、5°~10°组、10°以上组三组间的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满意度、VAS疼痛评分及SF-36八个维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后患者腰痛、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均与术后侧凸大小无关。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折 并发症 冠状面Cobb角 侧方成角
  • 简介:在力学的刺激下骨骼会发生适应性变化,对骨的重塑和构建产生影响.回顾近年来有关力学刺激促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向成骨细胞(osteoblasts,OB)的分化和细胞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充分揭示力学刺激可以使骨产生适应性改变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证实力学刺激能使MSC向OB分化和OB信号通路产生适应性变化.本文主要综述力学刺激可能影响骨量和骨细胞形态适应性变化的细胞分子机制,提出运动产生的力学刺激可能使MSC向OB分化和OB产生适应性变化,为运动健骨防治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骨骼 力学刺激 运动 成骨细胞 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