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椎间盘性疼痛现已逐渐受到广大学者们的认同和重视,但临床中对这类疾病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慢性椎间盘性的下腰痛,而对慢性颈椎椎间盘性疼痛(cervicaldiscogenicpain)较少提及。随着临床中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10%~15%)以及人们对其发病机理的进一步认识,这类以颈椎椎间盘退变为基础的慢性疼痛疾病已在临床诊断中变得越发常见。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 疼痛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测试人股骨在相同载荷状态下不同截面和部位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取健康成人新鲜股骨标本4只,将其自上而下四等分,在其等分点划周线,并将截面周长四等分,确定各面的后内前外,4个标志点.用MTS试验机进行各面各点的纵向压缩、三点弯曲及轴向扭转测试.结果:测试结果显示,股骨干在相同载荷时各个截面所承受的载荷不同,纵向压缩1000N时,压应变在近端1/4内侧点最大,平均值为—1.05E—03(mm/mm),张应力在其外侧点最大,平均值为6.63E—04(mm/mm).三点弯曲在300N压力时,股骨中间1/2端,内侧点为最大张应变,平均值为1.18E—03(mm/mm).轴向扭转对股骨下段以N·m·s的速度施加N·m外翻扭矩时,近端1/4前侧点,扭转角度最大为1.85°.结论:在相同载荷下股骨干不同部位所受力不同,揭示了股骨干各种骨折类型的创伤机理.

  • 标签: 人体股骨 应力分布 载荷 截面 部位 股骨干骨折
  • 简介:椎间盘性下腰痛是引起慢性下腰痛的主要原因,它是由椎间盘自身内部结构的变化引起的腰痛,椎间盘外部结构是正常的。对于大多数患者,非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方法,对于慢性失能性椎间盘性下腰痛,通过非手术治疗无效,应考虑外科治疗。微创治疗是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对其概念、分型、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椎间盘 腰痛 综述
  • 简介:椎间关节突关节(zygapophysialjoint)简称Z关节(Zjoint),又称椎间小关节(facetjoint)。Goldwaith在1911年首先提出腰椎椎间小关节病变是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Ghormley在1933年提出“椎间小关节综合征(facetjointsyndrome)”的定义,即椎间小关节出现骨关节炎的增生肥大改变,并因此引起的下腰痛和臀部大腿的放射痛心。

  • 标签: 腰椎 椎关节突关节 腰痛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熟悉肿瘤性骨软化症(tumorinducedosteomalacia,TIO)的特征。方法介绍1例低磷性骨软化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结果患者,男,41岁,全身多关节疼痛伴跛行2年余。脊椎后突,肋外翻。血磷0.31mmol/L,血碱性磷酸酶255U/L;全身PET/CT:双侧多根肋骨、骶骨、双侧髋骨骨折;左侧股骨头低密度病灶,放射性摄取增高,肿瘤性病变可能。髋关节MRI:左侧股骨颈局限性骨质缺损,大小约1.0×1.5cm,为良性骨病,肿瘤样病变不除外。区域组织麻醉下行左股骨颈肿瘤切除术,病理报告:间叶性肿瘤,联系临床考虑考虑为尿磷性间叶肿瘤(Phosphaturicmesenchymaltumor)。术后第7天复查血磷升至0.76mmol/L,碱性磷酸酶降至215U/L,24h尿磷降至8.4mmol/24h。术后一月随访骨痛症状及近端肌肉无力症状均有好转。本例最后诊断肿瘤性骨软化(TIO)。结论成年发生的无家族史低磷性骨软化症应排除TIO,全身PET/CT功能显像和局部MRI解剖显像可确定肿瘤部位,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

  • 标签: 肿瘤源性骨软化症 低磷血症
  • 简介:本文对167例糖尿病(DM)患者进行了定量超声骨量(QUS)研究。结果表明,DM患者SOS、SD值均显著低千健康对照组(p<0.01),且IDDM患者的SOS峰值比NIDDM患者的SOS峰值低(p<0.05),表明DM患者伴有不同程度骨钙、磷代谢异常,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症(OP)。结果还显示,女性DM患者低千男性患者SOS、SD(p<0.05),表明女性DM患者更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骨矿音量明显降低.因此对DM患者应同时服用治疗OP的药物。

  • 标签: 糖尿病患者 DM 骨量 定量超声 OP SD
  • 简介:目的研究大鼠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液后丹参素在骨骼中的分布动力学,同时探讨药效学部分相关组织中药物分布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液液萃取法对血清、肾和骨样品进行预处理,以对羟基苯甲酸为内标,甲醇-1%冰醋酸(8:92)为流动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于280nm处检测,液质联用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大鼠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液后在血清、肾和骨中检测到丹参素,用所建立的方法绘制了其经时血药浓度曲线、肾药浓度和骨药浓度柱形图。结论大鼠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液后,丹参素可以在其抗骨质疏松相关组织中快速分布,其血药动力学类型属二室模型。

  • 标签: 丹参素 血药浓度 骨浓度 肾浓度 药代动力学 质谱
  • 简介:目的观察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椎间盘性下腰痛的中期疗效,并探讨MRI在诊断椎间盘性下腰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对诊断为椎间盘性下腰痛的76例患者采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53例获得3~4年以上随访,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前定位责任椎间盘主要依靠腰椎MRI,显示椎间盘退变或同时伴有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zone,HIZ)表现,对显示有退变的椎间盘,在术中进行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反应并进行相关的治疗。随访术后1、2、3、4年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术前和术后评分对比,观察疼痛改善情况,同时对MRI上存在椎间盘退变伴有HIZ的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的阳性率进行统计,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4年时随访到病例53例,术后随访1、2、3、4年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64.9%、59.7%、62.3%、55.8%,中期疼痛症状改善率并没有明显下降。结论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盘性腰痛的中期疗效稳定。退变腰椎间盘MRI上的HIZ表现是术前诊断椎间盘性下腰痛的重要客观筛选依据。

  • 标签: 椎间盘源性腰痛 射频热凝 臭氧 中期疗效
  • 简介: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TLIF)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pen-TLIF)治疗椎间盘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经TLIF治疗的58例单节段椎间盘性腰痛患者纳入研究,其中mini-TLIF组28例,open-TLIF组30例。评价两组的围手术指标、椎旁肌损伤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mini-TLIF组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和返回工作时间、术后3d肌酸激酶显著优于openTLIF组,但手术时间、透视时间较长(P〈0.05)。术后1年随访时,open-TLIF组椎旁肌表面肌电图平均放电幅度和频率显著低于mini-TLIF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两组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TLIF治疗单节段椎间盘性腰痛具有与开放手术相似的近期疗效,但微创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椎旁肌损伤轻,早期效果更为满意。

  • 标签: 微创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椎间盘源性腰痛
  • 简介:目的 利用胫骨定量超声(QUS)对正常人群进行普查,并对骨质疏松症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早期诊断和预测骨折危险性提供参考。方法 用骨定量超声仪检测1368例健康者右胫骨超声速度(SOS),并分析停经时间、骨折史等因素对SOS值的影响。结果 男性SOS峰值在40~44年龄组,女性在35~39年龄组。男性60岁以上各年龄组SOS下降,70岁以上下降更明显(P<0.01)。女性50岁以上SOS即下降(P<0.05)。40岁以前女性SOS值高于男性,50岁以后女性明显低于男性(P<0.01)。随着停经时间延长,女性SOS下降,停经5年以内下降迅速(P<0.01),5年以后下降缓慢。围绝经期妇女中,停经组明显低于同年龄未绝经组(P<0.01)。低于青年组均值2.0SD发生率13.37%,50岁以上为18.19%。结论 老年人胫骨SOS明显下降,老年女性下降更为明显。停经因素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之一。减少2.0SD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较适合本地区情况。QUS对早期诊断骨质疏松和预测骨折危险性具有快捷无创伤等优点。

  • 标签: 定量超声 超声速度 骨密度 胫骨 骨质疏松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盘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在CT引导下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经椎间盘造影证实有单节段的盘性下腰痛患者48例,其中椎间盘内裂型(internaldiscdisruption,IDD)19例,椎间盘退变型(degenerativediscdisease,DDD)29例。于术后2、12周随访,采用WHO疼痛缓解标准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回顾性分析其疗效。结果术后2周的总体有效率79.2%(38例),术后12周有效率64.6%(31例)。术后2、12周IDD组和DDD组的VAS评分及疼痛缓解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IDD和DDD组在各自的2周与12周VAS评分做自身前后的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各个时间点上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可同时缓解IDD型和DDD型盘性下腰痛的疼痛程度,对于接受此治疗的患者而言,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脊柱疾病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椎间盘 注射
  • 简介:椎间盘性下腰痛(discogeniclowbackpain)这个概念目前正被大多数临床医师所接受,具体可描述为以化学介导为主的椎间盘性痛。临床表现为难以定位的弥散性腰部钝痛,很少有固定压痛点,类似于内脏痛,可同时伴有腹股沟区,大腿前侧的酸胀、麻木、疼痛感。影像学上没有腰椎不稳、脊髓受压等表现。目前的临床研究已明确腰椎间盘退变同时可导致纤维环裂隙,通过此裂隙长入血管和神经;退变椎间盘细胞和浸润的炎性细胞分泌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和介质;在应力的作用下,这些化学因子刺激腰椎间盘内的神经纤维,引起椎间盘性下腰痛。但令人困惑的是其传导的解剖通路不沿任何已知的周围神经或神经根的支配区域分布

  • 标签: 交感神经系统 腰椎 椎间盘 腰痛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的结果评估跟骨内移截骨术结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19例(25足)经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副舟骨性平足症患者,其中男7例9足,女12例16足;年龄18~52岁,平均(33.2±9.8)岁。患者均为柔韧性平足,伴有不同程度的平足及跟骨外翻畸形,术中切除副舟骨行胫后肌腱止点带线锚钉重建术。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足采用Maryland功能评分及VAS疼痛评分评定。术前及随访拍摄足负重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负重侧位X线片跟骨倾斜角(Pitch)、跟距角(Kite)及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舟覆盖角(TCA)、距骨第1跖骨角(T1M1)的改变。结果术后19例(25足)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6±7.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足Maryland功能评分为(92.1±2.1)分,VAS疼痛评分为(0.7±0.9)分,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负重侧位X线片跟骨倾斜角(Pitch)、跟距角(Kite)及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舟覆盖角(TCA)、距骨第1跖骨角(T1M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者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末次随防足部疼痛均消失,平足畸形明显改善。结论采用跟骨内移截骨术结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性平足症可有效纠正平足畸形,术后患足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 标签: 副舟骨源性平足症 跟骨内移截骨术 足部畸形 改良Kidner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补肾壮骨冲剂和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的肠性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浓度和骨密度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补肾壮骨冲剂组和阿仑膦酸钠组,分析在药物治疗前后肠性5-HT浓度和骨密度的差异。(1)本研究所有样本为2011年5月-2012年12月到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住院部及门诊部就诊的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2)肠性5-HT测定:上午8:00~9:00抽取禁食12h后空腹肘静脉血3ml,3000r/min即时离心5min后,将血清置于-80℃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5-HT的含量。(3)骨密度测定: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arProdigy双能X线(DEXA)骨密度仪,检测各部位BMD。(4)骨生化指标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肠性5-HT的含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析血清P1NP、β-Crosslaps、PTH的含量。结果补肾壮骨冲剂组治疗后左侧股骨颈、Ward’s三角和左侧股骨近端处骨密度上升,血清中的5-HT、PINP、β-Crosslaps及PTH浓度全面下降。阿仑膦酸钠组治疗后除腰椎外,其余各部位的骨密度都明显上升,血清中的5-HT、PINP、β-Crosslaps及PTH浓度全面下降。补肾壮骨冲剂组与阿仑膦酸钠组治疗后相关指标比较,两组骨密度改善情况未见明显差别,两组在治疗后的各项骨代谢指标改善情况未见明显差别。结论补肾壮骨冲剂和阿仑膦酸钠均可在提高骨密度同时减低肠性5-HT浓度,与Ulrike提出的"肠性5-HT与骨密度成负相关"这个结论相符。

  • 标签: 5-羟色胺 骨密度 补肾壮骨冲剂 阿仑膦酸钠
  • 简介:支气管性囊肿是由于胚胎期支气管系统发育异常而产生的囊性病变。支气管性囊肿多被发现附着在胸骨、皮肤、胃、心包及纵隔,而椎管内支气管性囊肿(spinalbronchialcyst,SBC)则较为罕见。

  • 标签: 颈椎 支气管源性囊肿 青少年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对特发性脊柱侧凸两侧椎旁肌肌纤维分布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与脊柱侧凸病因学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本实验分三组,特发性脊柱侧凸组:20例,平均年龄15.3岁,平均Cobb角为56.8°,顶椎位于T7~12°其中Cobb角>50°11例,Cobb角≤50°9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组:11例,平均年龄13.9岁,平均Cobb角为66.7°,顶椎位于T7~12°对照组:取10例非脊柱侧凸病例作为对照.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组取顶椎区两侧椎旁肌,对照组取非病变区两侧椎旁肌,进行病理分析.结果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组凸侧椎旁肌Ⅰ型肌纤维含量和横截面积均显著大于凹侧(P<0.05),对照组两侧无显著差异(P>0.05),特发性脊柱侧凸组中Cobb角>50°的病例凸侧Ⅰ型肌纤维含量显著高于Cobb角≤50°的病例(P<0.05).结论脊柱侧凸两侧椎旁肌肌纤维分布不对称系继发性改变.

  • 标签: 椎旁肌 COBB角 特发性脊柱侧凸 肌纤维 对照组 先天性脊柱侧凸
  • 简介:目的:分析脊柱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致病菌分布特点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04年6月—2014年6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行脊柱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1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切口分泌物或脓液的细菌培养药物敏感实验结果。结果共培养分离出致病菌17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G^-)114株(65.9%),前3位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32株(18.5%)、鲍曼不动杆菌28株(16.2%)、肺炎克雷伯杆菌21株(12.1%);革兰阳性菌(G^+)54株(31.2%),前3位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2株(12.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株(5.8%)及表皮葡萄球菌8株(4.6%);真菌感染5株(2.9%)。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最高,对青霉素敏感性最低,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敏感性也较低。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最高,对青霉素敏感性最低。结论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在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中均较常见,且革兰阴性菌较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更高,临床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 标签: 脊柱疾病 外科伤口感染 细菌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目的研究山羊椎间盘损伤后的组织学改变及P物质(substanceP,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在损伤纤维中的分布。方法15只山羊,用直径1.2mm的穿刺针刀刺伤L5/L6椎间盘前纤维环全层和L6/L7后部纤维环内侧,以L4/L5椎间盘作为完整对照椎间盘。分别于损伤后3周、3个月、6个月随机处死5只山羊。观察实验椎间盘后部纤维环组织学改变和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结果L6/L7椎间盘后部纤维环内层损伤后3周均未愈合。损伤3个月及6个月时,在L6/L7椎间盘的右后外1/4区很容易检测到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沿穿刺通道及周围组织向内生长。L4/L5/L6椎间盘相同区域未检测到相关免疫染色阳性反应神经纤维。结论经山羊椎间盘前方损伤后部纤维环内层后,纤维环内层很难愈合,并出现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分布

  • 标签: 山羊 腰椎 椎间盘 神经纤维 P物质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微囊泡(microvesicles,MVs)是机体细胞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释放的直径在30-1000nm之间的微小囊泡[1]。1967年,Wolf在血液系统中发现并首次报道了MVs,当时仅被看作细胞活化或损伤的标志物。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MVs的损伤修复功能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 标签: 关节软骨损伤 间充质 外切体 机体细胞 微囊 细胞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