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过伸体位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5例41椎,其中男10例,女25例;年龄60~92岁,平均(75.7±7.3)岁。过伸体位复位后行PVP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情况、椎体高度及Cobb角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5例41椎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0~85min,平均(35.0±14.1)min。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1.8~9mL,平均为(4.6±1.6)mL。患者PVP术后VAS疼痛评分、椎体高度及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伸体位复位结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安全可行,实用性强。

  • 标签: 过伸体位复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于过伸体位下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Kummell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2年6月手术治疗18例骨质疏松性Kummell病患者,男6例,女12例;年龄62~86岁,平均69.5岁;背部疼痛病史1个月~3年,平均3.5个月。测量术前、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侧位X线片上受累节段矢状面Cobb角,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乎术疗效。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15.8个月。Cobb角由术前的32.60°±3.82°改善至术后7.60°±1.68°,VAS评分及ODI由术前平均8.7分、88.6%改善至术后平均2.6分、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Cobb角9.60°±2.06°,VAS评分和ODI分别为2.2分和26.4%,与术后2d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伸体位下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Kummell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目的:比较多节段颈脊髓病2种后路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0例因多节段颈脊髓病行椎板成形术(A组)和椎板切除融合术(B组)的患者的资料,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周2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P<0.05),B组则显著改善(P<0.05)。术后1年B组JOA评分较术后1周显著降低(P<0.05),B组与术前颈椎活动度的差值显著大于A组(P<0.01)。随访期间,A组C5神经麻痹的发生率为2.8%(1/36),B组为12.5%(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P<0.05)。结论2种方法早期都可取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在颈椎曲度、颈痛和活动度的影响上,两者各有优劣。

  • 标签: 颈椎 脊髓疾病 颈椎病 椎板切除术 脊柱融合术 椎板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