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椎间盘性疼痛现已逐渐受到广大学者们的认同和重视,但临床中对这类疾病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慢性椎间盘性的下腰痛,而对慢性颈椎椎间盘性疼痛(cervicaldiscogenicpain)较少提及。随着临床中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10%~15%)以及人们对其发病机理的进一步认识,这类以颈椎椎间盘退变为基础的慢性疼痛疾病已在临床诊断中变得越发常见。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 疼痛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3年至2005年,对58例肱骨近骨折的患者采用有成角稳定的肱骨近锁定钢板治疗,其中二部分骨折38例,三部分骨折14例,四部分骨折6例,经三角肌胸大肌间入路,钝性分开三角肌,间接复位并尽量减少对骨折血运的破坏,将锁定钢板置于肱骨的侧方,大结节下方5mm处,克氏针临时固定,锁定螺钉固定钢板,将移位的大小结节固定于钢板上。结果术后患者平均随访11.5个月,按Neer功能评定,术后功能优21例,良28例,可7例,差2例,仅有2例肱骨头坏死,其中1例术后功能较好。结论锁定钢板有高度的稳定性,是治疗肱骨近骨折,尤其是粉碎性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
  • 简介:椎间盘性下腰痛是引起慢性下腰痛的主要原因,它是由椎间盘自身内部结构的变化引起的腰痛,椎间盘外部结构是正常的。对于大多数患者,非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方法,对于慢性失能性椎间盘性下腰痛,通过非手术治疗无效,应考虑外科治疗。微创治疗是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对其概念、分型、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椎间盘 腰痛 综述
  • 简介:椎间关节突关节(zygapophysialjoint)简称Z关节(Zjoint),又称椎间小关节(facetjoint)。Goldwaith在1911年首先提出腰椎椎间小关节病变是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Ghormley在1933年提出“椎间小关节综合征(facetjointsyndrome)”的定义,即椎间小关节出现骨关节炎的增生肥大改变,并因此引起的下腰痛和臀部大腿的放射痛心。

  • 标签: 腰椎 椎关节突关节 腰痛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加长型Philos系统治疗肱骨近骨折的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科同一组医生采用加长型Philos系统治疗肱骨近骨折17例患者,其中女12例,男5例,平均年龄71岁(62~85岁)。伤后2~5d实施手术,患者取“沙滩椅位”或仰卧位,选择延长的肱骨近切口,术中直视下复位骨折,采用加长型Philos钛板螺钉固定。术后即刻,以及术后1、3、6、12个月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肱骨近骨折复位满意,钛板螺钉位置良好。随访6~32个月(平均16.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肱骨头坏死、内固定松动断裂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10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82.4%。结论加长型Philos系统具有设计合理、安装相对容易、固定牢靠的优点,是治疗肱骨近骨折的有效选择之一。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加长型Philos系统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肱骨近移位骨折采用三叶草钢板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用三叶草钢板治疗肱骨近骨折38例,按Neer分类,二部分骨折20例,三部分骨折13例,四部分骨折5例,其中骨折伴脱位3例。结果36例获得平均13个月(3-28个月)随访,2例失访。36例均骨性愈合,无畸形愈合,无肱骨头坏死。按Neer评分标准评分,优27例,良6例,可2例,差1例,总优良率91.6%。结论采用三叶草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移位骨折,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训练,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值得提倡。

  • 标签: 肱骨 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三叶草钢板
  • 简介:目的熟悉肿瘤性骨软化症(tumorinducedosteomalacia,TIO)的特征。方法介绍1例低磷性骨软化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结果患者,男,41岁,全身多关节疼痛伴跛行2年余。脊椎后突,肋外翻。血磷0.31mmol/L,血碱性磷酸酶255U/L;全身PET/CT:双侧根肋骨、骶骨、双侧髋骨骨折;左侧股骨头低密度病灶,放射性摄取增高,肿瘤性病变可能。髋关节MRI:左侧股骨颈局限性骨质缺损,大小约1.0×1.5cm,为良性骨病,肿瘤样病变不除外。区域组织麻醉下行左股骨颈肿瘤切除术,病理报告:间叶性肿瘤,联系临床考虑考虑为尿磷性间叶肿瘤(Phosphaturicmesenchymaltumor)。术后第7天复查血磷升至0.76mmol/L,碱性磷酸酶降至215U/L,24h尿磷降至8.4mmol/24h。术后一月随访骨痛症状及近肌肉无力症状均有好转。本例最后诊断肿瘤性骨软化(TIO)。结论成年发生的无家族史低磷性骨软化症应排除TIO,全身PET/CT功能显像和局部MRI解剖显像可确定肿瘤部位,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

  • 标签: 肿瘤源性骨软化症 低磷血症
  • 简介:目的探讨胸锁钩接骨板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对8例胸锁关节脱位、1例锁骨近骨折及1例胸锁关节脱位合并肩锁关节脱位行胸锁钩接骨板及锁骨钩接骨板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29-64岁,平均41.2岁。坠落伤2例,车祸伤8例。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依据Rockwood胸锁关节术后评分法,优8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0%,疗效满意。结论胸锁钩接骨板治疗胸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近骨折较克氏针、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风险小、固定可靠、符合胸锁关节生物力学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治疗方法。

  • 标签: 胸锁关节脱位 锁骨近端骨折 胸锁钩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腓骨近切除术后重建膝关节外侧稳定性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腓骨近切除的36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共28例,腓骨近切除后行外侧副韧带和股二头肌腱止点骨性重建;对照组8例,不行韧带重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行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X线片测量膝关节外侧间隙,与健侧对比并分级。参照美国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功能评分标准对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52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试验组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均为阴性,关节间隙增大分级为A级;对照组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均为阳性,关节间隙增大分级为D级。试验组评分为(97.5±3.2)分,对照组为(86.5±3.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P=0.01)。结论腓骨近切除后重建外侧副韧带及股二头肌腱止点,操作简单,可恢复膝关节外侧稳定性,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腓骨近端切除 膝关节稳定性 韧带止点重建
  • 简介:目的:对外固定架治疗胫骨段骨折的效果进行总结.方法:本组27例胫骨段骨折,采用单侧型Hoffmann外固定架固定,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骨折愈合率为88.9%,平均愈合时间为62个月,优良率为88.89%.结论:外固定架对各种胫骨段骨折均适用,尤其是开放性骨折.

  • 标签: 胫骨多段骨折 外固定架 开放性骨折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绝经后女性股骨近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与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法国Medlink公司Osteocore3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本地区417例绝经后女性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全髋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骨折组各年龄段、各部位的BMD均比非骨折组低(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股骨近骨量逐渐丢失,除了45~50组,其余各年龄段骨折组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骨折组(P<0.05),骨密度值越低,骨折危险性越大。结论绝经后女性股骨近骨密度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呈明显负相关性,应该注意预防。

  • 标签: 骨密度 股骨近端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绝经后女性
  • 简介:目的观察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椎间盘性下腰痛的中期疗效,并探讨MRI在诊断椎间盘性下腰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对诊断为椎间盘性下腰痛的76例患者采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53例获得3~4年以上随访,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前定位责任椎间盘主要依靠腰椎MRI,显示椎间盘退变或同时伴有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zone,HIZ)表现,对显示有退变的椎间盘,在术中进行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反应并进行相关的治疗。随访术后1、2、3、4年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术前和术后评分对比,观察疼痛改善情况,同时对MRI上存在椎间盘退变伴有HIZ的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的阳性率进行统计,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4年时随访到病例53例,术后随访1、2、3、4年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64.9%、59.7%、62.3%、55.8%,中期疼痛症状改善率并没有明显下降。结论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盘性腰痛的中期疗效稳定。退变腰椎间盘MRI上的HIZ表现是术前诊断椎间盘性下腰痛的重要客观筛选依据。

  • 标签: 椎间盘源性腰痛 射频热凝 臭氧 中期疗效
  • 简介: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TLIF)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pen-TLIF)治疗椎间盘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经TLIF治疗的58例单节段椎间盘性腰痛患者纳入研究,其中mini-TLIF组28例,open-TLIF组30例。评价两组的围手术指标、椎旁肌损伤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mini-TLIF组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和返回工作时间、术后3d肌酸激酶显著优于openTLIF组,但手术时间、透视时间较长(P〈0.05)。术后1年随访时,open-TLIF组椎旁肌表面肌电图平均放电幅度和频率显著低于mini-TLIF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两组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TLIF治疗单节段椎间盘性腰痛具有与开放手术相似的近期疗效,但微创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椎旁肌损伤轻,早期效果更为满意。

  • 标签: 微创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椎间盘源性腰痛
  • 简介:骨折复位后断紧密接触是骨折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股骨颈骨折穿三刃钉内固定后作断嵌插也是常规的操作。本文报告陈旧性股骨颈骨折403例穿三刃钉内固定后虽经嵌插处理,仍有79例断有分离,未作其它处理。79例中随访69例,骨折愈合64例(92.8%)。不愈合5例(7.2%),这是一种极不平常的现象。

  • 标签: 骨折愈合 断端分离 断端嵌插
  • 简介:目的探讨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盘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在CT引导下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经椎间盘造影证实有单节段的盘性下腰痛患者48例,其中椎间盘内裂型(internaldiscdisruption,IDD)19例,椎间盘退变型(degenerativediscdisease,DDD)29例。于术后2、12周随访,采用WHO疼痛缓解标准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回顾性分析其疗效。结果术后2周的总体有效率79.2%(38例),术后12周有效率64.6%(31例)。术后2、12周IDD组和DDD组的VAS评分及疼痛缓解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IDD和DDD组在各自的2周与12周VAS评分做自身前后的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各个时间点上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可同时缓解IDD型和DDD型盘性下腰痛的疼痛程度,对于接受此治疗的患者而言,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脊柱疾病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椎间盘 注射
  • 简介:目的研究狄诺塞麦(DMAb)对去卵巢大鼠股骨干骺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行假手术(Sham,n=15)和切除双侧卵巢(OVX,n=25)手术,术后12w每组各取5只大鼠处死取股骨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来确定骨质疏松的建立情况,随后各组大鼠在双侧股骨干骺建立3mm圆形缺损,术后随机分成3组:Sham、OVX组及DMAb组。术后第一天DMAb组给予DMAb皮下注射一次,剂量为60mg,正常饲养12w后所有大鼠处死取股骨行Micro-CT、骨生物力学、组织切片检测。结果和OVX组、Sham组股骨干骺缺损愈合相比,DMAb组大鼠股骨干骺缺损区域有较高的最大载荷、骨密度(BMD)、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粱数量(Tb.N)、连接密度(Conn.D)、骨矿化沉积率(MAR)和较低的骨小粱分离度(Tb.Sp),且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Ab通过增加骨量,促进骨组织矿化及提高骨骼强度来加速去势大鼠股骨干骺骨缺损的修复。

  • 标签: 去势大鼠 骨质疏松 骨缺损 狄诺塞麦 骨矿化 骨密度
  • 简介:椎间盘性下腰痛(discogeniclowbackpain)这个概念目前正被大多数临床医师所接受,具体可描述为以化学介导为主的椎间盘性痛。临床表现为难以定位的弥散性腰部钝痛,很少有固定压痛点,类似于内脏痛,可同时伴有腹股沟区,大腿前侧的酸胀、麻木、疼痛感。影像学上没有腰椎不稳、脊髓受压等表现。目前的临床研究已明确腰椎间盘退变同时可导致纤维环裂隙,通过此裂隙长入血管和神经;退变椎间盘细胞和浸润的炎性细胞分泌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和介质;在应力的作用下,这些化学因子刺激腰椎间盘内的神经纤维,引起椎间盘性下腰痛。但令人困惑的是其传导的解剖通路不沿任何已知的周围神经或神经根的支配区域分布。

  • 标签: 交感神经系统 腰椎 椎间盘 腰痛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的结果评估跟骨内移截骨术结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19例(25足)经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副舟骨性平足症患者,其中男7例9足,女12例16足;年龄18~52岁,平均(33.2±9.8)岁。患者均为柔韧性平足,伴有不同程度的平足及跟骨外翻畸形,术中切除副舟骨行胫后肌腱止点带线锚钉重建术。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足采用Maryland功能评分及VAS疼痛评分评定。术前及随访拍摄足负重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负重侧位X线片跟骨倾斜角(Pitch)、跟距角(Kite)及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舟覆盖角(TCA)、距骨第1跖骨角(T1M1)的改变。结果术后19例(25足)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6±7.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足Maryland功能评分为(92.1±2.1)分,VAS疼痛评分为(0.7±0.9)分,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负重侧位X线片跟骨倾斜角(Pitch)、跟距角(Kite)及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舟覆盖角(TCA)、距骨第1跖骨角(T1M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者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末次随防足部疼痛均消失,平足畸形明显改善。结论采用跟骨内移截骨术结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性平足症可有效纠正平足畸形,术后患足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 标签: 副舟骨源性平足症 跟骨内移截骨术 足部畸形 改良Kidner手术
  • 简介:腘绳肌损伤是临床常见损伤之一,多见于运动性损伤,其损伤机制多为腘绳肌在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直位强烈收缩而造成,但股二头肌长头近从坐骨结节近端起点完全撕脱损伤临床上并不常见,经常存在误诊、漏诊,早期给予保守治疗,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最近收治1例典型的股二头肌长头近止点完全撕脱并血肿形成病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股二头肌长头 近端 腘绳肌 伸直位 常见损伤 运动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