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患者,男,16岁,学生.半年前,在跨越教室门坎时,突感左跟腱处疼痛,同时听到跟腱裂响声.迈右腿时又感右跟腱处疼痛,同样听到跟腱断裂声.当时尚能坚持学习,逐步感足跖屈无力,走路及跑步速度减慢.体检:足跟轻度肿胀,侧跟腱可触及断裂间隙,局部压痛,足跖屈无力,不能提踵.血生化正常,血常规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抗"O"试验正常.

  • 标签: 跟腱 双侧 正常 突发 疼痛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Endobutton技术结合锁骨远端切除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22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24~81岁,平均58.2岁。所有患者均为单侧损伤。采用Endobutton技术重建喙锁韧带(斜方韧带和锥形韧带)并结合锁骨远端切除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随访总结。结果本组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9个月。X线片检查未见肩锁关节脱位。按Karlsson疗效评价标准评价,优20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Endobutton技术结合锁骨远端切除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方法安全、疗效满意、术式先进、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肩锁关节脱位 双Endobutton技术 喙锁韧带 锁骨远端切除
  • 简介:目的评价形状记忆合金环抱(shapememoryalloyencirclingfixer,SMAEF)治疗上肢长骨干复杂骨折的疗效,并与动力加压接骨板(dynamiccompressiveplate,DCP)进行临床对比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01年6月至2004年12月入院的上肢长骨干复杂骨折75例,分别采用SMAEF(38例)与DCP(37例)进行内固定治疗。经6~30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愈合时间、伤口感染率、骨不连发生率和疗效优良率。结果SMAEF组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DCP组(P〈0.05),两组的伤口感染率无差异。SMAEF组骨愈合时间显著短于DCP组,骨不连发生率也低于DCP组(P〈0.05)。根据综合评定标准,SMAEF组疗效评定优良率高于DCP组(P〈0.05)。结论SMAEF具有良好的抗弯曲、抗扭转作用,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愈合;SMAEF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和较少应力遮挡效应等优点,是治疗上肢长骨干复杂骨折的理想方法。

  • 标签: 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 自动加压接骨板 复杂骨折 上肢长骨干 骨折内固定术
  • 简介: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单节段与节段螺柱状Cage植入后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择单节段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7例,节段患者42例.对比两组间术后临床结果及放射学测量结果.结果单节段与节段Cage颈椎前路植入均具有良好的即时稳定性,在术后3月内均能够获得骨性融合,神经功能评价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远期放射学测量显示颈椎力线与术中力线是否纠正有关,与节段多少无关.结论节段减压Cage植入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替代椎体次全切除术.

  • 标签: 颈椎 生理弧度 前路融合术 放射学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腕关节桡侧切口植入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方法。方法自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对21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男8例,女13例;年龄26~71岁,平均47.2岁。按AO骨折分型,C1型4例,C2型10例,C3型7例。所有患者均通过腕关节桡侧入路行骨折复位,于桡骨远端桡掌侧植入两块2.4mm支撑钢板固定。结果21例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获得骨性愈合影像学表现,未出现局部感染,桡动脉损伤,正中神经损伤等重大并发症。末次随访时Gartland-Werley评分平均3.2分(1~14分),优12例,良8例,中1例,优良率95.2%。结论腕关节桡侧入路钢板技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较好,软组织损伤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桡侧入路 双钢板 桡骨远端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方法.方法对12例患者行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法治疗,并早期功能锻炼.结果全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a,优良率为75%.结论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方法可靠,术后并发症少,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 双钢板 临床研究
  • 简介:髌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特别是粉碎骨折,在治疗上为保留髌骨的完整性,促进骨S软骨关节面的平整修复及早愈合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髌股关节炎的发生,不少学者从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方面作了不断探新的治疗研究和经验介绍,传统的髌周荷包缝合虽能将各骨折块聚拢,但缺乏对抗膝关节伸屈运动

  • 标签: 治疗髌骨骨折 粗丝线 粉碎骨折 软骨关节 膝关节功能 股四头肌
  • 简介:目的按照无应力遮挡原理,设计一种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新型的无应力遮挡的外固定,使其取得更佳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该外固定治疗22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结果22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5年,骨折解剖对位,愈合,功能完全恢复,无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本外固定不仅具有微创、固定可靠、早期关节活动及无须行内固定取出术、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还具有设计原理新颖,拓展性强等特点.从骨折治疗的进展看,无应力遮挡外固定疗法将成为主要方法之一.

  • 标签: 无应力遮挡 外固定器 治疗 尺骨鹰嘴骨折 肘关节内骨折
  • 简介:在行胸腰椎椎体肿瘤根治和病灶清除术、椎体爆裂性骨折前路减压术等术式后,如何有效地进行脊柱前柱重建是脊柱外科的一个难题.传统的髂骨块植骨存在稳定性不足、取骨区并发症多、骨融合率欠佳等问题.各种人工椎体在临床的应用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操作复杂,且对多节段椎体重建应用受限.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随着椎间界面融合理论的兴起,一种垂直放置的钛网椎间融合(titaniummeshcage)得以开发和投入临床使用.我们从2001年1月起开始应用钛网融合进行胸腰段脊柱重建,取得一些初步经验,报告如下.

  • 标签: 钛网融合器 胸腰椎前路重建术 内固定器 胸椎原发性肿瘤 腰椎转移性肿瘤 椎体骨折
  • 简介:目的观察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3月至2002年12月采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45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17~65岁,平均37.1岁.结果经5个月至3年9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9周.功能评定根据Dieust标准,优26例,良11例,可8例.结论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具有复位效果佳,稳固性好,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外固定器 治疗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手术方法
  • 简介:Arnold—Chiari畸形(基底压迹综合征),又称Arnold-Chiari综合征,指小脑下部畸形或同时有脑干下部和第四脑室畸形,向下作舌形凸出,并越过枕骨大孔嵌入椎管内,可伴发脊柱畸形,其中部分患者以脊柱严重畸形为首诊原因。现报告1例Arnold—Chiari畸形伴脊柱后凸畸形术后棒断裂的病例。

  • 标签: Arnold—Chiari畸形 脊柱后凸 内固定器 设备失效 病例报告
  • 作者: 韩磊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5期
  • 机构: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中医医院,620500
  • 简介: 踝关节的组成部分包括胫腓骨下端和距骨,这两处骨骼一旦承受外部暴力损伤,即会出现骨折表现,骨折程度会受到暴力作用方向、大小,以及受伤之后足位置的差异,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同。骨折之后的患者,踝关节处会出现内翻或外翻畸形,并出现肿胀、疼痛等表现,引发关节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正常活动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双踝骨折;中西医联合治疗;注意事项
  • 简介:目的评价新型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单独单枚使用不附加椎弓根螺钉时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方法15个人体新鲜标本随机分为圆柱状螺纹融合组(Interfix);形融合组(Telamon);扩张式融合组(Expanded)。模拟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式将融合单个置入椎间隙,不附加椎弓根螺钉。将标本放置于力学实验机中加载进行三维六度运动记录运动范围(ROM)。对3种融合行拔出实验,记录最大拔出强度。结果各种状态下Expanded组ROM值均小于Interfix组和Telamon组,Expanded组最大拔出力为747N,抗拔出强度分别比Telamon组和Interfix组高98.1%和32.4%。结论在单独单个使用情况下,扩张式融合界面稳定性能高于圆柱状螺纹融合形融合,并且在抗滑移性能上也远远超过另2种融合,在严格适应证下可以单独使用。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形状记忆合金弓齿固定单独或辅助固定不同类型骨盆骨折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不同类型骨盆骨折,采用形状记忆合金弓齿固定单独或辅助固定,并跟踪随访,评定疗效并总结经验。结果43例患者获得8-15个月(平均11.3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8周(平均6.3周)。按刘利民等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优良率93%。结论采用形状记忆合金弓齿固定单独或辅助固定骨盆骨折,是一种简单易行、固定牢固可靠、对不同类型骨盆骨折适应性好、疗效优良的治疗方法。更多还原

  • 标签: 骨盆骨折 骨折固定术 形状记忆合金 弓齿固定器
  • 简介:笔者于2008年9月28日收治1例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的患者,急诊手术术后渐进发生了双股部巨大骨化性肌炎,临床上比较罕见,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36岁。因腰背部外伤,剧痛、双下肢感觉、运动丧失1h入院。当时于门诊行CT检查示:T12椎体压缩骨折,T12椎板骨折,脊髓损伤。

  • 标签: 骨化性肌炎 脊髓损伤 股部 双侧 椎体压缩骨折 腰背部外伤
  • 简介:目的评估后路凹侧棒撑开技术治疗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中期疗效,并分析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我中心接受凹侧棒撑开技术治疗的52例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锚定点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通过复习病例资料,对年龄、撑开次数、撑开间隔时间以及并发症进行记录;同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Cobb角和T1~S1长度,对畸形的矫正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根据患儿平均撑开间隔时间,将病例分为两组:A组有32例,男9例,女23例,初次手术年龄平均(7.4±1.1)岁(4~10岁),患儿共接受148次手术,手术间隔时间平均12.6个月(4~18个月),随访时间平均60.7个月(30~102个月),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109±23)°,术后(55±16)°,末次随访时(46±12)°;T1~S1长度平均年增长率为1.9cm/年。B组有20例,男6例,女14例,初次手术年龄平均(7.7±1.3)岁(5~10岁),患儿共接受54次手术,手术间隔时间平均26.4个月(12~72个月),随访时间平均61.5个月(29~108个月),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104±19)°,术后(51±13)°,末次随访时(62±17)°;T1~S1长度平均年增长率为1.19cm/年。末次随访时,A组在侧凸、胸椎后凸、躯干偏移矫正方面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1~S1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7例患者(21.9%)共发生9例次并发症,B组有12例患者(60%)共发生15例次并发症。结论对于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采用凹侧棒撑开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选择。缩短撑开间隔时间,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可获得更好的脊柱畸形的矫正与控制。

  • 标签: 早发性脊柱侧凸 非融合技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移位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科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13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融合位置较初次手术发生改变者共42例,其中通过影像学确诊为融合明显移位的共有8例,对这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种可能引起融合移位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对应的处理措施。结果本组7例患者融合向后移位,1例塌陷进入相邻椎体中,总体发生率为0.6%(8/1332)。其发生与融合的选择不恰当、术前未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合理评估、手术操作不规范、未行有效的后路内固定以及患者的一系列基础疾病等有关,多数病例为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论引起腰部融合术后融合移位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原因复杂,包括融合及内固定因素、手术操作及患者的自身因素等。术后因融合移位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经保守治疗未见好转者则必须行翻修手术治疗。

  • 标签: 腰椎后路融合术 手术并发症 融合器移位 翻修手术
  • 简介:我科自1996年以来应用国家教委西安教学仪器厂医疗器械分厂生产的单臂外固定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闭合复位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26例,经随访无一例发生不愈合,取得良好效果,作者认为该外固定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力臂与固定螺纹钉夹块之间有万向节旋钮连接,可以按需要调节外固定

  • 标签: 胫骨骨折 临床分析 外固定器治疗 闭合性 胫骨中下段骨折 早期功能锻炼
  • 简介:目的评价侧C4,5节段椎间孔切开对颈椎后路手术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预防作用。方法2003-2007年,共75例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男42例,女33例,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单纯全椎板切除减压41例(A组),全椎板切除并C4,5侧椎间孔切开34例(B组),分析A、B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结果乎均随访19个月,75例患者中有5例(6.67%)出现了C5神经根麻痹症状,A组患者4例(发生率为9.76%),B组1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2.94%)远低于A组患者(P〈0.05)。末次随访时,4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1例(A组)肌力恢复至4级。结论C4,5节段侧的椎间孔切开扩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

  • 标签: 颈椎 椎板切除术 减压术 外科 内固定器 手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