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半胱氨酸蛋白抑制剂C是由有核细胞产生的蛋白抑制剂,随着医学上对血清半胱氨酸蛋白抑制剂C的深入研究,发现其不仅在肾脏疾病方面有临床价值,而且在肝脏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旨在研究血清半胱氨酸蛋白抑制剂C的测定方法及临床应用。

  • 标签: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测定方法 临床应用
  • 简介:业内的很多企业文化中,强调管理者对下属的指导职责者居多。相比西方的“职责有异,各司其职”而言,这样做的优势并不充分,过度涉及下属的工作只能加重管理者的负担。

  • 标签: 转移 责任 企业文化 管理者 职责 下属
  • 简介:摘要目的鼻咽癌是高转移和高侵袭性肿瘤,而且对现行的治疗方法有抵抗性。肿瘤转移相关基因MTA1是新近发现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本实验MTA1基因在人鼻咽癌细胞高低转移株5-8F和6-10B的表达水平以及低转移细胞株转染MTA1全长基因后侵袭能力的改变,探讨MTA1表达与鼻咽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两株细胞株中的MTA1表达通过半定量的RT-PCR进行检测,用细胞侵袭实验及细胞增值实验评价两株细胞株离体的增值及侵袭能力,并检测低转移株(6-10B)转染MTA1CDNA后MTA1的表达及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高转移株5-8F中的MTA1的表达明显高于低转移株6-10B呈正相关,而且低转移株6-10B转染MTA1后其MTA1的表达及侵袭能力明显增加。结论在鼻咽癌细胞中MTA1同肿瘤的侵袭转移能力呈明显相关性,MTA1可以作为研究鼻咽癌转移及治疗的候选基因。

  • 标签: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 鼻咽癌 侵袭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60例基本情况与实验组无显著性差异的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各自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脑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7.46±6.3)umol/L与对照组(7.82±3.64)umol/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脑梗死
  • 简介:摘要针对60例ALT在40-80U/L之间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穿刺,肝组织病理学观察,总结出21.6%的患者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5%的患者达到早期肝硬化的程度。得出慢性轻度乙型肝炎进行肝穿刺是很有必要的结论。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穿刺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降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病人共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丹参注射液20ml静滴14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降纤10单位静滴,连用三天。评估指标包括血浆纤维蛋白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70%,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用药后治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降纤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

  • 标签: 降纤酶 急性脑梗死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左旋精氨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T-1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成功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30min组、缺血30min+再灌注0.5h组、缺血30min+再灌注1h组、缺血30min+再灌注2h组及L-arg+缺血30min+再灌注1h组;动力法测定CK、LDH活性;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脑组织中ET-1的活性,Westernblot检测ET-1在脑组织中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各组损伤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ET-1大量释放,且再灌注组高于缺血组,缺血组高于对照组,Westernblot趋势同上。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某些阶段可使用L-arg逆转ET-1的异常变化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 标签: 左旋精氨酸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内皮素-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溶联合银杏达莫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探讨纤溶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1100例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银杏达莫治疗,治疗组在用银杏达莫基础上加用纤溶,均以10d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有效率为53.9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40.18%。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纤溶联合银杏达莫治疗突发性耳聋有效、安全。

  • 标签: 突发性 纤溶酶 银杏达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翼状胬肉复发的切除方法。方法对我院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移植手术的患者150例(162眼),手术后随访3~48个月,观察翼状胬肉手术后复发开始发生的部位。结果162眼中发现24眼复发,其中22眼复发起始部位在上下结膜瓣缝合连接的原翼状胬肉的残留结膜处,占91.7%,仅2眼复发起源于角膜缘,占8.3%。结论翼状胬肉手术后复发绝大多数起始于上下两个结膜瓣缝合连接处的原翼状胬肉的残留结膜,因此转移结膜瓣缝合对合严密能有效预防翼状胬肉的复发。

  • 标签: 翼状胬肉 结膜瓣 移植 复发 起始部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唇沟皮瓣转移修复鼻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13例鼻部缺损患者,均以在缺损区邻近设计并制作带蒂鼻唇沟皮瓣,经隧道至缺损区,供区直接拉拢缝合。观察手术治疗后效果。结果13例鼻部缺损患者全部成功进行了手术,转移皮瓣成活,外形较美观,效果满意。结论鼻唇沟皮瓣转移修复鼻部缺损临床效果好,外形美观,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鼻唇沟皮瓣 转移修复 鼻部缺损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9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对不同出血量患者的血清心肌水平进行比较,并观察血清心肌水平与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关系。结果脑出血组血清心肌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大量出血组患者心肌又明显高于小量出血组患者(均P<0.05);与心肌正常组比较,心肌水平增高患者ADL1~2级的比率明显降低,ADL5级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水平明显升高,其程度与脑出血量有关。观察血清心肌水平有助于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 标签: 急性脑出血 心肌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注射用纤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通过对6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对比分析。结果注射用纤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优于其它方法的治疗。

  • 标签: 纤维酶 突聋 观察及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胱抑素(Cys-C)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ACS、4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38例健康对照者检测血清Hcy水平及Cys-C水平。结果ACS患者血清Hcy及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及胱抑素血症可能是ACS的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 标签: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胱抑素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关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记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NSE)对小细胞肺癌诊断及观察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46例小细胞肺癌,27例良性肺病患者和50例健康人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结果小细胞肺癌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明显高于良性肺病和健康人对照组。结论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对小细胞肺癌诊断及疗效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小细胞肺癌 化学发光免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檗碱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小檗碱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5天后,抽取静脉血,分别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高压液相色谱仪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小檗碱组在治疗15天后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檗碱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抑制炎症反应。

  • 标签: 小檗碱 急性冠脉综合征 超敏C反应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骨源性磷酸(NBAP)的测定方法对佝偻病早期诊断及防治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并与钙磷秉积测定方法进行比较。方法用两种方法对173例小儿进行测定(其中早期佝倭病患儿123例,对照50例)。结果NBAP和血Ca、P检出率不同,有明显差异,NBAP较Ca、P检出率高。结论我们对NBAP≥200u/L者给予胆维丁乳治疗1~3次后,患儿多汗、夜惊等症状在给予治疗后半个月消失,3个月后骨性变化有好转,上述生化指标均恢复正常,NBAP在小儿佝偻病诊断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是佝偻病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并可较好地指导佝偻病治疗。

  • 标签: 骨源性磷酸酶 佝倭病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基质蛋白9(MMP-9)及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影响。方法53例ACS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测定治疗前、治疗4周后CRP和MMP-9水平。结果2组治疗前CRP和MMP-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RP和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观察组CRP和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CRP和MMP-9水平。

  • 标签: 辛伐他汀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CRP MMP-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44v和nm23-H1蛋白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及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用FCM(流式细胞定量分析)方法测定3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组和49例宫颈癌组织中CD44v和nm23-H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CD44v蛋白在CIN和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分别为1.265±0121和1.337±0.150(p<0.05);CD44v蛋白在CINII级、CINIII级中的表达分别为1.352±0.094和1.302±0.090,均明显高于CINI级1.156±0079(p<0.01);在宫颈癌III期的表达为1.459±0.211高于II期1.319±0.157(p<0.05),II期高于I期1.185±0.081(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为1.437±0.18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184±0.120(p<0.01)。nm23-H1蛋白在CIN和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分别为1.124±0.135和1131±0.156(p>0.05);nm23-H1蛋白在宫颈癌I期的表达为1.235±0.198高于II期1.122±0.136(p<0.05),II期高于I期1.042±0.139(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为1.038±0.164,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196±0.156(p<0.05);在腺癌中表达量为1.081±0.151,明显低于在鳞癌中1.178±0.153(p<0.05);肿块直径≥3cm组的表达为1.067±0.125,低于肿块直径<3cm组1.162±0.151(p<0.05);早婚组的表达量为1.061±0.162,低于初婚年龄大于20岁组1.132±0.103(p<0.05)。在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中,CD44v和nm23-H1蛋白定量表达呈线性依存关系,Y=2.092-0.734X(p<0.01),直线相关分析(r=-0.808,p<0.01),显示二者呈负相关。CD44v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细胞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患病年龄、肿块大小、产次、初婚年龄无关;nm23-H1蛋白的表达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患病年龄、产次无关。结论在宫颈癌中CD44v蛋白高表达和nm23-H1蛋白低表达是判断宫颈癌生物学特性的良好指标。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宫颈癌 CD44v nm23-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