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瑞芬太尼是一种短效阿片受体激动剂。它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麻醉后苏醒迅速,因而近年为全凭静脉麻醉所青睐,它与异丙本分联合应用于各种手术麻醉,并与其他阿片类药物作了许多对比研究,显示出其独特优势。瑞芬太尼应用于抑制插管反应,术后镇静和镇痛以及它对呼吸和循环影响研究研究也颇多,使用时视具体情况而定,注意个体差异。

  • 标签: 瑞芬太尼 临床应用 静脉麻醉 普外手术 气管插管
  • 简介:医用监护仪在疾病治疗和抢救中重要价值已得到广泛认知,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随着各类专科加强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不断发展,对监护仪功能要求也日渐增多。目前国内医院普遍使用床旁六参数(心电、呼吸、体温、血氧、血压和脉搏等)监护仪已不能完全满足发展需要。无线医用监护仪,特别是组合式无线监护仪由于具有远距离调控、多功能组合和无干扰性长时间监测等优势,显示出了良好发展前景。

  • 标签: 无线医用监护仪 技术 应用 技术类型 远距离调控
  • 简介:麻醉过程中脑血流变化及其调节非常复杂而TCD可对脑血流进行无创实时监测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是一种日益成熟和完善脑血流监测方法在临床工作和科研实验中具有广阔应用空间,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TCD 脑血流监测 麻醉
  • 简介:每例选择性剖宫产手术失血量估计约为1000ml,因此,采用自体输血具有特别重要意义。自体输血可有效减少异体输血所可能引起白细胞反应、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传播和免疫抑制。本文综述了贮血式、稀释式和回收式自体输血在剖宫产术中应用研究现状。

  • 标签: 回收式自体输血 剖宫产 研究现状 失血量 异体输血 白细胞反应
  • 简介:人工流产手术虽然短暂但非常痛苦,如果没有适当麻醉,会对妇女身心造戍严重伤害。丙泊酚是一种新型静脉麻醉药.起效迅速.效果确切.苏醒快.被广泛用于临床。本文对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术研究进展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 标签: 丙泊酚 无痛人流
  • 简介:全麻下患者仍可存在对听信息记忆,研究全麻下记忆,选择科学,简单易行方法十分重要。传统记忆测量方法有一定弊端,心理学界新发展起来加工分离程序是能够分离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总记忆成绩中相对贡献一种方法,解决了在测试阶段,内隐记忆和显外记忆相互干扰问题,使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测量更加准确,本文对加工分离程序基本原理,多维加工树记忆模型及加工分离程序在麻醉下记忆研究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 标签: 加工分离程序 全麻 记忆 研究 应用
  • 简介:麻醉目标不仅是保障患者术中安全稳定,还包括追求术后最佳恢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作为麻醉术后并发症,日益受到麻醉界关注,本文就麻醉及麻醉相关病理生理变化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麻醉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药物 病理生理
  • 简介:目的:探封病人自控镇静术(PCS)应用于局麻颌面外科手术中安全性实用价值。方法:40例ASAⅠ~Ⅱ级挥期局麻口腔、颌面及颈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PCS组医师控制镇静(DCS)组(各20例)。两组均在施行局麻前,静注相同负荷量异丙酚(O.5mg/kg)。随后PCS组启动PCS[异丙酚每次用量10mg,锁定间隔时间1min,持续背景用量1mg/(kg·h)];DCS组持绩静注异丙酚3.5mg/(kg·h)。术中监测血压、心电图、SpO2、呼气末CO2分压(PETCO2)、呼吸频率(RR),并观察记录病人镇静分数、合作分数和用药量。术后调查病人对麻醉满意度以及外科医师满意枰分。结果:PCS组用药量较DCS组低(P<0.01),但个体差异大。镇静分数PCS组也较DCS组低(P

  • 标签: 病人自控镇静术 局部麻醉 颌面手术 异丙酚 芬太尼 用药模式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申应用。方法:48例气管异物患儿分别采用γ-羟基丁酸钠(γ组.n=23)和静安丙泊酚麻醉(P组.n=25).比较麻醉诱导和苏醒时间,术中循环呼吸变化,术后并发症及麻醉满意度.结果:P组麻醉诱导及苏醒时间明显短于γ组(γ〈0.05),术中循环呼吸变化两组相似;麻醉满意度无明显差异.但P组置镜呛咳例数明显少于γ组(P〈0.05);手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P组低于γ组(P〈0.05).结论:静安丙泊酚麻醉是一种较为理想安全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方法.

  • 标签: 静安丙泊酚 气管异物 小儿
  • 简介:目的:探讨将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安氟醚闭环靶控麻醉反馈控制变量指标的可行性。方法:60例择期剖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以BIS值55为控制麻醉深度目标,试验组采用吸入麻醉药闭环靶控系统实施麻醉深度维持;对照组由麻醉医师手动调控安氟醚挥发罐实施麻醉深度维持。记录并比较两组实时BIS值、血压、心率、辅助药剂量、安氟醚用量、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和术中知晓等数据。结果:两组患者麻醉维持期间BIS基本在预定值55上下波动,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组患者血液动力学存在差异,闭环靶控组在安氟醚吸入后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但在切皮后血压上升幅度则对照组明显偏低,手术过程中血压也较对照组者维持较低。安氟醚闭环靶控组安氟醚总用量和辅助药使用量均明显低于手动控制组。两组均未发生术中知晓。结论:在剖胸后单肺通气条件下,安氟醚闭环靶控系统能保证麻醉过程及血液动力学稳定,无术中知晓发生,麻醉药用量可减少。

  • 标签: 安氟烷 闭环靶控麻醉 脑电双频指数(BIS) 脑电双频指数 麻醉应用 安氟醚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咪达唑仑用作术前药效果,探讨其最适宜剂量。方法:选择择期手术ASAⅠ~Ⅱ级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五组,每组20例。术前药均为肌注,I组用咪达唑仓0.03mg/kg,Ⅱ组用咪达唑仑0.05mg/kg,Ⅲ组用咪达唑仑.0.8mg/kg,Ⅳ组用地西洋10nag,Ⅴ组用生理盐水1ml。观察五组镇静分级、A-VAT值及SpO2下降程度。结果:用药后30minⅠ-Ⅳ组镇静分级、A-VAT值均较Ⅴ组为高,其中以Ⅲ级为最高;Ⅰ-Ⅳ组SpO2均有所下降,以Ⅲ组下降幅度最大。结论:从镇静、抗焦虑、降低应激水平衡量,咪达唑仑0.08mg/kg组明显优于其它四组;但从安全角度考虑,60岁以上老年患者应慎用较大剂量咪达唑仑,最好使用0.03mg/kg剂量。

  • 标签: 咪达唑仑 镇静 剂量 术前用药 SPO2 前药
  • 简介:目的:临床验证盲探气管插管装置(BTII)在气管插管困鞋病例中应用,以提供使用依据。方法:BTII由食管气管引导管(OT)、光索(LT)和露源盒(BES)组成,另加专用面罩。选择165例气管插管困难病人(其中术前预知者149例,未知者16例)使用BTII,采取3个步骤,先将OT插入食管,再经OT将LT导入气管,然后完成盲探插管。结果:插管成功率为97.6%(161/165),插管总耗时为136.8±31.2s,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BTII适用于多种困难气管插管,并发症少,不受病人已用麻醉条件限制。

  • 标签: 盲探气管插管装置 气管插管 麻醉 插管方法 临床应用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瑞芬太尼、丙泊酚应用于高血流动力病人麻醉效果。方法: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对高血流动力病人,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维持和血压控制。结果:麻醉效果好,麻醉手术中生命体征较平稳,血压易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循环剧烈波动发生率低,术毕病人苏醒及时、完全,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应用于高血流动力病人麻醉,使麻醉药物血压控制融为一体、方法简便、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 标签: 瑞芬太尼 丙泊酚 高血流动力 麻醉 临床研究
  • 简介:P-15是15种普通氨基酸肽合成,属于类似人I型胶原蛋白a链细胞粘附领域材料。这是目前一个组织正在生产并使用作为表层无机骨材料(ABM/P15),在这种形式实验该材料具有增强细胞黏附能力,促进细胞分化、迁移和细胞生存。我们打算在体外培养进一步研究细胞迁移试验和试管定量实验。我们还打算在小鼠模型体内研究探讨P15对于血管生成,软骨内成骨和骨形成影响机制。结论P15可以增强骨细胞粘附,促进细胞分化、迁移及提高细胞存活率,重要是可以促进骨再生。

  • 标签: P1 5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微创
  • 简介:目的:观察“冷温血停搏液联合灌注”对心脏办膜置换术中心肌保护功效。方法:30例心脏办膜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温血灌注组(A组,n=15),采用温血停搏液诱导心脏停搏,继以冷血停搏液维持及终末温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冷血灌注组(B组,n=15),采用冷氧合血停搏液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在体外循环前(T1)、主动脉开放1h(T2)、主动脉开放6h(T3)、主动脉开放12h(T4)、主动脉开放24h(T5)5个时点分别抽血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结果:两组上述测定指标在T1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主动脉开放后,T2时点LDH、CK—MB和cTnT含量较T1有非常显着性升高(P<0.01)。B组T4、T5时点LDH、CK—MB含量较A组显著性升高(P<0.05)。B组T3,T4和T5时点cTnT含量较A组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冷温血停搏液联合灌注对办膜病病人心肌保护作用优于冷血心脏停搏液灌注。

  • 标签: 联合灌注 心脏瓣膜置换术 温血心脏停搏液 冷血心脏停搏液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给药模式PCEA镇痛对胆囊切除术后镇痛效果与副作用。方法:对86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PCEA组和含背景输注CPCEA组,于术后时分别给予0.25%布比卡因+咪唑安定(5mg/100ml)。结果:术后12hVAS和PHS评定在PCEA组略高于CPCEA组,其余各时间点镇痛效果、下肢肌力和循环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CEA组总用药量小,首次排气时间和硬膜外导管拔除时间较早,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明显增加,但夜间睡眠质量较差,恶心呕吐发生率CPCEA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胆囊切除术后采用PCEA或CPCEA硬膜外0.25%布比卡因镇痛,均安全有效,单纯PCEA副作用较小。

  • 标签: 给药模式 硬膜外自控镇痛 胆囊切除术 布比卡因 咪唑安定 局麻药
  • 简介:全身性感染是由感染所致临床综合征,是一种高发率和高病死率疾病,目前仍然是一项严重临床问题。尽管在全身性感染治疗方面,人们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有效病因学治疗方法应用在全身性感染患者身上。这很可能是由于全身性感染免疫病理学发病机制没有得到完全阐明。近来,TLR在全身性感染免疫机制中所起到作,用在多种动物体内得到验证,TLR、TLR4在其中作用尤为关键。TLR导致体内信号传导,使炎症反应级联放大。此外,TLR还能诱发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致使机体对病原体清除效率降低。这些原因都可以导致全身性感染病情进一步进展。所以阻断TLR传导道路可能会抑制全身性感染发生和发展进程。这也为临床医生最终攻克全身性感染提供了崭新思路和临床治疗靶点。

  • 标签: TOLL样受体2 TOLL样受体4 全身性感染 免疫耐受
  • 简介:目的:观察高氧液(HOS)对休克家兔血气和血液流变学影响;观察HOS治疗全麻术后低氧血症疗效。方法:用平衡畲液(NO)制备高氧液体(HO)。实验部分:22只出血性休克模型兔,分为两组.分别输注HO(治疗组)和NO(对照组),观察血气分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临床部分:选择颌面外科择期全麻手术患者60例,分为两组,在全麻后分别输注HO(治疗组)和NO(对照组),观察输毕后血气分析、SpO2、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全部休克家兔表现为MAP明显下降,全血高切变率表现粘度(BV)、血浆粘度(PV)、红细胞聚集指数(AI)明显升高.经输入HO后MAP迅速回升,SaO2和PaO2升高.BV、PV、Al降低(P<0.05)。临床组输入HO,术后PaO2、SpO2明显升高,对血pH及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无不良反应;而在输入NO组中术后低氧血症较明显。结论:高氧液对出血性休克、低氧血症早期治疗具有良好效果,是临床治疗缺血缺氧性疾病一项新途径;HO具有应用方便、安全、疗效确切等优点,是治疗缺血缺氧性疾病优良选择。

  • 标签: 高氧液体 家兔 麻醉 低氧血症 临床观察 血液流变学
  • 简介:目的:观察老年人上腹手术联合应用超前镇痛病人自控硬膜外腔镇痛(PCEA)效果及其对呼吸功能影响。方法:41例65岁以上择期上腹手术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三组,Ⅰ组(对照组,n=11):按临床术后习用哌替啶50mg按需肌肉注射镇痛;Ⅱ组(n=15):切皮后30min硬膜外腔流向吗啡1.5mg+0.5%布比卡因6-7ml镇痛;Ⅲ组(n=15):切皮前30min硬膜外注腔注射吗啡1.5mg+0.5%布比卡因6-7ml超前镇痛组。Ⅱ、Ⅲ组于手术后均采用PCEA继续镇痛治疗。比较3组术后镇痛效果,分别测定术前和术后1d、3d、5d及7d呼吸功能。结果:Ⅲ组术后病人吗啡用量减少,VAS评分量低,呼吸功能改善最为明显,尤其是小气道功能改善最为显著。结论:老年人上腹手术联合应用超前镇痛术后PCEA,可改善术后呼吸功能,不良反应少。

  • 标签: 老年人 上腹部手术 超前镇痛 病人自控硬膜外腔镇痛 呼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