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监测哌库溴的临床时效及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的腹部手术30例,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诱导期应用哌库溴0.1mg/kg,持续监测肌松效应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哌库溴的起效时间(给哌库溴至T1达最大抑制的时间)、临床时效(T1达最大抑制时间至T1恢复到对照值(TC)25%的时间)、插管条件和肌松维持时间;同时记录哌库溴用药后的血压和心率改变。手术中当T1恢复至对照值(TC)的25%时,追加哌库溴2mg以维持肌松。术毕用新斯的明2mg+阿托品0.5-1.0mg拮抗肌松残余作用,观察哌库溴对新斯的明的敏感性(以T1/Tc=75%作为肌松恢复的标准)。结果:哌库溴0.1mg/kg的起效时间为166.6±24.2s,临床时效为127.8±22.7min。A组为术中未追加哌库溴者,共19例,应用新斯的明拮抗的肌松恢复时间为9.3±2.6min;B组为术中曾追加一次哌库溴者,共11例,应用新斯的明的肌松恢复时间为8.2±2.7min,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应用哌库溴前的心纺(HR)为78.9±11.8bpm,给药后3min、5min和10min时的HR分别为78.9±11.8、77.3±10.1和76.7±8.7bpm,与用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应用哌库溴前的平均动脉压(MAP)为91.7±14.9mmHg,给药后3min、5min和10min时的MAP分别为84.4±11.6、86.9±12.9和88.9±11.0mmHg,与用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哌库溴的临床时效相对稳定;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无论术中追加或未追加哌库溴,对新斯的明拮抗均敏感,肌松逆转确切;哌库溴的肌松效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 标签: 哌库溴铵 骨骼肌松弛药 血流动力学 新斯的明 临床时效
  • 简介:目的:采用经典的单次注射法建立国产维库溴的剂量-反应曲线,了解该肌松药应用于国人的量效关系,确定其ED50、ED90和ED95值,为其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人18例,随机均分为三组,采用咪唑安定、依托咪酯、芬太尼复合麻醉。三组病人分别单次静注国产维库溴15、25和35μg/kg。用Biometer加速度仪进行肌松监测,观察拇指内收肌四个成串刺激(TOF)第一次反应(T1)最大抑制的百分率,并进行概率单位转换。将维库溴首次剂量进行对数转换,用直线回归方法建立维库溴的剂量-反应曲线,同时记录起效时间。结果:国产维库溴的ED50、ED90和ED95值分别为21、38和45μg/kg;起效时间在25μg/kg组明显快于15μg/kg组(P<0.05)。结论:国产维库溴的ED90和ED95值分别为38和45μg/kg,与进口维库溴相似。

  • 标签: 维库溴铵 剂量-反应 单次注射法 肌松药 择期手术 复合麻醉
  • 简介:临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其中不少可引起病人注射部位疼痛,据统计50%-100%病人在接受某些亚剂量静脉麻醉药时常主诉不适或疼痛,因此,临床上已提出一些减轻或解除注射部位疼痛的方法,例如先静脉注射咪畦唑仑、芬太尼和利多卡因;或先静脉注射丙泊酚或硫喷妥钠,然后再注射罗库溴等方法,

  • 标签: 罗库溴铵 静脉麻醉 注射疼痛 疼痛机理 止痛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小儿与成年人在全麻诱导后,继以罗库溴静脉注射时的回避反应。方法:选择60例择期手术全身麻醉患者,年龄2岁至65岁,按年龄大小分为两组;小儿组,2-10岁,共30名;成人组,20—65岁,共30名。在硫贲妥钠静脉诱导后,继以罗库溴静脉注射(10秒),观察注药期间肢体不自主回避反应的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无显着性差异,年龄、体重均有显着性差异。小儿组患者与成人组患者的回避反应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小儿患者在罗库溴注药时的回避反应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较成人患者为明显。

  • 标签: 小儿 成年人 罗库溴铵 回避反应 静脉注射 全麻诱导
  • 简介:维库溴是中效非去极化肌松药,本文通过肌肉松弛监测仪,观察维库溴单次静脉注射与静脉持续输注两种不同给药方法的作用时效,探索临床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的合理方法。

  • 标签: 维库溴铵 静脉输注 临床时效 肌松药物 血药浓度
  • 简介:目的:观察在阿曲库阻滞恢复期应用琥珀胆碱的肌松效应及相互影响。方法:23例择期眼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TOF肌松监测下,两组病人于诱导过程均应用琥珀胆碱(Ⅰ组1.5mg/kg,Ⅱ组1mg/kg)以施行气管内插管(TOF=0)。气管插管后T1恢复至75%时,静注阿曲库0.5mg/kg以维持肌松;当T1恢复至对照的50%时Ⅰ组静注琥珀胆碱1.5mg/kg,Ⅱ组1mg/kg,监测起效时间、临床肌松维持时间、50%恢复时间、75%恢复时间和肌松类型。结果:Ⅰ组在阿曲库恢复期应用琥珀胆碱(RS),较诱导期应用琥珀胆碱(IS)起效时间明显延长(IS为0.7±0.3min,RS为1.8±0.4min);25%恢复时间缩短(IS为10.2±3.0min,RS为5.8±1.7min);50%恢复时间缩短(IS为12.8±4.Omin,RS为7.8±2.6min)。Ⅱ组阿曲库恢复期应用琥珀胆碱,很少能达到满意的临床肌松效应。结论:全麻中应用阿曲库后当T1恢复至50%时,加用琥珀胆碱并不延畏其肌松恢复时间,但两者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欲达到满意的肌松效果,琥珀胆碱剂量应增加至1.5mg/kg。

  • 标签: 阿曲库铵 恢复期 琥珀胆碱 肌松效应 眼科手术 神经肌接头阻滞
  • 简介:目的:观察全麻诱导期注射潘库溴后给予小剂量琥珀胆碱对潘库溴的起效时间、肌松作用强度及作用维持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腹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对照组,n=30)全麻诱导期单纯静脉注射潘库溴0.12-0.14mg/kg;Ⅱ组(试验组,n=30)在注射同等剂量的潘库溴后30秒再静注琥珀胆碱0.5mg/kg,两组均在给予潘库溴120-150秒后进行气管插管,观察气管插管时的各种生理反应,并用HXD-1型多功能监测仪监测拇内收肌功能,用单次刺激观察从潘库溴注药结束到T1抑制超过95%(即T1/Tc<5%)的时间,用四个成串刺激观察恢复期T4/T1>25%的时间。结果:①Ⅰ组气管插管出现明显呛咳反应7例,Ⅱ组为9例,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诱导期T1/T<5%的时间(s)Ⅰ组虽小于Ⅱ组(74.83±19.61vs77.67±15.91),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恢复期T4/T1>25%的时间(min)Ⅰ组小于Ⅱ组(168.30±32.55vs189.07±28.27),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全麻诱导期静脉流向潘库溴30秒后再给予琥珀胆碱0.5mg/kg,不能增强潘库溴的肌松作用,潘库溴的起效时间无明显延长,但可使潘库溴肌松维持时间明显延长。

  • 标签: 全身麻醉 麻醉诱导期 潘库溴铵 琥珀胆碱 肌松作用 肌松维持时间
  • 简介:酒精中毒并颇脑外伤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进行性颇内压升高,由于颇内不同腔室之间存在着压力差,致脑组织受压力度不均衡,重则发生脱垂和嵌顿,如呼吸、循环中枢受压时可表现为呼吸深缓、血压升高及心动过缓,此时多为代偿晚期,但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当手术、麻醉刺激或将患者置于特殊体位时,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等,本组发现9例患者均以硫酸镁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心律失常 酒精中毒 硫酸镁 治疗 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 室上性心动过速
  • 简介:目的:研究硫酸锌预处理对成年大鼠缺氧/复氧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SD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N),缺氧复氧组(H/R),缺氧预处理组(HP),硫酸锌(ZnSO4)预处理组(ZnP),分别进行相应处理,然后用透射电镜对各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进行线粒体评分。结果:N组、HP组、ZnP组超微结构优于H/R组,线粒体评分较H/R组低(P〈0.05),HP组、ZnP组超微结构变化相似且线粒体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但均高于N组(P〈0.05)。结论:缺氧/复氧可造成成年大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ZnSO4预处理、缺氧预处理均能减轻这种损伤,且两者效果相当。

  • 标签: 心肌细胞 硫酸锌预处理 超微结构 缺氧/复氧损伤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成人桡动脉测压第二穿刺的临床应用情况,同时重温一下桡动脉解剖情况。方法:选择40例需行桡动脉穿刺测压的成人患者,按要求使患者前臂取中立位,略向尺侧偏10°-15°桡侧向上,固定前臂,用22G动脉留置针穿刺重管。结果:33例一次穿刺成功,5例第二针穿刺成功,2例因穿刺不成功改其它部位行有创动脉压监测。结论:桡动脉IBP广泛用于复杂病情手术及危重病人的动脉血压监测,当桡动脉第一穿刺点因故不能进行时,成人桡动脉则压第二穿刺为IBP的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结合解剖学基础与临床操作,证实了成人桡动脉测压第二穿刺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此法在患者俯卧位或改变体位时穿刺尤现方便可行。

  • 标签: 成年 桡动脉有创测压 第二穿刺法 临床应用 体位
  • 简介:本文报道小儿单次硬膜外麻醉应用0.5%罗哌卡因溶液的麻醉效果,报告如下。选择下腹和下肢手术患儿3l例,ASAⅠ-Ⅱ级,年龄4-14岁,体重12-52kg,男20例,女11例,其中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13例,慢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1例,择期腹股沟斜疝修补术8例,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9例。

  • 标签: 罗哌卡因 小儿 单次法 硬膜外麻醉 临床研究 病例分析
  • 简介:临床上估计气管插管有困难的病例,如果按常规经口快速诱导插管往往难以成功,且因“无通气时间”延长而有导致缺氧性心跳骤停的潜在危险。我们对这类病例试用保留自主呼吸、在监测呼气末CO2分压(PETCO2)曲线引导入施行经鼻气管插管法,插管成功率有了显著提高,今报道如下。

  • 标签: PETCO2 经鼻气管插管 插管成功率 呼气末 快速诱导插管 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