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阐明胃内容物误后肺损伤的原因及其致病机理。方法:取大鼠18只,麻醉后行气管造口置管,接呼吸机行纯氧定压人工呼吸(最大吸气压PIP=2.0kPa)。18只大鼠随机均分为盐酸组(H组)和胃蛋白酶组(P组)。H组大鼠经气管注入稀盐酸溶液(pH=1.5)4ml/kg;P组注入胃蛋白酶与稀盐酸液混合液(pH=1.5,胃蛋白酶0.5mg/m1)4ml/kg。观察4h。试管内实验:用气泡式表面张力计测定全天然肺表面活性剂(completenaturalsurfactant,CNS)中混入胃蛋白酶后对其动态表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误后,P组PaO2显著下降,误60min以后显著低于H组,加用PEEP后PaO2回升的幅度很小。P组误后PaCO2迅速增加,并随时间延长继续上升,至90min后可达10kPa以上,显著高于H组。全天然肺表面活性剂(CNS)中加入胃蛋白酶溶液后,随温育时间的延长,最小表面张力增加(P<0.01),而加入纯盐酸时,最小表面张力无明显改变,组间差异非常显著。结论:误胃蛋白酶可造成最重肺损伤,其损伤程度明显大于同等酸度的盐酸,其机理很可能与胃蛋白酶破坏了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关。

  • 标签: 胃蛋白酶 肺损伤 致病机理 气管造口置管 呼吸机 纯氧定压人工呼吸
  • 简介:目的:比较静复合全麻与静复合全麻结合术中、术后硬膜外持续使用镇痛药时的血流动力学、静脉麻醉用药量、液体用量及术毕鼻咽温、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等情况。方法:选择49例择期胃切除手术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静复合全麻组(G组),共25例,采用异氟醚吸入复合异丙本分静脉泵输;静复合全麻结合硬膜外镇痛用药组(GE组),共24例,采用异氟醚吸入复合异丙本分静脉泵输,术中、术后硬膜外持续使用镇痛药。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根据手术进程按需静脉泵输异丙本分、芬太尼及血管活性药;根据中心静脉压和出血情况调整流体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保持MAP在70%-120%术前水平,按需调整麻醉深度或使用血管活性药。术毕测量鼻咽温;记录气管导管拔管时间。结果: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组内、组间无明显差别;两组间静脉麻醉药用量有显著性差异,异丙本分在G组为600±150mg,GE组为200±40mg;芬太尼在G组为200±85μg,GE组为40±25μg。两组血管活性药及液体用量无明显差别。术毕测量鼻咽温两组无明显差别;气管导管拔管时间有差别,G组为8±5min,GE组为5±3min。结论:本文两组麻醉方法均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GE组的静脉麻醉药用量显著减少,拔管时间缩短;两组对液体用量和体热变化的影响相似。

  • 标签: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硬膜外腔镇痛 血流动力学 麻醉药用量
  • 简介:呼吸机使用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病人的氧供(DO2),和降低氧耗(VO2),维持机体重脏器的功能达到救死扶伤的目的,因此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使氧供大于每分钟每公斤体重10毫升,作为危重病人存活的安全值。

  • 标签: 机械通气 治疗 非典型肺炎 氧供
  • 简介:机械通气是治疗目前在全球范围流行的非典型肺炎(SARS)的主要方法之一。SARS导致难治性ARDS后,需要采用包括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和开放肺在内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而尽可能地采用无创或微创的方法,在重症监护病人身上连续、同步、实时、准确地监测心肺功能可以直接指导机械通气策略的实施和综合评估实施效果。

  • 标签: 机械通气 治疗 SARS 心肺功能 监测
  • 简介:传统急性肺水肿(APE)病理生理研究中,忽略了肺水肿发生后呼吸动力学改变对APE的促进作用。忽略肺水肿后缺氧以及患者精神,神经因素致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对APE控制的不利影响,从而在治疗中仅仅关注引起APE的心血管因素,忽略了APE后呼吸动力学和神经内分泌改变会成为APE恶性循环的原因。近年来国外对机械通气(MV)应用于APE的研究表明,机械通气能够迅速改变APE后不利的呼吸动力学状况,在改善呼吸功能的同时改善心功能。并通过麻醉镇静剂的应用以及改善缺氧,阻断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对APE的不利作用。随着机械通气技术逐步普及,MV应该成为APE抢救中的重要措施,为对于重症APE,有创通气优于无创通气。

  • 标签: 机械通气 急性肺水肿 麻醉
  • 简介:如何把每个临床麻醉做到艺术化,是麻醉医师所追求的高级境界。麻醉艺术具有个性、特殊的内涵,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因个人的态度、技术、方式、方法和自身素质等而有所不同。麻醉技术反映的是共性、普遍的问题,是基本技能,靠训练获得,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实现完美。

  • 标签: 麻醉技术 麻醉艺术 麻醉质量 不良反应
  • 简介: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技术已得到临床普遍开展,一般需采用市场供应的专用穿刺器械包,采用“针内针”法,先后施行腰麻注药(SA)和硬膜外腔置管备用(EA)、注药。本文作者身处基层医院,深感市售腰-硬联合麻醉穿刺包的价格较为昂贵且还存在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的潜在顾虑。

  • 标签: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CSEA 穿刺器械包 蛛网膜下腔 技术改良 麻醉效果
  • 简介:医用监护仪在疾病治疗和抢救中的重要价值已得到广泛认知,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随着各类专科加强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的不断发展,对监护仪功能的要求也日渐增多。目前国内医院普遍使用的床旁六参数(心电、呼吸、体温、血氧、血压和脉搏等)监护仪已不能完全满足发展的需要。无线医用监护仪,特别是组合式无线监护仪由于具有远距离调控、多功能组合和无干扰性长时间监测等优势,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 标签: 无线医用监护仪 技术 应用 技术类型 远距离调控
  • 简介:麻醉过程中脑血流的变化及其调节非常复杂而TCD可对脑血流进行无创的实时监测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是一种日益成熟和完善的脑血流监测方法在临床工作和科研实验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TCD 脑血流监测 麻醉
  • 简介:为了提高纤维光导支气管镜在呼吸道管理方面应用的有效性,我们Glidescope视频喉镜协助下实施了纤维光导支气管镜引导经口气管插管操作,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我们发现在经口气管插管中将两者联合应用不仅可互补不足,而且亦是培训纤维光导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就该联合气管插管方法的操作技术,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和优点进行了评述。

  • 标签: GLIDESCOPE 视频喉镜 纤维光导支气管镜 气管插管技术
  • 简介:实例介绍。患者男性,55岁,因间歇性胸痛两小时就诊。第一次胸痛发作住早上准备上班时,表现为胸闷、无放射,休息1-2分钟后病痛缓解。第二次胸痛发生在稍后上班时,1-2分钟后自动消失。患者很担心,自己开车到医院。由于工作压力和孩子学费等原因,他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最近被诊断患有早期糖尿病,要求控制饮食并需口服一种降血糖药。吸烟32年,5年前已经戒烟。每周饮酒2—3次。没有过敏史,未服用任何其他药物。略超重,且不经常锻炼。双亲已故,母亲66岁时因乳腺癌去世,父亲72岁时因中风去世。

  • 标签: EASI 12导联技术 跨科室患者 数据传输 心肌缺血 诊断
  • 简介:目的:研究浅低温技术对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脑阻断循环及缺血再灌期的保护作用。方法:27例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13例在全麻诱导后、动脉瘤夹闭阻断前,施行体表物理降温,控制直肠温度(RT)在31.0-36.0℃,脑温在32.0-35.0℃。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动脉瘤阻断与开放时间、脑温(BT)和失血量。对照组14例,不予降温处理,直肠温度在36.0-37.2℃,其它处理同浅低温组。两组病人均在术后3个月时进行随访,根据GOS评估法判定手术疗效。结果:术中两组生命体征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比较,浅低温组的手术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较低(P<0.05),预后显着改善(P<0.01)。结论:浅低温可降低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病人的死亡率,对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较为明显。

  • 标签: 浅低温技术 颅内动脉瘤 脑缺血损伤 再灌注损伤 保护作用 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