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5 个结果
  • 简介:人工流产术手术简单,一般不用麻醉,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病人在手术时疼痛感较重,特别在扩张宫颈口时,疼痛不适感明显,甚至出现人流综合症(恶心、呕吐、全身出冷汗、心率下降、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甚者休克),从而影响手术操作及手术效果。我院采用1%丁卡宫颈粘膜表面麻醉行宫颈扩张,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表面麻醉 人工流产术 粘膜 丁卡因 宫颈 术中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罗派卡分别伍用芬太尼和吗啡对上腹部手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效果。方法:41例择期上腹部手术。随机分为RM组和RF组,接受PCEA治疗。RM组为0.2%的罗派卡加吗啡50μg/ml,RF组为0.2%罗派卡加芬太尼5μg/ml.每次启动PCA泵给药6ml。结果:RM组和RF组均可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安静时RM组的VAS评分波动于27~38mm之间,RF组为28-39mm,活动时RM组的VAS为38~56mm之间。RF组兔36-58mm之间.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RF组罗哌卡的用量显著大于RM组(P〈0.01),RF组与RM组出现单侧或双下肢麻木的比例为5:1,恶心,呕吐、瘙痒.镇静评分及术后排气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无一例呼吸抑制出现。结论:0.2%的罗哌卡加小剂量吗啡或芬太尼对上腹都手术后PCEA的效果相当,RM组可明显减少罗哌卡的用药量。

  • 标签: 罗哌卡因 硬膜外 镇痛 病人控制 吗啡 芬太尼
  • 简介:目的:比较罹哌卡和布比卡硬膜外腔分娩镇痛对产程进展与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应用PCEA的初产妇70例,分成雨组:0.1%罹哌卡+芬太尼2μg/ml组(R+F组,n=35)和0.1%布比卡+芬太尼2μg/ml组(B+F组,n=35);另外设置封照组(n=55)均为未接受PCEA的初产妇。结果:两个镇痛组的镇痛效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产程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器械助产率和剖宫产率R+F组明显低于B+F组和对照组(P<0.01);新生儿Apgar部分在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硬膜外腔低浓度罹哌卡或布比卡辅以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都能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对产程进展和新生儿都无明显的影响。采用罹哌卡PCEA者,其器械助产率和剖官产率最低,初步认为罹哌卡硬膜外腔分娩镇痛是较可取的分娩镇痛方法。

  • 标签: 硬膜外腔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分娩镇痛 产程 临床研究
  • 简介:为了比较罗哌卡与布比卡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罗哌卡用于腰麻的可行性,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肖少华等选择80例ASAⅠ~Ⅱ级行下腹部、会阴部或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罗哌卡和布比卡,两种局麻药浓度均为0.75%、相对密度均为1.020。观察痛觉阻滞平面及其出现和消失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持续时间、血流动力学监测、并发症。

  • 标签: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蛛网膜下腔阻滞 对照组 治疗组 疗效比较
  • 简介:临床工作实施局部浸润麻醉时,常会在肌肉内注射一定量的局部麻醉药。然而不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人体实验,都有资料提示临床常用浓度下,很多局部麻醉药都能产生明显的肌肉毒害效应。罗哌卡是一种新型的局部麻醉药,其心血管和神经毒性都较低,但有关该药的肌肉毒性还鲜有报道。

  • 标签: 肌肉毒性 罗哌卡因 局部麻醉药 局部浸润麻醉 肌肉内注射 临床工作
  • 简介:1病历报告病例1:患儿8岁,男性,体重23kg,营养状况一般,既往无惊厥史。右肱骨髁上骨折拟在病房治疗室施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选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前药鲁米那钠50mg、阿托品0.3mg肌注。患儿意识清楚,稍显紧张。麻醉前EKG示实性心律,HR109bpm,SpO298%。

  • 标签: 利多卡因中毒 惊厥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肱骨髁上骨折 石膏外固定术 病历报告
  • 简介:罗哌卡是一种长效、低毒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尽管很多研究都证实了成人脊髓麻醉应用罗哌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有关罗哌卡因在小儿脊髓麻醉的应用却鲜有报道。新近,Kokki等(KokkiH,Yl?nenP,LaisalmiM,eta1.Isobaricropivacaine5mg/mlforspinalanesthesiainchildren.AnesthAnalg2005;100:66—70)在这方面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他们选择了93名1-17岁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患者,均选择侧卧位于L3—4或L4—5间隙进行椎管穿刺,通过5cm长25G或9cm长27G笔尖式穿刺针向蛛网膜下隙注入0.5%等比重罗哌卡0.5mg/kg(最大剂量20mg),

  • 标签: 小儿 脊髓麻醉 药物比重 罗哌卡因 椎管穿刺
  • 简介:近年来,丁卡溶液已开始用于硬膜外腔术后镇痛。本文妇科手术后硬膜外腔镇痛时,采用两种不同浓度丁卡复合小剂量芬太尼溶液,观察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与布比卡复合芬太尼硬膜外腔镇痛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 标签: 丁卡因 硬膜外腔 术后镇痛 镇痛效果 妇科手术 镇痛机理
  • 简介:静脉使用利多卡可以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拔管、支气管造影、支气管镜和喉镜检查时引起的咳嗽反射。因此印度的几位医师试图将其应用于芬太尼诱发的咳嗽反射。他们共研究了502名ASA分级Ⅰ和Ⅱ级的,准备行择期手术的病人。这些患者被随机均分到两个组,一组使用利多卡15mg·kg^-1,另一组则使用安慰剂(0.9%的生理盐水)均在应用3ug·kg^-1的芬太尼之前。

  • 标签: 利多卡因 芬太尼 静脉 诱发 咳嗽反射 抑制
  • 简介:目的:观察低比重布比卡脊麻应用于下肢手术的效果。方法:ASAⅠ-Ⅱ组骨科及普外科下肢手术患者113例,年龄14-77岁。用0.75%布比卡液1.6ml和注射用水8.4ml配制成0.12%布比卡10ml,经测试21℃时比重为1.0008。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体位,经L3-4间隙用7号穿刺穿刺,斜口朝天。脑脊液流出后胺0.1-0.2mg/kg计算注入的局麻药量,注速按0.2-0.4ml/s推注。拔针后调节体位为头低脚高位,控制阻滞平面达到手术要求后即改为平卧或头稍高位。结果:用药量达8-10ml者有97例,占86%。阻滞作用出现时间1-2min,阻滞平面固定时间15-20min,阻滞平面T8以下者有110例,占97%。下肢运动阻滞程度按Bromage分级为2级。阻滞维持时间2.5-3.0h。麻醉成功率100%。术后轻度头痛2例。结论:本法药源充足,配制容易,体位安置简便,作用出现迅速,阻滞效果理想,并发症少而轻。

  • 标签: 低比重布比卡因 脊髓麻醉 下肢手术 麻醉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硬膜外腔应用碳酸利多卡因时创口渗血现象的机理。方法:选择80例硬膜外麻醉下腹、下肢手术患者,分离碳酸利多卡组(Ⅰ组)和盐酸利多卡组(Ⅱ组),各40例,全部患者分别于麻醉前(T0)、注药后30min(T1)和注药后60min(T2)测定血流动力学及凝血酶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凝集率(PAgT)。结果:HRⅠ组T1及T2与T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Ⅰ组与Ⅱ组血流动力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各时段凝血本科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凝集率(PAgT)与用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部分活化凝血本科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入碳酸利多卡,可延长凝血酶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减少纤维蛋白原(FIB),降低血小板凝集率(PAgT)。

  • 标签: 碳酸利多卡因 硬膜外阻滞麻醉 创口渗血 血流动力学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 简介:目的:观察比较罗哌卡与左旋布比卡用于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区别。方法:选择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施行矫形术的患儿24例,随机分为N组和L组。N组骶管阻滞选用0.3%耐乐品1ml/kg;L组选用0.2%速卡1ml/kg。两组患儿骶管阻滞成功后均予静脉微泵输注丙泊酚加芬太尼混合液.按丙泊酚2mg/kg·h速度输注,术毕前5—10min停止输注。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各时间点的MAP、HR变化。结果:N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7.3±2.8min、维持时间103±12min。L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16.3±3.8min、维持时间104±11min。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维持时间则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患儿麻醉起效后的MAP和HR明显低于基础值,组内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间比较.麻醉起效时的MAP和HR则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小儿骨科下肢手术选用0.3%罗哌卡或0.2%左旋布比卡1ml/kg施行骶管阻滞麻醉,结合静脉持续榆注丙泊酚以保持小儿镇静是安全可行的。罗哌卡组的麻醉起效明显快于左旋布比组,而两组的麻醉维持时间及循环影响方面无明显区别。

  • 标签: 罗哌卡因 左旋布比卡因 骶管阻滞 小儿 骶管阻滞麻醉 麻醉起效时间
  • 简介:本文报道小儿单次法硬膜外麻醉应用0.5%罗哌卡溶液的麻醉效果,报告如下。选择下腹和下肢手术患儿3l例,ASAⅠ-Ⅱ级,年龄4-14岁,体重12-52kg,男20例,女11例,其中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13例,慢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1例,择期腹股沟斜疝修补术8例,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9例。

  • 标签: 罗哌卡因 小儿 单次法 硬膜外麻醉 临床研究 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