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低体温可导致许多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凝血功能障碍、心脏病及手术伤口感染抵抗力降低等。为预防低体温,常采取加温输液以保持体温,对于预防输液后体温降低,以及引起相关不良反应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 标签: 加温输液 围术期 临床应用 凝血功能障碍 伤口感染 保持体温
  • 简介:机体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保持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可使体温恒定在37±0.2℃。但在麻醉状态下体温可随环境温度而改变,当术中体温降低至36℃时,称为低体温。文献报道约有50%手术病人的体温低于36℃,33%病人低于35℃;在肝移植术无肝期间体温尤易显著降低,在新肝期间体温可降低达32.3—33℃。目前,临床对低体温的危害性尚认识不足,除心血管等大手术外,一般都不常规监测体温。重视体温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可预防发生低体温,提高麻醉质量和减少麻醉并发症。

  • 标签: 低体温 围术期 预防 体温调节中枢 手术病人 麻醉状态下
  • 简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无论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糖与危重病患者及手术患者临床预后不佳有关,而严格控制血糖有利于降低患者病死率,本文回顾了高血糖的病理生理,并探讨了血糖控制的潜在益处以及如何进行血控制。

  • 标签: 高血糖 手术 预后评估 围术期管理
  • 简介:肝肾综合征是晚期肝病病人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此而引发的少尿性肾衰也是导致肝移植手术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围绕近年来在肝肾综合征病理生理和治疗预防措施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进行讨论,旨在挺出肝移植受体术前肾功能的评价标准.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或减轻肝移植的肾损害,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肝移植 围术期 肾功能 维护 病理生理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胆囊切除术病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观察组34例,在全麻下行胆囊切除术,分别在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采集静脉血,测定红细胞受体花环(RC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ICR)、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NTERT)、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RFER)、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RFIR)。封照组为32例健康体检者。结果:术后第三天RCR、NTERT、RFER较术前降低,RICR、RFIR则上升。术后第7天RCR、NTEFT、RFER较术前升高,RICR、RFIR较术前下降(P<0.01)。术前、术后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胆囊结石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胆囊切除后第7天开始回升,但恢复到正常的时间犹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胆囊切除术 围手术期 红细胞 免疫功能 胆石症
  • 简介:新生儿窒息为剖腹产术中常遇的紧急情况,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高。我科近年来对176例窒息新生儿,尽快实行气管内插管,同时吸除分泌物并加压给氧吸入。这样即容易保持呼吸道通畅,又能防止胃内容物及口腔粘液的误吸,是抢救新生儿窒息最关键、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 标签: 气管插管 早期 抢救 新生儿窒息 剖腹产术 死亡率
  • 简介:目的:本文分析25例急性胰腺炎的麻醉处理及手术治疗。方法:25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分为A组(N=15)和B组(N=10)。A组采用异丙酚静脉全麻为主,术中输液,输血,纠正休克,常规机械通气。B组采用中剂量芬太尼(15~32ug/kg)静脉全麻为主并复合硬膜外麻醉,术中除补充容量,纠正休克外,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地塞米松以及甘露醇等药物治疗。术中机械通气采用小潮气量(6ml/kg)加PEEP(5~15cmH2O)的模式。术毕两组病人均送ICU进行综合治疗。结果:病人术后肾衰、呼衰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A组为40%。B组为40%。术后死亡率A组为26.7%,B组为20%。两组并发症及术后转归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发病急,病情严重,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术前治疗、手术方式,麻醉方法及药物选择,术中综合治疗,机械通气模式、术后监护治疗都影响病人转归。本文两组并发症及转归无差异,B组在麻醉选择及综合治疗方面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麻醉 综合治疗
  • 简介:接受肝移植的晚期肝病病人,均伴有轻重不等的肝肺综合征和门肺高压。了解其病理生理机制,对于肝移植病人的肺保护策略具有指导作用。

  • 标签: 肝肺综合征 门肺高压 肝移植 肺保护 策略
  • 简介:目的:研究多途径给药镇痛对上腹部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42例硬膜外腔阻滞择期胆囊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多途径镇痛组(M)、硬膜外镇痛组(E)和封照组(C)。在麻醉前、手术切皮后60min及术后第1、3、5天分别取血,检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1)、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胰岛素及血糖浓度,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结果:M组、E组和C组的ACTH和Col值均于手术60min时显著升高(P

  • 标签: 围手术期 给药途径 镇痛 上腹部手术 应激反应 硬膜外腔阻滞
  • 简介:目的:观察胸腔手术病人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的变化。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0例胸腔手术病人术前、术中及术后不同时期血浆NPY浓度。结果:与术前比较,术中及术后24h血浆NPY明显升高,术后48h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结论:普胸手术病人的麻醉与手术应激可导致血浆NPY水平明显升高。

  • 标签: 胸腔手术 围手术期 血浆 神经肽Y 临床意义 手术应激
  • 简介:目的:观察全麻-胸段硬膜外腔阻滞联合麻醉以及术后硬膜外腔镇痛对胸部手术糖代谢的影响。方法:20例肺叶切除病人,随机分为二组,即全麻(GA)组和全麻-硬膜外腔阻滞联合麻醉(GEA)组,分别测定全麻诱导前、手术1h、手术3h、术后第1天的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C-肽水平。结果:血糖:GA组在术中术后血糖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1)。GEA组血糖在术中比术前显著升高(P<0.01)。术后恢复基础值,胰岛素:GA组在手术中1h时显著降低(P<0.05),而GEA组在手术中1h、3h较术前显著增高(P<0.01),组间比较在术中1h有显著差异(P<0.05)。C-肽:GA组在术中没有变化,而术后显著升高(P<0.01)。GEA组在术中1h显著增高并显著高于GA组(P<0.05),术中3h及术后恢复至基础值,胰高血糖素:GA组在术中和术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GEA组在术中显著降低(P<0.01),术后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胸段硬膜外腔阻滞在手术中能够抑制胸科手术应激反应应引起的胰高血糖素分泌,促进胰岛素合成,有利于改善糖代谢。术后硬膜外腔镇痛与静脉镇痛比较对于应激代谢反应无显著抑制作用。

  • 标签: 术中 硬膜外腔阻滞 术后恢复 胸段 全麻 术前
  • 简介: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学生走向临床工作不可逾越的阶段,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必然环节。麻醉本科实习教学是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师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的培养。其专业特殊性、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麻醉学本科教育的发展相对较晚,因此加强麻醉本科实习的教学,是提高医学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

  • 标签: 临床实习 教学体会 麻醉学 本科生 医学院校学生 临床工作
  • 简介:SARS正在全球蔓延。我国缺乏必要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预案,一些医务人员缺乏应对该疾病的正确观念,尤其不幸的是我们还缺乏必要的设备和设施,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潜在的疫情扩大的危险。海外,新加坡SARS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陈笃医院(TTSH)被指定为装置新加坡全国SARS中心,该院ICU承担了管理SARS的主要任务。卢熹作为TTSHSICU主任,是医院SARS行政管理和临床管理的主要规划者和执行者之一。他们在管理SARS过程中,ICU内员工大范围感染的过程,随后不得不采取“完备的预防措施”后,员工感染率降为零并保持为零。他们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应我的要求,卢熹将他们的经验电邮给我,我将其译为中文,以资国内正在面对或者可能将要SARS的医生、护士和医院管理者借鉴。向全球所有在医疗行政部门以及临床和实验室为管理、研究和治疗SARS的人士致敬。

  • 标签: 新加坡 ICU管理 SARS 非典型肺炎 流行病学
  • 简介: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1岁,体重68kg,身高175cm。因咳嗽、咳痰、伴喘息一月入院。平素健康,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吸烟40年,每天1包,已戒烟1年。查体:脉搏128次/分钟、呼吸25次/分钟、SpO295%、血压110/70mmHg,头颈部检查未见异常,双侧胸廓对称、呼吸运动对称,

  • 标签: 逆行引导气管插管 困难气道 呼吸运动 头颈部检查 临床资料 SPO2
  • 简介:全麻病人苏醒常伴有烦躁及血液动力学波动,其中麻醉方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心率变异性(HRV)是近年来用于临床监测镇静、镇痛和内脏神经功能并判断麻醉深度的可用指标之一。本研究拟对三种不同麻醉方法的苏醒,观察心率变异性及血液动力变化,并加以比较,以期探索一种能减少苏醒并发症的较为满意的麻醉方法.

  • 标签: 心率变异性变化 全麻病人 苏醒期 血液动力学 麻醉方法 麻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