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临床上肢体缺血灌注损伤的评价指标,为相关研究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骨科下肢手术需上止血带患者40例,于患肢止血带远端在消毒铺巾后无菌条件下,以20G静脉留置针开放一条静脉通路,用于给药及血样采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局部静脉用川芎嗪组20例(Ⅰ组)。局部静脉用生理盐水组20例(Ⅱ组)。两组分别在缺血前(止血带充气前)5min,缺血后灌注前(止血带放气0-1min内),灌注后15min及30min等各时点,监测缺血灌注患肢静脉血中的MDA,LDH,CK的水平。结果:Ⅱ组缺血灌注后15min及30min的MDA与缺血前比明显升高(P〈0.05,Ⅰ组缺血灌注后15min及30min的MDA与缺血前比明显降低(P〈0.05)。Ⅱ组缺血灌注后15min及30min的LDH,CK与缺血前比略有降低,但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中的的MDA较好地反映肢体缺血灌注损伤的实际情况,LDH,CK则未能有效地反映肢体缺血灌注损伤程度,与其它类似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以LDH,CK作为肢体缺血灌注损伤的评价指标值得进一步讨论。

  • 标签: 肢体 缺血再灌注 评价标准
  • 简介: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大鼠肠缺血-灌注(I/R)后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根部45min之后放松血管夹形成灌注,同时经颈静脉分别注入EGF100μg/Kg或生理盐水,分别于伤后2、6、12和24h检测血浆D-乳酸浓度,取水肠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磷酸化p44/42MAPK、SAPK和p38的表达,设置对照组和单纯缺血组。结果:EGF显著降低D-乳酸水平升高的幅度(P<0.05),明显改善I/R引起的病理损害,使p44/42MAPK和p38的表达增强和提前,前减弱SAPK的表达。结论:肠道I/R激活磷酸化MAPK系统,EGF通过调节MAPK的表达参与细胞的应激反应和增殖与分化。

  • 标签: EGF 大鼠 小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 MAPK系统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 简介:目的:观察葛根素(puerarin,Pur)对家兔脑缺血灌注损伤的保护与复苏效应。方法:以“四动脉闭塞法”建立家兔全脑缺血灌注损伤模型。脑缺血20min灌注60min,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脑组织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和酶(NOS)活性;电镜观察前脑皮质神缝元超微结构。结果:Pur(30mg/kg静注)可显著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红细胞功能(P<0.0l、<0.05);明显减少缺血脑组织MDA、NO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NOS活性(P<0.01);超微结构显示Pur可减轻线粒体、核膜等膜性结构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有助于维护神经元的完整性。缺血前应用Pur的效应优于灌注后应用。结论:Pur对家兔脑缺血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与复苏效应,这种效应可能与降低血液粘度、对抗自由基和NO毒作用以及一定的膜保护修复作用有关。

  • 标签: 葛根素 家兔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自由基 复苏效应
  • 简介: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后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映血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30~330g.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缺血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B组(n=6):假手术组(sham组):只穿线.不结扎;缺血灌注组(CON组):缺血30min.灌注120min,灌注前5min单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缺血30min末行缺血10s.灌注10s,重复3次后灌注120min;舒芬太尼后处理组(0.1SpOStC组~10SpostC组):灌注前5min分别单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0.3,1、3.10ug/kg.5min后灌注120min。于结扎线缝好后平衡30rnfn(T0)、缺血30min末(TI),后处理末(T2).灌注120min末(T3)记录MAP-HR.并计算血压心率乘积(RPP)。计算心肌梗死面积(1S)与缺血危险区(AAR)比值(IS/AAR)。选取最佳剂量舒芬太尼后处理组.sham组.CON组.IpostC组于T3时取颈动脉血2ml。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丙二醛(MDA)浓度.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CON组比较.IpostC组、0.3.1.3、10SpostC组IS/AAR降低(P〈0.05)。其中舒芬太尼后处理组中1SpostC组降低最为明显;与IpostC组比较.0.1SpostC组IS/AAR增加(P〈0.05)。舒芬太尼剂量-效应关系si9mOidal方程为:Y=0.3749+0.4872/。(1+10^1.502-x).ED50为0.03174ug/kg。与sham组比较,其余三组血清MDA浓度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与CO嘲比较.IpostC.、SpostC组MOA降低.SOO话性升高(P〈0.05)。结论:舒芬太尼可模拟缺血后处理减轻在体大鼠心肌缺血灌注损伤.并且呈剂量依赖性。

  • 标签: 舒芬太尼 缺血后处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神经生长因子(NGF)预处理离体幼鼠脑皮质培养细胞对脑缺血/灌注(cerebr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出生24h内的SD乳鼠脑皮质细胞,体外培养至第7日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药物损伤组、及10、50、100ug/l神经生长因子预处理组。各预处理组分别以对应浓度的药物进行预处理,24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予20μmol/L谷氨酸损伤0.5h,换正常培养液继续培养24h后进行观察。检测神经细胞存活率(MTT法),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细胞凋亡率;苏本素-伊红(HE)染色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各浓度神经生长因子预处理组的细胞存活率高于药物损伤组,LDH漏出量和细胞凋亡率不同程度的低予药物损伤组;各药物预处理组细胞形态的受损程度均较药物损伤组轻。三个预处理组中以50ug/l组效果最佳。结论:不同浓度的神经生长因子提前24h预处理离体幼鼠脑皮质培养细胞对脑I/R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其中50ug/l神经生长因子预处理效果最佳。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谷氨酸 预处理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目的:研究巴曲霉对心肌缺血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先用K-H液心脏灌注35min,全心缺血25min后,灌注30min。灌注期间K-H液中分别加入巴曲霉0.02Bu/ml,0.01Bu/ml和0.005Bu/ml。应用Maclab生理监护系统通过Macintosh微机记录分析心脏功能参数。结果:巴曲霉0.02Bu/ml能显著降低LVEDP和LVSP(P<0.01)。灌注末心脏组织中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虽然灌注期间巴曲霉0.01Bu/ml和0.005Bu/ml也有改善心脏功能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巴曲霉0.02Bu/ml能改善缺血灌注心脏的功能,SOD活性升高和MDA生成减少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标签: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巴曲霉 心脏功能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 简介:目的:观察低温对脑缺血灌注期间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和微管相关蛋白-2免疫活性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低温减轻脑缺血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沙土鼠前脑缺血灌注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组和低温组,后两组又分为灌注6h、48h、96h三个亚组。采用本科组织化学染色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测定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测定MAP2免疫活性,观察灌注48h、96h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数目。结果:灌注96h时,低温组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常温组(P<0.01)。常温组灌注6h、48h和96h,海马CA1区CCO活性降至假手术组的61%、48%和43%(P<0.01);低温组分别为假手术组的81%、69%和51%(P<0.05或P<0.01),均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常温组灌注6h、48h和96h,海马CA1区MAP2免疫活性降至假手术组的81%、69%和51%(P<0.01);低温组分别为假手术组的91%、86%和71%,均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或P<0.01)。结论:低温通过保护CCO活性减轻脑缺血灌注损伤;低温保护CCO活性的作用与其抑制MAP2的降解有关。

  • 标签: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低温 细胞色素氧化酶 微管相关蛋白-2
  • 简介:目的:研究浅低温技术对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脑阻断循环及缺血灌期的保护作用。方法:27例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13例在全麻诱导后、动脉瘤夹闭阻断前,施行体表物理降温,控制直肠温度(RT)在31.0-36.0℃,脑温在32.0-35.0℃。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动脉瘤阻断与开放时间、脑温(BT)和失血量。对照组14例,不予降温处理,直肠温度在36.0-37.2℃,其它处理同浅低温组。两组病人均在术后3个月时进行随访,根据GOS评估法判定手术疗效。结果:术中两组生命体征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比较,浅低温组的手术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较低(P<0.05),预后显着改善(P<0.01)。结论:浅低温可降低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病人的死亡率,对脑缺血及缺血灌损伤的保护作用较为明显。

  • 标签: 浅低温技术 颅内动脉瘤 脑缺血损伤 再灌注损伤 保护作用 手术治疗
  • 简介:自从2003年全国范围爆发SARS后,危重病医学逐渐被人所认识,而作为危重病医学的临床基地——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电日益被行政主管部门所重视和认可。为了促进危重病医学事业的发展,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于2006年制定了《中国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可以预期,该指南以及相关规范的制定和推广能使我国的危重病事业走上一个正规、稳步的快速发展期。现就ICU建设和管理的现状以及值得改进之处略加阐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标签: ICU建设 管理指南 危重病医学 行政主管部门 医学事业 中华医学会
  • 简介:疼痛是忠者就医时最常见的症状。患者就医过程中,很多诊断和治疗方法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疼痛和不适。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务工作者有了更高的要求,迫切希望医务人员能解决他们在就医过程中的各种疼痛和不适。在此背景下,无痛医院孕育而生。

  • 标签: 无痛医院 管理 就医过程 医务工作者 治疗方法 医务人员
  • 简介:在体现医院步入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尖技术发展的今天,医疗安全仍是各家医院、各个专业的立足之本。作为高风险的麻醉专业医生,在当今复杂的医疗环境中,承担了保障手术患者术中乃至术后的医疗安全重任。如何做好我们的日常工作?不断提高麻醉质量,使我们的工作得到患者及术者的肯定?同时又能够保护好医护人员免遭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 标签: 麻醉管理 临床 医疗安全 麻醉专业 医疗环境 保障手术
  • 简介:平衡的观念中图人古已有之.但西方人尝试将企业管理中的平衡之道进一步量化,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维度上尝试建立积分指标.从而产生了现代管理工具——平衡积分卡。本文尝试对平衡积分卡及其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同时在指标分解过程中.试图建立出一套符合医院自身特点的关键业绩指标(KPI).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医院的绩效管理中。

  • 标签: 医院管理 平衡积分卡(BSC) KPI(关键业绩指标)
  • 简介:尽管气管插管在维持气道通畅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声门上气道管理设备的发展仍在继续。由于它操作简单易学、方便,不仅在临床麻醉中广泛应用,而且在复苏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声门上气道 气道管理
  • 简介:目的:总结烧伤患者行整形手术治疗的麻醉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4月至2004年12月26例烧伤患者行整形手术治疗的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对于儿童及手术创面的患者,术中给予保温处理,术毕严格常握拔管指征,术后给予PCA镇痛治疗。结果:一例患者先于局部麻醉下行口角切开后再行麻醉诱导,一例患者因静脉穿刺困难推迟手术,四例患者因无法监测无创血压而改行有创血压监测,所有患者麻醉过程平顺,无麻醉并发症,术后镇痛满意。结论:烧伤患者行整形手术,其麻醉处理应注意呼吸道的管理,术中注意保温,麻醉苏醒平顺,术后镇痛满意。

  • 标签: 烧伤 整形手术 麻醉管理 呼吸道管理
  • 简介:学科建设,科室管理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内容丰富,如何能搞好科室管理,学科如何能发展,有众多因素。根据自己多年来在学科建设及管理方面的体会,结合我科的情况作一综述如下。

  • 标签: 科学化管理 学科建设 科室管理
  • 简介:危重病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仍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综合性医院建设和管理ICU中的一些问题.认为目前在综合性医院以建设封闭式管理的综合性ICU为宜。管理中要协调好与其他临床科室的关系.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解决好科室人员的组成和培养及待遇问题.完善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 标签: 综合性医院 ICU 建设 管理 封闭式管理 医疗资源
  • 简介:质量管理的理念最早是在工业生产、商业管理中形成的。全球的医疗质量管理正是从学习和应用工商业质量管理的理论和经验中发展起来的。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安全是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必然途径之一。

  • 标签: 医疗质量管理 病人安全性 麻醉 医疗卫生事业 工业生产 工商业
  • 简介:本文分析了基层医院麻醉科的现状,提出在管理上要健全术前访视及术后随访制度,主动介入围手术期处理,积极拓展新的业务范围,扩大麻醉科的社会知晓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稳定麻醉队伍。

  • 标签: 基层医院 麻醉科 管理 围手术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