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病例:患者女,60岁,因“反复上腹痛5年,黑便10余天”于2009年5月22日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阵发性上腹部钝痛,无放射性,与进食排便无关,无恶心呕吐,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未予系统性诊治。

  • 标签: 间质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 简介:病例:患者男,38岁,以“间断性右上腹痛5月余”为主诉入院。患者入院前5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右上腹痛,进食后、排便前、活动后加重,疼痛剧烈难忍,伴呃逆,晨起腹痛减轻,便次增多,每日约2~3次,为不成形便。当地医院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胃镜检查示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予抑酸治疗,症状无缓解。入院前20余天腹痛加重,以右上腹为著。患者既往体健,发病以来精神可,饮食、睡眠尚好,小便正常,体质量无明显变化。

  • 标签: 吉拉迪蒂综合征 腹痛 诊断
  • 简介:病例:患者女,61岁,因“间断黑粪伴暗红色血便3年,加重5d”于2013年1月21日收治入院。患者3年来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黑粪,伴暗红色血便,每次约50~200mL。发作时间间隔为1个月至半年不等,每次发作均排3—5次黑粪,并伴暗红色血便,有时成形,有时不成形。便前偶有上腹部隐痛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渣样物或血凝块,便后腹部隐痛可缓解。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小肠 出血 诊断
  • 简介:目的了解先天性肝外门腔静脉分流(Abernethy畸形)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Abernethy畸形并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者男性,20岁。反复间歇性便血20年。重度贫血貌,外周血WBC2.0×109/L,RBC2.6×1012/L,HB41g/L,PLT125×109/L;粪红色软便,OB(+++),血液(++);经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腹部血管彩超、腹部CT血管重建和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行结直肠周围血管离断直肠下段曲张静脉缝扎术,术后恢复良好,随访2年,生活质量好。结论Abernethy畸形分为Ⅰ型Ⅱ型,Ⅱ型患者肝外门静脉广泛扩张并导致门腔静脉分流,以下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 标签: ABERNETHY畸形 下消化道出血 影像学检查 手术治疗
  • 简介:阿德福韦酯(ADV)主要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临床应用中引起肾损害情况偶有发生。我们报道1例长期超量服用阿德福韦酯引起范可尼综合征(Fs)患者。病例摘要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肝功能异常8年,下肢关节疼痛进行性加重3年,行走困难5个月于2011年3月3日人院。患者被发现HBsAg、HBeAg抗HBc阳性20年。缘于2003年患者开始出现ALT轻度升高,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抗病毒治疗。2006年出现“耐药变异”,改为拉米夫定100mg联合阿德福韦酯20mg/日治疗,2008年开始感觉右侧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逐渐发展到双侧膝关节、踝关节及肋骨疼痛不适,未处理。2010年11月上述关节疼痛加剧,不能下地行走,在当地医院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无效,遂转入我院。查体:体温36.7℃,脉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80mmHg(1mmHg=0.133kPa)。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范可尼综合征
  • 简介:肝假性动脉瘤(hepaticarterypseudo-aneurysm,HAPA)是一种罕见肝脏疾病,因不同原因导致肝动脉血管壁异常膨大突起,呈囊袋状,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伴黑便。如救治不及时,动脉瘤可破裂、致死。我院收治1例HAPA患者,现将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肝假性动脉瘤 弹簧圈 明胶海绵微粒
  • 简介:目的了解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及补体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使用恩替卡韦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采用Beckman-CoulterImmage800免疫化学系统及其配套试剂测定血清补体C3C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HBVDNA水平。结果在治疗6月结束时,63例患者肝功能明显好转,HBVDNA转阴,与治疗前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25.4%)HBeAg阴转;恩替卡韦治疗前后CD3、CD4CD8比率分别为1002.3±356.5、563.2±185.6435.6±156.8,及1350.5±258.3、745.0±223.4601.5±336.5(P〈0.05);C3C4水平分别为0.705±0.102g/L0.135±0.082g/L,及1.185±0.189g/L0.216±0.046g/L(P〈0.05)。结论CHB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在恩替卡韦治疗后能得到一定程度纠正。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 T细胞亚群 补体
  • 简介:目的探讨肝脏肝内胆管肿瘤临床发病特点。方法收集2003年~2011年我科诊断肝脏肝内胆管肿瘤746例,分析其发病特点。结果肝脏肿瘤发病位于前九位依次为肝细胞癌(43.4%)、血管瘤(37.3%)、肝内胆管细胞癌(5.8%)、转移性肿瘤(3.8%)、造血淋巴样肿瘤(1.1%)、胆道乳头状瘤病(0.94%)、局灶性结节状增生(0.94%)、肝细胞不典型增生(0.67%)不典型增生结节(0.54%);本组未发现孤立性纤维肿瘤、淋巴管瘤病、假脂肪瘤、胚胎性肉瘤、Kaposi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肉瘤、癌肉瘤、横纹肌肉瘤、畸胎瘤、卵黄囊瘤横纹肌样瘤;肝细胞癌发病年龄高峰在40~69岁,男性比女性高发,肝内胆管细胞癌高发年龄为50~69岁,男性与女性发病人数相当;血管瘤发病年龄高峰为30~49岁,女性比男性高发;转移性肿瘤发病高峰为40~59岁,男性与女性发病人数相当。结论肝脏肿瘤发病有逐年递增趋势,来源于上皮肝细胞癌是肝脏最常见恶性肿瘤,来源于间叶血管瘤是最常见良性肿瘤。

  • 标签: 肝脏肿瘤 肝内胆管肿瘤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检测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CV-cag,采用FQ-PCR法检测HCVRNA。结果在142例CHC患者血清中,HCV-cagHCVRNA阳性率分别为45.1%43.0%(P〉0.05);两种标志物均为阳性者58例(95.1%),均为阴性者75例(92.6%);81例HCVRNA阴性血清HCV-cag阳性6例(7.4%),HCVRNA阳性血清HCV-cag阳性率大于85%,不同HCVRNA载量间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CV-cag与HCVRNA检测结果有一定相关性。在CHC诊疗中,HCV-cag检测可作为判断HCV感染病毒复制指标,但不能替代HCVRNA检测。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丙型肝炎病毒RNA
  • 简介:食管胃交界腺癌(AEG)发生于食管胃交界区域,目前尚无统一分类标准,以解剖学为基础Siewert分类法逐渐被临床认可。Barrett’s食管通路胃通路是AEG主要发病机制。手术切除是AEG主要治疗方法,新辅助疗法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基因靶向疗法是治疗AEG新方向。目前,东西方国家对AEG研究结果存在争议,其病因、临床病理特点、分子生物学特点以及治疗方法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AEG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食管胃交界腺癌 分类法 危险因素 治疗
  • 简介:讨论是结果逻辑延伸,是从理论上对实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与综合,从广度深度两方面来丰富提高对实验结果认识,为文章结论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研究中例外相反结果进行解释说明,提出论文中存在问题今后设想。讨论要从以下方面撰写:

  • 标签: 医学论文 讨论内容 实验结果
  • 简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是以胃肠道嗜酸性细胞浸润为特点一种少见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性,可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腔积液等,容易漏诊、误诊。糖皮质激素为目前EG最有效治疗方法,但复发率较高,联合其他药物可取得最佳疗效。本文就近年对EG治疗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对不同消化道症状并疑似小肠疾病患者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期间进行胶囊内镜检查1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6例患者完成胶囊内镜检查116例,共行116次检查,阳性检出率53.5%(62/116)。共发现小肠病变49例,小肠病变阳性率为42.2%(49/116),其中82例腹痛患者发现小肠病变33例(40.2%),12例腹泻患者发现小肠病变4例(33.3%),17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现小肠病变12例(70.6%)。其中炎性病变、隆起性病变最为常见。9例患者胶囊内镜胃内通过迟缓,1例患者胶囊内镜完全停滞于胃内,未至小肠,直至电池耗竭;3例胶囊内镜通过小肠迟缓;胶囊内镜在小肠内运行平均时间为369min。检查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结论胶囊内镜对不同消化道症状并疑似小肠疾病就诊患者均有较好诊断价值,简单、安全,并发症及风险小,依从性好。检查前充分肠道准备可提高检查质量。

  • 标签: 胶囊内镜 小肠疾病 临床应用
  • 简介: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以高球蛋白血症、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率高界面性肝炎为特征肝脏炎症性疾病。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约占9%~17%。目前,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亦无特异性诊断标准。早期停用致病药物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一般较好。本文重点介绍其流行病学现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炎 药物 发病机制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研究MPP3表达减少与大肠癌发病关系。方法RT-PCR法检测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大肠癌MPP3mRNA表达;WesternBlotting法检测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大肠癌MPP3蛋白表达。结果大肠腺瘤中MPP3表达无明显减少(P〉0.05),部分大肠癌组织中MPP3表达减少,且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比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更常见(P〈0.05),DukesC期D期患者比DukesA期B期患者更常见(P〈0.05)。结论MPP3表达减少在大肠癌中为常见现象,而且在晚期肿瘤更明显,因此,MPP3在大肠癌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MPP3 大肠腺瘤 大肠癌
  • 简介:FTY720是一种由冬虫夏草培养液多球壳菌素合成鞘氨醇类似物,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复发型多发性硬化症治疗。近年研究发现FTY720还能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增强化疗敏感性、抑制肿瘤转移。本文就FTY720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FTY720 肿瘤 细胞凋亡 抗药性 肿瘤 肿瘤转移
  • 简介:背景:胃息肉检出率逐年增高,其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有一定癌变倾向。目的:了解胃镜下胃息肉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出111例胃息肉患者内镜、病理资料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老年患者(≥60岁)为胃息肉高发人群(56.8%);单发性息肉80例(72.1%),多发性息肉31例(27.9%);息肉主要位于胃体(52.3%);息肉直径≤0.5cm多见(69.4%);息肉类型主要为增生性息肉(40.5%)炎性息肉(33.3%)。息肉治疗以活检钳钳除30例,内镜黏膜下注射0.9%NaCl溶液联合高频电切摘除54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4例,余1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12例患者接受随访,其中2例复发。结论:胃息肉直径较小,多为单发;息肉主要位于胃体,以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为主;治疗方式多选择内镜下切除,息肉切除后有复发可能性,应加强随访。

  • 标签: 胃镜检查 息肉 治疗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目的对47例女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提高对该病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4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各项生化指标组织病理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7例PBC患者平均年龄(57.42±6.2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60.0%)、乏力(42.9%)、纳差(41.4%)、黄疸(45.7%)。所有患者碱性磷酸酶(ALP)与γ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明显升高,38例患者(92.9%)胆红素有不同程度升高,36例患者(62.9%)血清IgM升高,98.6%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及AMA-M2亚型抗体阳性。47例患者均行肝穿刺病理检查,早期(Ⅰ、Ⅱ期)占46.8%,晚期(Ⅲ、Ⅳ期)占53.2%,所有患者均使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各项患者ALP、AST、ALT、胆红素均显著下降。结论PBC主要累及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乏力、纳差不同程度黄疸,血清ALPGGT水平升高、AMA及AMA-M2亚型抗体阳性,熊去氧胆酸是治疗PBC有效药物。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熊去氧胆酸 抗线粒体抗体
  • 简介: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以了解细胞免疫在乙型肝炎发病中作用。方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00例乙型肝炎患者20例正常人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结果15例急性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例慢性肝炎、2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16例慢性肝衰竭患者CD3+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56.15±8.94%、48.85±9.01%55.86±9.03%,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66.35±8.93%(P〈0.05);慢性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患者CD4+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0.46±7.51%、26.71±7.03%29.03±7.64%,,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5.72±7.52%(P〈0.05);慢性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患者CD8+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1.93±5.06%、18.71±5.53%21.15±5.62%,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4.58±4.92%(P〈0.05);慢性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患者CD4+/CD8+比值分别为1.34±0.60、1.35±0.531.34±0.58,均低于正常对照组1.58±0.47(P〈0.05)。结论HBV感染者体内存在T细胞亚群失衡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提示细胞免疫参与了乙型肝炎发病疾病进展。

  • 标签: 乙型肝炎 T淋巴细胞亚群 外周血
  • 简介: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是一种在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于NSL动物人体内氧敏感性转录因子,通过调节缺氧诱导基因表达参与组织细胞对低氧适应性应答,其表达是机体适应低氧关键环节起始步骤。近年研究发现HIF-2a可能与脂代谢过程有密切联系。本文就HIF-2α对脂肪酸代谢胆固醇代谢调节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缺氧诱导因子2 α亚基 脂代谢障碍 脂肪酸类 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