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目前认为肠道菌群紊乱以及细菌代谢产物改变等因素参与IBD致病过程。近年,细菌代谢产物丁酸盐因在IBD发病过程中发挥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抗炎症反应、预防IBD相关肿瘤发生等作用而备受关注。本文就丁酸盐与IBD的研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丁酸盐类 炎性因子 结直肠肿瘤
  • 简介:目的进一步评价单磷酸阿糖腺苷抗乙肝病毒作用,特别是探讨其疗效、副作用与疗程的相关性。方法所有病例满足条件:①年龄15~45岁;②TBIL<34.2μmol/L,ALT<600u/L;③HBVDNA阳性伴或不伴HBeAg阳性,且不合并其它肝炎病毒感染;④近1年内未接受干扰素或核苷类似物治疗。单磷酸阿糖腺苷每日0.4g静脉滴注,按用药时间分为30天、45天、60天三组。结果①疗程结束时、结束后3个月时、结束后1年时HBeAg总阴转率为29.41%、19.12%、20.59%;HBVDNA总阴转率为42.86%、34.29%、31.43%。②疗程结束时、结束后3月时、结束后1年时HBeAg阴转率:①组为29.41%、17.86%、17.86%;(D组为32.50%、17.86%、21.43%;(D组为33.33%、215.00%、25.00%。HBVDNA阴转率:①组为42.86%、26.67%、23.33%;②组为47.50%、39.28%、35.71%;③组为50.00%、41.67%、41.67%。③治疗后50天内三组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50天后3组共有4例病人出现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3.33%(4/12);有1例出现严重双下肢神经肌肉疼痛伴有睡眠障碍,且有自杀倾向,发生率为8.33%(1/12)。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单一剂量下随疗程延长HBeAg与HBVDNA阴转率均增加,远期疗效相应提高。副作用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药物副作用逐渐出现,但停止用药后未再出现。严重神经肌肉疼且伴有自杀倾向者,应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单磷酸阿糖腺苷 药物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副作用 静脉滴注 抗病毒药
  • 简介:背景:小肠疾病并非少见,尤其是糜烂性和溃疡性疾病更为常见,内镜下取材活检多为慢性炎症,不能得到明确的诊断,这些小肠类疾病属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小肠不同节段的微生态状况如何?细菌在小肠疾病的发生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均是不明确的问题。目的:了解全小肠不同节段的腔菌群和菌群的组成和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微生态在小肠疾病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对13例非腹部外伤意外伤亡者小肠的空肠上段、空肠中段、空回肠交界处、回肠中段、回肠下段10种细菌的腔菌群和菌群微生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肠杆菌和乳酸杆菌几乎存在于所有标本的各节段小肠,肠球菌和消化链球菌主要存在于回肠中下段,少部分标本存在葡萄球菌、酵母菌和梭菌,所有标本均未检出双歧杆菌、拟杆菌和真杆菌。13例标本的腔菌群和菌群分析显示,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消化链球菌在不同节段小肠肠腔和黏膜分布的数量不同,越靠近回肠末段,细菌数量越多;黏膜菌量多于肠腔。葡萄球菌、酵母菌、梭菌仅在少数标本的某些节段有分布,无明显规律性。结论:上述细菌越靠近回肠末端菌量越多,在同一肠段中,菌群较腔菌群占优势。

  • 标签: 小肠 肠杆菌科 集落计数 微生物
  • 简介:目的探讨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1,6-二磷果糖治疗慢性肝炎重度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120mg,1,6-二磷酸果糖10g静滴,1次/日;对照组用门冬氨酸钾镁30ml,丹参250ml静滴,1次/日.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纳减、恶心、呕吐、腹胀等常见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TBIL、ALT的下降均较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1,6-二磷酸果糖治疗慢性肝炎重度,有较好的改善临床症状、退黄降酶作用.

  • 标签: 促肝细胞生长素 联合 1 6-二磷酸果糖 治疗 慢性肝炎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下覆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癌性狭窄及食管气管瘘的临床价值及食管支架置入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内镜下覆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癌性狭窄及食管气管瘘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患者为食管癌性狭窄并食管-支气管瘘伴双下肺感染,19例患者为食管癌术后复发吻合口狭窄置入镍钛记忆合金覆支架。102例患者由于食管过于狭窄先行食管扩张,再进行内镜下放置食管支架,35例患者直接内镜下置入食管支架。结果163例患者先后放置174个支架,均一次性置入成功,成功率为100%。16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胸痛不适,有32例支架再狭窄,其中19例单纯行支架内球囊扩张,11例于原支架上端内部分重叠再放置一支架,有26例行氩气刀再通治疗。7例患者出现支架移位,有2例支架进入食管瘘管内于次日在内镜下取出支架重新放置。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食管破裂、食管血肿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进食能力提高,食管气管瘘闭合。结论内镜下覆食管支架置入术是中晚期食管癌性狭窄简单、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标签: 胃镜 食管癌 覆膜食管支架 食管狭窄 食管气管瘘 并发症
  • 简介:目的使用裸金属支架(BMS)和聚四氟乙烯(胛FE)覆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支架分流术(TIPSS)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疗效和技术设备成本对比分析。方法2010年5月~2015年6月对163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TIPSS术,患者平均年龄为(56±12)岁,女性占32.9%。其中接受BMS支架80例,接受覆支架83例。结果本组技术成功率为97.5%,术后门体梯度压从(16.1±4.8)mmHg下降至(5.1±2.1)mmHg;两组技术成功率和门体梯度压降无显著性差异;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两组14d、6m和2a一期支架通畅率存在显著性差别,其中PTFE-覆支架组通畅率高;两组1a生存率和肝性脑病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金属支架和覆支架总成本分别为66570元和70455元。结论TIPSS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方法。裸金属支架和PTFE-覆支架均具有良好的技术和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支架分流术 裸金属支架 PTFE-覆膜支架
  • 简介:目的比较磷酸钠盐与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胶囊内镜检查前肠道清洁中的效果、患者耐受性。方法将60例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检查前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行肠道准备,B组检查前口服磷酸钠盐口服溶液行肠道准备。观察两组患者的肠道清洁度,患者耐受性。结果两组患者肠道清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耐受性差异恶心、呕吐、腹痛无统计学意义(P〉0.05),磷酸钠盐口服溶液组较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组病人腹胀程度轻(P〈0.05)。结论磷酸钠盐口服液与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胶囊内镜检查肠道清洁中效果无明显差异,耐受性恶心、呕吐、腹痛无明显差异,但磷酸钠盐口服液较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腹胀程度轻,如果患者肠道准备前有腹胀等不适,使用磷酸钠盐口服液较理想。

  • 标签: 肠道清洁 磷酸钠盐口服溶液 复方聚乙二 醇电解质散
  • 简介:目的:研究抗氧化剂对大鼠和胃溃疡患者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用乙醇灌胃造模,给予抗氧化剂银杏制剂预防胃粘膜损伤,测定胃粘膜和血中的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胃溃疡患者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同时服用硒卡拉胶囊治疗,测定治疗前后胃粘膜中的LPO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银杏预防组大鼠胃粘膜和血中的LPO含量均明显低于乙醇模型组(P<0.05和P<0.01).胃溃疡患者服用硒卡拉胶囊治疗后,胃粘膜中LPO含量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结论:抗氧化剂银杏制剂和硒卡拉胶囊对大鼠和胃溃疡患者由氧自由基所致的胃粘膜损伤有保护作用.

  • 标签: 氧自由基 抗氧化药 胃粘膜损伤 胃溃疡 动物模型
  • 简介:急性胃黏膜病变(acutegastricmucosallesion,AGML)是指以胃黏膜糜烂和急性溃疡为特征,且常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过去曾名为急性糜烂性胃炎和出血性胃炎等,由某砦药物和重症伤病应激状态下所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包括由黏膜糜烂至坏死的病理变化,统称应激性溃疡。祖国医学属“胃脘痛”、“腹痛”、“吐血”、“呕血”、“便血”等范畴。

  • 标签: 急性胃黏膜病变 保护研究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糜烂性胃炎 胃黏膜糜烂 出血性胃炎
  • 简介:背景:急性肝功能衰竭(AHF)是多种肝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共同病理生理过程,病因复杂、诊断困难、死亡率高。目的:研究尼克酰胺在AHF小鼠中的保护作用。方法:腹腔注射D-半乳糖胺700mg/kg和脂多糖10μg/kg建立小鼠AHF模型。将54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尼克酰胺对照组、AHF模型组、尼克酰胺低、中、高剂量组(400、800、1000mg/kg),检测ALT、AST、TNF-α和IL-6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将另外40只小鼠分为AHF模型组、0.9%NaCl溶液组以及尼克酰胺低、中、高剂量组,动态观察72h内的小鼠死亡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尼克酰胺对照组相比,AHF模型组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坏死明显,TNF-α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细胞凋亡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以低、中、高剂量尼克酰胺预处理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尼克酰胺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生存率分别为37.5%、62.5%、100%,均显著高于AHF模型组(P均〈0.05)。结论:尼克酰胺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肝细胞凋亡而对AHF小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可提高小鼠生存率。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急性 烟酰胺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目的:观察化滞柔肝颗粒对酒精联合脂多糖诱导的酒精性肝炎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只ICR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小、中、大剂量化滞柔肝组和护肝片处理组,通过灌胃给予56%北京红星二锅头(12ml·kg-1.d-1)和脂多糖(5mg·kg-1,2次/w)腹腔注射,建立酒精性肝炎小鼠模型,同时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连续10w。在末次给药后,解剖动物,取血清和肝组织,进行相应的检查。结果在实验10w末,模型组肝组织肝细胞水肿,胞浆疏松,其肝质量指数、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5.77±0.67)%、(82.22±6.20)U/L和(93.43±17.30)U/L,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分别为(4.44±0.42)%、(35.83±3.84)U/L和(66.43±5.14)U/L,P〈0.05];大剂量化滞柔肝组肝质量指数为(5.24±0.36)%,显著低于模型组[(5.77±0.67)%,P〈0.05],小、中、大剂量化滞柔肝颗粒组和护肝片组ALT和AST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01);小、中、大剂量化滞柔肝颗粒组和护肝片组的CK分别为(118.93±10.15)U/L、(102.33±8.07)U/L、(119.45±19.26)U/L和(104.00±8.15)U/L,均显著低于模型组[(227.50±50.10)U/L,P〈0.001];小、中、大剂量化滞柔肝组和护肝片组血清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各试验组之间血脂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化滞柔肝颗粒对酒精联合脂多糖诱导的酒精性肝炎小鼠有保护作用,为化滞柔肝颗粒将来用于临床治疗酒精性脂肪肝提供了试验支持。

  • 标签: 酒精性肝炎 化滞柔肝颗粒 脂多糖 小鼠
  • 简介: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对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脂肪变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MCD组和茵栀黄灌胃组.给予对照组普通饮食,给予另两组动物MCD饮食,于第4周末开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或茵栀黄口服液灌胃,第8w末处死大鼠.取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取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G).结果对照组和MCD组大鼠体质量分别为(487.2±6.5)g和(155.8±3.1)g,P〈0.05,肝指数分别为(2.92±0.06)%和(5.09±0.19)%,P〈0.05;MCD组大鼠肝组织出现明显的肝脏脂肪变、小叶炎症和气球样变,同时伴有轻度纤维化,茵栀黄处理组大鼠肝指数为(4.47±0.18)%,显著低于MCD组(P〈0.05);茵栀黄组和MCD组大鼠肝组织NAFLD活动度积分(NAS)分别为(5.9±0.2)分和(7.2±0.1)分,P〈0.05,肝纤维化积分为(0.3±0.2)分和(0.8±0.2)分,P〈0.05;茵栀黄组和MCD组大鼠血清ALT水平分别为(68.4±6.4)U/L和(111.9±5.5)U/L,P〈0.05,AST分别为(110.5±7.9)U/L和(170.5±10.8)U/L,P〈0.05,但是茵栀黄口服液灌胃对MCD大鼠血脂和血糖无显著影响.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可以改善MCD诱导的NASH大鼠肝脏脂肪变、肝细胞气球样变、小叶炎症和纤维化,降低NASH大鼠血清转氨酶水平,为应用茵栀黄口服液处理NAFLD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茵栀黄口服液 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