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9 个结果
  • 简介: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约50多个菌属对人体致病,其中以念珠菌感染最为常见。食管真菌感染近年来多从胃镜检查中被检出,随着免疫力低下人群增多,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的广泛使用,其发病率有所增加。我们从门诊胃镜检查检出真菌食管12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真菌性食管炎 检出 胃镜检查 常见 免疫力低下 念珠菌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以霉菌食管为首发症状的艾滋病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8例艾滋病并食管霉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结果艾滋病合并霉菌食管临床表现有吞咽疼痛、吞咽困难等消化道症状,及消瘦、发热等伴随症状。内镜表现食管黏膜白色或乳白色斑点及斑片样附着物,多呈条状融合,甚至融合成大片状白色苔样伪膜覆盖整个黏膜。结论临床及内镜医生应充分认识以霉菌食管为首发症状的艾滋病,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 标签: 霉菌感染 食管炎 艾滋病
  • 简介: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及老人户外活动的增加,老年人骨折渐增多,尤以下肢骨折常见,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易并发各种疾病,因此并发症的防治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环节。1993~2003年我院共收治65岁以上老年骨折542例,其中并发反流食管30例,占5.5%,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老年 下肢骨折 并发症 反流性食管炎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ESO)治疗反流食管(refluxesophagitis,RE)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NO含量变化。方法将120例经内镜证实的RE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60例,给予埃索美拉唑40mg,每日1次;对照组60例,给予奥美拉唑40mg,每日1次,两组均每天早餐前30min用水吞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治疗4、8周后进行疗效和安全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内镜表现、临床症状和24h食管PH值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结果治疗8周时,ESO在改善RE病人临床反流症状、内镜下食管愈合率、24h食管PH值〉4时间,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下降方面明显优于奥美拉唑组,两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是治疗RE安全、有效的药物,其疗效可能与NO下降有关。

  • 标签: 埃索美拉唑 反流性食管炎 内镜表现 24h食管PH值 NO
  • 简介: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食管(RE)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RE患者其中I级27例,Ⅱ级22例,Ⅲ级14例。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A组29例:使用达克普隆30mgqd连续应用4周。B组34例:达克普隆加中药疏肝降逆汤,达克普隆使用方法同A组,中药方剂组成如下:柴胡、黄芩、半夏、枳壳各10g,吴芋3g,黄连6g,旋复花15g,代赭石30g,丁香3g。水煎服200ml,每日1剂。湿热偏重加连翘10g、佩兰15g;阴虚甚者加沙参15g,石斛30g;脾虚者加白术6g。亦连续应用4周。结果:①临床症状改善情况:A组第4、8、12周症状缓解率为90.1%、87.6%、82.1%,分别低于B组94%、89.5%、86.3%,且P<0.01两组存在显著差异。②食管症治疗情况:治疗后第12周末复查胃镜A组总有效率为82.4%,B组为88.4%,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RE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 中西医结合 临床观察
  • 作者: 贺孟彬
  • 学科: 医药卫生 > 消化系统
  • 创建时间:2023-06-23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1期
  • 机构:四川省合江县人民医院,四川 泸州646200
  • 简介:反流食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它的主要症状是胸口灼热、酸痛和疼痛。这些症状通常发生在胃食管括约肌(LES)不能完全关闭时,这导致胃酸和消化液倒流到食管。反流食管也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它是由胃酸和胃内容物倒流进入食管引起的,导致食管黏膜受损和炎症,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的疾病。正常情况下,食道和胃之间有一个称为下食管括约肌的圆形肌肉,它可以收缩以防止胃内容物倒流回食道。但是,当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或失去收缩能力时,胃酸和胃内容物就会倒流回食道,导致食道黏膜受损和炎症,从而引起反流食管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常见治疗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下覆膜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狭窄及食管气管瘘的临床价值及食管支架置入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163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内镜下覆膜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狭窄及食管气管瘘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患者为食管狭窄并食管-支气管瘘伴双下肺感染,19例患者为食管癌术后复发吻合口狭窄置入镍钛记忆合金覆膜支架。102例患者由于食管过于狭窄先行食管扩张,再进行内镜下放置食管支架,35例患者直接内镜下置入食管支架。结果163例患者先后放置174个支架,均一次置入成功,成功率为100%。16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胸痛不适,有32例支架再狭窄,其中19例单纯行支架内球囊扩张,11例于原支架上端内部分重叠再放置一支架,有26例行氩气刀再通治疗。7例患者出现支架移位,有2例支架进入食管瘘管内于次日在内镜下取出支架重新放置。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食管破裂、食管血肿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进食能力提高,食管气管瘘闭合。结论内镜下覆膜食管支架置入术是中晚期食管狭窄简单、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标签: 胃镜 食管癌 覆膜食管支架 食管狭窄 食管气管瘘 并发症
  • 简介:1.1西医认识近年文献报道有10%~30%的胸痛,临床酷似心绞痛,但缺乏心血管器质性病变的客观证据,称为非心源性胸痛,其中胸痛直接原因为食管病变者称食管胸痛,是目前胸痛的常见原因。功能食管胸痛是指无病理性返流或病理基础的食管动力或结构异常的情况下,反复发作的胸痛,为非烧灼中线位置的胸痛,因胸痛作冠脉造影,15%~30%在正常范围内,24h食管pH值监测,酸暴露正常者中,

  • 标签: 食管源性胸痛 功能性 中医证治 非心源性胸痛 器质性病变 病理性返流
  • 简介:本文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和Barrett食管(BE)的流行病学、发生机理、疗效影响等方面阐述了Hp与GERD、BE的关系,介绍了目前仍存在的一些争议,建议进一步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胃食管反流病 BARRETT食管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应用食管断端及胃舌形切口采用单层、宽边吻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首先将中、下段食管切除,然后把胃提入胸腔并把胃固定干食管的后方,在胃顶下方3cm处的前壁以及食管断端后壁作舌形切除造口,采用单层、宽边吻合术。结果全部病例吻合口均一期愈合,术后进食通畅,远期吻合口无狭窄,无返流性食管等并发症。结论管形胃悬吊于食管吻合口的上方,可避免张力吻合口瘘。舌形切除单层宽边吻合口的形态与传统吻合手法不同,能够减少环形狭窄,且在胃顶下方前壁处吻合具有很好的抗返流作用。

  • 标签: 食管癌 吻合术 技术改进
  • 简介:Barrett食管(BE)作为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已得到公认,其正确的病理诊断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本文就BE的病理学特征、病理诊断的影响因素、异型增生诊断的临床意义等问题作一概述,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BE病理诊断的认识.

  • 标签: BARRETT食管 病理学 诊断 化生 异型增生
  • 简介:背景:目前已明确高三酰甘油血症(〉11.3mmol/L)可引起急性胰腺(AP)发作或复发。随着代谢综合征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临床上高脂血症AP病例日益增多。目的:总结高脂血症重症急性胰腺(HL—SAP)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1年6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HL—SAP和胆源SAP(BSAP)病例,对其病史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8例HL—SAP患者和94例BSAP患者纳入研究。HL-SAP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BSAP组[(42.50±13.34)岁对(62.17±16.17)岁,P=0.000];血清三酰甘油水平、胆固醇水平、合并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者的比例以及血清淀粉酶低于3倍正常上限者的比例(52.6%对22.3%)均显著高于BSAP组(P〈0.05)。两组间胰腺局部和主要脏器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HL-SAP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与主要脏器并发症发生数呈正相关(r=0.382,P=0.018)。HL-SAP组出院后复发率显著高于BSAP组(42.1%对11.7%,P=0.000),两组间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组HL—SAP患者发病年龄偏低,合并代谢综合征组分者比例较高,约半数患者血清淀粉酶正常或升高不显著,AP易复发。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高三酰甘油血症 淀粉酶类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柿石是最常见的植物性类石,多形成于胃内,并可进入十二指肠和空肠。而食管柿石症较少见,我院在胃镜检查中发现2例,并成功地经胃镜取出,现报告如下。例1:患者,女,78岁,因吞咽困难10天于1996年3月4日入院。入院前15天患者食柿子2个后逐渐出现吞咽困难,进食后呕吐,当地地区医院拟诊“食道癌”遂来我院。体检无阳性发现。纤维胃镜插入35cm见4.0cm×3.5cm×3.5cm大小褐

  • 标签: 柿石 食管中段 吞咽困难 地区医院 经胃镜 胃镜检查
  • 简介:患者男,72岁.干部,因进行吞咽困难5-6天来我院诊治.病史中无呕吐、反酸,无腹痛、腹泻。近期无服药史。既往史:健康。体检:一般情况好,心肺(-)。肝、脾肋下未及。左手掌面弥漫增厚,皮肤粗糙、无名指与小指间皱褶糜烂,脱屑。实验检查:血常规、肝功正常,血糖3.9mmol/l。电子胃镜检查:(见图)食管上20cm至贲门口以上2cm处,食管近圆形,粘膜附有白色膜状物,不易脱落,食管蠕动

  • 标签: 食管霉菌感染 胃镜检查 病理检查 临床表现 菌种鉴定 抗菌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在治疗急性梗阻化脓胆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芜湖弋矶山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急性梗阻化脓胆管经内镜介入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0例急性梗阻化脓胆管经内镜下治疗后,无一例出现消化道穿孔和死亡,术后出现3例急性胰腺,1例乳头切开后出血,总的并发症发生率13.3%。结论急性梗阻化脓胆管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行急诊内镜下治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而且内镜治疗微创、安全、有效,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并能最大程度上提高治愈率,挽救患者生命。

  • 标签: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内镜下治疗
  • 简介: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至少有10万种以上,其中能引起人和动物致病的真菌有20余种,根据致病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和菌种不同,可分为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两大类,浅部真菌病又称皮肤癣菌病,简称癣。引起癣的真菌称为皮肤癣菌,90%以上的真菌皮肤病为皮肤癣菌病,由于侵犯表皮的角质层毛发及甲板,故临床上可分为体癣、股癣、手足癣

  • 标签: 兰美抒 治疗 浅部真菌病 皮肤癣菌病 抗真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