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肝功能指间的内在联系,为临床诊断病毒性肝炎提供依据.方法从指标间的数量关系出发,运用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在20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对10项常用肝功能诊断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球(A/G)、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谷丙比值(AST/ALT)进行聚类分析和类别回归分析.结果10项指标分为5类:胆红素类(TBIL,DBIL,IBIL)、白、球蛋白类(ALB,GLB,A/G)、转氨酶类(ALT,AST)、转氨酶比值类(AST/ALT)、总蛋白(TP).各类指标预示病情程度的作用大小为:胆红素类>白、球蛋白类>转氨酶类>总蛋白类>转氨酶化值类.在胆红素类中,TBIL的作用最大;在白、球白类中,A/G的作用最大.结论胆红素和白、球蛋白类是判断病情的灵敏指标,其中又以TBIL和A/G比值更为重要.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肝功能指标 聚类 回归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非肝病患者肝功能指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A组150例为〈60(46.83±6.08)岁,B组222例为60-74(65.89±4.61)岁和C组278例为〉/75(82.91±4.77)岁患者。常规检测肝功能指。结果B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分别为(24.35±28.82)U/L、(36.45±34.23)U/L、(78.44±35.44)U/L,均分别高于A组的[(17.85±9.65)U/L、(28.38±22.23)U/L、(72.78±28.79)U/L,P〈0.05]和C组的[(17.72±12.05)U/L、(28-31±19.04)U/L、(70.36±20.04)U/L,P〈0.01];血清总胆汁酸(TBA)、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在A、B、C组呈现出依次下降趋势(P(0.05或P〈0.01);B组和C组基础疾病患病率分别为74.77%和179.50%,显著高于A组的32.67%(P〈0.01),合并罹患多种基础疾病的比例也随年龄呈上升趋势。结论60岁-74岁老年组肝功能异常突出,随年龄增长肝脏合成和代谢等功能降低,尤其是蛋白合成功能降低更明显,基础疾病患病率明显升高,提示临床上应慎用加重肝脏负担的药物,避免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并注重营养支持治疗。

  • 标签: 老年患者 肝功能 基础疾病 临床建议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双环醇治疗因胃癌化疗所致肝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46例胃癌术后患者,给予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等化疗,在出现肝损伤后给予双环醇治疗。结果46例胃癌患者在化疗后,28例(60.9%)发生肝损伤,其中包括Ⅰ级3例(10.7%),Ⅱ级19例(67.9%),Ⅲ级4例(14.3%),Ⅳ级2例(7.1%);经4w治疗,28例患者血清AST、ALT和TBIL水平分别由(77.6±37.1)U/L、(103.9±42.8)U/L和(79.5±57.2)μmol/L降至(45.8±31.2)U/L、(33.5±27.4)U/L和(37.2±11.4)μmol/L,血清ALB由(28.5±1.8)g/L上升至(34.6±1.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环醇治疗胃癌化疗所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效果明显,在短时间内能够改善使肝功能恢复接近正常水平。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双环醇 胃癌 化疗 治疗
  • 简介: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消化性溃疡(PU)最为重要的发病因素,其他病因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和一些非H.pylori非NSAID因素,根据病因采取治疗措施可取得良好疗效.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内科治疗 幽门螺杆菌 治疗措施
  • 简介:20余年来,由于抗溃疡约物,如H2受体拮抗剂(H2RA)、质子泵抑制剂(PPI)和胃黏膜保护剂的应用,消化性溃疡(PU)的治愈率大为提高.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根除治疗又降低了溃疡的复发率,使需要外科治疗的PU患者明显减少,仅限于一些消化道大出血、溃疡穿孔和瘢痕性幽门梗阻等并发症患者.对于接受非根治性溃疡手术的围手术期患者,抗溃疡治疗和后继的H.pylori根除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并发症 外科 诊断 治疗 消化道出血
  • 简介:为探讨治疗消化性溃疡并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理想方案,我们应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三联;对照组应用法莫替丁、克拉霉素、甲硝唑,枸橼酸铋钾四联治疗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同时对疗程2周的Hp根除率和疗程4周的溃疡愈合率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药物联合治疗 消化性溃疡 疗效观察 奥美拉唑 克拉霉素
  • 简介:化性溃疡临床上很常见,患病率高达5%~10%,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如果不能积极治疗,可发生出血、穿孔、梗阻甚至癌变等严重并发症,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显著地提高了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我们2001-10/2002-10收治消化性溃疡病人54例,其中应用奥美拉唑30例与应用法莫替丁24例病人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奥美拉唑 消化性溃疡 不良反应 胃酸
  • 简介:化性溃疡(PU)泛指胃肠道黏膜在某些情况下被消化液消化而造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和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内.由于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最为常见,故一般所称的PU即指GU和DU.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PU 内镜诊断 PU 消化液 胃肠道黏膜
  • 简介: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筛选应用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常用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等已有较多的观察报告。多数人认为这些血清指标水平对早期诊断肝纤维化有帮助。但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为此,我们对各型肝炎和肝硬变的病人

  • 标签: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临床评价 慢性肝炎 早期肝纤维化 急性肝炎 层粘连蛋白
  • 简介:笔者自1992-10/2000-12经治肝硬化240例。其中合并消化性溃疡35例(14.6%),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肝硬化 消化性溃疡 合并
  • 简介:目的探讨根除Hp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高效、副作用小、依从性好、费用低的方案。方法对90例经胃镜、快速尿素酶实验及组织学染色确诊为Hp(+)及初发的消化性溃疡病人,随机分为2组,用H2RA为基础组和以PPI为基础组的联合根除方案进行对照研究。疗程结束4周后,以胃镜、快速尿素酶实验及组织学染色结果比较Hp根除率及对消化性溃疡的疗效。结果H2RA组Hp根除率为88、9%,溃疡愈合率为91.1%。PPI组Hp根除率为93、3%,溃疡愈合率为93.3%。H2RA组与PPI组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O.05)。结论H2RA为基础组的三联治疗方案根除Hp及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根除率高、疗效好、疗程短、依从性好、费用低的特点。

  • 标签: HP 治疗 消化性溃疡 致病因子 根除率
  • 简介: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多发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期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呈增加趋势.据统计65岁以上胃溃疡发病率为5.2%,70以上增加至8.5%,并且因其临床症状的不典型极易被忽视,因而,针对老年期消化性溃疡的特点,合理选择临床用药对老年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致关重要.

  • 标签: 老年期 消化性溃疡 临床用药 合理选择 治疗
  • 简介: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为临床常见病,我们自1999—06采用自制中药溃疡平胶囊治疗临床所遇中医辩证为脾胃虚寒型的消化性溃疡80例,并设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 消化性溃疡 脾胃虚寒型 胶囊 临床 中医辩证
  • 简介:随着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之改善,民众饮食结构之调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目前仍是消化内科常见病之一。多数病人选择西医治疗,以求服药方便及见效快的结果,但其复发率较高。中医治疗则能起到标本兼治、有效抗复发的作用。现结合我院5年来收治的消化性溃疡50例病人治疗情况,参阅有关文献及诊治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临床体会 辨证施治 中医药 病人选择 国民经济
  • 简介:目的了解东莞地区青年打工族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特点。方法对1994年1月至2008年11月期间接受胃镜检查的外地青年打工患者52386例及东莞本地青年患者2681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对相应检出的消化性溃疡13421例及4856例分为A、B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2386例外地青年打工患者胃镜检查中检出消化性溃疡13421例,26813例东莞本地青年患者胃镜检查中检出消化性溃疡4856例,检出率分别为25.62%、18.11%,男性检出率分别为78.54%、76.32%,女性检出率分别为21.46%,23.68%,两组中男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女性,差别有显著性。P〈0.01。结论外地青年打工族消化性溃疡检出率明显高于东莞本地青年人,他们大多数人存在心里障碍,是一特殊人群,应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 标签: 东莞地区青年打工族 东莞本地青年人 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 复合性溃疡
  • 简介:目的探讨昆明地区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的流行病学现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对我院1973-12/2000-12间胃镜检查的80517例经确诊为PU的8398例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U查检率为10.43%,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ulcer,DU)5963例(71.01%),胃溃疡(gastriculcer,GU)1849例(22.02%),复合性溃疡(complexulcer,CU)586例(6.97%)。DU与GU之比为3.22:1。DU男4592例(77.01%),女1371例(22.9%),男女之比为3.35:1。GU男1405例(75.98%),女444例24.01%),男女之比为3.16:1。CU男480例(81.91%),女106例(18.09%),男女之比为4.53:1。三种类型溃疡发病男女性别比较差异显著(P<0.01)。DU发病年龄多见于30~40岁(32.42%),平均年龄34.1岁。GU常见50岁以上(54.18%)。DU发病年龄较GU早20年。PU发病季节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DU易发部位依次为球部前壁(54.62%)、大弯(21.22%)、小弯(12.61%)、后壁(9.44%)、球后(2.11%)。GU部位为胃角(45.16%)、胃窦(32.23%)、胃体(18.33%)、胃底贲门(4.23%)。在5122例有并发症的PU中以出血最多1211例(23.64%),幽门梗阻134例(2.61%),穿孔56例(1.0996),癌变23例(0.45%)。上消化道出血中以青年DU最常见,老年PU与青年比较发现穿孔及癌变率增高(P<0.01)。结论昆明地区PU检出率为10.43%,PU发病男性高于女性,DU高于GU。昆明地区PU发病无季节性差异。表明高危人群中定期胃镜随访,对早期胃癌诊断及治疗很有价值。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胃镜 流行病学 诊断标准 癌变
  • 简介:目的了解脂肪肝患者血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健康体检者在常规B超检查的同时行血糖、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肝功能及体重指数检测。结果在1318例体检者中发现脂肪肝136例(7.17%)。136例脂肪肝患者按其程度分为轻(79.41%)、中(16.18%)、重度(4.41%)。按其声像图特征分为均匀弥漫型(86.03%)、非均匀型(11.03%)及局限型(2.94%)。136例脂肪肝患者血糖、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血清酶学指标及体重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脂肪肝患者不仅具有血脂代谢紊乱,还存在着血糖的异常和生化指标的异常。

  • 标签: 脂肪肝 血脂 血糖 血生化指标
  • 简介:为探讨昆明地区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t,PU)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本文对我院1973年12月至2000年12月间胃镜检查的80517例经确诊为PU的8398例,分别以其发病与性别、年龄、季节、部位、并发症的关系进行了胃镜分析和流行病学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胃镜分析 流行病学分析 消化性溃疡 并发症 结果报告 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