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4 个结果
  • 简介:结肠癌致梗阻不同于其它原因所致的结肠梗阻,手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梗阻问题,更重要的是根治肿瘤。对肿瘤进行一期切除吻合最为理想,易被患者接受。我科从1994年以来,对20例结肠癌致肠梗阻的患者行一期切除吻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结肠癌 一期切除吻合术 肿瘤 结肠梗阻 患者 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吻合口漏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总结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52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中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发生率为5.77%,全部经非手术治疗于3周内痊愈。结论吻合口漏重在预防,充分的术前准备,规范精细的手术操作是预防吻合口漏发生的关键,早期发现、及时合理的治疗对吻合口漏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直肠癌 低位前切除术 吻合口漏
  • 简介:目的:探讨三角吻合技术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里的50例远端胃癌患者,将他们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病患。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实验组采用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联合三角吻合技术。比较和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病患中、术后的情况以及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中出血量明显比较少,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重建消化道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d疼痛评分、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几乎为0,,比对照组的26.67%显然要低,因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角吻合技术应用于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中,安全可靠,效果显著,非常值得在外科临床中普遍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全腹腔镜 胃癌 根治术 三角吻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直肠全系膜切除(TME)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的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对39例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术前3天服用瑞素进行营养支持和肠道准备,术前晚及晨给予洗肠。术后扩肛,口服“肠功能恢复汤”,并服用瑞能进行营养支持。恢复期指导恢复控便功能。结果本组术后保肛成功率100%,无吻合口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直肠癌 围手术期 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 术前护理
  • 简介:1996-01/2001-11我们在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设计出尿流改道最好的替代方法。即把两侧输尿管移植于乙状结肠短袢时作逆流整形,这是第一膀胱乙状结肠膀胱。再于乙状结肠与即直肠交界处缩窄成漏斗状活瓣,最终尿液贮存于直肠内为第二膀胱直肠膀胱。

  • 标签: 手术配合 膀胱术 可控性 乙状结肠膀胱 输尿管移植 动物实验
  • 简介:一般资料本组共46例,年龄28~50岁,平均39岁。临床症状主要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周期缩短等。粘膜下子宫肌瘤全部为O型(带蒂粘膜下肌瘤)及Ⅰ型(向肌层生长<50%),肌瘤最大径≤6cm。术前均经彩超筛选。仪器使用美国产SonoSite180便携式彩超仪,探头频率为3.5MHz。日本产蛇牌官腔电切镜。

  • 标签: 宫腔镜 电切手术 粘膜下子宫肌瘤 超声监测 妇科手术 宫腔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应用食管断端及胃舌形切口采用单层、宽边吻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首先将中、下段食管切除,然后把胃提入胸腔并把胃固定干食管的后方,在胃顶下方3cm处的前壁以及食管断端后壁作舌形切除造口,采用单层、宽边吻合。结果全部病例吻合口均一期愈合,术后进食通畅,远期吻合口无狭窄,无返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结论管形胃悬吊于食管吻合口的上方,可避免张力吻合口瘘。舌形切除单层宽边吻合口的形态与传统吻合手法不同,能够减少环形狭窄,且在胃顶下方前壁处吻合具有很好的抗返流作用。

  • 标签: 食管癌 吻合术 技术改进
  • 简介:本文收集我院1995—02/1997—09住院经内镜诊断和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9例,并进行了多年随访均达到满意效果现综合分析如下。

  • 标签: 结直肠癌 随访 早期 切除 经内镜 住院
  • 简介:肝硬化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常常被认为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所致。随着急诊内镜广泛开展应用。发现部分出血患者是由于胃粘膜病变所致。肝硬化并门脉高压时,胃粘膜变化不同于其他原因所致的胃粘膜病变,称为门脉高压粘膜病变(gastricmucosallessionsinportalhypertension)。我

  • 标签: 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 临床表现 内镜检查 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 简介:肿瘤的发生及发展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IL-2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是反映机体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本实验通过观察直肠痛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ln-2,IL-2)及淋巴细胞刺激指数的变化,以探讨直肠癌根治切除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 标签: 患者 外周血白细胞 直肠癌 外科切除术 IL-2 淋巴细胞转化
  • 简介:目的:评价食管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气囊导管扩张的治疗效果。方法:57例(男31例,女26例)吻合口狭窄作了气囊导管扩张,其中食管-胃吻合54例,食管-空肠吻合3例。作1次扩张者28例,2次扩张者15例,3次扩张者5例,4次扩张者9例。全部病例均在门诊随访和作钡餐造影随访观察。结果:本组病例于末次扩张术后经2mo-36mo(平均21mo)的随访观察,疗效满意者44例(77.2%);扩张无效者13例(22.8%),给予放置金属内支架治疗。采用丝线和采用金属吻合吻合的两组吻合口的扩张疗效对比无显著意义(x^2=0.138,P>0.05);扩张术前吻合口最大舒张期直径0.2cm~0.3cm和0.4cm~0.5cm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也无显著意义(x^2=0.235,P>0.05);扩张术前吻合口长度0.2cm-0.4am,0.5cm—1.0cm,1.1cm-4.5cm三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x^2=7.746,P<0.05)。结论:食管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气囊导管扩张简单、安全而有效,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金属内支架置入可作为气囊导管扩张无效的补救治疗措施。

  • 标签: 食管癌 贲门癌 吻合口狭窄 气囊导管扩张术 预后 手术疗效
  • 简介:背景:直肠前膨出(RC)是一种多见于女性的肛肠疾病,与功能排便障碍(FDD)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目的:研究伴RC的FDD患者肛门直肠压力和感觉功能的变化,探讨RC与FDD的关系。方法:选取28例伴RC的FDD患者并分为伴轻度RC的FDD组和伴中-重度RC的FDD组,设不伴RC的FDD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行球囊排出试验、肛门直肠压力和感觉功能检测,并按照罗马Ⅲ标准将FDD患者进一步分为排便协同失调(F3a)和排便推进不足(F3b)两种亚型。结果:除伴中-重度RC的FDD组直肠排便收缩压显著低于不伴RC的FDD组外(P〈0.05),其余各组间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缩榨压、直肠排便收缩压、肛门括约肌松弛率以及初始感觉容量、产生便意容量和最大耐受容量均无明显差异。与不伴RC的FDD组相比,伴RC的FDD组中F3b亚型比例显著升高(P〈0.05)。结论:伴中-重度RC的FDD患者直肠排便收缩压明显降低,伴RC的FDD患者多表现为F3b亚型,提示RC与FDD的发病可能具有相关

  • 标签: 直肠前突 功能性排便障碍 测压法 感觉障碍
  • 简介:高位胆管癌也称肝门部胆管癌,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近年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随着辅助检查手段和外科技术及观念的改进与更新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有很大提高。文献报告已超过60%。我院自1990-10/2001-10对16例高位胆管癌均采取肝方叶切除,充分显露肝门,使肿瘤切除率大大提高。

  • 标签: 高位胆管癌 肝门部胆管癌 手术方式 肝方叶切除法 肿瘤
  • 简介:萎缩胃炎(AtrophicGastritis,AG)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炎症、粘膜腺体萎缩和胃功能损害,最近研究表明Hp与这一过程密切相关。我们此项研究目的是评价清菌治疗对于伴Hp感染的萎缩胃炎胃粘膜组织的长期影响。

  • 标签: 治疗 萎缩性胃炎 HP感染 胃粘膜组织 逆转 观察
  • 简介:目的探究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在切除期应用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以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5年5月-2017年8月,例数为100例,以计算机随机化法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肝段切除治疗,实验组则在超声诊断下实施肝段切除治疗,分析2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的结果。结果实验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是其手术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几率(12.00%)、疾病复发率(14.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几率(32.00%)、疾病复发率(4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在切除期接受超声诊断,可取得较高的价值。

  • 标签: 超声诊断 老年患者 原发性肝癌 围术期
  • 简介:1病历介绍.病人黄某,女,45岁。因上腹疼痛饱胀不适20余年,加重伴黑便10天入院。体检:血压19/11kPa,营养良好,体质肥胖,全身检查无异常。化验检查:HB10.8g/L,肝功能正常,大便潜血(++),既往史:12年前曾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痊愈。胃镜检查:胃体上部后壁有约4cm×6cm半球形肿物,

  • 标签: 巨大脂肪瘤 胃粘膜 病历介绍 黑便 内科保守治疗 痊愈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内镜直肠癌根治的安全、可行及近期效果,并探讨经肛内镜和经腹腹腔镜两者同步使用是否优于序贯使用。方法回顾分析19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腹腔镜辅助经肛内镜直肠癌根治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将经肛内镜和经腹腹腔镜序贯进行(序贯组,前9例)和同步进行(同步组,后10例)进行比较。结果19例平均手术时间(3.85±0.98)h,中位中出血量为80(50,120)ml,平均检出21.89±9.21个淋巴结,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09±0.94)d,肛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7.95±3.49)d;16例系膜大体标本完整3例接近完整;有2例中转为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2例吻合口漏,1例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局部切除,无输尿管损伤、骶前大出血、腹腔感染、手术死亡。同步组与序贯组比较,平均手术时间[(3.39±0.96)hvs.(4.36±0.75)h]、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10±0.99)dvs.(3.78±1.56)d]减少明显(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经肛内镜直肠癌根治较为安全可行,基本上不影响肿瘤根治,经肛内镜和经腹腹腔镜两者同步使用较序贯使用手术时间更短恢复更快。

  • 标签: 直肠肿瘤 经肛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腹腔镜
  • 简介:目的分析肝部分切除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6月-2016年6月我院行肝部分切除治疗的肝癌患者212例,术后发生感染31例。应用多变量Locale回归分析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31例术后发生感染患者基线年龄〉60岁和血清白蛋白〈35g/L者比例显著高于181例术后未感染患者(p〈O.05);感染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均与未感染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Logistie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360岁、白蛋白水平〈35g/L、手术时间长、中出血量大、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延迟为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行肝部分切除的肝癌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中出血量,促进术后早期排气排便,以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肝部分切除术 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抗氧化剂对大鼠和胃溃疡患者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用乙醇灌胃造模,给予抗氧化剂银杏制剂预防胃粘膜损伤,测定胃粘膜和血中的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胃溃疡患者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同时服用硒卡拉胶囊治疗,测定治疗前后胃粘膜中的LPO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银杏预防组大鼠胃粘膜和血中的LPO含量均明显低于乙醇模型组(P<0.05和P<0.01).胃溃疡患者服用硒卡拉胶囊治疗后,胃粘膜中LPO含量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结论:抗氧化剂银杏制剂和硒卡拉胶囊对大鼠和胃溃疡患者由氧自由基所致的胃粘膜损伤有保护作用.

  • 标签: 氧自由基 抗氧化药 胃粘膜损伤 胃溃疡 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