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而造成弥漫性肝损害。临床上早期可无症状,后期出现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症和多系统受累各种表现,其中尤以肝硬化腹水为突出,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中、晚期常见并发症,此时往往提示肝功能损害严重,预后不佳。此阶段患者容易并发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危害性大。死亡率高:全球每年死于肝硬化患者达数十万人,其中大部分死于并发腹水这一时期。

  • 标签: 肝硬化腹水 中医药研究概况 上消化道出血 肝功能减退 多系统受累 门脉高压症
  • 简介:随着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之改善,民众饮食结构之调整,消化性溃疡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目前仍是消化内科常见病之一。多数病人选择西医治疗,以求服药方便及见效快结果,但其复发率较高。中医治疗则能起到标本兼治、有效抗复发作用。现结合我院5年来收治消化性溃疡50例病人治疗情况,参阅有关文献及诊治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临床体会 辨证施治 中医药 病人选择 国民经济
  • 简介:经中华中医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及脾胃病分会急症委员会议讨论决定,中华中医学会第二十三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定于2011年10月中下旬在海南海口市召开。现就本次学术交流会征文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 标签: 中华中医药学会 学术交流会 征文通知 脾胃病 海口市
  • 简介:脂肪肝(fattyliver,FL)系指各种原因所致肝脏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蓄积过多,超过肝脏湿重5%,代谢平衡失调病理状态。临床根据饮酒与否,将其分为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NAFLD根据其病因分为营养失调性脂肪肝、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药物性脂肪肝、妊娠急性脂肪肝等。导致AFLD主要原因是乙醇在肝细胞内代谢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及引起代谢紊乱,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 中医研究 高脂血症性脂肪肝 糖尿病性脂肪肝 妊娠急性脂肪肝 liver
  • 简介:本文对克罗恩病长期中西医药维持治疗,综述了循证医学分级标准,西药诱导缓解、手术诱导缓解中医中药维持治疗,对临床工作很有帮助。

  • 标签: 克罗恩病 诱导缓解 维持治疗
  • 简介:1.1西医认识近年文献报道有10%~30%胸痛,临床酷似心绞痛,但缺乏心血管器质性病变客观证据,称为非心源性胸痛,其中胸痛直接原因为食管病变者称食管源性胸痛,是目前胸痛常见原因。功能性食管源性胸痛是指无病理性返流或病理基础食管动力或结构异常情况下,反复发作胸痛,为非烧灼性中线位置胸痛,因胸痛作冠脉造影,15%~30%在正常范围内,24h食管pH值监测,酸暴露正常者中,

  • 标签: 食管源性胸痛 功能性 中医证治 非心源性胸痛 器质性病变 病理性返流
  • 简介:赵荣莱教授从医50余载,学贯中西,是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消化专家和名老中医之一,在诊治中医脾胃病和功能性胃肠病等方面颇有建树。余随赵老学习数年,悉心观察,仔细揣摩,体会颇深。现将赵老治疗中医脾胃病和功能性胃肠病学术经验总结如下,以兹同道共勉。

  • 标签: 赵荣莱 治疗 中医 脾胃病 功能性胃肠疾病 学术经验
  • 简介:暨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脾胃消化病进展高级研讨班》,由广东省中医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院、清远市中医院共同主办2010年脾胃消化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脾胃消化病进展高级研讨班》将于2010年7月在广东省清远市召开,

  • 标签: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 中西医结合诊治 消化病 脾胃 征文通知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 简介:2000年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国际学会议暨医药卫生科技产品国际展览会定于2000年4月19~21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大会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承办。大会名誉主席:宋健、吴阶平、张文健。大会主席:侯云德。大会有七个专业分会议:心血管、恶性肿瘤、传染病、肾病与糖尿病、创作与烧伤、传统医学现代化,环境、毒理与健康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报告本专业最新进展和预测,同时展开广泛讨论。大会秘书处:北京西直门南大街11号202室LSCM秘书处邮编:100044

  • 标签: 临床医学国际 产品国际 医药卫生科技
  • 简介:近年来,消化疾病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如IBD、小肠疾病、胰腺疾病等发病率不断升高,这就对广大临床医生提出了新课题和要求。消化内镜技术虽然发展很快,在临床解决了大量诊疗问题,但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为此,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中医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定于2013年10月25-27日共同举办此次学术会议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新进展高级研修班,会议将邀请美国及国内、省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 标签: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 中西医结合学会 消化内镜 消化疾病 中医脾胃 征文通知
  • 简介:例1,女,58岁,发现右腹部包块3天入院。主要表现为腹胀、纳差。查体:腹部膨胀,右上腹触及一约15cm×15cm×15cm大包块,质稍硬,活动度小,与周围边界不清,触之无压痛。腹部揉面感。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5.9×10^9/L,中性0.73,淋巴0.27;尿镜检正常;肝功、尿素氮均正常;B超示腹膜肿瘤。初步诊断为腹膜肿瘤。

  • 标签: 腹膜后肿瘤 假性 正常 腹部包块 腺瘤 诊断
  • 简介:创伤性腹膜血肿是严重腹部外伤常见并发症,血肿内常伴有腹内脏器和大血管损伤,病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术中是否切开血肿探查,不易把握,常有争议,是临床手术中限时需解决而又棘手问题。我院对35例创伤性腹膜血肿病人进行手术处理,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创伤性腹膜后血肿 腹部外伤 并发症 手术治疗 临床研究 病例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早期健康饮食护理在胃癌介入治疗应用价值,以提高护理水平。方法以我院收治86例行介入治疗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康饮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自理能力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健康饮食护理在胃癌介入治疗应用价值比较高,能够改善胃癌患者饮食状况,减少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免疫能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对提高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饮食护理 胃癌 介入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EV)经内镜下套扎序贯硬化(EVLS)根除治疗后影响复发因素。方法对61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行EVLS治疗达到根除标准随访2年,依据复发时间分为高危组(24月内复发)与低危组(24月内未复发),收集食管静脉曲张经内镜治疗达到根除标准时患者生化及随访期间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年内食管静脉曲张复发24例(39.3%),未复发37例(60.7%);高危组与低危组在出血、脾功能亢进、糖尿病和中/重度腹水发生率以及Child-Pugh评分、血清白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超声测量门静脉直径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史、中/重度腹水和糖尿病病史(OR值分别为9.7,6.5和10.8)是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出血、中/重度腹水、糖尿病是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独立危险因素,对该类患者应积极随访和再治疗。

  • 标签: 食管静脉曲张 内镜根除治疗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患者肝脏组织病理学特点鲜有报道。目的: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情况,并分析其与血清HBVDNA、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连续病例72例,取肝组织行HE、网状纤维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以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HBVDNA和临床生化指标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相关性。结果:81.9%(59/72)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脏组织有严重活动性炎症(G3、c4级);43.1%(31/72)患者经抗病毒治疗血清HBVDNA阴性,其中77.4%(24/31)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G3级。MELD评分、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而ALT、HBeAg和HBVDNA水平不能反映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结论:持续存在活动性炎症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主要病理学特征以及接受肝移植主要原因,HBVDNA载量并不能反映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

  • 标签: 肝硬化 肝炎病毒 乙型 炎症
  • 简介:背景:已证实肠嗜铬细胞(EC细胞)在感染肠易激综合征(PI-IBS)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IBS同属功能性胃肠病范畴,推测感染FD(PI-FD)与PI-IBS可能存在相似的发病机制。目的:观察PI-FD患者胃黏膜EC细胞数量、功能改变,初步探讨PI-FD可能发生机制。方法:纳入35例PI-FD患者、30例非PI-FD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35例PI-FD患者中,14例粪便培养致病菌阳性(PI-FD-A组),21例粪便培养阴性,根据临床表现确诊(PI-FD-B组)。以5-羟色胺(5-HT)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胃黏膜EC细胞,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胃黏膜5-HT浓度,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EC细胞超微结构及其与神经纤维毗邻关系。结果:PI-FD组胃黏膜EC细胞数和5-HT浓度显著高于非PI-FD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且EC细胞数量与黏膜炎症程度呈正相关(P〈0.05)。电子显微镜下,EC细胞内细胞器较多,部分胞质内可见特异性分泌颗粒,PI-FD组距神经纤维5μm范围内EC细胞数显著高于非PI-FD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PI-FD-A组与PI-FD-B组EC细胞数量和5-HT浓度均无明显差异。结论:PI-FD患者胃黏膜EC细胞显著增殖、活化,EC细胞激活途径可能在PI-FD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消化不良 功能性 急性胃肠道感染 肠嗜铬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显微镜检查 电子 透射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血液透析胃肠肽激素变化情况。方法以8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是否行血液透析治疗分为观察组A(29例未行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B(53例行血液透析治疗),另选40例同期进行健康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三组患者胃动素、血清胃泌素、生长抑素、血清瘦素水平及胃肠道症状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A和观察组B患者胃动素、血清胃泌素、生长抑素、血清瘦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B血清胃泌素、血清瘦素水平高于观察组A,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B胃肠道症状发生率为34.0%,明显高于观察组A24.1%及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肾脏是胃肠肽激素主要生物降解和清除场所,血液透析治疗可影响患者胃肠肽激素血清水平,增加胃肠道症状发生率,是引起患者消化道功能紊乱主要原因。

  • 标签: 慢性肾功能衰竭 胃肠肽激素 胃肠道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