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结节病(sarcoidosis)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以肺部及淋巴系统最为常见,表现为上皮样肉芽肿.累及神经系统情况较为少见,其发生率约为5%,且无特征性症状及体征,表现多样,容易造成临床误诊.本文通过一例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要表现的结节病病例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复习,以期能提高对结节病神经系统累及表现的认识,从而减少相关误诊的发生.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文献复习 主要表现 结节病 肉芽肿性疾病 上皮样肉芽肿
  • 简介:目的研究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碳酸酐酶Ⅸ联合诊断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45例非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52例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roGRP、NSE、CAIX水平,分析其在外周血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roGRP、NSE、CAI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Ⅲ期患者血清ProGRP、NSE、CAIX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当CAIX诊断分界点取值96.91pg/mL时诊断敏感性为93.37%,特异性为92.3l%,诊断价值均好于ProGRP、NSE,采用三种指标联合诊断发现,其诊断价值优于三者指标单独诊断;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ProGRP、NSE、CAIX水平升高明显,与肿瘤分期正相关,联合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手术治疗效果新型评价指标。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碳酸酐酶Ⅸ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简介:目的观察金克槐耳颗粒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74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38例采用金克槐耳联合化疗,对照组单用化疗。结果治疗组NK细胞活性T4/T8比值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金克槐耳颗粒可以保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细胞活性及提高机体免疫力。

  • 标签: 金克槐耳颗粒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细胞活性
  • 简介: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全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并痊愈出院.结论肺炎性假是肺实质内的增生性肉芽肿,组织结构复杂、细胞成分多样化是其显微镜下特点.由于此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征,术前误诊率高,有必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该虽属良性,亦应尽早手术,手术方式以肿块切除或肺叶切除为主,术中病理检查是决定术式的重要依据.

  • 标签: 肺炎性假瘤 外科手术 临床特点 诊断
  • 简介:1概念在慢性咳嗽的原因研究中,嗜酸细胞支气管炎是咳嗽的一个原因.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首先由Gibson等在1989年Lancet杂志上提出[1].近几年来有大量的相关论文.

  • 标签: 嗜酸细胞支气管炎 病因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下呼吸道乳头状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分析我科收治的一例下呼吸道乳头状的临床特点,结合既往文献对22例该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本例患者纤维支气管镜病理诊断为支气管乳头状,行外科手术治疗.复习文献,22例下呼吸道乳头状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咳痰81.8%、咯血40.9%和呼吸困难36.4%;18.2%(4例)患者误诊为肺结核;位于气管、主支气管的乳头状占68.2%(15例);86.4%(19例)患者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后组织病理确诊以及63.6%(14例)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结论下呼吸道乳头状临床表现不典型,咳痰、咯血和呼吸困难多见,易误诊为肺结核,确诊需组织病理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镜下介入治疗在本病诊断和治疗中作用巨大.

  • 标签: 乳头状瘤 支气管镜 气管 支气管
  • 简介:目的提高对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对1例肺上皮样血管内皮患者的诊治,就本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和预后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结果肺上皮样血管内皮是一种罕见的肺部肿瘤,病因不明,以干咳为主,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双肺弥漫性小结节影,病理学检查特征是单细胞原始管腔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提示内皮细胞源性,恶性程度并不低,疗效差。结论肺上皮样血管内皮是一种罕见的肺部恶性肿瘤,临床无特异性,极易误诊,目前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法,预后差,临床医生应该提高对其的认识程度。

  • 标签: 肺肿瘤 血管内皮瘤 上皮样
  • 简介:目的:本文拟观察强肾扶正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收集病例48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强肾扶正中药方加减,结合含铂化疗方案(NP或GP),对照组单纯采用含铂化疗方案(NP或GP),观察两组近期客观疗效、临床症状、生活质量、体重及毒副反应的比较。结果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上,采用强肾扶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中医药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意义[1]。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中西医结合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肺组织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结合收治的1例肺组织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该病的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肺组织细胞增多症好发于吸烟人群,临床上多表现为活动后呼吸困难以及反复气胸。X线表现为中上肺野多发小结节状改变,晚期表现为多发囊状以及纤维化改变。病理表现为嗜酸性肉芽肿。约一半病人经激素或不经任何治疗后症状缓解,三分之一病人病情急性加重,导致呼吸衰竭。结论肺组织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罕见疾病,容易误诊,HRCT对诊断很重要,确诊需要病理。治疗以激素治疗为主。

  • 标签: 肺组织细胞增多症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宣威与非宣威地区非小细胞肺癌P63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P63在肺鳞癌组织中高表达;非小细胞肺癌中,P63的表达与患者的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与患者性别无关;P6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在相同病理类型、分期、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相同性别的阳性表达率,宣威组与非宣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63的表达在宣威并无地区特异性,并不是宣威肺癌高发的原因。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P63蛋白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在一系列的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TLs)病例的关键影像学表现,特别是CT表现。方法分析评估22例病理诊断确诊的(NTLs)患者(12例男性,平均年龄60岁)影像学表现,描述侧重于计算机体层摄影在观察到的变化。结果5个典型类癌、3个非典型类癌、3个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Cs)和11个小细胞肺癌(SCLCs)。只有一个典型类癌特征表现为中央支气管结节合并远端肺不张,而其他表现为的肺结节或肿块;非典型类癌对应了外围混杂密度肿块;3个LCNCs有一个是周围的均质肿块,其他则是边界不清和混杂密度;11个SCLCs对应了中央的、浸润的和非均质肿块及继发的肺及胸膜改变,钙化未在LGNCs和SCLCs表现。LCNCs和SCLCs的所有病例均在较早及后续随访观察发现转移。结论虽然一些成像特点可能类似,但影像学表现与临床信息可能在分别NTLs的组织学类型的发挥相关作用。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 肺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FDP、AT-Ⅲ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FDP、AT-Ⅲ指标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肺癌组中血浆FD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AT-Ⅲ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肺癌组FDP、AT-Ⅲ指标与肺癌的病理类型、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结论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异常,可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利于血栓的形成。

  • 标签: 肺癌 血栓前状态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孤立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SBAC)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2007年5月收治的20例SBAC,均在初诊时误诊,总结其发病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19例手术切除,1例延误致丧失手术机会,术后随访至2007年5月,5例死亡,2例失访,术后5年生存率57.9%。结论SBAC发病率低、无特征性临床表现,纤支镜及痰液细胞检查阳性率低,故易误诊,及时手术可达较好治疗效果。

  • 标签: 肺泡细胞癌 孤立结节型细支气管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 简介:目的研究结核患者与正常人Toll样受体TLR2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肺结核(FFB)患者39例,结核性胸膜炎(TP)患者22例为研究组,38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TLR2在结核病人中的活化的CD4+T细胞和静息CD4+T中及健康者中的表达,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健康者和结核病人中的TLR2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在活化的CD4+T细胞中rrLR2阳性cDfCDsT细胞,较静息CD4+T细胞表达较高,TLR2在结核病人中的活化的CD4+T细胞和静息CD4+T中的表达量都明显高于健康者(P〈0.001,P〈0.05);在结核病人中TLR2mRNA相对含量要明显高于健康者(P〈0.01)。结论对TLR2的测定对于结核病的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可作为于结核的诊断的辅助手段。

  • 标签: TOLL样受体 结核 流式细胞仪 实时定量PCR
  • 简介:目的通过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简化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的关系来预测急性肺栓塞危险程度。方法将9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分为sPESI低危组和高危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胸部影像学及心脏彩超等方面的差异。结果sPESI高危组与低危组比较,在心率、收缩压、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中性粒细胞、RDW、累及主肺动脉及右心室增大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收缩压、INR、RDW、累及主肺动脉、右心室增大与sPESI分组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累及主肺动脉是影响sPESI分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RDW在sPESI高危组与低危组差异有显著性,但不是预测sPESI分组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急性肺栓塞危险程度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红细胞分布宽度 简化肺栓塞严重指数
  • 简介:目的观察甲地孕酮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中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60例晚期NSCL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甲地孕酮联合TP方案[TAX(紫杉醇)+DDP(顺铂)]治疗;对照组30例行单纯TP方案化疗。两组患者均以21天为1个周期,所有患者至少接受2周期治疗后评价疗效。观察两组患者的客观疗效、生活质量、化疗毒副反应的变化情况及甲地孕酮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客观疗效(CR+PR)分别为50%及46.7%,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在食欲改善、体重增加和提高Kamofsky评分,以及在保护骨髓功能和减轻消化道反应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未见甲地孕酮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甲地孕酮联合TP方案和单纯TP方案治疗晚期NSCLC的客观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前者毒副反应小,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 标签: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甲地孕酮 方案治疗 临床观察 Kamofsky评分 化疗毒副反应
  • 简介:采用自体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和重组白细胞介素21Ik静脉滴注,同时将胸液中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体外培养、扩增后联同。IL2注入胸腔治疗肺癌癌性胸腔积液30例。结果显示完全缓解(CR)16例(53%),部分缓解(PR)12例(40%),无效(NC)2例(7%)。治疗后多数患者闷喘减轻,精神好转,食欲增加,体力增强,外周血白细胞增加,PR、NC病例胸液中淋巴细胞增多,癌胚抗原(CEA)下降。除12例(40%)出现一过性发热,4例(13%)出现荨麻疹,未作处理好转。表明本疗法治疗肺癌癌性胸腔积液是有效的,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

  • 标签: 治疗后 癌性胸腔积液 胸液 TIL细胞 患者 肺癌
  • 简介:患者,男性,63岁。既往体健,否认吸烟史及慢性病史。2009年3月起出现胸闷,平地快步行走20米感气促,半年内体重下降5kg左右,在多家医院内科门诊就诊,检查心电图,胸部CT,心脏超声,头颅CT,均未见异常,但患者感症状进行性加重,稍活动即感胸闷气促,2010年2月26日做肺功能,

  • 标签: 活动后气促 神经元病变 胸闷 运动 2009年 进行性加重
  • 简介:目的:探讨噻托溴铵肺外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并分析患者肺功能改善状况。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98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应用噻托溴铵治疗。评估患者治疗前、后最大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和FEV1/FVC,并检测血清中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结果治疗后FEV1/FVC、FEV1和FEV1/FVC(%)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ET-1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O和VEGF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MMP-9和IL-8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噻托溴铵可明显提高内皮细胞功能,有利于患者肺功能的改善。

  • 标签: 噻托溴铵 肺功能 内皮细胞
  • 简介:目的:分析三维适行放疗(3D-CRT)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联合方案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治疗的154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78例(三维适行放疗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联合方案)和对照组76例(三维适行放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6.93%,3个月生存率97.43%,6个月生存率88.46%,1年生存率74.36%,不良反应发生率38.46%,与对照组相关数据比较,P〈0.05,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三维适行放疗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联合方案能够有效延长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三维适行放疗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