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对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医嘱调查,了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对512例患者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结果:512位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3.44%,微生物送检率为8.5%,联以上用药率为41.0%,预防用药率为44.4%,给药途径上,静脉给药占99.5%,口服给药占0.5%,我院现有的35种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最高为头孢他啶,抗菌药物使用率最高科室为心胸外科90.9%,最低科室为神经内科19.4%,微生物送检率最高科室为神经内科新生儿科均为16.7%,微生物送检率最低科室五官科、康复科、中医科、口腔科,均为0。35岁以上医师微生物送检率为6.25%,35岁以下医师微生物送检率为93.75%。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比例偏高,微生物送检率极度偏低,经验用药比较常见,采取措施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

  • 标签: 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横断面调查
  • 简介:按照卫生部卫办发[2002]116号关于《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通知,医院输血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为采集、加工、存储、检索、传递患者医疗信息及相关管理信息而建立的人机系统。数据管理医院信息系统成功关键。

  • 标签: 信息 输血 管理 质量管理
  • 简介:患者出院,病历按规定时限要求回归病案室称为病历归档~([1])。归档病历反映患者接受医疗全过程,其医疗及相关行为如病情记录、医疗信息分析、共享、科研、保险、司法等重要载体~([2])。医院输血管理必须体现安全、科学、合理原则,病历输血治疗行为可追溯性原始依据。为更准确了解医院临床输血运行状况,促进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我院将归档病历考评运用于临床用血日常管理,现报告分析如下。

  • 标签: 临床输血 病历归档 管理
  • 简介:医院评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重要措施。输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医疗机构质量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确保临床输血安全重要前提。输血安全除了考虑血液安全外,还要严密监管实施输血各个环节步骤,包括制度建立、输血前评估、输血申请、输血相容性检测、血液妒夺与发放、输注过程监护及输血疗效评估等,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本文就医院评审输血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 标签: 医院评审 输血 质量管理
  •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医院相关输血质量控制情况,探讨降低不合格率、提高输血质量措施。方法:持续改进前后收集分析全市用血报表,每月由各用血单位输血科整理临床输血申请单不合格项、输血科接收标本不合格项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4年的人均用血量分别为4.67U,4.08U,3.84U。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输血申请单不合格率分别为42.3%、23.1%10.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3,P〈0.01)。3组标本不合格率分别为4.86%、3.84%2.8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P〈0.01)。结论:目前采用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措施明显提高了全市输血质量,促进输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及科学化管理行之有效方法。

  • 标签: 输血 持续改进 输血质量
  • 简介:目的:研究对于需输血急性白血病患者能否通过应用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减少患者医院感染。方法:随机选择2008-01-2012-01血液科住院治疗急性白血病(除去M3)需要输血患者,去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病例,将191例患者分为研究组(95例)及对照组(96例),患者需要输血时,分别输注普通血液成分及去白细胞血液成分,最后比较2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89%∶52.08%,P〈0.05)。结论:对于需输血急性白血病患者,使用去白细胞成分输血技术能减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 标签: 去白细胞输血技术 白血病 急性 医院感染
  • 简介:输血科工作人员每天要直接与血液接触,承担着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全院供血任务,其医院感染管理医疗安全非常重要。虽然血站提供血液都经过了严格检验,运输条件也有严格规定。但患者血液标本大都属于生物危险品,各种病原菌,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都经血液传播.

  • 标签: 输血科 医院感染 管理 措施
  • 简介:输血作为种特殊治疗手段,现代医学不可或缺拯救患者生命同时也可能会给受血带来不良反应,有些终生甚至致命。充分认识输血治疗危险因素,规范输血科建设与管理临床用血安全重要保证。

  • 标签: 输血科建设 临床输血 安全
  • 简介:目的:探讨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E)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菌株;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12株PAE,泛耐药菌株检出率为14.6%。药敏试验结果表明:PAE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啦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14.2%~21.7%),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40%。结论:我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已非常严重,应加强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工作,遏制多药耐药细菌导致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 标签: 医院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多药耐药
  • 简介:目的:分析引起医院内感染细菌种类、致病菌科室分布及抗生素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8年12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临床标本分离培养严格符合设计条件200株细菌患者情况进行调查,对患者基础病史、感染细菌种类、感染危险因素、抗生素使用情况及细菌耐药性等进行分析。结果:①200株病原菌分离株普外科27%、ICU15%,比例最高;②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占76.5%,其中大肠埃希菌29.5%、铜绿假单胞菌10.5%、肺炎克雷伯菌10.0%鲍曼不动杆菌9.5%最为常见,而在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12.O%;③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长短、年龄因素等都对医院内感染有着重要影响;④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较敏感,而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唑烷酮类抗生素较敏感;⑤细菌鉴定及药敏结果对临床使用抗生素有较好指导作用。结论:医院要进加强医院内感染细菌监测,加强医护人员无菌操作观念培训以减少医院感染发生概率。同时,临床需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延缓菌株变异以及耐药菌株增加。

  • 标签: 医院内感染 细菌耐药性 抗生素 病原菌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KPN)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I躏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187株肺炎克雷伯菌标本来源l临床科室分布进行调查,细菌培养与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依据CLSI最新折点进行评价。结果: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为100%,但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耐药性,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到95.2%(178/187)。结论:各级医院应加大细菌耐药性监测力度,遏制细菌耐药性迅速增长不良趋势。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医院感染 耐药性 监测
  • 简介:鉴于RhD阴性稀有血型人群稀少临床输血中重要性,以及稀有血型血液供需紧张平衡矛盾稀有血型献血严重流失状况,如何建立固定稀有血型献血队伍并进行科学管理,对于保障临床RhD阴性输血安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笔者总结几年来血站稀有血型队伍建设与管理经验.着重提出通过数据库及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稀有血型队伍建设与管理,来提升稀有血型队伍管理水平。最大满足临床输注需求。

  • 标签: 稀有血型 献血者 信息化 管理
  • 简介:目的:了解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肠杆菌科细菌好发部位及耐药性,提供流行病学资料,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发生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肿瘤患者病历资料;采用WHONET5.6版本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2013-2014年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肿瘤患者共168例,其感染高发部位依次为:呼吸道48.2%、泌尿道24.4%、皮肤、黏膜12.5%;分离200株肠杆菌科细菌,32株为复数菌感染,其中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奇异变形杆菌较常见,分别占30.0%、20.5%、15.0%;药敏数据显示:本组200株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细菌检出率为30.5%,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共101株,其中产ESBLs细菌检出61株,检出率为60.40%;耐药率最高抗菌药物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每种病原菌均超过75%;阿米卡星、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耐药率均〈20.0%。结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肠杆菌科细菌临床分布上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有所上升,所分离细菌耐药性严重,只有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避免多药耐药菌株产生,减轻个人和社会医疗费用负担。

  • 标签: 肿瘤患者 肠杆菌科细菌 医院感染 好发部位 耐药性
  • 简介:医疗废物管理血站管理工作重要内容之,血站在开展采血、供血等业务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医疗废物,诸如采血针头、血袋等,倘若这些医疗废物未被妥善处置,将增加站内及站外人员感染风险,同时也易引发医疗废物环境污染。

  • 标签: 医疗废物 血站 管理
  • 简介:为了进加强血液质量管理,强化血液安全,按《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09年医疗质量万里行——血液安全督导检查工作通知》(卫办医政2009〔123〕号)要求,湖北省卫生厅决定开展2009年“医疗质量万里行——血液安全”督导检查工作。2009年8月荆州市卫生局组织两个督导组以卫生部发布《县级医院输血科(血库)督导检查表》《县级血库人员知应会一百问》为标准,采取实地查看、现场询问、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县级医院输血科血液安全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输血科 输血安全 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儿科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特征,为儿科医师预防与治疗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系统查阅我院儿科医院感染患儿病历并统计有关资料;微生物室实验操作遵循卫生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规范进行,无菌方式采集感染性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抗菌药物耐药性采用KB法检测,实验全程在室内质量控制前提下进行。结果:共培养获得病原菌205株,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检测表明: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高达60%以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对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3代头孢类药物耐药性均接近或高于40%;而且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率达38.8%,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细菌检出率达40.5%,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达12.0%、15.4%。结论:基层医院儿科医院感染现状值得高度关注,其病原菌种类繁多,耐药性严重,医院应提高防范意识,制定干预对策,力图降低医院感染现患率,控制儿科细菌耐药性快速增长危险局面。

  • 标签: 儿科 医院感染 病原菌 抗药性
  • 简介:目的:通过临床输血资料统计分析,了解临床输血现状与趋势,探讨提高临床输血质量措施对策。方法:对我院2007—2011年临床输血总量、全血成分用血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分输血比例较高;临床用血量逐年增加;血小板、冷沉淀、洗涤红细胞等用量逐步增加;人均用血量逐年增加;血浆用量比例有下降趋势,但与红细胞悬液比例仍明显高于国外。结论:临床用血日趋规范,但仍有些不合理现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步提高临床输血质量。

  • 标签: 临床输血 回顾 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对解放军第117医院近5年内临床用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临床用血现状,探讨如何提高各种成分血使用合理性科学性。方法:对2007—2011年间各种血液成分(包括全血、悬浮红细胞、血浆、冷沉淀、血小板)使用量使用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内成分输血率直保持高水平,达到99%以上;悬浮红细胞、血浆、冷沉淀使用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血浆使用率除2008年外,其余4年均高于红细胞使用率;而血小板使用量使用率则总体程下降趋势。结论:加大对临床输血知识宣传,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高成分输血合理性科学性关键。

  • 标签: 成分输血 成分血 输血适应证
  • 简介:目的:通过对初次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保留,并发展为固定捐献影响。方法:对2006—2008年842人来本站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实施献血前、、后心理护理干预。结果:2006、2007、2008年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后初次献血保留为固定献血所占比例分别为47.95%、72.33%、87.36%。结论:对机采血小板捐献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机采血小板捐献保留,对稳定固定机采血小板队伍有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保留 固定 机采血小板
  • 简介:自199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献血法》,越来越多公民加入自愿无偿献血队伍来。在这支可贵献血队伍,少部分志愿者献血过程,由于受到精神、身体、采血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周围环境等相关因素影响,出现献血后头晕、心慌等不良反应,甚至献血不成功。

  • 标签: 无偿献血 人性化护理 献血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