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同一种国产试剂在不同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核酸扩增技术(NAT)检测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7034人份ALT及酶免双试剂检测阴性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分为A、B两组进行HBV、HCV、HIV三项联合核酸定性检测,试验均采用上海浩源生物试剂进行8人份混样核酸检测。A组:采用全自动加样仪、核酸提取仪和实时荧光PCR仪检测系统。B组:利用CHITAS及实时荧光PCR仪检测系统。分析比较两组的操作性、运行时间及阳性检出率。结果:A,B两组从操作上比较,A组的手工操作步骤多于B组,B组的自动程度高于A组。如当天混样/单样测试数不大于48,则B组快于A组。如大于48且不大于96,则两者运行时间基本一致。两组的NA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030%,0.0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采用同一种国产检测试剂,分别在不同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检测,试验结果相关性良好,两者在使用性能、检测结果方面均较稳定;国产检测试剂质量和检测系统的自动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和部分进口产品相比仍有些许差距,我们期待其可以进一步加强,以更好地提高检测效率。

  • 标签: 核酸扩增技术 血液筛查 国产试剂 检测系统
  • 简介:目的:在血液中心现行的单人份核酸检测(ID-NAT)的模式下,对核酸检测无效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方法:对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的70231份血液标本进行核酸单人份检测(包括联合检测和鉴别检测)。结果:总测试数为78866,无效测试率为0.09%。2台仪器的无效测试率相近,但不同项目的无效测试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鉴别检测的无效测试率显著高于联合检测(P〈0.01)。在无效结果的原因分布中,联合检测较平均,而鉴别检测分布不均,其中样品原因和其他硬件原因的出现频率,鉴别检测均高于联合检测。结论:核酸检测人员只有通过重视样品的检测前质量控制和仪器的日常维护保养,才能减少无效结果的出现,避免浪费。

  • 标签: 核酸检测 无效测试 联合检测 鉴别检测 错误信息
  • 简介:2012年1月卫生部发布了《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以下简称《规程》)。新版《规程》在可经输血传播感染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中规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标志物的检测方法,除现行的2种ELISA试剂检测外,还可选择1种ELISA试剂检测与1种试剂检测核酸的方法。

  • 标签: 核酸检测 质量控制 实验室
  • 简介: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阳性与性别、血型、输血次数和输注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对697例输注血小板制剂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结果:697例患者中共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74例(10.62%);血小板抗体阳性与性别、血型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输血次数呈正比(P〈0.01),并且血小板抗体阳性与输注效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输血等免疫因素刺激导致产生血小板抗体,输血次数越多,血小板抗体产生概率越大;血小板抗体阳性会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为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对血小板抗体阳性者应尽量进行配合性输注。

  • 标签: 血小板抗体 阳性 输血次数 输注无效
  • 简介:目的:本文旨在对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进行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ANH)初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异体输血及ANH对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免疫功能的影响差异。方法:选择待进行剖宫产术分娩的孕产妇50例,随机分为2组。ANH组(Ⅰ组):于麻醉后手术切皮前经桡动脉放血400~600ml,同时经静脉输入等容量的扩容液,产后或产程即将结束时将自体血回输。异体输血组(Ⅱ组):剖宫产术中据情况给予异体悬浮红细胞2~3单位。分别于产前、产后第1、5天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IL系列因子、IgG、IgM、CD3+、CD4+、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12组产后1天CD3+、CD4+、CD4+/CD8+较产前显著减少,其中Ⅱ组较Ⅰ组减少更明显,NK细胞升高,P〈0.05。产后5天Ⅱ组CD3+、CD4+、CD4+/CD8+仍较产前显著减少,而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且Ⅰ组CD3+、CD4+、高于Ⅱ组,P〈0.05。2产后1天IgA、lgG2组均减少,IL-6、IL-8、TNF-a2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5天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Ⅱ组与产前相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组产后1天CD3+、CD4+、CD4+/CD8+较产前显著减少,其中Ⅱ组较Ⅰ组减少更明显,NK细胞升高,P〈0.05。产后5天Ⅱ组CD3+、CD4+、CD4+/CD8+仍较产前显著减少,而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且Ⅰ组CD3+、CD4+、高于Ⅱ组,P〈0.05。2产后1天IgA、lgG2组均减少,IL-6、IL-8、TNF-a2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5天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Ⅱ组与产前相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等容稀释 自体输血 孕产妇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FP)大量输注对创伤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输血治疗的146例严重创伤大失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大失血4h内输注的FFP和悬浮红细胞(SRBC)的比例进行分组。FFP∶SRBC=1∶3为低FFP组,51例;FFP∶SRBC=1∶2为中FFP组,46例;FFP∶SRBC=1∶1为高FFP组,49例。比较3组患者输血后24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恢复情况。结果:13组患者输血前在年龄、体质量、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及体温、呼吸、脉搏、收缩压、舒张压等主要生命体征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间输血前PT、APTT、TT、FIB、PLT等指标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输血后24hPT、APTT、TT、FIB、PLT等指标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4h中FFP组和高FFP组PT、APTT、TT、FIB、PLT等指标恢复情况好于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高比例的FFP输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量输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出血,提高输血的疗效和安全性。

  • 标签: 新鲜冰冻血浆 大量输血 创伤 凝血功能
  • 简介:目的:建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试剂评价参考系统,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的献血员抗-HCV检测策略。方法:使用Chiron的RIBAHCV3.0试剂确认献血员中筛查出抗-HCV阳性和阴性的血清标本,建立抗-HCV参比血清,评价8种国内外抗-HCVEIA试剂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等指标。结果:构建了抗-HCV诊断试剂评价质控体系,分别包括24份抗-HCV阳性标本、24份抗-HCV阴性标本及8份用于灵敏度评价的系列稀释标本;8种抗-HCVEIA试剂对参比血清的检测结果Kappa值分别为0.67、0.71、0.75、0.75、0.88、0.79、0.58。结论:自制抗-HCV试剂评价体系更适合各地的试剂评价工作,在制定筛查策略时,双抗原夹心法试剂优于间接法试剂。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免疫印迹 诊断试剂
  • 简介:目的:分析ELISA法检测HIV抗体的室内质控,总结失控原因,加强实验室管理,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方法:运用L-J质控图,结合Westgard多规则质控法,进行室内质控及分析。结果:2013-01-2014-10共检测2033批次,其中警告57次,失控29次,分别占质控总数的2.80%和1.42%。其中随机误差10次,系统误差19次,分别占质控总数的0.49%和0.93%。22个RCV处于9.72%~22.85%,其中21个均处于20.00%以内,1次是22.85%。结论:ELISA法影响因素较多,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加强室内质控,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ELISA HIV抗体 室内质控 Westgard规则
  • 简介:目的:研究经血小板滤器去除手工浓缩血小板中的白细胞后对血小板的质量及体外功能的影响。方法:从新鲜全血中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用床边型白细胞过滤输血器滤除白细胞,分别用细胞计数、离心、血小板质量检测技术及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测定过滤前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分布宽度、CD62p表达率、血小板黏附、血小板聚集和低渗休克等指标,并观察临床输注反应。结果:经床边型血小板滤器除去白细胞后,浓缩血小板回收率为90.32%,白细胞去除率为98.21%。除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有明显下降外,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低渗休克反应和CD62p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血小板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浓缩手工血小板去除白细胞,过滤对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血小板回收率及剩余白细胞数符合相关要求,可以明显降低临床输注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浓缩血小板 白细胞滤除 血小板质量 血小板功能 体外
  • 简介:目的:确认血液病毒核酸检测(NAT)仪器在使用前,其性能可以满足实际检测工作要求。方法:为确认设备的检测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可靠性和防止污染等性能,设计4个试验组:联检试验组和鉴别试验组,将生理盐水标本和NAT质控品(HBVDNA、HIV-1RNA、HCVRNA)交叉放置于标本架上,进行NAT联检和鉴别检测;仪器比对组用同一批献血者标本在同类型的2台仪器上进行检测;污染评估试验组用生理盐水作为阴性标本进行NAT联检。结果:所有NAT检测结果均与预期一致。结论:血液病毒核酸检测设的各项性能满足实际检测工作要求。

  • 标签: 核酸检测 仪器 性能确认
  • 简介:目的:评价一种直接从标本中快速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实时荧光PCR方法。方法:临床送检标本中筛选出46份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的标本,进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并与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2Compact)/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进行比较,评价实时荧光PCR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VITEK-2Compact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46株,其中MRSA12株,与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结果一致。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46株,其中MRSA13株,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95%CI,75.75,100),97.06%(95%CI,85.08,99.48)。2种方法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0.945(95%CI,0.839,1.000)]。结论:实时荧光PCR法是一种能从标本中直接检测MRSA的快速,敏感的方法。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实时荧光PCR 医院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输血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肿瘤患者输血前后评估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按输血效果以及输血量和输血次数进行分组,比较输血前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3例经输血治疗的肿瘤患者输血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增加,输注红细胞2U以上或多次输血的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显著增加(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监测可作为肿瘤患者科学、合理输血的循证依据,并以此制定个性的输血策略。

  • 标签: 输血 D-二聚体 肿瘤 循证 输血策略
  • 简介:目的:了解国产ELISA间接法试剂和双抗原夹心法的检测效能,探讨确证结果用于试剂选择,灰区范围设置的理论和依据。方法:采用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对ELISA方法检测有反应性及灰区的44份标本进行检测。结果:3个厂家的抗-HCV有反应性标本经RIBA实验确证后,假阳性率分别为70.6%、44.1%、2.9%,灰区标本15例,未确认阳性检出。结论:为确保血液质量,血筛实验室应选择灵敏度和特异性双优的试剂,以有效提高抗-HCV有反应性标本的检出率。在献血者管理中,参考确证结果用于献血者反馈,特别是长期固定献血者,对单试剂反应者经6个月以上的屏蔽期可以重新参加检测确认,合适献血的可进入归队献血程序。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抗-HCV ELISA有反应性 确证实验 对比研究
  • 简介:自199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献血法》,越来越多的公民加入到自愿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在这支可贵的献血队伍中,少部分志愿者在献血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精神、身体、采血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周围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出现献血后头晕、心慌等不良反应,甚至献血不成功。

  • 标签: 无偿献血 人性化护理 献血不良反应
  • 简介:血液制品是一种特殊医疗用品,输血是治疗某些疾病和抢救治疗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我国多地出现用血紧张,临床用血短缺成为某些地方的常态。作为综合性医院,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水平,保证输血治疗安全,使每次输血治疗尽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将血液效用达到最大化是输血科的责任。

  • 标签: 输血申请单 输血病历 规范化管理 科学合理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