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ABO血型反定型实际操作中,由于一些特殊患者IgM类血型抗体的效价比较低,按常规方法在室温及4℃盐水介质中应该出现的凝集反应,无法观察到.用聚凝方法对此类患者进行反定血型,能够促使微弱的抗体与红细胞凝集,达到满意的鉴定结果.

  • 标签: 血型 聚凝胺 抗体
  • 简介:目的:探讨3种碳青霉烯检测方法——改良hodge试验、CarbaNP试验、碳青霉烯类失活法(mCIM)筛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差异。方法:对23例待测菌株分别用3种方法进行检测并记录,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改良hodge试验17株阳性,阳性率为73.9%;CarbaNP试验19株阳性,阳性率为82.7%;mCIM试验20株阳性,阳性率为87.0%。结论:改良hodge试验步骤简单易行,结果稳定,阳性率高,但用时较长,可用于试验结果的再次验证,也可用于大量临床住院标本。CarbaNP试验前期准备及步骤复杂,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但它最短30min内出现结果,颜色对比显著,可用于实验初期的快速检验。mCIM试验操作简单,符合率和特异性高,结果易于观察,可用于常规实验室碳青霉烯类的检测。

  • 标签: 改良HODGE试验 CARBA NP试验 mCIM试验 碳青霉烯酶
  • 简介:目的:比较ML/FAME与URANUSAE150两种全自动免分析系统ELISA检测结果一致性。方法: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下,使用相同厂家的同批号试剂,分别采用XANTUS加ML/FAME组合与URANUSAE150两种全自动免分析系统对质控品标本和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BsAg、抗-HCV、抗-HIV、抗-TP四项检测,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种不同厂家的全自动免分析系统对同批次连续20个质控品和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四项检测结果是一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不同厂家的全自动免分析系统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同时应用于采供血机构的免疫项目的检测。

  • 标签: 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 质控品 无偿献血者 HCV HIV TP
  • 简介:临床上除ABO血型不合导致溶血反应外,Rh系统血型不合也会导致溶血反应。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系中最复杂的一个血型系〔1〕,受血者血浆中如含有Rh抗体,在输入含相应抗原的血液后,将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Rh抗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现报道我院最近因体内含有E抗体而导致交叉配血不合1例。

  • 标签: 抗E抗体 聚凝胺 交叉配血
  • 简介:目的:探讨第4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原抗体联检测试剂在血液筛查中的质量。方法:分别使用第3代联试剂和第4代试剂检测HIV10.5NCU/ml质控血清、卫生部HIV室间质评标本及72693例无偿献血者标本的HIV标志物。结果:对质控血清的检测显示第4代试剂灵敏度大于第3代;对72693例献血者标本HIV初筛检测,第3代试剂初筛阳性32例,阳性率0.0440%,第4代试剂初筛阳性为53例,阳性率0.0729%,显示2种试剂初筛阳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8,P〈0.05),但2种试剂的敏感性均为100%。在特异性方面,第4代试剂(99.94%)略低于第3代试剂(99.97%)。结论:未开展核酸检测的采供血机构,使用第4代HIV抗原抗体联试剂用于血液的常规筛查,能有效降低HIV传播风险,保证血液安全。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酶联检测试剂 质量评估
  • 简介:目的:探讨氧化应激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关联性,浅析HHcy可能致病机制。方法:于2014-10-2015-05连续收集67例HHcy患者,另筛选3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水平检测,并进一步分析SOD、T-AOC、MDA与Hcy之间的相关性。结果:HHcy患者血清MDA、T-AOC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U=471.5,P〈0.01;U=186,P〈0.01),而SOD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U=194,P〈0.01)。HHcy病情中度组相比轻度组间,仅MDA水平升高(U=245,P=0.006),其他指标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结果表明Hcy水平与MDA、TAOC呈正相关性,与SOD呈负相关性。结论:HHcy患者体内氧化作用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导致清除自由基能力明显降低,致使自由基在体内大量蓄积,进一步促进细胞或组织的损伤,通过对SOD、T-AOC、MDA氧化应激指标的检测,可为HHcy患者的致病机制、预防及抗氧化治疗奠定基础。

  • 标签: 氧化应激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总抗氧化能力 丙二醛
  • 简介:目的:探讨氧基聚乙二醇(mPEG)遮蔽修饰的红细胞RhD血型抗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以及被修饰红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用mPEG-SPA修饰RhD血型阳性人红细胞,观测修饰和未修饰红细胞的抗-D凝集反应性、mPEG结合产物稳定性、电镜下细胞形态、变形指数、渗透脆性、自身溶血率、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膜Na^+,K^+ATP、乙酰胆碱酯活性和胆固醇含量。结果:0.5mmol/L、1.0mmol/L、2.Ommol/L、2.5mmol/L和5.0mmol/L的mPEG-SPA修饰红细胞与抗D的凝集反应情况依次为50%凝集、可见凝集、无凝集、无凝集、无凝集,在4℃保存14d和在37℃保存2d的修饰红细胞与抗D均无凝集反应,而末修饰红细胞则全凝集。电镜下修饰和未修饰红细胞均为双凹圆盘状形态.细胞大小均一。修饰和未修饰红细胞的各观测指标分别为: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71.00±12.88)mmol/L和(65.13±13.98)mmol/L,红细胞沉降率(2.75±2.05)mmjh和(8.00±3.82)mm/h,细胞变形指数(0.98土0.18)和(0.98士0.29),自身溶血率(2.27±0.28)%和(1.32±0.32)%,渗透脆性(0.44±0.06)%和(0.44±0.03)%,膜胆同醇含量(0.10±0.03)g/i.和(0.10±0.06)g/L,Na^-,K^-ATP活性(4.834±1.27)U/mg和(5.41±1.32)U/mg,乙酰胆碱酯活性(27.88±5.09)U/mg和(29.68±4.165U/mg。修饰红细胞的沉降速率低于未修饰红细胞,自身溶血率高于未修饰红细胞(P<0.05),但是修饰红细胞沉降速率和自身溶血率都在参考值范围。结论:2.0mmol/L的mPEG-SPA能够有效并且稳定地遮蔽红细胞RhD血型抗原。修饰红细胞具有未修饰红细胞的双凹圆盘状形态、细胞膜结构、变形性和运送氧气能力.

  • 标签: 红细胞 RhD血型抗原 甲氧基聚乙二醇
  • 简介:目的:了解老年患者肺部感染凝固阴性葡萄球菌(CNS)的分布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方法:对2010—01—2011-12临床分离菌,采用合肥恒星HX-2l型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纸片扩散法(K—B法)对药敏试验进行补充。结果:300株CNS检出耐氧西林凝固阴性葡萄球菌(MRCNS)221株(73.7%)。药敏结果显示MRCNS的耐药率显著高于氧西林敏感凝固阴性葡萄球菌(MSCNS),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CNS菌株。结论:MRCNS的高检出率及多重耐药性逐年增高,给临床治疗及控制医院感染造成极大压力。万古霉素可作为多重耐药CNs感染治疗的首选抗生素。

  • 标签: 老年患者 痰培养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耐药性
  • 简介:目的:评价一种直接从标本中快速检测耐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实时荧光PCR方法。方法:临床送检标本中筛选出46份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的标本,进行实时荧光聚合链反应(PCR)检测,并与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2Compact)/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进行比较,评价实时荧光PCR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VITEK-2Compact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46株,其中MRSA12株,与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结果一致。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46株,其中MRSA13株,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95%CI,75.75,100),97.06%(95%CI,85.08,99.48)。2种方法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0.945(95%CI,0.839,1.000)]。结论:实时荧光PCR法是一种能从标本中直接检测MRSA的快速,敏感的方法。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实时荧光PCR 医院感染
  • 简介:目的:了解亚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的过程中,血浆中诸成分的免疫活性及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将含有1μmol/L亚蓝的血浆置医用血浆病毒灭活柜中,经光照强度为3.8万Lux的可见光照射30min。结果:经亚蓝光化学法处理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大部分在20%以下,总蛋白、总胆固醇、甘油酯等含量稍有减少。结论:亚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中大多数成分的影响不明显。

  • 标签: 新鲜血浆 病毒灭活 亚甲蓝光化学法
  • 简介:目的:探讨TAFI编码区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肌梗死(MI)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链反应-限制性内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检测100例MI患者和90例正常对照者的CPB2基因2个位点G505A和C1040T的多态性。结果:CPB2基因G505A位点的3种基因型(G505G、G505A、A505A)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5(35%)、54(54%)、11(11%)和32(35.6%)、46(51.1%)、22(24.4%),等位基因G、A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24(62.0%)、76(38.0%)和110(61.1%)、70(38.9%);C1040T位点的3种基因型(C1040C、C1040T、T1040T)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32%)、53(53%)、15(15%)和31(31.4%)、49(54.4%)、10(11.2%),等位基因C、T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7(58.5%)、83(41.5%)和111(61.7%)、69(38.3%),2组之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505A位点:χ^2=1.6757,P=0.8524;χ^2=0.7881,P=0.6973;C1040T位点:χ^2=0.6482,P=0.3958;χ^2=0.7231,P=0.5291)。结论:编码TAFI的CPB2基因2个位点G505A和C1040T的基因多态性与MI没有明显关系。

  • 标签: 纤溶抑制物 凝血酶激活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与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表达水平与再狭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9例成功接受了PCI治疗术的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前与术后48h、6个月随访采集标本检测血浆MPO与IL-17A的表达水平,同时6个月后复查冠脉造影,证实出现再狭窄患者42例(再狭窄组),未出现再狭窄患者67例(非再狭窄组),统计分析MPO、IL-17A的表达水平与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再狭窄组与非再狭窄组在PCI术前MPO、IL-17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48hMPO水平、IL-17A都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与PCI术前相比,6个月后MPO水平、IL-17A在非再狭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再狭窄组仍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MPO、IL-17A与PCI术后再狭窄呈正相关,它们可能都参与了再狭窄的发生。

  • 标签: 髓过氧化物酶 白细胞介素17A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再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