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0 个结果
  • 简介:2012年1月卫生部发布了《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以下简称《规程》)。新版《规程》在可经输血传播感染检测项目检测方法中规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标志物检测方法,除现行2种ELISA试剂检测外,还可选择1种ELISA试剂检测与1种试剂检测核酸方法。

  • 标签: 核酸检测 质量控制 实验室
  • 简介:目的:确认血液病毒核酸检测(NAT)仪器在使用,其性能可以满足实际检测工作要求。方法:确认设备检测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可靠防止污染等性能,设计4个试验组:联检试验组鉴别试验组,将生理盐水标本NAT质控品(HBVDNA、HIV-1RNA、HCVRNA)交叉放置于标本架上,进行NAT联检鉴别检测;仪器比对组用同一批献血者标本在同类型2台仪器上进行检测;污染评估试验组用生理盐水作为阴性标本进行NAT联检。结果:所有NAT检测结果均与预期一致。结论:血液病毒核酸检测各项性能满足实际检测工作要求。

  • 标签: 核酸检测 仪器 性能确认
  • 简介: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阳性与性别、血型、输血次数输注疗效相关。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对697例输注血小板制剂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并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结果:697例患者中共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74例(10.62%);血小板抗体阳性与性别、血型无明显相关,但与输血次数呈正比(P〈0.01),并且血小板抗体阳性与输注效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输血等免疫因素刺激导致产生血小板抗体,输血次数越多,血小板抗体产生概率越大;血小板抗体阳性会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对血小板抗体阳性者应尽量进行配合输注。

  • 标签: 血小板抗体 阳性 输血次数 输注无效
  • 简介:目的:通过对手术前输血患者乙肝5项、HCV、HIV、TP等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因子标记物及ALT检测,探讨其在医院感染控制、化解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中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9592例手术前输血患者乙肝5项指标、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谷丙转氨酶(ALT)采用速率法。结果:单项HBsAg阳性率16.09%,HBsAg加HBeAg阳性率1.62%,HBsAg加HBeAg加HBcAb阳性率7.16%,HBsAg加HBeAb加HBcAb阳性率8.49%,HBsAg加HBcAb阳性率0.51%,单项HBeAb阳性率0.59%,单项HBcAb阳性率4.76%;HBV总阳性率38.92%。抗-HIV阳性率0.087%;抗-TP阳性率0.74%;抗-HCV阳性率1.27%;4898例ALT〉40U/L,阳性率25%。17例抗-HIV阳性病例中HIV重叠感染HBV7例(41.18%);HIV重叠感染HCV3例(17.65%);HIV同时感染HCVHBV三重感染2例(11.76%)。结论:①手术前输血前进行相关感染疾病标记物检测对防范手术输血风险是十分必要。②要加大经费技术投入,最大限度选用灵敏度高、重复性好试剂仪器,尽可能采用能缩短"窗口期"试剂,进一步提高检出率,才能有效地减少输血手术医疗风险纠纷发生。

  • 标签: 手术前 输血前 乙肝标记物 抗-HCV 抗-HIV 抗-TP
  • 简介:目的:评价同一种国产试剂在不同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核酸扩增技术(NAT)检测应用效果。方法:将97034人份ALT及酶免双试剂检测阴性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分为A、B两组进行HBV、HCV、HIV三项联合核酸定性检测,试验均采用上海浩源生物试剂进行8人份混样核酸检测。A组:采用全自动加样仪、核酸提取仪和实时荧光PCR仪检测系统。B组:利用CHITAS及实时荧光PCR仪检测系统。分析比较两组操作、运行时间及阳性检出率。结果:A,B两组从操作上比较,A组手工操作步骤多于B组,B组自动化程度高于A组。当天混样/单样测试数不大于48,则B组快于A组。大于48且不大于96,则两者运行时间基本一致。两组NA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030%,0.0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采用同一种国产检测试剂,分别在不同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检测,试验结果相关良好,两者在使用性能、检测结果方面均较稳定;国产检测试剂质量检测系统自动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部分进口产品相比仍有些许差距,我们期待其可以进一步加强,以更好地提高检测效率。

  • 标签: 核酸扩增技术 血液筛查 国产试剂 检测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采供血机构血液制品综合医院输血常规检测病人同时进行病毒核酸筛查必要可行。方法:采集湖北省中山医院输血科2010-05-2011-05武汉市血液中心来源血液制品3527份,以及2012-01-2012-07输血常规检测标本中各项血清学筛查均合格2815份血液标本作16人份混合血清样本病毒核酸扩增(NAT)检测,凡筛查不合格血样再作单人份检测。结果:HBVDNA阳性标本4例,HCVRNAHIVRNA阳性标本未检出。结论:采用NAT技术同时筛查献血者受血者,可以进一步有效降低输血安全风险,避免因输血传播疾病造成医疗纠纷。

  • 标签: 病毒核酸扩增技术 输血安全 输血前检查
  • 简介:目的:分析不规则抗体在常见血液病中分布特征,探讨对血液病患首输血检测不规则抗体价值。方法:用微柱凝胶方法对3742例血液病患者输血抗体筛查鉴定,分析不规则抗体类型特征。结果:共检测出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98例(2.62%),其中同种抗体53例(54.1%),以抗-E抗体最多;自身抗体45例(45.9%),以IgG型抗体最多。在所有血液病患者中,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居首位。结论:血液病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正常人群,对血液病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有利于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 标签: 输血 血液病 不规则抗体
  • 简介:目的:探讨输血开展A2/A2B亚型Rh弱D血型检测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2009年1-12月献血者中初筛Rh(D)阴性324人次、A型15123人次、AB型6049人次基数,计算A2/A2B亚型Rh弱D血型检出比率;χ2检验比较2008年与2009年A型AB型输血患者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无效输血发生率。结果:本地区Rh(D)阴性中Rh弱D比率11.11%;A2亚型比率2.06%;A2B亚型比率2.13%;2008-2009年A型、AB型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分别由0.098%、0.136%降为0.037%、0.039%;无效输血发生率分别由12.37%、17.35%降为7.67%、8.04%。结论:输血开展A2/A2B亚型检测,为患者提供更相合血液,可以大幅度降低临床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降低临床无效输血发生率,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提高临床输血效果;Rh弱D血型检测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稀有血型患者输血安全,节约宝贵血液资源。

  • 标签: 血型 A2/A2B Rh弱D 输血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6年4月25日颁布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规范中对血液检测隔离与放行做出了明确要求〔1〕。根据规范精神,我中心运用安全输血计算机系统管理软件对实验室检测血液,实行检测结果批放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确保了每一袋血液检测结果真实可靠,进一步保证了用血安全。

  • 标签: 血液安全 批次放行
  • 简介:目的:在血液中心现行单人份核酸检测(ID-NAT)模式下,对核酸检测无效结果进行初步分析探讨。方法:对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70231份血液标本进行核酸单人份检测(包括联合检测鉴别检测)。结果:总测试数78866,无效测试率0.09%。2台仪器无效测试率相近,但不同项目的无效测试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鉴别检测无效测试率显著高于联合检测(P〈0.01)。在无效结果原因分布中,联合检测较平均,鉴别检测分布不均,其中样品原因其他硬件原因出现频率,鉴别检测均高于联合检测。结论:核酸检测人员只有通过重视样品检测质量控制仪器日常维护保养,才能减少无效结果出现,避免浪费。

  • 标签: 核酸检测 无效测试 联合检测 鉴别检测 错误信息
  • 简介:目的:确保血液检测试剂盒在运输、储存及使用过程中质量,使检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方法:2011年所购进部分试剂批号变更时对外观、精密、板底模式等项目进行质量抽检。结果:夏季室外温度较高,经物流运输时间过长,包装箱内冰块融化冷链失控导致2011年6月16日所购进A厂抗-HCV试剂盒(批号2)2011年6月7日所购进B厂抗-TP试剂盒(批号3)精密CV值均超出国家规定(CV≤15%)。同时抗~HCV试剂盒(批号2)板底不均一。均作退货处理。结论:我们在选择ELISA检验试剂时,不可以忽视使用质量抽检,要对每一批购进试剂进行抽样检查,建立科学接收标准,并及时厂家进行沟通,以促进试剂质量改进提高。

  • 标签: 检验试剂 质量抽检 冷链 精密度
  • 简介:输注各种血液成分是临床上治疗抢救患者常用治疗措施之一,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输血相关传染病发生。随着《献血法》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我国卫生行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采供血机构监督管理,

  • 标签: 献血员 受血者 血液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输血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肿瘤患者输血前后评估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按输血效果以及输血量输血次数进行分组,比较输血前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3例经输血治疗肿瘤患者输血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增加,输注红细胞2U以上或多次输血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显著增加(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监测可作为肿瘤患者科学、合理输血循证依据,并以此制定个性化输血策略。

  • 标签: 输血 D-二聚体 肿瘤 循证 输血策略
  • 简介:如今大型医院工作越来越多地采用计算机控制,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为干预越来越少,因此在管理模式上计算机管理替代人工管理也就成了必然趋势。随着医院规模不断扩大,住院或门诊患者输注血液总量次数也是与日俱增。

  • 标签: 输血科 输血信息管理系统 计算机网络 信息化管理 安全用血
  • 简介:目的:探讨发热儿童C-反应蛋白(CRP)、WBC计数、WBC分类及形态观察检测结果及临床分析。方法:采用POCT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测定CRP,BC5500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WBC计数。抗凝血制片,染色,油镜下检查WBC分类及观察白细胞形态。结果:4777例发热儿童外周血形态发现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溶血性贫血。确诊病原学感染3959例:细菌感染2170例,CRP,核左移,中毒颗粒,WBC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感染1500例,L%、异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289例,CRP、WBC、核左移高于病毒组,低于细菌组。结论:CRP、WBC计数、WBC手工分类及形态学观察有助于儿童发热病因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了解机体抵抗力预后观察。

  • 标签: 发热儿童 CRP WBC计数 WBC分类 核左移 异淋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2011-2015年南宁市互助献血与自愿无偿献血者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测结果之间差异,采供血机构制定有效措施提供统计学支持。方法:对南宁市2011-2015年无偿献血者588194人次(自愿无偿献血者375023人次,互助献血者213171人次)血液标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5年互助献血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P〈0.05);尽管互助献者HBsAg(P〈0.05)抗-TP(P〈0.01)阳性率呈下降趋势,但互助总阳性率(1.90%)显著高于自愿无偿献血总阳性率(1.11%)(P〈0.01),OR=1.709,95%CI=1.640-1.780。结论:过高互助献血比率,其潜在输血风险高于来源自愿无偿献血,采供血机构应该依法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加强互助献血管理,严格控制互助献血启动条件、标准范围,不断降低互助献血率。

  • 标签: 互助献血 输血安全 输血相关传染病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异型淋巴细胞(异淋)EBV(Epstein-Barrvirus)抗体联合检测对传染单核增多症(IM)诊断意义。方法:对确诊80例IM患儿hsCRP、异淋EBV抗体检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80例IM患儿hsCRP1~3d正常,7d后并发细菌感染轻度增高,经抗菌治疗14dhsCRP正常。异淋发热1~3d偶见异淋,3d后异淋出现并逐渐增高,7d后异淋达10%以上,以不规则形为主,经更昔烙韦对症治疗第14天异淋占2%~9%。EBV抗体EBV-VCA-IgM1~3d阳性率61%,7d阳性率90%,14d阳性率15%,出现较早。EBV-VCA—IgG在1~3d阳性率30%,7d阳性率59%,14d阳性率86%,出现较晚。结论:IM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可伴发多脏器损伤诊断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非常高。hsCRP、异淋EBV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IM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患者痛苦。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超敏C-反应蛋白 异型淋巴细胞 EBV抗体
  • 简介:目的:探讨乙肝S1抗原(pre-S1)在几种常见乙肝模式患者鉴别诊断中临床价值。方法:对353例乙肝两对半不同模式患者血清及50例全阴对照组血清,同步进行pre-S1及HBV-DNA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HBc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85.7%,HBV-DNA检出率87.8%;在HBsAg(+)、HBcAb(+)、HBe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53.9%,HBV-DNA检出率49.4%;在HBsAg(+)、HBeAg(+)模式组,pre—S1检出率78.3%,HBV—DNA检出率80.0%;在HBsAg(+)、HBcAb(+)模式组,pro-S1检出率28.6%,HBV—DNA检出率24.5%;在HBsAg(+)、HBeAg(+)、HBe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16.7%,HBV—DNA检出率0.0%;在其他模式组,pre-S1HBV-DNA检出率均为0.0%。结论:乙肝S1抗原可作为HBV在体内复制可靠标志。

  • 标签: 乙肝病毒 前S1抗原 HBV-DNA
  • 简介:目的:探讨3种碳青霉烯酶检测方法——改良hodge试验、CarbaNP试验、碳青霉烯类失活法(mCIM)筛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差异。方法:对23例待测菌株分别用3种方法进行检测并记录,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改良hodge试验17株阳性,阳性率73.9%;CarbaNP试验19株阳性,阳性率82.7%;mCIM试验20株阳性,阳性率87.0%。结论:改良hodge试验步骤简单易行,结果稳定,阳性率高,但用时较长,可用于试验结果再次验证,也可用于大量临床住院标本。CarbaNP试验前期准备及步骤复杂,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但它最短30min内出现结果,颜色对比显著,可用于实验初期快速检验。mCIM试验操作简单,符合率特异性高,结果易于观察,可用于常规实验室碳青霉烯类检测

  • 标签: 改良HODGE试验 CARBA NP试验 mCIM试验 碳青霉烯酶
  • 简介:目的:研究捐献单采血小板血液初筛过程中,最佳血小板检测时间。方法:运用瑞典进口CA620血细胞分析仪,分别于采集后1min、5min、10min及30min检测40例静脉血标本血小板(PLT)血小板体积(MPV)。结果:在标本采集后1min、5min、10min及30min进行检测,PLT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MPV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最佳血小板检测时间10min。既可以满足血小板检测准确,又能缩短献血者等候时间,提高献血者献血体验。

  • 标签: 成分血 单采血小板 献血 血小板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