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患者自体血液回收中输注不同晶体溶液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106例失血性休克急诊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将106例患者分为醋酸组和乳酸组,奇数入醋酸组,偶数入乳酸组,每组53例,在自体血液回收时醋酸组应用醋酸林格氏液,对照组应用乳酸林格氏液。监测所有患者术前、自体血回输后2、24h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CFT),以及静脉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浓度(HGB)。观察2组患者术前失血量、术后回收血量及术中输血反应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h血乳酸水平、血小板计数(PLT)及肝功能(GTP)情况。结果:①106例急诊手术患者术中自体血均经血液回收回收,回输后MAP比术前明显增高,HR比术前明显降低,CFT比术前明显缩短,而RBC、HGB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②2组患者术前失血量、术后回收血量及术中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血乳酸水平、PLT及G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醋酸组血乳酸水平、GPT术后24h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乳酸组术后24h比术前明显升高(P〈0.01);醋酸组术后24h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1),与乳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血回收中应用醋酸林格氏液可改善血液质量,防止血乳酸水平明显升高,同时对血小板和GTP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失血性休克 自体血液回收 醋酸林格氏液 乳酸林格氏液
  • 简介: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在肝硬化肝移植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方法:针对实施手术的35例肝硬化患者,采用FCR-3000F型全自动自体血液回收系统,将肝移植术中出血回收,经抗凝、过滤、离心、清洗后,将得到的红细胞悬液立即回输给患者;统计术中自体及异体的输血量,输血前后电解质、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35例肝硬化患者中3例(8.6%)未输注异体血,术中红细胞悬液平均输入量(9800±5400)ml,其中自体输血量(5850±5000)ml(56.16%);输血后APTT、PT、TT及FB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回输自体血过程中均未出现发热、脂肪栓塞及全身感染症状。结论:临床上在肝硬化肝移植术中使用回收式自体血液技术能够避免或减少输注异体血,对于保证手术用血量和患者安全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手段。

  • 标签: 自体输血 血液回收 输血安全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等容稀释(ANH)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在前置胎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NH联合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68例前置胎盘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为随机抽取无自体输血的前置胎盘手术患者54例。记录手术前后RBC、Hb、HCT、WBC、PLT、PT、APTT等指标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术中出血量、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等。对2组术后康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1)2组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预存血量(565±198)ml、术中回收血量(612±137)ml,库血输注例数和库血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2组术后24hRBC、Hb、HCT、WBC、PLT、PT、APTT等血液指标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术后24h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4)观察组术后肠道排气时间、切口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H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应用于前置胎盘手术,具有较好的血液保护效果和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急性等容稀释 自体血回输 前置胎盘 手术
  • 简介:目的:建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试剂评价参考系统,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的献血员抗-HCV检测策略。方法:使用Chiron的RIBAHCV3.0试剂确认献血员中筛查出抗-HCV阳性和阴性的血清标本,建立抗-HCV参比血清,评价8种国内外抗-HCVEIA试剂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等指标。结果:构建了抗-HCV诊断试剂评价质控体系,分别包括24份抗-HCV阳性标本、24份抗-HCV阴性标本及8份用于灵敏度评价的系列稀释标本;8种抗-HCVEIA试剂对参比血清的检测结果Kappa值分别为0.67、0.71、0.75、0.75、0.88、0.79、0.58。结论:自制抗-HCV试剂评价体系更适合各地的试剂评价工作,在制定筛查策略时,双抗原夹心法试剂优于间接法试剂。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免疫印迹 诊断试剂
  • 简介:2006年随着新的《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颁布及实施,我站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主框架,将两个规范的要素和条款整合融汇到体系内,完善血站ISO9000质量体系文件;并建立以常态核查、内

  • 标签: 血站 质量管理体系 常态核查
  • 简介:全面质量控制的宗旨是对所采集的血液从成分制备到血液检测以及血液成分储存全过程,从原辅材料、试剂、仪器设备到产品全方位,进行监督和检查的一项常规性的工作。质量控制的结果不仅反应了各项操作规程是否得到遵守以及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标准,

  • 标签: 血液质量 统计 分析 质量 改进
  • 简介:血液成分制备是采供血活动和服务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制备过程出现问题,不仅会造成血液浪费,也会直接影响血液成分质量,从而引发临床输血安全事件。因此,血液成分制备流程中的风险控制和预防至关重要。为了加强成分制备过程管理,我们对本单位成分制备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和存在的隐患进行了综合分析。

  • 标签: 成分制备 采供血机构 防控机制
  • 简介:输血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在拯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可能会给受血者带来不良反应,有些是终生的甚至是致命的。充分认识输血治疗的危险因素,规范输血科建设与管理,是临床用血安全的重要保证。

  • 标签: 输血科建设 临床输血 安全
  • 简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建设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各血液中心(血站)以及各科室都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但大部分是局域网络,彼此之间独立和封闭,无法对数据进行有机整合,无法进行沟通和协作,血液成分具体数据成为一个信息孤岛。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血液成分制备管理水平,

  • 标签: 成分血 制备 临床输血 数据化管理
  • 简介:鉴于RhD阴性稀有血型人群的稀少和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以及稀有血型血液供需紧张平衡的矛盾和稀有血型献血者的严重流失的状况,如何建立固定的稀有血型献血者队伍并进行科学管理,对于保障临床RhD阴性输血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总结几年来血站稀有血型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经验.着重提出通过数据库及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稀有血型队伍建设与管理,来提升稀有血型队伍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满足临床输注需求。

  • 标签: 稀有血型 献血者 信息化 管理
  • 简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检验系《临床输血检验》课程2013年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项目,这是该课程继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精品课程、2009年获湖北省精品课程、2010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后的又一国家级课程建设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旨在促进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 标签: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医学检验 教学改革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