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2011-2015年南宁市互助献血与自愿无偿献血者输血相关传染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为采供血机构制定有效措施提供统计学支持。方法:对南宁市2011-2015年无偿献血者588194人次(自愿无偿献血者375023人次,互助献血者213171人次)的血液标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5年互助献血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P〈0.05);尽管互助献者HBsAg(P〈0.05)和抗-TP(P〈0.01)的阳性率呈下降的趋势,但互助总的阳性率(1.90%)显著高于自愿无偿献血总阳性率(1.11%)(P〈0.01),OR=1.709,95%CI=1.640-1.780。结论:过高的互助献血比率,其潜在的输血风险性高于来源自愿无偿献血,采供血机构应该依法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加强互助献血管理,严格控制互助献血启动的条件、标准和范围,不断降低互助献血率。

  • 标签: 互助献血 输血安全 输血相关传染病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输血前传染感染状况,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并探讨有关检查项目设置的必要性。方法:对4600例拟输血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4项常见传染指标。结果:在4600例患者中,HBsAg阳性348例(7.57%)、抗-HCV阳性116例(2.52%)、抗-HIV阳性(经省CDC确诊)1例(O.0002%)、TP阳性77例(1.67%)。检测阳性总数为542例,总阳性率为11.78%。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检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 标签: 输血 输血前检查 经血传播性疾病 医疗纠纷
  • 简介:目的:探讨儿科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特征,为儿科医师预防与治疗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系统查阅我院儿科医院感染患儿的病历并统计有关资料;微生物室实验操作遵循卫生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规范进行,无菌方式采集感染性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KB法检测,实验全程在室内质量控制的前提下进行。结果:共培养获得病原菌205株,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检测表明: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高达60%以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对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3代头孢类药物的耐药性均接近或高于40%;而且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率达38.8%,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细菌检出率达40.5%,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达12.0%、15.4%。结论:基层医院儿科医院感染现状值得高度关注,其病原菌种类繁多,耐药性严重,医院应提高防范意识,制定干预对策,力图降低医院感染现患率,控制儿科细菌耐药性快速增长的危险局面。

  • 标签: 儿科 医院感染 病原菌 抗药性
  • 简介:目的:了解尿路感染病原菌的构成比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病原菌培养和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进行。结果:207株尿路感染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属分离率分别居第1、2位,占25.6%、14.5%;所有病原菌对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但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生素100%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100%敏感。结论:尿路感染病原菌的耐药率不断上升,应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细菌耐药性增长的不良趋势。

  • 标签: 尿路感染 病原菌 构成比 耐药性
  • 简介:目的:分析济南市2007—2011年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染性检测指标检测情况。方法:按国家规定要求对无偿献血者血行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指标检测,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5项指标总体不合格率为4.06%,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不合格率分别为2.12‰、0.54%、0.65%、0.21%、0.45%。ALT阳性是构成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最主要因素,抗HIV阳性率及确认率逐年增加。结论:应加强献血前咨询和高危献血者的屏蔽,规范献血前筛查,提高检测的灵敏性和准确性。

  • 标签: 无偿献血 血液检测 血液安全
  • 简介:输血治疗是现代临床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可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在实施输血治疗同时,可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寒颤、发热,斑疹,呼吸困难等。为了解非传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特点,有效防范和减少其发生,笔者对我市2011-2015年临床输血过程中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

  • 标签: 输血品种 输血次数 非传染性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异型淋巴细胞(异淋)和EBV(Epstein-Barrvirus)抗体联合检测对传染性单核增多症(IM)诊断的意义。方法:对确诊80例IM患儿hsCRP、异淋和EBV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IM患儿hsCRP1~3d正常,7d后并发细菌感染轻度增高,经抗菌治疗14dhsCRP正常。异淋发热1~3d偶见异淋,3d后异淋出现并逐渐增高,7d后异淋达10%以上,以不规则形为主,经更昔烙韦对症治疗第14天异淋占2%~9%。EBV抗体EBV-VCA-IgM1~3d阳性率为61%,7d阳性率为90%,14d阳性率为15%,出现较早。EBV-VCA—IgG在1~3d阳性率为30%,7d阳性率为59%,14d阳性率为86%,出现较晚。结论:IM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可伴发多脏器损伤诊断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非常高。hsCRP、异淋和EBV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IM的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患者痛苦。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超敏C-反应蛋白 异型淋巴细胞 EBV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