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放射平片诊断方式在脊柱骨折诊断方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CT检查,观察组患者予以放射平片检查,以所有患者术后诊断结果为参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结果和诊断花费。结果经比较可知,两组研究对象在椎管狭窄、骨折片移位、椎管容积改变和骨折片突入椎管等方面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脊柱曲度改变方面的诊断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种诊断方式在中度和重度骨折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放射平片诊断在轻度骨折评分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研究对象的诊断花费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放射平片对脊柱骨折患者进行诊断,其诊断符合率较高,能够准确的对脊柱骨折患者进行诊断,并且价格便宜,能够降低患者的经济压力,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放射平片 脊柱骨折 诊断 CT
  • 简介:目的:探讨双心医学模式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护理)和双心医学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双心医学模式的心理干预),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Zung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DS/SA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常规治疗组与双心医学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93.00%比98.00%,P=0.07);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双心医学组住院时间[(7.85±1.31)d比(6.23±1.27)d]、住院费用[(10441.53±3042.75)元比(6336.23±1400.36)元]均明显减少(P均=0.001);两组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双心医学模式组治疗后SAS[(55.79±7.13)分比(52.15±6.88)分]、SDS[(55.76±6.83)分比(53.70±6.00)分]评分降低更显著(P〈0.05或〈0.01)。结论:双心医学模式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可显著改善不良情绪,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

  • 标签: 冠心病 护理 焦虑 抑郁
  • 简介:临床研究中常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点重复测量某一指标,对于重复测量数据,合理的进行时间点和数据采集的管理能够提高此类研究的效率。基于网络的电子数据采集系统REDCap在实现此类数据的录入时可进行特定的设置以提高数据录入的准确性,本研究主要介绍REDCap实现重复测量数据录入的操作方法。

  • 标签: REDCap 数据管理 重复测量 纵向研究
  • 简介:目的探究心脏磁共振T1Mapping成像与细胞外容积(ECV)在评估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肌纤维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3月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放射科检查的63例DCM患者作为DCM,另选取5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T1Mapping成像与延迟钆增强扫描,比较两组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DI)、每搏输出量、心率变化.根据DCM组患者是否出现延迟强化(LGE)分为LGE组与非LGE组,分别比较DCM组和对照组、LGE组和非LGE组的增强前T1值、增强后5min、15min、30min的T1值、细胞外容积(ECV)值.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增强前TI、ΔTI、ECV区分DCM组与对照组的曲线下面积(AUC)并比较TI、ΔTI、ECV的诊断效能.结果DCM组左心室质量指数、LVEDV、LVEDI均高于对照组,LVEF、每博输出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增强前T1、增强后5min、15min、30minT1值、ECV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中LGE组43例,非LGE组19例,LGE组增强前T1、增强后5minT、15min、30minT1、ECV均高于非L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区分DCM组和对照组,ECV的AUC值高于ΔTI和增强前T1.增强前TI、ΔTI、ECV区分两组的敏感度、准确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V敏感度、准确率高于增强前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TI和ECV敏感度、准确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磁共振T1Mapping和ECV技术在评估均DCM心肌纤维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心脏磁共振 T1Mapping 细胞外容积 扩张型心肌病 心肌纤维化
  • 简介:目的探究分析细致护理在提升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妇产前分娩自我效能中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本院就诊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妇100例临床资料,其中进行常规护理和细致护理的患者各50例,分别作为本次探究的对照组和观察组。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结果预期、效能预期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两项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结论通过进行细致护理能够有效提高产前分娩自我效能,有利于保障母婴安全。

  • 标签: 细致护理 妊娠高血压 分娩自我效能
  • 简介:目的探析高血压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76例高血压病患,采用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搭配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依从率及住院期间安全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病患治疗依从率(进食、就寝、服药、检查)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安全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健康教育应用于高血压护理中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减少安全事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高血压 护理 健康教育 安全事件
  • 简介:血管斑块(尤其是颈动脉斑块)的性质(稳定/易损)决定了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高低,这一观点已成为广泛性共识。仅以管腔狭窄率判断患者病情的凶险程度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漏诊(高危误判为低危)和误诊(低危误判为高危)率较高。直接分析斑块的成分、评估斑块的易损性可使临床医师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临床上可针对血管斑块(尤其是颈动脉血管斑块)进行诊断的影像学方法很多,如血管超声、CTA、MRA等,各有优势及不足,临床应用目的亦不同。

  • 标签: 临床应用 易损斑块 诊断技术 征文活动 颈动脉斑块 血管斑块
  • 简介:目的探讨信息流程管理系统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救治中的构建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11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卒中绿色通道救治,并且纳入信息流程管理系统的597例疑似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AIS救治流程中各环节运行现状以及运行效率。对卒中护士和接诊医师制定绩效考核指标,计算卒中护士判定卒中的准确率及漏诊率;以医师到达预检台-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和签署知情同意书-静脉团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时间评价卒中护士救治操作能力,达标时间〈10rain;以呼叫接诊医师-医师到达预检台和建立静脉通道-转运至CT室时间评价接诊医师应急处理能力,达标时间〈5min,计算达标率。结果597例预检判定为疑似卒中患者中,医师判定为卒中549例,建立静脉通道430例,转运至CT室443例,完成头部cT平扫441例,静脉溶栓52例。流程中患者到院-医师到达预检台、医师到达预检台-建立静脉通道、建立静脉通道-转运至cT室、转运至cT室.完成cT平扫、完成cT平扫-团注rt—PA时间、患者到院-完成cT平扫及患者到院-团注rt—PA的中位数时间分别为3(1,5)、8(3,16)、3(2,5)、3(2,9)、9(3,22)、20(10,30)、27(19,55)min。卒中护士判定卒中的准确率、漏诊率分别为92.0%(549/597)、8.4%(50/597);医师到达预检台.建立静脉通道、签署知情同意书-团注rt—PA时间达标率分别为82.1%(353/430)、80.8%(42/52)。呼叫接诊医师-医师到达预检台、建立静脉通道.转运至CT室时间达标率分别为94.5%(564/597)、91.4%(405/443)。结论以“时间管理”为核心的流程管理系统可以帮助分析AIS救治流程中各种环节和各种人员的效率,不断优化流程。

  • 标签: 卒中 信息化 流程
  • 简介:多种心血管疾病都可能导致心力衰竭(HF),但传统指标主观介入过多,不能客观地反映其严重程度。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半衰期较脑钠肽(BNP)更长,有利于HF的检测。本文就NT—proBNP在HF中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力衰竭 利钠肽 心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后的血小板变化规律及预后.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的心脏手术患者在围术期应用IABP超过3天者共17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应用IABP前的最后一次血小板计数、应用IABP后每日血小板计数,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分析血小板减少与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所有入组患者中共有104例(59.1%)应用IABP后出现血小板减少,其中Ⅰ度减少22例、Ⅱ度减少51例、Ⅲ度减少23例、Ⅳ度减少8例.全组共有17例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无1例出现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中149例存活并顺利康复出院,27例死亡或自动出院.存活患者中141例患者在出院时血小板计数即恢复正常值,其余8例患者仍为Ⅰ~Ⅱ度血小板减少.结论血小板减少是应用IABP的并发症之一;但只要加强监护、及时处理,即使出现Ⅲ度、Ⅳ度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同时,血小板减少并不引起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也可能并非IABP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心脏手术 预后
  • 简介:心血管疾病的零级和一级预防是关键,“只治不防,只会越治越忙”。如何让老百姓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了解正确的医疗保健知识,做好大众的健康管理,除了要依靠院内个性的治疗和宣教以外,我们的临床医生还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好科普写作工作,使其成为临床医学工作的“助手”和有效补充。

  • 标签: 医学工作 科普工作 常态 一级预防 临床医生 心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研究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均采用低剂量扫描技术,将体重指数正常的120例患者按照参数不同分为A组(120kV、362mAs)、B组(100kV、362mAs)、C组(80kV、362mAs)。对比三组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结果三组的图像质量、信号噪声比、对比噪声比相互比较差异较小(P〉0.05);三组间对比图像噪声、平均CT值、辐射剂量差距明显(P〈0.05)。结论低剂量扫描技术应用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可获取到较好的图像质量,而80kV、100kV能够使辐射剂量降低。

  • 标签: 双源CT 低剂量扫描技术 冠状动脉成像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势在必行,它归根结底是对病人的服务,目前护理质量管理缺乏系统理念、护理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高、奖惩制度缺乏激励作用、护理人员短缺现象严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应该从引入现代管理思想理念到护理质量管理、积极引导,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改革护理制度,建立合理分工模式、建立和有效奖惩制度,发挥引导作用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护理质量 护理人员 建立
  • 简介:本文报道了高血压病患者一过性U波倒置正常的4个病例,其中一例与间歇性左束支阻滞有关;其他3例都与室性早搏有关,分别出现于插入性室性早搏之后、室性早搏的长代偿间期之后,还有一例就是室性早搏的U波。高血压病患者出现一过性U波倒置正常,认为可能与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有关,但其确切的机制及临床意义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 标签: 高血压病 心电图 U波倒置 室性早搏 间歇性左束支阻滞
  • 简介: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情况和MRI扫描的安全性。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植入MRI兼容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记录植入术后MRI扫描情况及起搏器各项参数变化。结果共447例患者植入MRI兼容起搏器,植入前56例次患者曾行过MRI检查;植入后9例次行1.5TMRI扫描,1例次行3.0TMRI扫描。扫描部位包括:头部8例次、肝胆1例次、脊柱1例次。扫描前后起搏器各项参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MRI成像清晰。随访至MRI检查后6个月,未发现起搏器工作异常及电量异常耗损。结论MRI兼容起搏器植入呈上升趋势,在规范的操作流程下,患者能安全有效地进行MRI扫描。

  • 标签: 磁共振成像兼容起搏器 磁共振成像 随访
  • 简介:美国《免疫学杂志》近期刊登一项新研究称,每天喝点苏打水有助于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美国奥古斯塔大学研究员保罗·奥康纳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完成的大鼠和人体实验结果发现,大鼠或健康人饮用苏打水不仅可以促使胃部产生更多胃酸,以便较好地消化一餐所吃的食物,同时可使脾脏(免疫系统的一部分)的免疫反应更温和。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苏打水 缓解 自身免疫性疾病 实验结果 免疫反应
  • 简介:目的总结心肌梗塞患者护理工作中开展早期康复护理的具体方法以及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资料100例开展对比分析,根据护理方案的差异将所选患者进行分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早期康复护理,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研究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措施之后,其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产生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中针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其护理工作中开展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应该在临床中给予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早期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究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在高血压稳定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高血压稳定患者118例,按照管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68)。对照组给予一般管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给予团队慢性病综合管理模式;随访干预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血压控制情况,1年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血压控制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为8.8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00%,组间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模式不仅能有效控制高血压稳定期患者血压水平,还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值得社区卫生医院和服务中心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病管理 稳定期高血压管理 效果分析
  • 简介:在临床中,心律失常主要包括缓慢心律失常与快速心律失常两种类型,而且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也存在差异。针对缓慢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始终没有研制出长期有效的口服药,所以目前起搏器是其治疗的唯一方式。而导管消融的治疗方式可以被应用在快速心率失常临床治疗中。因治疗效果理想,这种治疗方式也逐渐成为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心房扑动的最佳治疗措施。但在其他快速心率失常治疗中,尤其是心房颤动与过早搏动,有限选择药物治疗的方式。基于此,文章将心律失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希望治疗南所帮助。

  • 标签: 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 临床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SWI)是一种以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作为序列基础而改进扫描的对比增强成像技术,具有三维、高空间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特点,可对颅内微静脉系统尤其是深部髓质静脉显像,表现为垂直于侧脑室的小静脉影像。SWI在神经系统,尤其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评估非常有价值^[1]。2008年,Tong等^[2]首次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儿SWI序列上,发现患侧侧脑室旁大量扩张、增粗并垂直于侧脑室的静脉影,被命名为深髓静脉征(deepmedullaryveinssign,DMVs)。近期相关研究表明,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DMVs可见度增加能用于预测颈内动脉以及颅内大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缺血半暗带的评估、患者转归及预后预测、临床治疗指导等方面,其临床价值进一步被拓宽。同时,DMVs也见于多发性硬化的相关研究,笔者就SWI上显著DMVs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 标签: 磁敏感加权成像 深部髓质静脉 缺血性卒中 缺血半暗带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