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患者男,26岁,主因头痛2周,四肢乏力1周以"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于2014年9月12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患者入院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后枕部疼痛,呈持续性,休息后稍能减轻,影响睡眠,但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成双,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止疼、改善睡眠药物等治疗后,上述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 标签: 颅内静脉窦 颈内静脉 血栓形成 超声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新进路-颈动脉三角高位进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婴儿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技术特点。方法:随机选择拟行心脏外科手术1个月~1岁婴儿100例,选择右侧颈动脉三角高位进路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采用Seldinger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总穿刺成功率97.00%,一次试穿成功率86.00%,进针深度为(O.98±0.30)cm,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率100%。颈胸部X线片示:导管尖端位于右房V162例,位于上腔静脉下段38例。无气胸、误穿动脉、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颈动脉三角高位进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应用于婴儿心脏外利于术.具有标志清楚、定位明确、穿刺置管成功率和一次试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特点。

  • 标签: 静脉 穿刺术 婴儿
  • 简介:患者男,17岁,因车祸致右侧肢体偏瘫伴双眼球突出1个半月入院.患者外伤后因神志不清送当地医院急诊,诊断为"脑挫裂伤".住院治疗20d后右侧眼球开始肿胀突出,2d后左侧眼球也逐渐肿胀突出,患者自诉左侧脑部嗡嗡作响.2004年11月由当地医院转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神经外科.

  • 标签: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颈内动脉闭塞 病例报告 栓塞治疗 弹簧圈
  • 简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应用于临床治疗颈动脉狭窄已有10余年。Wholey等统计了涉及欧、美、亚洲53个医疗中心的资料,显示11243例患者接受了12392枚支架治疗,但颈内动脉狭窄长度超过40mm且伴有夹层的患者并不多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共收治此类患者3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颈内动脉狭窄 动脉夹层 临床治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颈动脉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早期代偿途径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88例,按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将其分为低度开放组(26例)和高度开放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家族史、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脑梗死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影响因素。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行门诊随访,比较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结果(1)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比例高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0.8%(21/26)比58.1%(36/62),57.7%(15/26)比14.5%(9/62),96.2%(25/26)比53.2%(33/62);均P<0.05];男性、年龄≥60岁及脑梗死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比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NIHSS评分、梗死灶体积均高于高度开放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比例低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5)分比(10±3)分,89(46,145)mm^3比35(12,70)mm^3,42.3%(11/26)比66.1%(41/62);均P<0.05]。发病至CTA时间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以侧支循环高度开放为因变量,经变量筛选,将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是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危险因素(OR=1.361,95%CI1.277~2.475,P=0.032),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是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保护因素(OR=0.614,95%CI0.513~0.724,P=0.027),高血压病与侧支循环开放程度无关(P>0.05)。(4)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ADL量表评分低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15)分比(67±18)分,t=3.746,P<0.01]。结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不利�

  • 标签: 侧支循环 颈内动脉 颈动脉狭窄 大脑梗塞 预后
  • 简介:患者女,55岁,因发现左颈部搏动性包块伴有转颈时疼痛感3d,于2015年6月29日收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余,口服硝苯地平控制血压效果满意。体格检查意识清楚,颈无抵抗,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左侧颌下可扪及一搏动性包块,搏动与心律同步,大小约3.0cm×3.0cm,边界清楚,质韧,无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破溃,

  • 标签: 颈内动脉颅外段巨大动脉瘤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降纤酶颈内动脉注射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患者中发病6~72h的50例患者采用颈内动脉注射5U降纤酶为治疗组,另30例作普通治疗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FDI)及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Fg)、凝血酶元(PT)、凝血酶时间(TT)变化.结果:治疗后14d治疗组NFDI为11.68±1.07,明显低于治疗前的26.82±5.33(P<0.01),亦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72±5.38(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为80.04%和60.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和26.67%(P<0.05,<0.01).治疗组治疗后Fg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降纤酶颈内动脉注射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良好.

  • 标签: 糖尿病 脑梗塞 降纤酶 颈内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在治疗复杂颈内动脉瘤中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8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颅内-外吻合术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高流量吻合术3例,中流量吻合术6例,低流量吻合术7例。观察术后并发症及以DSA随访患者的情况;分析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效果的情况。结果16例患者中,施行高流量吻合术3例,1例术后出现偏瘫和大隐静脉内血栓形成,立即行取栓术,1个月后偏瘫完全恢复;1例术后过度灌注,去骨瓣减压后症状缓解。中流量吻合术6例,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梗死、失语、偏瘫,经扩容及康复理疗后好转。低流量吻合术7例,4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也经扩容及康复理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术后1~2周复查DSA,均显示载瘤动脉闭塞完全。所吻合的血管除一例单支闭塞外,其余血流均畅通,吻合口远端血管充盈良好,动脉瘤不再充盈显影。16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5年,随访期间均未见动脉瘤复发和破裂出血。结论颅内-外动脉吻合术是治疗复杂颈内外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手段。选择适合的手术术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及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处理,就可以避免出现新发生的神经系统损伤症状。

  • 标签: 动脉瘤 颈内动脉 手术后并发症 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单侧颈内动脉(ICA)和大脑中动脉(MCA)重度狭窄与闭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单侧ICA或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ICA18例,MCA14例)行1H-MRS检查,测量患侧和对侧大脑半球半卵圆中心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和肌酸(Cr)的波峰下面积,比较患侧和对侧各代谢物峰下面积比值NAA/Cho、NAA/Cr和Cho/Cr的差异,并观察有无乳酸(Lac)峰出现.结果1H-MRS显示患侧半卵圆中心的NAA/Cho、NAA/Cr低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ho/Cr高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5例患者于患侧检测到Lac峰.结论^1H-MRS能够早期发现ICA或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缺血脑组织的代谢异常,从代谢产物角度评价脑缺血程度,对于早期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波谱学 磁共振成像 颈内动脉 梗塞 大脑中动脉
  • 简介:摘要综述了可达龙是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及毒性低等优点,临床用于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但因其刺激性大,即使无药液外渗也可引起注射部位静脉炎的发生,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现将可达龙致静脉炎的诱因、及采取的护理干预手段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可达龙 静脉炎 护理
  • 简介:患儿男,8岁。2006年12月30日因“发作性头痛、言语不利、记忆力减退1个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门诊。患儿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前额部疼痛,每次持续约10min即自行缓解,反复发作10余次,同时伴记忆力减退,不能说出熟人名字和做简单的算术题。患儿发病前4d有低热,体温为37—37.5℃。于当地儿童医院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及血尿常规检查,均无异常。头部MRA诊断为动脉炎。静脉滴注“头孢噻肟钠、阿昔洛韦、甘露醇、生脉、地塞米松”治疗5d。患儿记忆力较前好转,能说出熟人名字,前额部不适较前缓解,但仍不能计算简单算术题。发病第14天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入院时神经系统检查阴性,腰椎穿刺及血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 标签: 综合治疗 计算机断层显像 颈内动脉闭塞 单光子发射 首都医科大学 腰椎穿刺检查
  • 简介:颅内巨大动脉瘤(直径〉2.5cm)因其瘤体较大、瘤颈宽,并常合并钙化、血栓等治疗复杂,开颅夹闭及血管重建术为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死亡率及致残率居高不下,据报道未破裂巨大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死亡率达20%~45%。特别是颅内虹吸段巨大动脉瘤,无论对手术治疗还是栓塞治疗都是一个挑战,手术治疗需要去除骨性障碍,同时对颈内动脉进行重新塑形,难度较大,风险高;采用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又因该部位动脉瘤几乎都是绝对的宽颈,瘤体大,需要使用数目较多的弹簧圈及支架辅助,费用很高,患者及家属难以承受,如何安全有效的治疗颅内虹吸段巨大动脉瘤,又能为患者减少费用,成为神经外科医务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我科应用可脱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此部位巨大动脉瘤3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围绕治疗的全过程,我们从护理角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 标签: 颅内巨大动脉瘤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和北京海淀医院神经外科由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9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或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于手术前后完善MRI、DSA检查,进行改良Aminoff&Logue量表(ALS)评分。结果9例患者中6例为男性,3例为女性,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及运动异常,其中7例伴有排尿和(或)排便障碍,4例患者伴有颅神经功能异常,包括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呃逆、面瘫等;6例接受栓塞治疗,3例接受外科手术,均达到解剖学治愈。术前ALS评分为(6.0±2.7)分,术后3个月为(2.8±1.7)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6,P〈0.05)。结论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类较为少见的脑血管畸形,病变累及范围广泛,临床表现严重,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均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若血管条件允许,应首选介入栓塞治疗。

  • 标签: 动静脉瘘 岩上静脉 硬脑膜动静脉瘘
  • 简介: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颈部动脉夹层(CAD)进行诊断及随访检测,分析比较颈内动脉夹层(ICAD)与椎动脉夹层(VAD)狭窄程度、管腔再通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CDFI诊断并经高分辨率MRI和(或)CT血管成像证实的壁内血肿型CAD患者136例(160支夹层血管),并分为ICAD组(66例,75支)与VAD组(70例,85支),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危险因素、脑缺血症状及CDFI表现等;发病后3、6、12个月随访,对CAD患者进行CDFI复查,并比较两组患者病变血管管腔再通率的差异。结果ICAD组与VAD组患者平均年龄及高血压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病变血管的病变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AD组狭窄程度≥70%或闭塞血管较VAD组明显增多[分别为88.0%(66/75)、48.2%(41/85)]。136例患者中,随访结束时,共随访复查105例126支病变血管,其中ICAD58支,VAD68支。发病后3、6个月随访时,VAD组病变血管管腔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ICAD组[分别为46.6%(27/58)比21.7%(10/46),58.7%(37/63)比37.3%(19/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91、5.201,P值分别为0.009、0.023);发病后12个月随访时,VAD组与ICAD组病变血管完全再通率[60.3%(41/68)比53.4%(31/58)]及不全再通血管中管腔残余狭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599、0.297,均P>0.05)。结论ICAD与VAD在管腔狭窄程度及不同随访时间的管腔再通率等方面具有差异性,CDFI对CAD具有良好的检测及随访复查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颈内动脉夹层 椎动脉夹层 随访 管腔再通
  • 简介:目的探讨经面静脉途径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fistula,AVF)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面静脉途径(导管置入股静脉-面静脉-角静脉-眼上静脉-海绵窦)治疗7例海绵窦区硬脑膜AVF的病例资料,其中5例患者岩下窦闭塞;1例患者岩下窦开放,但其AVF所在的海绵窦和岩下窦之间无交通;1例患者的瘘与岩下窦相通。对该患者先行经岩下窦栓塞海绵窦后部,然后再经面静脉途径栓塞海绵窦前部。其他6例患者只经面静脉途径行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显示,7例患者的角静脉和眼上静脉的走行清晰,其中有1例眼上静脉闭塞的患者,由于导管无法置入闭塞的眼上静脉,导致经静脉途径治疗终止。其余6例患者经面静脉入路用弹簧圈栓塞海绵窦治疗后,4例达到完全栓塞,2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相对其他静脉途径而言,经股静脉-面静脉入路是血管内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AVF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即使该入路对术者手术技能要求较高,但仍然不失为一种安全和有效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 标签: 海绵窦 动静脉瘘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我们早已知道:过度超重是引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子;但过度超重是否会增加静脉血栓栓塞再次发生的风险还不清楚。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的埃盛格博士及其同事.对1107名初次元诱因患静脉血栓栓塞后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当患者的抗凝治疗停止后,就可以纳入该研究中:此研究的目的:评估过度超重与复发的、有症状的,静脉血栓栓塞之间的关系;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复发 体重 奥地利维也纳 危险因子 医科大学
  • 简介:目的探讨经腋静脉途径行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需要心脏起搏治疗患者116例,将患者按照年龄和性别匹配后均分为腋静脉组(n=58)和锁骨下静脉组(n=58),由同一术者完成人工心脏起搏置入操作,记录以下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包括血管穿刺时间、血管穿刺成功率、电极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局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腋静脉途径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的血管穿刺成功率[94.8%vs.96.6%,P〉0.05]、血管穿刺时间[(61±57)svs.(59±32)s,P〉0.05]、电极操作时间[(148±56)svs.(162±87)s,P〉0.05)]、X线曝光时间[(183±120)svs.(205±115)s,P〉0.05]及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电极安全可行,不增加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腋静脉 锁骨下静脉 人工起搏器 成功率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目的:提高对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疾病的认识和探讨孕期血栓病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肺栓塞者,除1例猝死外,3例经χ线、彩超和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扫描诊断,并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后,均获愈.1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经彩超确诊,给抗凝治疗,被阻塞血管均有血流通过,未发生再次栓塞.所有孕产妇未发生大出血现象.结论:孕产妇是血栓病的高危人群,孕妇心脏病、妊高征、贫血、感染、手术产、止血药应用及长期卧床等是孕产妇血栓病的高危因素.

  • 标签: 孕产妇 静脉血栓栓塞 临床分析 高危因素 肝素 华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