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6小时内到达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未进行溶栓治疗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对院内发生的或6小时内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未进行溶栓治疗的原因统计,并对原因进行对策分析。结果17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到达医院就诊,42例接受溶栓治疗,占24.41%。溶栓患者平均到时间(4.00±1.61)小时。发病6小时内就诊的132例脑梗死患者未接受溶栓治疗,其原因有醒后卒中,完成评估后超过时间窗,患方拒绝或犹豫,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年龄不符等。结论加强对醒后卒中的研究,加强公众对脑卒中的了解,优化院内卒中流程,更新我国溶栓指南等有助于提高脑梗死溶栓治疗比例。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 醒后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前急救对电击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救治的意义。方法:选择2002年7月-2014年2月间我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收治的因电击伤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85例,探讨前急救不同因素对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全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经前急救后,心跳、呼吸恢复者21例(24.7%),患者存活并出院者13例(15.3%)。年龄高于60岁的高电压击伤的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有所降低,但与〈60岁组与低电压击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电击后至行心肺复苏急救的时间〈5min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最高,且随着施救时间的延长(〈5min,5-11min,11-16min,〉16min),复苏成功率(58.33%比31.58%比8.00%比0%)、出院存活率(58.33%比15.79%比0%比0%)显著降低(P〈0.05或〈0.01)。结论:及早进行心肺复苏等前急救措施,能够有效改善电击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电击伤 心脏停搏 急救医疗服务 心肺复苏术
  • 简介:目的:观察肥胖者与正常体重者最大耗氧(V@O2max)的差别,并比较肥胖者减肥前、后V@O2max的变化.方法:对50例肥胖者,20例正常体重的健康者采用自行车功率法,给予一定的负荷让受试者进行踏车运动,直至达到195-年龄的脉搏数,同时监测心率和心电图变化;应用A°strand和Ryhming的列线图法间接测定每个受试者的V@O2max.予肥胖者以减肥茶治疗,1个月后再做踏车运动试验测V@O2max.结果:体重正常的健康者V@O2max男、女分别为3.42±1.04、2.96±0.88L/min,肥胖者的V@O2max男、女分别为2.69±0.97L/min、2.06±0.83L/min,低于正常体重者(P<0.05),肥胖者减肥后V@O2max男、女分别为3.18±0.16、2.64±0.7L/min,有较明显升高(P<0.05),但仍低于正常者(P<0.05).结论:肥胖者的心功能储备差、氧利用率低,通过减肥可以提高肥胖者的综合体力.

  • 标签: 肥胖 减肥 减肥茶 最大耗氧量
  • 简介:目的:对冠心病患者和年龄相当的正常健康人进行运动前、后的运动耐连续测定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Bruce方案在Quest型活动平板运动仪上进行次极量或症状限制性平板运动试验.结果:(1)两组在运动的前3分钟内运动耐相差不显著;(2)实验组最大运动耐(7.01±0.11METs)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6±0.14METs),P<0.05;(3)多支冠脉病变者运动耐<6.5METs.结论:随着病情加重,冠心病患者运动耐下降,运动耐低于6.5METs时,可能有多支冠脉病变.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平板运动试验 运动耐量
  • 简介:目的探讨伊贝沙坦洗脱支架预防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效关系.方法把雄性新西兰白兔40只分为4组,裸支架组于腹主动脉植入裸金属支架,低剂量组植入200μg伊贝沙坦洗脱支架,中剂量组植入400μg伊贝沙坦洗脱支架,高剂量组植入600μg伊贝沙坦洗脱支架,均随访56日后取出支架作病理检查,测量血管腔面积、内膜面积、平均内膜厚度、狭窄程度.结果裸支架组血管腔面积小于3个药物支架组(P<0.05),低剂量组小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P<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裸支架组内膜面积、内膜厚度、狭窄程度高于药物支架组(P<0.05);而低剂量组高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P<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伊贝沙坦洗脱支架预防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有效关系.

  • 标签: 白兔 动脉成形术 伊贝沙坦 药物洗脱支架 再狭窄
  • 简介:日本学者Tei于1995年提出了一种无创综合评价心脏整体收缩和舒张功能的超声检查指标-Tei指数(亦称心肌工作指数),此参数不受心脏几何形态及心脏瓣膜返流等因素的影响[1]。本文分析了Tei指数与心肺运动耐指标(6分钟步行距离及运动峰耗氧等指数)的相关性,同时进一步探讨了Tei指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运动耐的预测价值。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TEI指数 运动耐量 相关性 心肺 心脏瓣膜返流
  • 简介:目的研究口服负荷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非瓣膜病、非冠心病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有症状就诊的房颤患者89例,最近房颤持续发作在48h以内,既往无心力衰竭表现及其他心外病症,并排除瓣膜心脏病、冠心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肝肾功能损害.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和毛花甙C组.普罗帕酮组一次顿服普罗帕酮负荷450mg,2例体重<45kg患者给予300mg,4例体重>80kg患者给予600mg.毛花甙C组静推西地兰0.4mg,4h后仍为心房纤颤则追加0.2mg.密切观察患者心律、速率、血压、症状等变化,记录从给药到房颤转复的时间及转复瞬间心电图情况.比较二组患者4h和8h内房颤转复率及转复时间.结果普罗帕酮组共45例,其中4h内转复23例(51.1%),平均转复时间为(1.5±0.3)h.毛花甙C组共44例,其中4h内转复11例(25.0%),平均转复时间为(2.9±0.7)h.4h内普罗帕酮组房颤转复率明显高于毛花甙C组(P<0.05),4h内平均转复时间亦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对于新近(≤48h)发生的不伴有心功能不全、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的房颤,口服负荷的普罗帕酮是一种快速、简便、安全的转复方法.

  • 标签: 普罗帕酮 心房颤动 心律失常 冠心病 治疗
  • 简介:目的:对基层卫生应用卡托普利治疗门诊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从我卫生院门诊部于2012年8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中抽取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依照抽签的方式随机给予其中60例患者卡托普利治疗(A组),另60例给予牛黄降压丸治疗(B组),对两组的治疗效果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并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结果通过相应治疗,在总有效率上,A组为83.3%(50/60),B组为71.7%(43/60),甲组显著高于乙组(P〈0.05);相比治疗前,两组在治疗后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上均得到了改善,而在改善幅度上,A组要好于B组(P〈0.05);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两组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基层卫生院门诊高血压患者来说,应用卡托普利治疗可起到显著的效果,有着较高的安全性以及较好的服药依从性,价格实惠,值得推广。

  • 标签: 基层卫生院 卡托普利 门诊高血压病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通过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观察其对血浆微小RNA-126(miR-126)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16例已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的A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标准治疗组56例,给予标准药物治疗;反搏治疗组60例,除标准药物治疗外,于PCI治疗后1周即予以36h(每天1h、每周治疗6d、连续6周)的反搏治疗。另外,选择20名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法测定PCI治疗后1d、2周、7周后miR-126血浆表达,同时全程记录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情况。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MI患者血浆miR-126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反搏治疗组血浆miR-126表达在反搏治疗前与标准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治疗后血浆miR-126表达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疗效优于标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促进miR-126的表达,血浆miR-126表达将成为评价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新标志物。

  • 标签: 心肌梗死 反搏动术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miRNA-126
  • 简介:农村人群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很低,而且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分散于各个自然村,对患者的追踪和管理造成难度。因此,如何在基层社区开展对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有效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已成为当前防治工作重点之一。

  • 标签: 农村 高血压病 综合干预 卫生院发展
  • 简介: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nCPAP)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合并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最大摄氧(V·O2max)的影响,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CHF合并中重度OSAHS患者83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0例)及nCPAP治疗组(43例),治疗6个月,测定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V·O2max值,比较两组差异。结果:治疗6月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nC-·PAP治疗组AHI[(27.5±6.2)比(6.8±1.2)]显著降低,LVEF[(0.45±0.07)比(0.48±0.05)]及VO2max值[(16.5±3.5)ml·kg^-1·min^-1比(19.2±3.4)ml·kg^-1·min^-1]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以改善已接受基础药物治疗的CHF合并中重度OSAHS患者通气功能、心功能和最大摄氧

  • 标签: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心力衰竭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简介:目的观察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耗氧、肌酸磷酸激酶(CK)和心电图变化的影响。方法入组2012年12月-2014年12月于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医院诊断为AMI患者共12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53例)和试验组(69例),所有患者入院后排除溶栓禁忌,对照组患者予支持治疗、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150万U和口服阿司匹林300g等常规治疗;试验组予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尿激酶,治疗后持续观察心肌耗氧情况、肌酸磷酸激酶和ST段变化率(ST段在用药后降低的与用药之前的比值)的变化。结果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心电图ST段变化率、血管再通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经治疗后5d,两组血压差异不明显(P〉0.05),试验组心率、心肌耗氧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患者CK值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开始时几乎无差异(P〉0.05),而在16h、20h、24hCK值分别为23.32±7.73,17.45±7.44和8.47±3.4有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患者CK酶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峰值前移小于16h。结论尿激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效果确实可靠。

  • 标签: 尿激酶 阿司匹林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危重症患儿际转运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际转运的232例先天性心脏病危重症患儿的转运前、中和NJL科监护病房(pediatricintensivecareunit,PICU)后的临床资料、转运距离、时间和患儿的转归。结果232例患儿,男152例,女80例;年龄1个月~12岁,中位年龄5个月;体质量2.5—25蝇,中位体质量5.5k;转运花费时间20—990min,中位时间156min;转运距离是74。620km,中位距离204km,其中47.2%的患儿转运距离100~200km,中位距离148km。转运过程中需要呼吸机正压通气的患儿56例(24.1%),无1例死亡。转运的患儿均人住广东省人民医院PICU,其中治愈及好转220例(94.8%),放弃治疗9例,死亡3例。结论配备专业的转运队伍,做好转运前的充分准备,转运中的密切监护和及时的处理,能提先天性心脏病高危重症患儿的际转运安全性和预后。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院际转运 危重症 儿童
  • 简介:哈医大二心血管病医院于2004年11月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哈医大二心脏病治疗及研究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心血管整体化医疗模式。

  • 标签: 心血管病医院 哈医大二院 医疗模式 心脏病
  • 简介:夏日炎炎,艳阳高照,正午时分,正是人们午休时间。本刊记者带着充满向往的心情,再次来到广州市干部疗养,一进入广州市干部疗养的大门,眼前波光鳞鳞的游泳池,便让人顿感夏日的清凉。

  • 标签: 疗养院 广州市 五官科 放射科 颈椎病 干部
  • 简介:目的观察负荷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后近期心肌损伤、心肌灌注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1年10月在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行PCI治疗的UA患者56例,按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在术前7d给予负荷阿托伐他汀40mg/d,术后两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24h、3d检测血清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MBisoenzymeofcreatinekinase,CK-MB)、血肌钙蛋白(troponinI,TnI)、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浓度;术前、术后即刻评估TMI心肌灌注分级(TMImyocardialperfusion,TMP)情况,并记录术后随访3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术后24h血CK-MB、TnI浓度明显升高,术后3d较前有所下降;治疗组血清CK-MB、TnI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7,P=0.046);两组术后NO水平明显升高,以治疗组升高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PCI治疗前、后治疗组TMP0/1级的发生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P=0.019);术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0.7%低于对照组21.4%,治疗组整体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病情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治疗前给予负荷阿托伐他汀能改善UA患者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减少心肌损伤,可能降低术后3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减轻病情严重程度,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肌损伤 阿托伐他汀
  • 简介:目的探讨前急救护理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胸痛缓解率、心肌梗塞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资料查证分析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以来我院急诊科胸痛中心收治的1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中筛选4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实施前急救护理分为两组,对照组9例给予常规入院诊疗治疗,观察组40例在入院前实施前急救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从实施急救到入院后胸痛缓解率、心肌梗塞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胸痛缓解97.50(39/40)明显高于对照组77.78%(7/9),心肌梗塞并发症及死亡率对比为2.50(1/40)vs33.33(3/9)和0(0/40)vs22.22(2/9),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前急救护理,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及时救治,可以降低心肌梗塞并发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实施。

  • 标签: 院前急救护理 不稳定性心绞痛 胸痛缓解率 心肌梗塞并发症 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