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有关运动平板试验的分析、报道十分多见,大多是关于阳性率、相关血管、运动中心律失常等的研究.我们曾分析随运动时间的增加,心率上升缓慢与运动量不相符的临床意义.而终止运动心率迅速下降至基础或低于基础心率未见报道,本文分析8例运动终止后心率迅速降至基础或低于基础心率的典型心电图资料,重点讨论其原因和临床意义.作者单位:271200山东省新泰市人民医院心电图室

  • 标签: 运动平板试验 心率 心电图特点 终止 临床意义 运动后
  • 简介: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后心率恢复(heartraterecovery,HRR)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2例行平板运动试验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3例)和非冠心病组(19例)。对比分析两组间年龄,性别,吸烟史,静息心率,运动峰值心率,是否伴随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平板运动试验后1、2、3、4、5、6、7min的HRR,并以运动后1、2minHRR作为冠心病诊断标准,与传统ST段压低法比较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符合率。结果冠心病组运动后1minHRR显著低于非冠心病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心率快速恢复期长于非冠心病组。运动后1minHRR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符合率均高于传统ST段压低法。结论平板运动试验后1minHRR可作为筛查及诊断冠心病的有效指标。

  • 标签: 心率恢复 平板运动试验 冠心病 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
  • 简介:目的:观察飞行员是否存在与飞行相关的自主神经平衡的改变,并探讨其改变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进行健康体检的飞行员128例(飞行员组),以及年龄匹配、怀疑冠心病而冠状动脉CT无异常发现的健康者104例(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心肺运动试验,测量运动时间、峰值心率(HRmax)、心率恢复指数(HRRindex,包括运动后30s,1、2、3、4、5min的HRRindex,即HRRindex30s、HRRindex1……),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分析。结果:两组运动时间和HRmax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飞行员组HRRindex30s[(16.5±7.7)次/min比(11.0±6.9)次/min],HRRindex1[(29.5±10.3)次/min比(24.9±9.8)次/min],HRRindex2[(48.2±12.6)次/min比(43.4±14.2)次/min]和HRRindex30s/HRmax[(11.0±4.7)%比(7.0±4.1)%]显著降低,P〈0.05或〈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RRindex1与运动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2,P=0.03),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224,P=0.01)。结论:飞行员运动心率恢复较慢,可能反映了自主神经适应性平衡改变。

  • 标签: 心率 自主神经系统 运动试验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年龄心肌炎患儿的心率心率变异(HRV)改变的特点和相关性。方法对120例心肌炎患儿进行24h全程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心率及HRV。结果不同年龄心肌炎患儿心率范围不同,年龄越小心率越快;24h内连续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5分钟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全程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R-R间期之差大于50ms的心搏次数占总心搏次数的百分比(PNN50)。随年龄增长其数值增高,24h内每5分钟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男女HRV比较无差异。结论心肌炎患儿HRV短时动态心电图检测不能良好显示患儿HRV病态变化,长时间、多指标对病情检测更可靠。

  • 标签: 心肌炎 心率变异 儿童
  • 简介: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大血管疾病均可引起心力衰竭(心衰)。心衰时,机体会启动一系列代偿机制,如心脏前负荷增加、心肌肥厚、交感兴奋性增强、RAAS激活等。心肌肥厚以心肌纤维增多为主,能源供体的线粒体也相应增多。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protein2,UCP2)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质子转运体,通过将内膜外的H+转运回线粒体基质,导致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 标签: 解偶联蛋白 线粒体内膜 UNCOUPLING 心脏前负荷 大血管疾病 代偿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家庭运动脏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于安徽省省立医院就诊AMI并行PCI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心脏康复组25例(男性21例,女性4例),予以早期家庭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对照组25例(男性19例,女性6例),仅接受常规运动康复教育及护理。两组均在PCI后48h内和术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通过EchoPac-120软件分析基线与4周随访结束时整体和局部应变值。结果4周随访结束时心脏康复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及死亡各1例。心脏康复组整体和局部应变值和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结论早期家庭运动脏康复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后患者的心室功能。

  • 标签: 心脏康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capacityofhearrate,DC)与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在评价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方面的应用。方法对73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5名正常人群对照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离线计算DC、HRV时域指标并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DC及HRV各时域指标均比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组DC与HRV中的总标准差(SDNN)呈正相关(r=O.597,P〈O.01),与差值均方根(RMSSD)呈正相关(r=O.569,P〈0.01),与pNN50呈正相关(r=0.501.P〈0.05)。结论DC和HRV各时域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检测的指标。

  • 标签: 糖尿病 自主神经 心率减速力 心率变异性
  • 简介:什么叫心率心脏有多个起搏司令部,最高司令部窦房结的起搏频率60~100次/分钟。第二司令部房室结交界处的起搏频率40~60次/分钟。第三司令部心室肌内20~40次/分钟(请参考本刊2007年第6期作者"正确对待心脏早搏"一文)。正常情况下,由起搏频率最高的窦房结发出冲动,通过心脏内传导系统,兴奋、激动心肌,使心房和心室相继收缩,构成心脏的跳动。当窦房结处于有病的非常时期,第二或第三司令部会相继替代第一司令部窦房结发

  • 标签: 窦房结 心率缓慢 起搏频率 窦性心率 正确对待 司令部
  • 简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应用临床以来,图像质量一直是影响诊断准确性的最重要因素。心率心率变化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各种伪像,从而影响冠状动脉血管腔狭窄程度评估的准确性。本文对124例双源CT(dual-sourceCT,DS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进行研究,探讨心率心率变化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心病 图像质量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窦性心率振荡(HRT)的变化。方法90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和冠心病非心肌梗死(CHD)组(各组均为30例),记录24h动态心电图,计算振荡起始(TO)及振荡斜率(TS)。结果AMI组TO和TS皆异常,分别为(0.018±0.013)ms/RR和(1.73+0.54)ms/RR);CHD组[分别为(-0.042±0.012)ms/RR和(20.30+2.84)ms/RR]与OMI组[分别为(-0.018±0.008)ms/RR和(8.70±2.16)ms/RR]皆在正常范围;三组TO及,TS值比较以及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非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RT趋于异常。

  • 标签: 心率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梗塞
  • 简介: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和心率减速力(DC)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1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研究组)和8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别监测DC和HRV。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DC[(11.99±4.93)ms比(6.62±1.83)ms]及心率变异性的24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129.94±15.22)ms比(63.66±12.13)ms]、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55.52±9.03)ms比(28.25±8.81)ms]和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50ms的心搏数占24h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13.99±5.63)%比(7.29±1.11)%]明显降低,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DC与SDNN、rMSSD和PNN50均呈正相关(r=0.571、0.662、0.763,P均<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呈正相关,可协同作为诊治依据。

  • 标签: 高血压 冠状动脉疾病 心率
  • 简介:目的探讨心率减速率(DC)和连续心率减速率(DRs)在心肌梗死后患者猝死风险的预警价值。方法选自2014年2月~2015年6月接受治疗的20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预后分为猝死组(12例)和非猝死组(18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DC和DRs水平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和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分析DC和DRs水平与心率变异性、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猝死组患者的DC和DRs水平明显低于非猝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猝死组患者24h全部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h每5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非猝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和DRs水平与SDNN、SDANN和LVEF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NN50计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和左室收缩压(LVPS)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猝死患者的DC和DRs水平较低,且与患者心率变异性等密切相关。

  • 标签: 心率减速率 连续心率减速率 心肌梗死 猝死 心率变异性
  • 简介:自2012年ESC心力衰竭(心衰)指南、2013年ACCF/AHA心衰诊断与管理指南、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2016年ESC急性与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的发布,心衰的诊治理念也逐步更新,最新ESC指南根据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将心衰分成3种类型: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HFrEF)、射血分数中间范围型心衰(HFmrEF)以及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FpEF)。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管理指南 左室射血分数 心率 ESC 诊治指南
  • 简介:心功能衰竭是由多种心脏疾病导致的心脏泵血功能的逐渐衰退。有数据显示,在美国480万心衰患者中,其中20%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的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搏动节律,出现不规则的颤动。这种致命的组合治疗非常棘手。多年来,医生在治疗的选择上存在分歧。有的医生倾向于让心律恢复正常,

  • 标签: 房颤患者 组合治疗 心衰患者 心率 心脏泵血功能 心房颤动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心率变异性(HRV)及T波电交替(TWA)变化及相关性。方法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137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组5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87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1例为对照组。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各组HRT、HRV和TWA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TO值显著增高,TS值显著下降,HRV指标(SDANN,ASDNN,VLF,LF,TP,LF/HF)值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最大TWA值增大,在MV5,MV1导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与稳定性心绞痛组比较,TS值显著下降,HRV指标(SDANN,ASDNN,VLF、LF、HF、TP)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O与SDNN、ASDNN、VLF呈负相关(r=-0.18~-0.19,P〈0.05),TS与VLF、LF、HF、TP、SDANN、ASDNN、rMSSD、PNN50呈正相关(r=0.22~0.46,均P〈0.01)。结论同时对HRT、HRV及TWA参数比对评估,可提高对冠心病患者危险性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标签: 冠心病 窦性心率震荡 心率变异性 T波电交替
  • 简介:静息心率是最近才获得重视的一个指标.是指人处于静息状态10分钟以上后测量到的心率。虽然我们对静息心率与心脏病患者预后的关系仍没有充分的理解.但近年也有一些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静息心率可能非常重要.降低静息心率可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静息心率 药物 心脏病患者 静息状态 临床研究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心率对心电频谱的影响。方法:在去自主传出神经的动物上,通过结扎右冠状动脉造成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准确测量两心房间期(AA)和心房波与心室波间期(AV),采用快速傅立叶转换(FFT)的方法将其转换为频域函数进行分析。结果:随着AA起搏间期的缩短,AV间期的频谱变化表现为低频逐渐升高,由400ms时的(8.1±2.7)nu升至250ms时的(47.2±4.41)nu(P〈0.01),高频成分则由400ms时的(85.4±6.2)nu降至250ms时的(34.7±11.4)nu(P〈0.01),而高频、低频比则由10.6±3.2降至0.74±0.29(P〈0.01)。在右冠状动脉阻塞情况下,起搏程序同上,此时AV间期的频谱变化表现亦为低频逐渐升高,由400ms时的(20.9±8.4)nu升至250ms时(63.4±0.1)nu(P〈0.01),而高频成分由400ms时的(65.2±12.3)nu逐渐降低至250ms时的(25.8±10.5)mu(P〈0.01)。其高低频比值也由3.12±2.41降至0.44±0.28(P〈0.01)。结论:随着AA间期的缩短,AV频谱表现为低频逐渐升高,而高频逐渐降低。在缺血情况下,这一趋势没有改变。

  • 标签: 心肌缺血 心电描记术 心率
  • 简介: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方法以动态心电图(DCG)中的SDNN、SDANN、rMSSD和PNN50、LF、HF、Q-T间期变异等指标,对75例冠心病者(A组)和52例正常人(B组)的24hHRV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24hHRV指标明显低于B组(P〈0.01或P〈0.05)。结论冠心病者HRV降低,提示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

  • 标签: 冠心病 心率变异性 临床意义
  • 简介: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来一项关于心房颤动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指出,高龄、吸烟、肥胖、高血压、左心房扩大、左室射血分数减低等容易促进房颤的发生[1].中国的房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房颤患病率为0.77%,根据我国标准人口构成校正后为0.61%,若按目前我国13亿人口计算,我国房颤人数接近800万[2].房颤可以造成心排血量减少、心室率过快或过慢,可加重心肌缺血及恶化心功能,此外房颤所致附壁血栓脱落还可引起体循环栓塞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肌电重构 心肌结构重构 心肌纤维化
  • 简介:心率变异性(HRV)是反映心脏节律随机体状况和昼夜时间而改变的规律。心脏自身节律主要是受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HRV方法学和临床应用进行了广泛研究,肯定了自主神经活动与多种疾病有关。HRV作为一个能够定量反映自主神经的活性及其调节功能的检测方法,对评价心血管疾病和神经内分泌疾病进程中自主神经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它具有简便、无创、可定量、重复性强的特点,已得到公认。现对其在临床中的研究进展论述如下。

  • 标签: 心率变异性分析 临床应用 动态心电图 自主神经功能 心脏节律 自主神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