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红加氧酶-1(HO-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GT重复序列(GTn)决定的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技术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57例CHD患者和44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HO-1基因启动子区域GTn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HD组中H0—1基因启动子区S型等位基因(56.8%比38.6%)及sS基因型频率(36.4%比15.8%)显著降低,L型等位基因(43.2%比61.4%)及LL基因型频率(22.7%比38.6%)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血红加氧酶-1基因启动子区GTn多态性可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红素氧化酶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EPO)联合剂辅助治疗对舒张性心力衰竭(DHF)合并贫血患者心功能、运动能力及贫血的影响。方法:94例DHF合并贫血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6例)和联合治疗组(4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EPO联合剂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6min步行试验,测定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二尖瓣舒张早期峰速减速时间(DT)、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E/A值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BNP、DT值显著下降,E/A比值、6min步行距离显著增加(P〈0.05或〈0.01);且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NT-proBNP[(368.4±110.7)pg/ml比(239±89.7)pg/ml]、DT值[(257.5±73.4)ms比(208.9±59.1)ms]下降更显著,Hb水平[(83.3±9.2)g/L比(122.1±13.6)g/L]、E/A比值[(0.87±0.3)比(1.07±0.27)]、6min步行距离[(367.54±21.08)m比(438.63±20.35)m]显著增加(P均〈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联合剂治疗对舒张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能更好地改善心功能及运动能力。

  • 标签: 红细胞生成素 心力衰竭 舒张性 贫血
  • 简介: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患者高敏肌钙蛋白T(high-sensitivitycardiactroponinT,hs-cTnT)、半乳凝集-3、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贫血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90例CHF患者,其NYHA分级为Ⅱ~Ⅳ级。对90例CHF患者的血清hs-cTnT、半乳凝集-3、hs-CRP及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NYHA分级Ⅳ组患者的hs-cTnT、半乳凝集-3、hs-CRP水平及贫血发生率最高,其次是Ⅲ级组,而Ⅱ级组最低;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s-cTnT与半乳凝集-3、hs-CRP水平密切相关,且血红蛋白水平与半乳凝集-3、hs-CRP水平亦密切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TnT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而血红蛋白与半乳凝集-3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对心功能分级较高的CHF患者,其hs-cTnT、半乳凝集-3、hs-CRP水平及贫血发生率较高,并且心肌损伤与贫血可能与CHF患者心力衰竭炎症密切相关。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高敏肌钙蛋白T 半乳凝集素-3 超敏C反应蛋白 贫血
  • 简介:随着肥胖人群的与日俱增,由肥胖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诸如糖尿病(DM)、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而人类对肥胖的认识自1994年Zhang等成功克隆了一种脂肪组织来源的激素--瘦(Leptin)以来,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 标签: 瘦素 抵抗素 胰岛素抵抗 肥胖 糖尿病 瘦素受体
  • 简介:研究表明,肾-血管紧张系统(RAS)激活在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ACEIs)和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ARBs)阻断RAS可逆转心房重构,从而预防房颤的发生。一些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s)的后续分析提示,ACEIs和ARBs可以减少心力衰竭和高血压忠者房颤的发生率。

  • 标签: 心房颤动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血红蛋白浓度对急性肺栓塞近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患者20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轻、中、重度贫血组3组共52例,非贫血组152例。比较4组患者发病因素差异及出现呼吸衰竭、右心衰竭、休克及30d内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非贫血组与轻、中、重度贫血组患者的既往心、脑、肾、免疫系统等疾病病史、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分布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oxygenpartialpressuredifference,P(A-a)O2]、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pressureofoxygen,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pressureofcarbondioxide,PaCO2、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pro-brain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肌钙蛋白I(troponinI,TNI)、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fattyacid-bindingprotein,H-FABP)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随着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其PaO2、PaCO2呈逐渐降低趋势,P(A-a)O2、NT-proBNP、TNI、H-FABP呈逐渐升高趋势。非贫血组与轻、中、重度贫血组中呼吸衰竭、右心衰竭、休克及30d内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血红蛋白浓度对于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判断近期预后有相应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且随着血红蛋白浓度的降低,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呈升高趋势,其低于正常常提示预后不良,是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近期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血红蛋白 近期预后
  • 简介:目的以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为金标准评价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对于诊断2型糖尿病的可行性。方法对788名无糖尿病史的糖尿病高危患者,行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同时检测HbA1c。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HbA1c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OGTT试验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者423例,检出率为54%;而HbA1c≥6.5%者362例(46%)。ROC曲线最佳切点6.35%,此时灵敏度为0.80,特异度0.89。HbA1c≥6.5%时,灵敏度为0.74,特异度0.93,阳性预测值(+PV)93%、阴性预测值(-PV)77%。Kappa检验显示HbA1c≥6.5%与OGTT标准的诊断结果一致性好(Kappa系数为0.68,P〈0.01)。若增加HbA1c≥6.5%这一指标,糖尿病的检出率可增加至57%。结论HbA1c≥6.5%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提高2型糖尿病的检出率。

  • 标签: 糖化血红蛋白 葡萄糖耐量试验 糖尿病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抵抗、脂联等水平与血压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原发性高血压和肥胖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门诊高血压病人40例,按照体重指数分为肥胖和非肥胖的两个亚组,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并测定其血抵抗、脂联和空腹胰岛等水平,并选取健康查体者45例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非肥胖和肥胖两个亚组,抵抗水平升高[分别为(23.55±2.05)μg/L比(25.95±1.77)μg/L,P〈0.001;比(27.67±1.72)μg/L,P〈0.001];脂联水平降低[分别为(16.45±3.59)μg/ml比(13.45±3.26)μg/ml,P=0.001;比(11.48±2.50)μg/ml,P〈0.001];两个亚组比较,抵抗(P=0.0140)和瘦(P=0.041)均有统计学差别;两亚组抵抗均与收缩压(r=0.445,P=0.049;r=0.516,P=0.020)、胰岛(r=0.506;P=0.023;r=0.871,P〈0.001)、瘦(r=0.494,P=0.027;r=0.449,P=0.047)呈正相关,与脂联(r=-0.711,P〈0.001;r=-0.868,P〈0.001)呈负相关;对照组抵抗与收缩压(r=0.352,P=0.026)、平均动脉压(r=0.486,P=0.001)、胰岛(r=0.392,P=0.012)、瘦(r=0.640,P〈0.001)呈正相关,与脂联(r=-0.337,P=0.034)呈负相关。逐步线性回归显示两个亚组中脂联是影响抵抗的独立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血清抵抗、瘦、胰岛水平升高而脂联水平下降,与血压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脂肪分泌的相关激素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和代偿。

  • 标签: 高血压 瘦素 脂联素 抵抗素
  • 简介: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内皮(ET)和血管紧张Ⅱ(AngⅡ)含量与CHF程度的关系.方法:46例CHF患者作为观察组,46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入选者均于清晨空腹采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和AngⅡ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CHF患者血浆ET、Ang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随着心功能级数的升高,二者的含量也逐步增加(P<0.001).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和血管紧张Ⅱ含量明显增加,且与心力衰竭的程度密切相关.

  • 标签: 内皮素 血管紧张素Ⅱ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血浆内皮素(ET) 充血性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观察及分析高血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对象为90例高血压患者,以血压水平作为依据,分成高血压1级组、高血压2级组、高血压3级组,三组的病例数均为30例。对于全部的病例均展开TC、TG、LDL-C、HDL-C、hs-CRP、Scr、BUN、HbAlc、UAIb、WHR、BMI几项指标的检测,同时进行统计是否存在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吸烟、饮酒等情况。结果比较UAIb以及hs-CRP、HbAlc,同高血压1组、2组相比较,3组显著升高,P〈0.05;hs-CRP同UAIb以及HbAlc具有正相关联性,UAIb跟HbAlc之间具有正相关联性;通过实施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构成微量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Scr、HbAIc。结语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UAIb、hs-CRP以及HbAIc具有互为相关的联系。

  • 标签: 高血压 糖化血红蛋白 微量白蛋白尿 相关性分析
  • 简介:高血压是多重机制的疾病,Laragh将降压药物按照其基本药理作用分为:抗“R”药(anti—Rdrugs),阻滞肾血管紧张系统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肾抑制剂、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ARB),用于治疗血浆肾水平中、高度升高的高血压患者。抗“V”药物(anti-Vdrugs)促尿钠排泄减少体钠含量,减轻体内容量负荷的药物包括利尿剂、钙拮抗剂等,用于治疗血浆肾索偏低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 标签: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高血压 抗高血压药
  • 简介:经过约十来年对维生D的热情的报告,一个专家小组似乎已对这个耀眼的维生转而陷入困惑,新的饮食标准比很多预期的更为谨慎。在1997年修订的膳食指南中,一个由医学会(IOM)召集的小组得出的结论是,没有足够的可信证据支持服用维生D可避免例如从结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到心脏病、关节炎、自身免疫病等一大堆疾病。该小组于2010年11月30日发布报告,该报告对大部分北美人都缺乏维生D的臆断泼了一盆冷水。新指南推荐的维生D摄人量较高,

  • 标签: 维生素D 自身免疫病 专家小组 饮食标准 膳食指南 证据支持
  • 简介:如果说哪种植物是个营养宝库,那一定非坚果莫属,而开心果是坚果中的佼佼者。1粒小小的开心果,至少包含以下8种有益物质。油酸。油酸含量占开心果所含脂肪的一半以上,它是最主要的一种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被认为是最有益于心脑血管健康的脂肪酸。维生E。在开心果中,具有较强抗氧化作用的维生E可以保护不饱和脂肪酸,使其免于被氧化,在人体内,维生E有助于延缓衰老、保养皮肤、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原花青。开心果紫红色的果衣中含有丰富的原花青。研究发现,

  • 标签: 开心果 营养素 单不饱和脂肪酸 抗动脉粥样硬化 抗氧化作用 维生素E
  • 简介:高血压病(EH)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发展和血管紧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内皮(Endothelins,ET)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异常有关.我们于2000年3日~2001年12月对应用一平苏治疗前、后高血压病36例患者血浆ET及AngⅡ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一平苏 高血压 血浆内皮素 血管紧张素 EH 药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时间、不同病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中可溶性E选择、P选择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缺血性卒中患者54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型(26例)、中型(16例)和重型(12例);另外选取30名体格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不同时期、不同程度患者和对照组对象血清中的可溶性E选择、P选择的水平。结果①缺血性卒中组患者在发病后12、24、72h和7d血清E选择分别为(53±8)、(60±9)、(70±9)和(51±8)μg/L。P选择水平分别为(18±4)、(25±6)、(30±6)和(21±4)μg/L。②轻型患者在发病后72h血清可溶性E选择、P选择分别为(61±9)和(23±5)μg/L;中型为(80±11)和(41±9)μg/L;重型为(84±12)和(49±10)μg/L。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中的可溶性E选择、P选择水平升高,可以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血清学指标之一。

  • 标签: 脑缺血 E选择素 P选择素
  • 简介:目的评价肾-血管紧张系统阻滞剂对造影剂相关肾损害的影响.方法全面检索国内外关于肾-血管紧张系统阻滞剂对造影剂相关肾损害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y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论文共有11篇.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造影剂肾病发病率(CIN%)[OR=0.49,95%CI0.32~0.75,P<0.01]、造影前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变化(△Scr)[MD=-4.33,95%CI-6.66~-1.99,P<0.01]、血管造影前后血肌酐变化(△eGFR)[MD=4.59,95%CI1.75~7.43,P<0.01]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本系统评价,血管紧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能有效降低CIN发病率.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造影剂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系统评价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不同人群尿微量白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的比较,对尿微量白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的意义做出评价。方法将2013年7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检测的患者,分为糖尿病肾病组(a1)、糖尿病组(a2)、正常组(b),对着三组分别进行尿微量白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通过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肾病组尿微量白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显著高于糖尿病组,同时糖尿病组显著高于正常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微量白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能够作为检测糖尿病肾病的指标,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尿微量白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肾病 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紧张Ⅱ(AngⅡ)、血管紧张(1-7)[(Ang(1-7)]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ACS患者134例,同时选取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浆AngⅡ、Ang(1-7)水平及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比较ACS各分型组间上述指标差异,评价AngⅡ、Ang(1-7)对于ACS患者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上述指标与ACS的相关性。结果AngⅡ、Ang(1-7)与cTnI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及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AngⅡ、Ang(1-7)与cTnI呈正相关(P〈0.01),AngⅡ、Ang(1-7)及cTnI对于ACS患者心肌梗死均具有诊断价值(P〈0.01),cTnI尤为显著,进一步绘制ROC曲线提示AngⅡ、Ang(1-7)及cTnI诊断界值分别为:51.23pg/ml、42pg/ml及0.3ng/ml(P〈0.01),AngⅡ、Ang(1-7)对于ACS患者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优于cTnI(P〈0.05),而AngⅡ与Ang(1-7)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型ACS患者AngⅡ、Ang(1-7)及AngⅡ/Ang(1-7)比值有统计学意义,AngⅡ、Ang(1-7)对于ACS患者病情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管紧张素类 肌钙蛋白I 相关性
  • 简介: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脊液中氧合血红蛋白(HbO2)、还原氧合血红蛋白(HbDeoxy)和正铁血红蛋白(HbMet)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及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并观察SAH后脑动脉血流速度与氧合血红蛋白是否相关.方法选择发病后24h内入院的SAH患者共27例.分别于患者发病的第1、3、5、7、10、14天行腰椎穿刺取脑脊液,离心后取上清液,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量HbO2、HbDeoxy及HbMet的浓度,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绘趋势图并进行相关分析,并用经颅多普勒(TCD)对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进行监测.结果SAH患者HbO2的浓度在发病第3天开始上升,在第7天达到高峰,为1.4×10-2mmol/L,与第1、3、14天相比,P<0.05;HbDeoxy的浓度在第5天开始上升,在第7天达到高峰5.5×10-3mmol/L,与第1、3、5、14天相比,P<0.05;而HbMet的浓度随时间只是轻度上升,在第14天达到高峰7.5×10-3mmol/L,与其他天相比P>0.05.用TCD测得MCA的血流速度从第5天开始升高,到第7天达到高峰111.2cm/s.对MCA的血流速度变化与HbO2的浓度变化行相关分析,r=0.906,两者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支持HbO2是引起SAH后慢性脑血管痉挛的主要启动因子之一这一假说,并暗示了HbDeoxy也可能是致挛因子.同时证明了SAH后脑动脉血流速度与HbO2有相关性及TCD在脑血管痉挛诊断中的价值.

  • 标签: 氧合血红蛋白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并发症 脑脊液 还原氧合血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