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phospholipaseA2,Lp-PLA2)与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抗炎功能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高血压患者、60例冠心病患者及40名健康体检者,检测各组血脂四项、Lp-PLA2;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高血压患者、冠心病患者、健康人血浆样本中提取HDL,将各组患者的HDL与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HUVEC)共同孵育,流式细胞术检测HUVEC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celladhesionmolecule-1,VCAM-1)表达量,从而比较各组HDL抑制黏附分子表达的能力。结果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Lp-PLA2浓度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HDL抑制ICAM-1及VCAM-1表达能力较健康对照组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PLA2浓度与ICAM-1表达水平(回归系数为1.02,t=3.12,P=0.018)及VCAM-1表达水平(回归系数为0.98,t=1.22,P=0.022)具有正相关性。结论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HDL抑制ICAM-1及VCAM-1表达能力减弱;Lp-PLA2浓度越高,HDL抗炎能力越弱。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高血压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高密度脂蛋白 细胞黏附分子
  • 简介:目的探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胆红素及炎性指标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6年2月因胸痛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055例,其中冠心病组741例,根据Gensini评分或SYNTAX评分中位数进一步分为两组,定义为轻度病变组及重度病变组。314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浓度(IBIL)更低,炎症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病变组与重度病变组相比,TBIL、DBIL及IBIL更高,hs-CRP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LDL-C、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是重度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BIL、HDL-C是重度冠心病的独立保护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TBIL诊断冠心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758(95%CI:0.731~0.783)。当TBIL诊断临界值取14.7μmol/L时,其诊断效能最高,敏感性为72.0%,特异性为71.6%。结论血清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总胆红素是重度冠心病的独立保护因素,hs-CRP是重度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胆红素 炎症指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分析对比冠心病患者与正常群体血液检验中血小板相关参数及心肌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0例为观察组、以同期前来我院体检的正常群体5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血液检测并分析其血小板相关参数及心肌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细化对比的情况下,心绞痛患者组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高敏心肌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磷化酶-同工酶MB等心肌标志物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中的心绞痛患者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在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等指标上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中心绞痛患者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肌肌钙蛋白I、心肌肌钙蛋白T、肌酸磷化酶-同工酶MB等血液检测指标上与正常群体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值得关注。

  • 标签: 冠心病 正常群体 血小板相关参数 心肌标志物
  • 简介:目的分析山西省脑卒中筛查现状,进一步研究山西省脑卒中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1年~2015年山西省内7家基地医院、10家协作医院、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8家乡镇卫生院≥40岁的336158例个体,通过填写脑卒中高危人群风险评估表,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等方法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并将筛查结果进行网络直报。结果①5年内共筛查336158例人群个体,筛出脑卒中患者11053例(占3.29%),高危人群54311例(占16.16%);②山西地区脑卒中危险因素主要有:吸烟、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房颤或瓣膜心脏病、缺乏运动或轻体力劳动、明显超重或肥胖和脑卒中家族史,其中高血压,缺乏运动或轻体力劳动和吸烟居于前三位;③脑卒中危险因素构成比以60~69岁年龄段最高,脑卒中发病率以60~69岁年龄段最高,危险因素构成比例越高,脑卒中患病率越高。结论山西地区≥40岁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为3.29%;脑卒中危险因素以高血压,缺乏运动或轻体力劳动者和吸烟者为主要危险因素,危险因素构成比例越高,脑卒中患病率越高。本研究可为今后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脑卒中筛查 危险因素 患病率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ICU中的60例心脏骤停患者进行研究,全部患者均接受心肺复苏治疗,其中复苏成功的患者有40例,复苏失败的患者有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总结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结果复苏成功组心脏骤停原因中窒息、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所占比重与复苏失败组差异不明显,P>0.05,复苏成功组原发疾病中泌尿系统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衰竭所占比重与复苏失败组差异不明显,P>0.05;复苏成功组机械通气实施率高于复苏失败组,肾上腺素大剂量使用率高于复苏失败组,心脏骤停3分钟内抢救率高于复苏失败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心脏骤停时间都是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临床应该加强对这些因素的控制,最大程度保障心肺复苏效果。

  • 标签: ICU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在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状态下,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清白蛋白及胆红素等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2015年我院6个科室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合并危及生命的疾病,如严重的心动过缓、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各种慢性疾病终末期等.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10%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和生化指标.结果①共入选1113名患者,其中杓型组783例、非杓型组330例.两组间年龄[(62.7±14.5)岁比(68.7±13.8)岁]、冠心病(145例比97例)、脑卒中(226例比119例)、糖尿病(142例比8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30例比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9例比42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杓型组总蛋白[(68.3±6.2)g/L比(68.3±6.2)g/L]、白蛋白[(42.6±4.1)g/L比(41.5±4.4)g/L]、前白蛋白[(243.6±65.1)g/L比(299.4±69.2)g/L]、白球比例(1.71±0.35比1.65±0.35)均高于非杓型组(P<0.05).杓型组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0.308±0.066比0.321±0.070)低于非杓型组(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年龄、合并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血清白蛋白浓度及直胆/总胆比值是血压昼夜节律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白蛋白、直胆/总胆比值与血压的昼夜节律相关.

  • 标签: 血压 杓型 非杓型 昼夜节律 白蛋白 胆红素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和偏头疼的相关性。方法将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内科住院部收治的400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10μmol/L为分界点及是否并发偏头痛,把所有患者分为4组:H型高血压并发偏头痛组(A组)、单纯H型高血压组(B组)、非H型高血压并发偏头痛组(C组)及单纯非H型高血压组(D组)。比较4组观察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血脂浓度、血清Hcy浓度、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的差异。对H型高血压并发偏头痛组及非H型高血压并发偏头痛组用偏头痛生活品质问卷(migrainespecificqualityoflifequestion,MSQ)评分评价。结果高血压并发偏头疼患者Hcy浓度、高血压病程显著大于高血压不并发偏头疼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患者MSQ评分与血清Hcy浓度呈负相关(r=-0.03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数据分析表明血清Hcy浓度>15μmol/L是偏头痛发生的重要威胁因子。结论高血压患者随着血清Hcy浓度升高和高血压病程增长,会导致偏头疼发病率增加,Hcy浓度超过15μmol/L是偏头痛发生的重要威胁因子。

  • 标签: H型高血压 非H型高血压 偏头痛 相关性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患者冠脉Gensini积分及血浆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的相关性,了解Lp(a)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80例非急性冠脉综合征择期行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成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组(对照组),单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和(或)主干病变组。多组间两两血浆Lp(a)浓度及Gensini积分比较采用LSD-t检验进行分析;Lp(a)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分析选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分析。结果4组间Lp(a)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三支组和(或)主干病变组Lp(a)浓度与Gensini积分有弱相关性(Sr=0.281,P=0.042)。结论在严重冠脉病变患者中Lp(a)浓度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浆脂蛋白a GENSINI积分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房颤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8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并发房颤将其分为房颤组(n=37)和窦律组(n=61).收集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疾病史、心功能检查、实验室检查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BNP与房颤的关系.结果房颤组患者年龄、术后24hLVEF大于窦律组,术后24h血清BNP、hs-CRP水平高于窦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龄、术后24hLVEF、术后24hBNP、术后24hhs-CRP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868、1.285、1.784、1.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血清BNP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房颤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5(95%CI0.794~0.915),血清BNP最佳临界值为107.28pg/m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6.35%、82.11%,准确度为75.29%.结论血清BNP水平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24h内及时检测可作为预测房颤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利钠肽 冠状旁路移植术 心房颤动 预测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与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7年4月于石家庄市第-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9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48例,年龄50~78岁,平均(62.11±3.49)岁.存在焦虑抑郁纳入研究组(n=41),不存在焦虑抑郁纳入对照组(n=58).通过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测定焦虑抑郁水平,包括HADS总表(HADS-t)、焦虑亚量表(HADS-a)和抑郁亚量表(HADS-d).检测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脂氧素A4(LXA4)、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以及硝酸甘油介导的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NMD).结果研究组患者HADS-t、HADS-a及HADS-d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血清MPO、LXA4、CRP、IL-8及TNF-α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sV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MD和NM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合并焦虑抑郁的冠心病患者血清MPO、LXA4、CRP、IL-8、TNF-α及sVCAM-1水平与HADS-t、HADS-a及HADS-d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5),而FMD、NMD与HADS-t、HADS-a及HADS-d评分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合并焦虑抑郁的冠心病患者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更严重,且炎症因子水平与焦虑抑郁水平呈正相关,血管内皮功能与焦虑抑郁水平呈负相关.

  • 标签: 不良情绪 冠心病 炎症反应 作用机制.
  • 简介:目的运用多普勒显像仪观察高血压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厚度(EAT),并探讨EAT和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患者的冠脉造影评分(Gensini)分高评分组(≥40,n=80)和低评分组(〈40,n=100)。分折两组EAT厚度,超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血糖,血脂等关系。结果高血压患者冠脉病变高积分组的EAT厚度高于低积分组,超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在两组中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EAT的厚度与冠脉病变Gnisini积分呈显著相关性。

  • 标签: 心外膜脂肪组织 高血压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肌酐(Cr)、尿酸(UA)、甲状旁腺激素(PTH)的关系。方法根据Hcy水平将189例高血压患者分为Hcy正常组(68例)和Hcy升高组(121例)两组,检测其Cr、UA、PTH水平,分析Hcy与Cr、UA、PTH的关系。结果Hcy升高高血压组患者Cr[(78.65±27.75)μmol/Lvs(61.96±10.97)μmol/L,P〈0.01]、UA[(370.34±93.54)μmol/Lvs(328.04±80.78)μmol/L,P〈0.05]、PTH[(59.51±11.95)pg/mlvs(37.30±10.18)pg/ml,P〈0.05]显著高于Hcy正常高血压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发现高血压患者中Hcy水平与PTH呈正相关(r=0.66,P〈0.05)。结论Hcy升高的高血压患者易出现Cr、UA、PTH升高,且Hcy水平变化与PTH相关

  • 标签: 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肌酐 尿酸 甲状旁腺激素
  • 简介: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能够捕获并抑制病原微生物扩散,杀灭并清除病原体,同时也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这种中性粒细胞的不同于趋化、吞噬的杀菌方式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NETs不仅仅出现在血栓和斑块中,而且可能在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动脉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NETs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中性白细胞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P选择素水平判定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4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收治9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hsCRP、P选择素水平将其分为两组,A组为46例hsCRP和P选择素水平联合升高的患者,B组为52例hsCRP和P选择素水平非联合升高的患者。同时选取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人4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对照组和研究组hsCRP、P选择素水平,对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人员均随访30d,统计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adversecardiacevents,MACE)发生情况,并与hsCRP、P选择素水平对比,探讨hsCRP、P选择素水平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中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血hsCRP和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可知,研究组患者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组患者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sCRP、P选择素水平显著升高,联合检测对预测MACE具有较高阳性率,可作为判定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检测指标。

  • 标签: 不稳定心绞痛 高敏C反应蛋白 P选择素 近期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与心室重构及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8月~2018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23例慢性心衰患者为病例组,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其分为NYHAⅡ级组(n=47)、NYHAⅢ级组(n=41)、NYHAⅣ级组(n=35),并于同期随机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n=40)。采用酶循环法测定各组血清TBA水平;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室重构参数包括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PWD)、左心室后壁收缩末期厚度(PWS)、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IVSS)及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研究TBA与心室重构参数及炎症因子指标的关系。结果病例组血清TBA水平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患者NYHA分级越高,血清TBA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心室重构参数LVPWT、PWD、PWS、IVSS、LVMI大于对照组,且随着患者NYHA分级越高,心室重构参数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患者NYHA分级增加,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表明,慢性心衰患者血清TBA水平与心室重构参数LVPWT、PWD、PWS、IVSS、LVMI呈正相关性(r=0.243~0.392,P<0.05),也与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hs-CRP水平呈正相关性(r=0.394~0.427,P<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血清TBA异常升高,且与心室重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早期检测TBA或可辅助临床评估慢性心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总胆汁酸 心室重构 炎症反应 相关性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及WanFangData数据库,搜集多囊卵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3月10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病例-对照研究和6个队列研究,共计175785例患者,其中多囊卵巢综合征组23320例,正常组15246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多囊卵巢综合征组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OR=1.26,95%CI:1.14~1.39,P<0.00001)。结论与正常人相比,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心血管疾病 体质指数 脂蛋白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T波顶点至T波末端(Tp-Te)的心电图特征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接受治疗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情,例如是否出现过室性心跳加速或者心室颤动等,将其分为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和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对患者不同分组的Tp-Tec、Tp-Te、Tp-Ted进行观察,从而对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进行辨别和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发现,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Tc和Tp-Te都要比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长;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SV值和LVEF值均高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而NT-proBNP值和CTnl值均低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Tp-Tc和Tp-Te与其NT-proBNP值和CTnl值均成正比,而与SV值、LVEF值、SDNN值和PNN50值均成反比。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p-Te心电图特征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作为患者在临床上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

  • 标签: 急性心机梗死 心电图 室性心律失常 关系 分析探讨
  • 简介: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大鼠氧化应激水平与炎症因子、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80~200g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只)、心衰模型组(8只),饲养8周后,检查并比较两组心功能、血流动力学等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介素(IL)-10和IL-18的水平,以及抑制凋亡蛋白Bcl-2和促凋亡蛋白Bax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衰模型组SOD[(140.37±7.84)KU/L比(80.89±6.65)KU/L]、IL-10[(63.04±10.84)pg/ml比(25.24±4.08)pg/ml]水平及Bcl-2/Bax[(1.58±0.20)比(0.45±0.65)]比值明显降低,MDA[(4.48±1.26)μmol/mg比(15.99±2.44)μmol/mg]、IL-18[(249.92±24.65)pg/ml比(442.29±32.98)pg/m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01)。Pearson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心衰大鼠Bcl-2/Bax与SOD、IL-10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52、0.783,P均=0.001),与MDA、IL-18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644、-0.917,P均=0.001)。结论: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氧化应激水平升高,炎症因子比例失衡,加速蛋白凋亡,从而加重心衰。

  • 标签: 心力衰竭 大鼠 超氧化物歧化酶 白细胞介素类
  • 简介:目的观察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南京江北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6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左室肥厚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高血压伴左室肥厚)和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无左室肥厚),同时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析三组受试者外周血Th1、Th2、Th17细胞比例及Ang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水平变化,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外周血Th1、Th17细胞比例及Th1/Th2值均显著大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5),而三组患者外周血Th2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AngⅡ及AT1R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外周血AngⅡ、AT1R水平与Th1、Th17细胞比例及Th1/Th2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Th1、Th17细胞比例及AngⅡ、AT1R水平均明显升高,这可能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左室肥厚 高血压 T细胞亚群 血管紧张素Ⅱ
  • 简介:目的研究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管生成素2(Ang-2)与慢性心力衰竭(CHF)预后的相关性,以期为有效评估CHF患者预后提供有效指标。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CHF患者129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将其分为生存组98例与死亡组31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糖尿病、高血压与心肌梗死等基本资料,收缩压、舒张压、LVEF、Ang-2及利钠肽(NP)等生化指标水平,并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死亡组相比,生存组性别、年龄、BMI、糖尿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生存组收缩压、Ang-2、NP水平分别为(140.02±6.30)mmHg、(5.69±0.30)pg/ml、(2.70±0.28)pg/ml,低于死亡组的(145.05±6.11)mmHg、(5.92±0.17)pg/ml、(2.94±0.13)pg/ml,而LVEF为(47.54±3.97)%,高于死亡组的(43.29±3.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ng-2是CHF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VEF是保护性因素(P均<0.05)。结论临床工作中可通过联合检测LVEF与Ang-2水平,对CHF患者的预后进行有效的评估。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左室射血分数 血管生成素2 预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