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阿尔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变性导致的认知和记忆功能下降。情景记忆丧失一直被认为是其重要特征,因此认为其是影响认知的第一要素,也是最明显的症状。AD诊断标准强调有记忆障碍及其他认知功能的损害,包括执行或视觉空间功能,语言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丧失。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记忆障碍 认知障碍 语言障碍
  • 简介:阿尔海默病(AD)足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病变,患者表现为进行性智力、记忆力及认知功能降低,严重影响社会及职业功能和生活质量。AD最显著病理特征是神经细胞间大量的老年斑、神经元细胞内由双螺旋丝(PHF)构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s,NFT)以及弥漫性神经元脱失及突触的丧失。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淀粉样Β蛋白 神经元
  • 简介:目的探讨标记物^18F-FDDNP在脑断层扫描(PET)显像中诊断阿尔海默病(AD)的价值。方法分别对7例AD患者(AD组)、6例血管性痴呆(VaD)患者(VaD组)及6例智能正常老年对照者(NC,NC组)进行^18F-FDDNP脑PET,显像,受试者分别在药物注射后5min、25min和45min采集图像。结果AD患者3个时段放射性清除情况与其他2组图像有明显的不同。药物注射45ndn后脑内放射性清除率较VaD组、NC组明显减低。结论^18F-FDDNP脑PET显像是诊断AD的一个有效的影像学指标。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淀粉样Β蛋白 痴呆 血管性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军队高龄患者阿尔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可能的危险因素,分析早年电磁场暴露史与AD发生的关系。方法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男性高龄AD患者80例为病例组,以年龄分层抽样按1:2的比例,从同次调查中认知功能正常的高龄老年人中随机抽取同性别150例为对照组(年龄〉90岁且无足够正常对照,则按1:1配对)。2组危险因素调查通过查阅干休所既往病历及与知情人面访进行。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AD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脑梗死、脑外伤史、痴呆家族史和电磁场暴露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后多因素分析显示,电磁场暴露史和脑外伤史为AD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及95%C1分别为4.30(1.33-13.98,P〈0.05)和3.41(1.15-10.14,P〈0.05)。结论脑外伤史和电磁场暴露史是高龄老年人患AD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脑梗死 电磁场 职业暴露 脑白质疏松症 危险因素
  • 简介:国外已广泛应用蛋白质组学从脑组织、脑脊液、血浆等方面对阿尔海默病(AD)进行研究,而我国的研究也正在与国际同步展开^[1]。下面主要从AD患者脑组织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蛋白质组
  • 简介:阿尔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类型,约占50%,年龄≥65岁人群中AD的患病率为5.4%[1].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抗胆碱酯酶药物及针对β淀粉样蛋白(β-amyliodprotein,Aβ)的修饰疗法等仅可改善患者的症状或延缓疾病进程,而不能逆转疾病进程.但AD早期干预可使疾病进程推迟5年,使AD患者减少57%,因此,AD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是当前紧要任务.有研究发现,AD病理、生理过程的启动要比其临床症状的表现早10~25年[2].这为AD的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2009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提出的AD诊疗指南将AD分为3期:AD临床前期(即AD高危人群)、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和老年痴呆期.作者单位:张清华(250021,济南,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记忆障碍 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旁路血流量测定,说明瞬时血流测定(transient-timeflowmeasurement)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方法停跳或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2例,在完成远近端血管吻合后,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应用瞬时流量测定仪(medi-stimbutterflyflowmetre)行旁路流量测定.测定平均流量(meanflow,Qm)、搏动指数(pulsatilityindex,PI)和逆向血流百分比(diastolicbackflow,%Insuf),并记录流量曲线。结果62例手术旁路176根,流量为(23±10)ml/min,PI为3.8±1.7,逆向血流百分比(8±7)%。其中有1例左冠状动脉优势型术中测得左前降支(1eftanteriordescendingartery,LAD)旁路Qm为2ml/min、PI为33.3,术后发生心绞痛,另2例术中测得旁路Qm小于2ml/min、PI大于20,经重新吻合后Qm大于10ml/min、PI小于5。结论瞬时血流量测定有助手术医生及时发现和纠正移植血管存在的问题.防止术后心肌梗死发生,有助于判断手术预后。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流量 搏动指数 测定
  • 简介:目的探讨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扎普司特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28只,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剂(PBS)组和扎普司特组,每组14只。参照改良的Koizumi等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部缺血模型。经静脉分别注入PBS及扎普司特(10mg/kg)1ml,用激光多普勒流量仪连续测定缺血侧及对侧皮质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皮质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后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扎普司特组缺血侧皮质的局部脑血流量较PBS组升高了30%±11%,而对侧没有升高;cGMP为(160±46)fmol/mg蛋白,与对侧皮质的(131±30)fmol/mg蛋白及PBS组的(106±29)fmol/mg蛋白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扎普司特组和PBS组大鼠的皮质梗死体积分别为(135±16)、(202±64)mm^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扎普司特通过提高脑缺血侧大脑皮质的cGMP而提高了局部脑血流量

  • 标签: 脑缺血 局部血流 环GMP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 简介:目的探讨营养学指标对β-淀粉样蛋白(Aβ)显像阳性的阿尔海默病(AD)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10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变性病科记忆痴呆门诊就诊的AD患者40例作为AD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示踪剂为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及11C标记的匹兹堡化合物B,以确定符合AD的病理改变。另外选同期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相匹配的门诊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认知正常组。收集2组临床资料,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D的影响因素。结果AD组血清总蛋白[(69.23±3.28)g/Lvs(72.49±5.44)g/L]、维生素B12[(415.76±192.71)ng/Lvs(545.24±316.86)ng/L]及体质量指数[(22.77±2.70)kg/m2vs(24.67±3.59)kg/m2]均低于认知正常组(P〈0.05,P〈0.01)。在校正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及血管危险因素后,较低水平的血清总蛋白(OR=0.846,P=0.004)、叶酸(OR=0.833,P=0.020)及体质量指数(OR=0.817,P=0.042)与AD独立相关。结论较低水平的营养学指标可能加重AD发生与发展。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中低收入地区的中老年人应进行营养状况调查,并给予相应的膳食指导,可能对预防AD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营养不良 淀粉样Β蛋白 叶酸 人体质量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Humanin(HN)及衍生物[Gly14]-humanin(HNG)在体内是否存在对实验性阿尔海默病(AD)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健康雄性小鼠8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9只)、β淀粉样蛋白(Aβ)模型组(15只)、HN治疗组(30只)和HNG治疗组(30只)。HN组又分为10μmol/LHN组和100μmol/L,HN组,HNG组又分为10nmol/LHNG组和100nmol/LHNG组,4组均于3、7、14天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HN治疗组和HNG治疗组3、7、14天GFAP阳性细胞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和Aβ模型组均减少。3、14天100μmol/LHN组GFAP阳性细胞数少于10μmol/LHN组(P〈0.05);3、7、14天100nmol/LHNG组GFAP阳性细胞数少于10nmol/LHNG组(P〈0.05)。3天100nmol/LHNG组GFAP阳性细胞数少于100μmol/LHN组(P〈0.05)。结论在体内,HN和HNG可以减少因Aβ25~35毒性引起的GFAP的表达,这种改变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证实了它们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海马 星形细胞 淀粉样Β蛋白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
  • 简介:目的探讨替非班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收录了2013年2月-2016年10月期间,60例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采用分组法讨论,每组30例,对照组单一使用PCI,观察组采用替洛非班+PCI的方式,于1—12个月内回访调查、复查冠脉造影等,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性。本次患者均于发病0—14天内行PCI术,包括急诊及择期手术,结合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掌握患者病变状态。介入治疗前,选用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术后每天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手术过程中使用肝素8000。10000U。观察组手术过程中冠脉内注入盐酸替非班101μg/kg;静脉维持量,每天0.1μg/kg。结果本次从梗死相关血管(IRA)、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血流等进行对比,且统计并发症、不良心脏事件(MACE)等,对比2组患者病变状态。对照组TIMI血流3级发生率86.7%(26/30),观察组93.3%(28/30)(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观察组3.3%(1/301,对照组13.3%(4/301(P〈0.051;观察组出血并发症皮下出血或牙龈出血等3.3%(1/30),对照组3.3%(1/301;结论由此可见,替非班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效果更优越,不仅改善了术后血管的TIMI血流,也有效控制不良事件、并发症,支架内再狭窄等。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封死 介入治疗 应用
  • 简介:目的:研究血栓抽吸联合使用替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因STEMI行直接PCI治疗患者98例,其中单纯行血栓抽吸48例(血栓抽吸组),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入替非班50例(联合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以及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随访情况。结果:(1)住院期间,与血栓抽吸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2.3±0.6)级比(2.7±0.3)级]、TIMI血流3级率(72.9%比90.0%)、术后90minST段50%回落率(52.1%比74.0%)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而术后无复流明显降低(18.8%比4.0%,P=0.038);(2)随访6个月,联合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血栓抽吸组明显提高[(58±6.3)%比(51±5.6)%,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使用替非班既可有效减轻STEMI患者冠脉内的血栓负荷,又可改善心功能。

  • 标签: 血栓栓塞 心肌梗死 抽吸 替罗非班
  • 简介:保护、改善和重建脑微循环是治疗脑梗死的关键。葱白提取物是应用祖国医学“通阳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用药,实验研究证明其疗效肯定。因“心主血脉”,脑脉亦为心所主,故治疗心脉不通的葱白提取物是否亦适合于脑缺血的治疗?本研究试图通过观察葱白提取物对脑缺血大鼠脑血流量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含量的影响,为临床应用“通阳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脑血流量 缺血大鼠 提取物 葱白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对妇产科手术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讨等比重哌卡因腰麻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两组患者分别采用重比重哌卡因与等比重哌卡因进行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分析结果无显著差异;等比重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7.90%,低于重比重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5.42%,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等比重哌卡因药物,能够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且并发症相对较少,适合临床应用。

  • 标签: 等比重罗哌卡因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妇科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替非班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心肌梗死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于我院行急诊PCI治疗的124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术中使用普通肝素)和替非班组(术前给予盐酸替非班)。测量比较两组在PCI术前,术后2h、6h和36h的一氧化氮(NO)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以及两组住院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与术前比较,常规治疗组术后2h、6h和36h的NO浓度均显著降低,vWF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替非班组术后2h、6h和36h的NO浓度无显著改变(P均〉0.05),仅2h、6h的vWF浓度显著升高(P均〈0.01),36h的vWF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879)。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替非班组术后2h、6h、36h的NO浓度[6h:(40.46±9.79)μmol/L比(54.84±10.76)μmol/L,36h:(49.42±9.82)μmol/L比(55.39±12.34)μmol/L]显著升高,vWF浓度[6h:(243.14±19.99)μmol/L比(121.58±18.92)μmol/L,36h:(223.38±19.76)μmol/L比(105.32±23.05)μmol/L]显著降低,P〈0.05或〈0.01。替非班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4.8%比16.1%),P=0.040。结论:急诊PCI治疗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替非班能够显著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提高再灌注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替罗非班
  • 简介:目的观察替非班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中的疗效。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常规给药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替非班治疗。观察两组术前术后TIMI分级情况及术后主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梗死血管TIMI分级3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周主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梗死血管血流情况,减少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

  • 标签: 替罗非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乳内动脉(LIMA)-大隐静脉(SV)Y型复合桥血管的术中即时血流量以及术后中期通畅率.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24例在上海新华医院心胸外科接受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术中应用Y型复合桥血管(LIMA-SV).术中使用TrFM进行桥血管血流测定.出院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评估桥血管通畅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OPCAB,平均吻合移植血管(2.5±0.5)支,术中无中转体外循环.住院期间无死亡患者.SV单根组和SV序贯组之间Y型复合桥血管主干(近端LIMA)的平均血流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远端LIMA(LIMA-LAD)平均血流也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SV序贯组的SV主干的平均血流高于SV单根组[(24.6±9.8)ml/min比(19.2±5.7)ml/min],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之间不同靶血管的搏动指数(PI值)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冠状动脉CTA显示,所有桥血管的总通畅率为96.7%(59/61),其中LIMA桥的通畅率为100%(24/24),SV桥的通畅率为94.6%(35/37).结论LIMA-SVY型复合桥血管能够为SV和远端LIMA提供足够的血流,中期通畅率良好,对不能获取右乳内动脉或桡动脉且合并升主动脉钙化的患者是一种良好的替代方案.

  • 标签: 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即时血流量测定 Y型复合桥血管 通畅率 大隐静脉序贯桥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氙(Xe)-CT评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脑血流量变化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脑血流速度的关系。方法对7例在SAH后1~4d和7~14d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2次Xe—CT检查。用自动皮质6分区模式和手工画法测量大脑中动脉(MCA)等血管分布区(每例患者双侧大脑半球10个感兴趣区,7例患者共70个)的脑血流量。在Xe—CT检查后1h内,采用TCD检测MCA血流速度,比较MCA供血区脑血流量与TCD检测的血流速度的相关性。结果Xe—CT检测7例患者SAH后1~4d双侧MCA供血区平均脑血流量为(48±12)ml·100g^-1·min^-1,7~14d为(43±15)ml·100g^-1·min^-1。TCD检测SAH后1~4d双侧MCA平均流速为(165±73)cm/s,7~14d为(151±70)cm/s。Xe—CT检测的MCA供血区局部脑血流量与TCD检测的MCA血流速度比较,SAH后1~4d的左侧MCA的脑血流量与血流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0.869,P〈0.05),SAH后1~4d的右侧MCA和7~14d的双侧MCA的脑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均呈负相关,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e—CT能获得脑血流量绝对值,可用于动脉瘤性SAH患者的脑血流量评价。TCD检测的MCA流速与Xe—CT测得的局部脑血流量可能无明显相关性,有待于扩大样本,继续深入研究。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局部血流 血管痉挛 颅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哌卡因配伍芬太尼自控硬膜外镇痛在无痛分娩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待分娩疼痛的产妇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不采用阿片类镇痛药情况下,进行常规处理;观察组采用哌卡因配伍芬太尼自控硬膜外镇痛进行分娩。分别观察两组产妇镇痛后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失血量以及新生儿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产妇的疼痛程度减轻;产妇第一产程时间明显缩短,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失血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哌卡因配伍芬太尼硬膜外镇痛效果显著,有效缩短了产妇第一产程时间,有利于母婴安全,应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罗哌替啶 芬太尼 硬膜外镇痛 无痛分娩
  • 简介:目的观察盐酸替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82)和对照组(n=82)。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替非班[静脉负荷量0.4μg/(kg.min),30min后以0.1μg/(kg.min)维持,持续48~120h]。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6h及30d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36h及30d后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2.4%和6.1%对照组分别为:12.2%和18.5%,两组患者36h及30dMACE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及显著血小板减少。结论NSTE-ACS患者在常规药物基础上联用盐酸替非班治疗可减少MACE的发生率,但增加轻微出血的发生率。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盐酸替罗非班 不稳定型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