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伽马刀对海绵海绵血管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0年6月至2016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经伽马刀治疗的海绵海绵血管瘤患者35例,其中男13例,女22例。术前均经MRI确诊,术后经组织病理证实或经MRI进一步验证。伽马刀肿瘤周边照射剂量为11~16Gy,平均(14.3±1.1)Gy,45%~50%等剂量线覆盖,确保视交叉受照射剂量低于8Gy。术后第1年,分别于术后3、6、9、12个月进行随访,以后1次/年,患者来院进行临床疗效、手术相关并发症及肿瘤体积的评价。结果35例患者随访12~77个月,平均(36±4)个月,全部病例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视神经损伤及新的颅神经损伤。有症状患者28例(80.0%),症状改善率为96.4%(27例),其中症状改善15例(53.6%),症状消失12例(42.9%),无变化1例(3.6%),未发生症状恶化。症状改善时间为术后2~7个月,平均(3.7±0.3)个月。影像学随访显示,35例经伽马刀治疗的海绵海绵血管瘤患者,治疗后肿瘤体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0.9)cm^3比(32.6±3.6)cm^3,t=8.492,P〈0.01];肿瘤体积缩小率≤25%、26%~50%、51%~75%、≥75%分别有3(8.6%)、2(5.7%)、8(22.9%)和22(62.9%)例。结论伽马刀治疗海绵海绵血管瘤安全性好,疗效明确,可作为该病首选的治疗方式,但需长期随访观察其远期疗效。

  • 标签: 血管瘤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 海绵窦 伽马刀
  • 简介:目的探讨MRI对脑部海绵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至2007年间我院诊断为脑部海绵血管瘤23例,患者采用GE0.5T和1.5T超导型MR机,行脑部常规和部分增强扫描和MRA成像(15例),9例行DSA检查,14例行手术治疗,23例全部行CT扫描。结果海绵血管瘤MRI具有明显特征性表现,但病灶周围组织大部分无水肿,病灶无占位表现,病灶内未见异常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检查病灶内有轻度的不均匀强化。结论MRI检查是诊断海绵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它能准确显示海绵血管瘤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病灶内的出血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对淀粉样血管(CAA)和小动脉玻璃样变的血管进行形态学观察,以期了解不同的病理机制.方法利用ABC法对10例CAA、8例脑血管玻璃样病变和8例非病患者尸检标本的小动脉壁血管间质以及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对照组小动脉β-A4为阴性,Ⅰ、Ⅲ、Ⅴ型胶原呈阳性反应,Ⅳ型为弱阳性.病例组CAA患者中层细胞外间质β-A4为阳性,Ⅳ型胶原和层蛋白纤维型胶原明显阳性,外层改变轻微.结论CAA细胞外间质淀粉样物质异常沉积,层蛋白和Ⅳ型胶原堆积及纤维型胶原缺失;小动脉玻璃样变则是各型胶原层蛋白异常堆积于小动脉中层,且肌动蛋白减少.

  • 标签: 脑淀粉样血管病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细胞外基质
  • 简介:目的:观察皮质激素治疗放射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放射性病患者19例,给予皮质激素为主的综合治疗.结果:19例患者中痊愈4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3例,显效率为57.9%,总有效率为84.2%.结论:皮质激素为放射性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规则、足疗程使用可以提高疗效.

  • 标签: 皮质激素 放射性脑病
  • 简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subcorticalarterioscleroticencephalopathy,SAE),又称宾斯旺格(Binswangerdisease,BD),是一种血管性痴呆,由德国学者Binswanger于1894年经过病理学证实后最先报道。SAE最初主要依靠病理学诊断,因此检出率较低。截至1987年,文献报道尚不足50例,因此曾被认为是罕见。随着CT、MRI等检查方法的广泛应用,SAE检出率逐渐增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外文献报道,

  • 标签: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神经影像学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92例急性脑血管(ACVD)并发心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ACVD患者心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3.01%,大部分心综合征患者在ACVD两天内发病,多数于两周内随病情改善而好转;心脏损害的表现主要为心电图的复极异常、心律失常以及心肌酶谱不同程度的升高。出血性卒中、近中线结构的损害及意识障碍的患者并发心综合征发生率更高。结论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特定部位受损导致对心脏神经支配紊乱,神经、体液调节障碍,血管病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有关。应对ACVD加强心脏监护,积极诊治心综合征。

  • 标签: 脑血管障碍 心肌梗塞 心律失常 心电描记术 发病率
  • 简介:目的探讨标记物^18F-FDDNP在断层扫描(PET)显像中诊断阿尔茨海默(AD)的价值。方法分别对7例AD患者(AD组)、6例血管性痴呆(VaD)患者(VaD组)及6例智能正常老年对照者(NC,NC组)进行^18F-FDDNPPET,显像,受试者分别在药物注射后5min、25min和45min采集图像。结果AD患者3个时段放射性清除情况与其他2组图像有明显的不同。药物注射45ndn后脑内放射性清除率较VaD组、NC组明显减低。结论^18F-FDDNPPET显像是诊断AD的一个有效的影像学指标。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淀粉样Β蛋白 痴呆 血管性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 简介:目的:观察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治疗缺血性的疗效。方法:将87例缺血性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加用ILIB治疗,比较两组间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LIB治疗缺血性可提高疗效,减少病残率。

  • 标签: 低能量HE-NE激光 血管内照射 ILIB 缺血性脑病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烟雾临床特征及实施硬膜颞浅动脉融通术(EDAS)的预后。方法根据患者第1次手术时的年龄,将2004年1月-2010年12月317例接受EDAS的儿童烟雾病患者分为3组:幼儿组(年龄〈3岁,16例),学龄前组(年龄36岁,42例),青少年组(〉617岁,25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3组患者中,手术干预前脑梗死发生率幼儿组(81.2%,13/16)和学龄前组(69.0%,29/42)显著高于青少年组(48.3%,125/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41,P〈0.01);(2)手术干预前原脑梗死体积增大或在不同部位脑梗死再发率幼儿组(62.5%,10/16)高于学龄前组(31.0%,13/42)和青少年组(3.9%,10/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437,P〈0.01);(3)总体预后优良率为86.4%(274/31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26,P〈0.02)。结论烟雾幼儿患者病情进展迅速,临床预后差;对儿童烟雾病患者及早实施EDAS安全有效。

  • 标签: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儿童 脑梗死 预后 脑硬膜颞浅动脉融通术
  • 简介:白质颅内分布范围不同,病变后导致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脑室周围白质病变多呈帽、细线状或月晕。较小的帽或点可无症状,进展较慢;深部白质病变多呈点、片状或大片融合。其病变后进展迅速,可产生认知功能障碍、情感波动异常、步态不稳、小便失禁等多方面临床表现,为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和家庭问题。

  • 标签: 脑白质病 进行性多灶性 高血压 高血糖症 血脂异常 血脑屏障
  • 简介:国外已广泛应用蛋白质组学从组织、脑脊液、血浆等方面对阿尔茨海默(AD)进行研究,而我国的研究也正在与国际同步展开^[1]。下面主要从AD患者组织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蛋白质组
  • 简介:缺血性脑血管的重要发病机制在于血流中断所引起的组织缺血.传统的CT和MRI检查仅能显示已经发生梗死的组织,而不能显示梗死前脑组织的一段时间长短不等的缺血状态.灌注成像检查作为一项正在普及的检查手段,可以及时的捕捉到脑梗死前的这段缺血时期,从而对指导临床诊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 标签: 脑缺血 脑梗死 诊断显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简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指围产期、新生儿期由于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引起的脑损伤性疾病,轻者可治愈,重者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和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脑瘫、癫痫等)。将CT和MRI技术应用于HIE的研究是儿科神经影像学诊断的重要分支。随着MRI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

  • 标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影像学诊断 MRI技术 弥散加权成像 损伤性疾病 新生儿窒息
  • 简介:目的探讨硬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治疗出血型烟雾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2002年12月—2011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七医院行双侧EDAS治疗、术后采用DSA随访的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项目包括性别、首次手术年龄,术前出血次数、代谢情况(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评估、脑出血类型、是否合并脑缺血症状、烟雾分期、大脑后动脉是否受累及是否有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任意一项),这些因素对血管重建效果的影响。结果①对85例(170侧大脑半球)术后6~43个月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8)个月。170侧大脑半球血管重建有效率为50.6%(86/170)。2例在随访期发生再出血,DSA显示颅外血管已向颅内大量代偿。②单因素分析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EDAS的有效率逐渐降低(P=0.003);出血前有缺血症状(P=0.0001)、术前脑代谢降低或缺损者(P=0.0001)及术前多次出血者(P=0.057)血管重建的效果更好。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919,95%CI:1.163~3.167,P=0.011)是影响出血型烟雾病患者手术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出血前有缺血症状(OR=0.252,95%CI:0.067~0.952,P=0.042)、代谢降低或缺损(OR=0.016,95%CI:0.004~0.060,P=0.000)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年龄越低、出血前有缺血症状、代谢障碍者的血管重建效果更好。

  • 标签: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颅内出血 脑血管重建术 治疗效果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结合-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烟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7例烟雾病患者。采用Matsushima(1990)的分型标准,27例患者中6例为第3期,11例为第4期,7例为第5期,3例为第6期;以缺血首发21例,出血首发6例。27例均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与-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相结合的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同侧颞浅动脉2个分支吻合,1例行双侧手术。术中采用多普勒超声,术后采用CTA、DSA观察吻合血管通畅情况,并采用TCD、CT灌注评价血流改善情况。结果:①吻合口通畅情况:27例患者吻合口全部通畅。7例DSA复查显示,与间接手术相关的脑膜动脉和颞中深动脉均与皮质动脉之间形成新生血管吻合。②血流改善情况:26例术后1周内复查CT灌注成像,显示吻合侧血流量、血容量及血流峰值时间明显优于对侧。③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缺血患者术后TIA未再发作,原有缺血症状改善或消失;6例出血患者随访至今,未再有出血。④并发症:1例Ⅳ型患者术后第3天CT复查显示,距吻合口约3~4cm的前方左侧额叶出现新发小片梗死灶。全部患者未出现由于破坏原有自发血管吻合、颞肌占位效应及过度灌注等并发症。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直接吻合术结合-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对烟雾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脑血管重建术
  • 简介:目的研究红蛋白(Ngb)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将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8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和SAH组(72只),SAH组再分为模型建立后3、6、12、24、48及72h共6个亚组(每组12只)。通过改良后视交叉池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应用WesternBlot、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SAH后不同时间点组织中Ngb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水平变化和分布。结果①WesternBlot结果显示,大鼠正常组织中Ngb含量较少(0.56±0.14)。SAH后3h组织中Ngb表达蛋白水平开始升高(0.77±0.16),24h达到高峰(1.27±0.1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后逐渐下降。②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大鼠组织NgbmRNA从SAH后3h开始增加,6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至72h基本下降到对照组水平。其中6h及12h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③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组织中有少量Ngb表达阳性细胞,但多呈弱阳性表达,且在颞叶皮质表达较多,海马区也有少量表达;SAH后Ngb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并且多数呈强阳性表达,在颞叶皮质增高最明显。结论大鼠SAH后脑组织内Ngb蛋白及mRNA水平表达均上调,提示Ngb可能参与对SAH后早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红蛋白 蛋白质印迹法 免疫组织化学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翼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以下简称MMC)及羊膜移植手术对预防翼胬肉复发的作用。方法常规手术显微镜下翼胬肉切除并充分止血、泪阜颞侧球结膜下巩膜表面0.3mg/mlMMC溶液棉片放置3分钟,行羊膜移植。术后观察12个月以上,观察复发率。结果101例(121眼)复发6眼,复发率4.95%,治愈率95.05%。结论采用翼胬肉切除联合MMC及羊膜移植手术对预防翼胬肉的复发有明显作用。

  • 标签: 翼状胬肉 丝裂霉素C 羊膜。
  • 简介:动脉夹层是指动脉壁层内的撕裂而导致血液成分通过破损的血管内膜进入血管壁,使血管壁分层,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形成假性动脉瘤。当血流聚积在内膜及中层之间时造成管腔狭窄;当血肿主要累及中膜与外膜时则形成动脉瘤样扩张。动脉夹层(cervicocerebralarterydissection,CAD)是青年卒中的常见病因。在CAD患者中,颈内动脉夹层(internalcarotidarterydissection,ICD)较椎动脉夹层(vetebralarterydissection,VAD)更常见。CAD的病因并不是很清楚,前的颈部外伤史常见,但不普遍。遗传因素,如Ehlers—Danlos综合征、Marfan综合征等可以促进CAD的发病。

  • 标签: 动脉夹层 MARFAN综合征 ARTERY 血管内膜 常见病因
  • 简介:今年5月份《神经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一些广受大家推崇的健康饮食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心脏健康,还有助于保护组织。研究人员对4200多名、平均年龄为66岁的人进行了饮食调查,将他们的饮食质量从0到14分进行了分类。得分为14分的人饮食最健康,他们的食谱中包含了大量的水果、蔬菜、全谷类食品、坚果、乳制品和鱼类,而且糖分的摄入比较有限。

  • 标签: 脑容量 保健品 补充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