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小儿室早的发生与左假腱索的关系.方法室早组为30例,年龄3~13岁.其中男18例,女12例.经体检、心肌酶谱、血电解质、全胸片和心电图检查,除室早外临床无其它阳性发现.正常对照组为30例,年龄3~13岁.其中男15例,女15例,为健康体检儿童.经体检和心电图、全胸片检查无心脏疾患和心律失常.用美国DIASONICS公司2DGAIEWAYFX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2.75MHz.在2个以上切面上看到室间隔至左后壁,室间隔至左心尖,呈条索状或带状回声,不与二尖瓣叶相连,且除外室间隔肥厚、附壁血栓及左肉柱等,即诊断左假腱索.结果室早组30例中发现左假腱索19例,检出率为63.3%.正常对照组30例中左假腱索5例,检出率为16.7%.室早组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小儿室早的发生与左假腱索可能有关系,提示左假健索是室早的潜在发生原因之一.

  • 标签: 小儿 室早 左室假腱索 关系 心律失常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急诊开颅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132例脑血管意外病人被分成两组,局麻+基础麻醉组:为意识清醒或浅昏迷的患者,共计39例,占29.6%;气管内插管静脉普鲁卡因全麻组:为清醒不合作或中度以上昏迷躁动不安的患者,共计93例,占70.4%;其中血压过高采用全麻下控制性降压者18例.麻醉诱导药物为芬太尼4~8mg/kg,琥珀胆碱0.15~0.5mg/kg,硫喷妥钠6~8mg/kg,或依托咪酯0.4~0.5mg/kg,术中用1%普鲁卡因复合剂维持麻醉.结果:全部病人在麻醉诱导及术中麻醉期经过均平稳,对循环影响小,均顺利完成手术.结论:对于脑血管意外急诊开颅手术采用上述麻醉是安全而有效的.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急诊 开颅术 麻醉 普鲁卡因 急性期
  • 简介:目的探讨RonT(U)型性期前收缩的类型与快速性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析31例在入院后发生≥1次由RonT(U)型性期前收缩诱发的快速性性心律失常患者发作时与发作前后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或持续心电监视心电图.结果31例诱发快速性性心律失常的RonT(U)型性期前收缩可分为3种类型:(1)QT间期正常的非长间歇依赖性RonT型性期前收缩;(2)QT间期正常的长间歇依赖性RonT型性期前收缩;(3)长QT(U)间期综合征伴RonT(U)型性期前收缩.各型RonT(U)型性期前收缩及其所诱发的快速性性心律失常有不同的临床与心电学特征.结论RonT(U)型性期前收缩类型与其所诱发的快速性性心律失常关系密切.

  • 标签: RONT 型室性期前收缩 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电描记术
  • 简介: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左腔容积(LVCV)等参数变化对左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DCM组42例.按LVEF降低程度又分为:轻度异常组12例.LVEF44.5±2.39;中度异常组24例,LVEF32.8±3.80;重度异常组6例、LVEF17±3.28。用超声心动图及Simpson法测定并算出LVCV、LVEF等参数。结果:42例DCM患者与健康人比较,LVCV明显增加(P<0.01);而在DCM组内不同LVEF组间,LVCV在中、重度异常组比轻度异常组明显增高(P<0.01);重度异常组与中度异常组比较也有明显增高(P<0.01)。结论:测定结果表明LVCV越大对LVEF负面影响越大。在康复心脏病学中LVCV可作为心功能指标之一。

  • 标签: LVEF DCM 扩张型心肌病 左室射血分数 重度 轻度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左肥厚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衰间的相关性。方法:以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分别检测68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左肥厚(HLVH)患者及30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SHT)患者的心肌供血、心律和心功能。结果:HLVH组心肌缺血、室性早搏的发生率显著高于SHT组;左收缩功能障碍组LVEF,CI明显减低;左舒张功能障碍组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E峰)、E/A、舒张早期减速度显著减

  • 标签: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 左室肥厚 心肌缺血 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右心肌梗死(ARVI)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50例,进行心电图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AMI中合并ARVI18例,发生率为36%.下壁、正后壁AMI23例中合并ARVI12例,发生率52.2%.V3R~V5R导联QRS波呈QS型,其后ST-T有动态改变.部分病例有Ⅰ、aVL、V5、V6导联Q波消失,STⅢ/Ⅱ抬高>1,STⅡ抬高≥1mm,V1~V5导联ST段抬高呈递减性,STV2↓/STaVF↑≤50%等表现.结论AVRI多合并下壁、正后壁AMI.右胸导联异常Q波,动态ST-T改变是ARVI诊断依据,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述改变可作为ARVI诊断线索.

  • 标签: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 AMI 导联 后壁 下壁 心电图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左Tei指数(TeiIndex)对测定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的价值.方法无左肥大的高血压患者30例(Ⅰ组E>A18例,Ⅱ组E<A12例).正常对照组30例.应用超声多普勒方法测定两组左Tei指数.结果高血压病组无论E>A,E<A组,左Tei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Tei指数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的可靠方法.

  • 标签: TEI指数 高血压病 心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方法观察15例小儿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心电图变化.结果全部病人心律失常为持续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控制原发病后心律失常消失.结论儿童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多为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等诱发所致,治疗原发病可控制.

  • 标签: 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原发病 心电图 小儿 抗心律失常药物 临床分析
  • 简介:本文总结从1975年~1995年诊断的永存动脉干13例8例经尸解证实。A1型6例,A2型7例其中8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者中有3例经尸检证实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结果完全符合。本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及胸部X线检查无特异性但结合二维超声心动检查有助于诊断,并可检出合并的其他畸形。

  • 标签: 动脉总干 超声心动描记术
  • 简介:例1患者男,48岁.阵发性心悸反复发作10年,多次治疗,予以异搏定、心律平等静脉注射均可恢复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异常.2000年7月1日因心动过速发作来院记录心电图,P波频率36次/min,与QRS波无关,心室率111次/min,节律规则匀齐,宽QBS波,时限0.14s,呈RBBB型,电轴左偏-80°,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 标签: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心律失常 病例 右束支阻滞 电轴左偏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TCA术中各种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处理体会,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入选的59例AMI患者均进行了冠脉造影及PACT支架术.结果术中共有48例心电监护发现有心律失常发生(发生率81.4%),属于PTCA再灌注心律失常者35例,占全部心律失常的72.9%.非再灌注心律失常13例,占全部心律失常的27.1%,明显低于再灌注心律失常(P<0.01).结论AMI急诊PTCA术中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危险性大,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术中心律失常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 PTCA术 心律失常 术中 临床特点
  • 简介:本文报道小儿伤寒并心肌炎9例,全部心电图(EGG)显示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AVB),较罕见,文章讨论了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案。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与其心肌损害程度有关。

  • 标签: 小儿伤寒 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 简介:目的观察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发病12h内行急诊PCI.其中急性前壁、急性前间壁心梗10例,急性下壁心梗4例.结果14例患者中,冠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IRA)为前降支8例,回旋支3例,右冠脉4例,13例患者(92.9%)介入治疗获得成功,置入支架15枚,全部获得TIMI血流3级.1例因术中发生室颤,经除颤转为窦性心律后家属放弃手术未能成功.结论对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是积极有效的,安全性高,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住院死亡率.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管形成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支架
  • 简介:分支型性心动过速(FVT)是持发性速的1种,也是折返型性心动过速中折返环位于束支及其分支内的心电图分型名称,现将收集的6例临床表现及对治疗反应等叙述如下。1临床资料6例均为男性,年龄28~52(平均37),4例<35岁,2例>50岁。经体格检查、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具有3年以上反复发作心动过速史,并呈持续性发作,发

  • 标签: 分支型 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