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时间特点,为冠心痛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153例确诊为AMI者1天24h、每年12个月发病分为4个时间段。找出4个时间段的分布规律。结果每天早晨6时至中午12时,每年1~3月是AMI的发病高峰。每日6~12时发生率为38.6%,每年1~3月发生率为39.9%,与其他时间段的发病例数及占总例数的百分比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AMI发病高峰为每天上午。每年的1~3月.发病在我市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 标签: 发病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
  • 简介:目的研究ABO血型与心脏外科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deepsternalwoundinfection,DSWI)发病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心胸外科84例心脏手术后DSW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时间将84例DSWI患者分为2组:早发病组(发病时间<14d)和迟发病组(发病时间≥14d)。收集患者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价ABO血型与DSWI发病时间的相关性。结果早发病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吸烟率及初始手术类型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例均高于迟发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虽然早发病组中O血型患者的比例(46.7%)高于迟发病组(2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初始手术类型等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将O血型作为参照类别,A血型(OR=8.398,95%CI:1.521~46.370,P=0.015)和B血型(OR=11.913,95%CI:1.944~73.007,P=0.007)患者罹患迟发型DSWI的风险是O血型患者的8~12倍。结论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血型为A型和B型罹患迟发型DSWI的风险增加。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外科伤口感染 ABO血型 发病时间
  • 简介:肺炎衣原体(ChlamydiaPneumoniacCpn)是Gvanysten1983年从急性呼吸道患者的咽部中分离出来的衣原体属中的一个新种,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人类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菌。有关文献报道:Cpn不但常引起肺炎、支气管炎,而且可能与心肌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及结节病发病有关。肺炎衣原体

  • 标签: 肺炎衣原体 冠心病 结节病 衣原体属 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呼吸道感染
  • 简介: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近年来,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已被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要内容。本文对秀洲区人群脑卒中发病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

  • 标签: 脑卒中 发病率 病死率 死亡率
  • 简介:每天一杯牛奶,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习惯。不过,虽然牛奶可以在任何时间喝,但是如果选择下面推荐的四个“黄金时间”,营养吸收效果会更好。第一个喝牛奶的黄金时间是早餐后。早餐承担着人体全天能量总需求的25%到30%。牛奶作为一种非常容易消化吸收的天然食物,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不仅可以有效滋润刚刚经历了一整夜空腹状态的肠胃,也可以为人提供充足的能量与营养需求,精神饱满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 标签: 天然食物 营养成分 空腹状态 营养吸收 精神饱满 生活习惯
  • 简介:腹主动脉瘤(abdominalaorticaneurysm,AAA)是多种因素诱导的具有遗传倾向性潜在致命的心血管疾病。一般指一段或数段腹主动脉中层弹性纤维断裂,胶原蛋白降解,血管壁薄弱无法承受血流冲击的压力而出现的病理性扩张最终导致动脉壁膨出形成血管瘤,病程中患者常出现背部或下腹部疼痛。当患者出现撕裂样疼痛时常提示腹主动脉瘤破裂,一旦瘤体破裂将造成内科及外科均无法及时处理的大出血,其死亡率最高可达90%。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遗传 炎症 氧化应激
  • 简介:应激性心肌病是较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病事件,心理、躯体应激、疾病、药物等多种病因均可诱发。早在古时圣经时代、古罗马时期,20世纪40及60年代,学者就已用伤心综合征、“悲伤心脏”描述心理应激与死亡关系,到80年代初Cebelin等报道了无冠心病突然死亡的应激性心肌病病例。该病发病时左心室收缩常呈现特征性章鱼瓶形态,90年代日本学者Sato等首先用章鱼瓶心肌病描述本病典型特征。

  • 标签: 心肌疾病 Takotsubo心肌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
  • 简介:过去有研究袁明:睡眠不足,长时间的工作和身体自然周期的紊乱会干扰司机和飞行员的表现。医疗上亦是否有类同的影响呢?美国著名的克利夫兰临床团队进行了一项类似的研究已确定:加班或长期的轮班会影响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表现。他们分析了18597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后,发现手术时间并没有对预后产生影响。

  • 标签: 手术时间 疗效 睡眠不足 自然周期 医务人员 术后患者
  • 简介:现代人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早晨时间紧,所以早餐通常很简单,甚至路上就解决了;下班后,时间充裕,不论是做饭的心情,还是吃饭的心情,都十分放松,菜式自然就多了几道,吃得也往往多一些。晚餐可以丰富,但仍然要控制进食量,尤其不能吃得过晚,否则易造成血糖的波动并引发并发症。

  • 标签: 现代人 进食量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明确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BHS)发生的时间规律及其持续时间与脑梗死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研究发病24h内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86例,将发生BHS62例作为BHS组。又将BHS组以BHS持续时间分为〈7d组31例和≥7d组31例。另将未发生BHS的24例作为无BHS组。收集患者脑梗死发病后第1、2、3~5、6~8、9~11、12~14天心电图、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B型钠尿肽、心肌肌钙蛋白T、心脏超声、LVEF;入院及住院14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BHS持续时间对预后的影响。结果BHS组患者出现心肌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任意1种异常的时间为(22.7±17.4)h,BHS发生高峰在脑梗死后12~24h。BHS持续时间为(8.2±3.6)d,中位时间为7d。BHS组NIHSS评分(12.8±3.9)分,无BHS组为(7.8±3.1)分,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4)。〈7d组住院时间较≥7d组缩短(P=0.03),〈7d组出院时NIHSS和mRS评分低于≥7d组(χ2=23.3,Plogrank〈0.01;χ2=34.4,Plogrank〈0.01)。结论对可能继发BHS的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心脏监护应≥48h,对患者及时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有可能缩短BHS的持续时间,可能改善脑梗死的临床预后。

  • 标签: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肌酸激酶 肌钙蛋白 利钠肽
  • 简介: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以及对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在内的冠心病治疗水平升高,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患者逐渐增加。同时,随着对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认识的深入,不仅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率也较以往明显升高。另外,引起动脉硬化的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等已成为CHF和CKD的共享病因,

  • 标签: 心肾综合征 发病机制 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中度肾功能不全 慢性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类型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LI)与非LI的危险因素,推测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1日~2014年12月13日入住我院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结果筛选出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LI148例和非LI148例。根据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上病灶数目及位置分为单发LI113例,多发LI35例;单发非LI97例,多发非LI51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L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发LI的心房颤动及同侧颈动脉狭窄≥50%的发生率较多发LI(0.88%vs11.43%,P=0.013;1.77%vs17.14%,P=0.002)、单发非LI(0.88%vs11.34%,P=0.001;1.77%vs16.49%,P=0.000)、多发非LI(0.88%vs9.80%,P=0.018;1.77%vs17.65%,P=0.000)明显低。与单发LI比较,心房颤动及同侧颈动脉狭窄≥50%为多发LI(OR=26.353,95%CI:2.778~250.007,P=0.011;OR=11.483,95%CI:2.202~59.891,P=0.011)、单发非IL及多发非IL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发LI与单发非IL和多发非LI心房颤动及同侧动脉狭窄≥50%等危险因素无差异(P〉0.05)。结论单发LI与多发LI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推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心源性栓塞为多发性LI的重要发病机制,但参与单发LI发病过程的概率相对较少。

  • 标签: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心房颤动 颈动脉狭窄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 简介:研究者们发现打哈欠的时间长度能够指示大脑的容量以及神经元的数量,这进一步能够解释为什么人类打哈欠的时间会长于其它哺乳动物。这一发现是基于像大猩猩、河马以及大象等动物虽然体型大过人类,但大脑的体积却十分小,而且它们打哈欠的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这一事实。这一现象指示了大脑的体积(并非头或身体的大小)与打哈欠的持久度有关。

  • 标签: 打哈欠 哺乳动物 时间长度 持续时间 神经元 大脑
  • 简介: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不同年龄女性高脂血症发病率不同,而且随着年龄增加两者发病率上升,已成为普遍认识。文对1997~1999年在大亚湾区人民医院等三所医院所有检验血脂的内科住院患者2318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高脂血症 年龄 女性 发病特点
  • 简介:目的探讨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分别观察年轻组和老年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史、发病情况、心肌肌钙蛋白T(cTNT)及肌酸磷酸激酶(CK)峰值、溶栓再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死亡率,并加以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年轻组多无心绞痛病史,发病后胸痛明显,CK及cTNT峰值、溶栓再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老年组高.老年组则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结论年轻AMI患者最危险的因素为吸烟、高脂血症及阳性家族史.其发病后胸痛较明显,心肌酶及心肌肌钙蛋白峰值较高,但溶栓效果好,死亡率低,但更应注意年轻人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 标签: 青少年 心肌梗塞 再通率 心律失常 心肌再灌注
  • 简介: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对小动脉的保护作用及其与LA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患者常规行头部CT、MRI、TCD和MRA检查,评估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率、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大动脉闭塞性病变与LA的相关性。结果108例脑梗死患者中,LA的发病率为50.9%,伴有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LA发生率为38%,无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为65%,两者比较P=0.004,而伴有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隙性梗死患者LA发病率为36%,单纯腔隙性梗死患者为73%,两者比较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与高龄(P=0.0001)、腔隙性梗死(P=0.004)明显相关,是L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梗死患者LA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9384)。结论高龄是脑梗死患者LA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腔隙性梗死与脑梗死患者LA间的关系支持小血管病变是LA发生的最主要发病机制,而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存在对于小血管有保护性作用。

  • 标签: 痴呆 血管性 发病率 脑梗塞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血压正常高值(120~139/80~89mmHg)中青年女性人群转归为高血压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随访研究.2006年3月~4月,对北京市沙河镇血压正常高值中青年女性775人进行了基线调查,2009年9月~10月进行复查,了解新发高血压情况,分析基线特征与该人群新发高血压的关系.结果①本研究人群基线平均血压为(126.8±6.7/80.2±5.6)mmHg,3.5年后复查平均血压为(128.2±13.9/79.2±8.8)mmHg.高血压发病率23.5%(182/775).②偏相关分析控制年龄后,基线血压值、腰围、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值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自然对数(LnHomaIR)均与随访血压值相关(P〈0.05).③单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发病率与基线年龄、血压水平、腰围及TC/HDL-C值显著正相关(P〈0.05).④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血压值(收缩压、舒张压)、年龄和腰围增加新发高血压的危险,OR值及95%CI分别为1.050(1.021~1.080)、1.051(1.016~1.087)、1.041(1.010~1.073)和1.036(1.011~1.061).结论北京市沙河镇地区血压正常高值女性高血压的发病率较高,年龄,基线血压水平及腰围是影响中青年女性血压正常高值人群转归为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中青年女性 血压正常高值 高血压 发病率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调查驻湘部队老年男性干部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方法:于2006年3月1日~2006年11月30日,选择来我院门诊体检的年龄≥60岁驻湘老年男性干部,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横断面研究,以中国糖尿病协会的建议为诊断标准,对老年男性干部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进行了分析。结果:驻湘部队老年男性干部人群的代谢综合征(MS)患病率为20.5%,肥胖患病率44.8%,高血压为47.1%,高血糖为26.8%,高血脂为22.5%。高龄老年组的各项患病率均高于老年组。结论:驻湘部队老年男性干部人群具有较高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代谢综合征和各组分的患病率在不同的年龄段有所不同。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对人群进行干预的研究十分必要。

  • 标签: 流行病学 代谢综合征 患病率
  • 简介: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GT重复序列(GTn)决定的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技术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57例CHD患者和44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HO-1基因启动子区域GTn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HD组中H0—1基因启动子区S型等位基因(56.8%比38.6%)及sS基因型频率(36.4%比15.8%)显著降低,L型等位基因(43.2%比61.4%)及LL基因型频率(22.7%比38.6%)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血红素加氧酶-1基因启动子区GTn多态性可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红素氧化酶 基因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