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自1995年报道cDNA编码的脂素至今仅有10年时间。令医学界惊喜的发现接踵而来:人们研究发现它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等疾病之间有着极有趣的联系。低脂素血症是预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脂素在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多种代谢性疾病,特别是肥胖症、2型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干预和治疗中可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脂素与噻唑烷二酮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噻唑烷二酮 脂联素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心脑血管病变 2型糖尿病 代谢性疾病
  • 简介:大量研究表明,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备的终末分化器官,而且是一个具有多种内分泌、自分泌和旁分泌功能的内分泌器官。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脂肪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与胰岛素抵抗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关系密切,其中新近发现的抵抗素、脂素为研究的热点。以下就有关内容作一综述。

  • 标签: 抵抗素 脂联素 代谢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服用双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但双抗血小板治疗的具体时程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冠状动脉药物支架置入术后双抗血小板药物应至少应用12个月,以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但最新研究发现长期应用双抗血小板药物并不增加患者获益。尤其是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问世后,双抗血小板治疗时程已缩短至3个月。但也有研究者指出,短程双抗血小板治疗可增加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现根据最新临床研究,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抗血小板治疗时程问题进行讨论。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抗血小板 疗程
  • 简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一种生长于胃粘膜表面与粘液层之间的微需氧菌,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Hp感染已被确认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根除Hp能够治愈消化性溃疡且减少溃疡复发率,有效而又被患者所接受的治疗Hp方案仍在努力发展中.目前任何单一药物都不能满意地根除Hp,经多年临床研究出现了多种联合方案.2004年至2005年,我们采用丽珠胃三(由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替硝唑组成的三复合包装片剂)治疗Hp感染的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8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丽珠胃三联 幽门螺杆菌感染 消化性溃疡 慢性活动性胃炎 现报告如下 枸橼酸铋钾
  • 简介:法洛四症是最常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手术效果良好,30年远期生存率约90%。然而根治术后中远期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包括:肺动脉瓣反流、三尖瓣反流、主动脉根部扩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等,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术后远期预后及生活质量。因此,法洛四症患者术后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和管理,在合适的时机对这些并发症进行治疗,以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法洛四联症 肺动脉瓣返流 主动脉根部扩张 心律失常
  • 简介:素是脂肪细胞特异性细胞因子,其血浆水平与胰岛素抵抗、肥胖症、2型糖尿病以及动脉硬化疾病的发病有关。血浆脂素在血管损伤的早期和晚期均具有终止炎症反应,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作用。此外,脂素还可通过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纠正高胰岛素和高糖血症所致的高血压;通过调节代谢降低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多种危险因素。

  • 标签: 脂联素 胰岛素抵抗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对照评估三维超声VOCAL(virtualorgancomputer-aidedanalysis)技术与二维超声测量甲状腺体积的一致性和重复性。方法采用二维超声和三维超声测量50例18~68岁女性成人的甲状腺体积。二维超声测量甲状腺最大切面的3个径线(L、H、W),用经典的椭圆体公式V=0.523×L×H×W计算甲状腺体积;三维超声VOCAL技术先获取甲状腺三维数据,而后用VOCAL技术测量甲状腺体积;最终对比分析两种测量方法。结果三维超声VOCAL技术与传统二维超声测量甲状腺体积,操作者组内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738%、1.59%,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26cm^3,0.22cm^3)、(-0.32cm^3,0.46cm^3);组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xx、0.942^xx,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36cm^3,0.37cm^3)、(-0.75cm^3,0.64cm^3)。三维超声VOCAL技术测量甲状腺体积组内变异系数小、组间相关系数高、95%一致性界限宽度窄,说明三维超声VOCAL技术测量甲状腺体积的重复性优于传统二维超声。结论三维超声VOCAL技术测量甲状腺体积的重复性高,优于传统二维超声,其作为一种安全、简单、易行、精确的测量方法,为临床测量不规则脏器体积提供可靠、有效的新方法。

  • 标签: 甲状腺 体积 三维超声 VOCAL技术
  • 简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ti,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致病因子,与慢性胃炎、胃癌关系密切,根除Hp在治疗上述疾病中有重要意义。我国属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为(63.9±4.3)%,属世界上高感染地区。

  • 标签: 三联疗法 根除 幽门螺杆菌 枸橼酸铋钾 阿莫西林 呋喃唑酮
  • 简介:目的检测脂素水平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在早期糖尿病(DM)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究SIRT1对脂素的调控作用。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42只,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10)、DM组(n=10)、DM+白藜芦醇(RES)组(n=11)和DM+尼克酰胺(NIA)组(n=11)。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DM大鼠模型。进行基础代谢和血清学检测,HE染色法观察肝脏病理结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脂素水平;Westernblotting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肝组织SIRT1和脂素受体(AdipoR)等表达变化。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结果与DM组相比,空腹血糖(FBG)在DM+RES组显著降低(P〈0.05);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DM+RES组显著降低(P〈0.01),在DM+NIA组显著升高(P〈0.05);甘油三酯(TG)在DM+RES组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DM+RES组显著升高(P〈0.01)。与DM组相比较,DM+RES组的脂素水平略有升高(P〉0.05),DM+NIA组血清脂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显微镜下,DM组大鼠肝脏可见不同程度炎细胞浸润、甚至变性,DM+RES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减轻,DM+NIA组大鼠肝脏肝细胞散在小泡性脂滴。与DM组相比较,DM+RES组AdipoR2和SIRT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WISP-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DM+NIA组AdipoR2和SIRT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与DM组比较,AdipoR2和SIRT1mRNA在DM+RES组表达显著增加(P〈0.01),WISP-1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而DM+NIA组AdipoR2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早期DM肝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SIRT1信号分子可能通过调节AdipoR的表达来调控脂素的水平,参与DM内分泌系统的病理生理演变。

  • 标签: 糖尿病 肝损伤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脂联素受体
  • 简介:目的探讨内源性睾酮缺失对血清脂素(Adip)及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观察32例老年前列腺癌睾丸全切患者与30例前列腺次全切或全切以及3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胰岛素(ISN)和C肽、血清Adip以及IR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QUICKI)。结果去势组Adi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1.43±0.79)vs(2.38±0.77)mg/L,P〈0.05],HOMA-I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75±4.84)vs(1.10±3.45),P〈0.01];总睾酮与ISN(r=-0.17,P=0.043)、C肽(r=-0.249,P=0.32)和HOMA-IR(r=-0.781,P〈0.01)呈负相关,与Adip水平(r=0.819,P〈0.01)和QUICK(r=0.420,P=0.026)呈正相关。结论内源性睾酮缺乏可能通过对IR及Adip水平的影响参与调节男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 标签: 前列腺癌 去势 脂联素 胰岛素抵抗
  • 简介:目的分别采用4种方法测定严重烧伤后早期大鼠血糖并比较采用不同检测仪器和标本类型测定血糖结果的差异。方法将2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1(8只)与烫伤组B1(16只),烫伤组B1于伤后12、24h采血(每个时相8只)。另外取2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2(10只)与烫伤组B2(10只),烫伤组B2于伤后12h采血。烫伤组B1、B2大鼠置于(95.0±0.5)℃热水中15s,制作30%总体表面积(totalbodysurfacearea,TBSA)、IU度烫伤模型。烫伤组B1(即时复苏)伤后立即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40ml/kg),烫伤组B2(延迟复苏)伤后6h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40ml/kg)。对照组A1、A2仅37℃温水中15s模拟烫伤,不进行液体复苏。用血糖仪/尾动(静)脉全血法、血糖仪/腹主动脉全血法、分光光度计,股静脉血浆法、分光光度计,腹主动脉血浆法4种方法测定大鼠血糖。结果①与对照组A1比较,烫伤组B1伤后12、24h血糖仪/尾动(静)脉全血血糖、分光光度计/股静脉血浆血糖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A2比较,烫伤组B2伤后12h血糖仪,腹主动脉全血血糖、分光光度计/腹主动脉血浆血糖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对照组A1的血糖仪/尾动(静)脉全血血糖与分光光度计/股静脉血浆血糖比较、对照组A2的血糖仪/腹主动脉全血血糖与分光光度计/腹主动脉血浆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烫伤组B1的血糖仪/尾动(静)脉全血血糖显著低于分光光度计/殷静脉血浆血糖(P〈0.05);烫伤组B2的血糖仪,腹主动脉全血血糖与分光光度计/腹主动脉血浆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4种血糖测量方法均表明血糖升高,用腹主动脉全血采用血糖仪�

  • 标签: 烧伤 大鼠 血糖
  • 简介:目的评价臂踝脉搏波速度测量的可靠性。方法由两名测量者对23名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和7名健康受试者进行臂踝脉搏波速度的测量测量分为两阶段,中间间隔2周,每一阶段在同一天上午(8:30~11:00)和下午(13:30~16:00)分别进行测量。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测量者间和测量者内(不同时间)臂踝脉搏波速度无显著性差异。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测量者间和测量者内臂踝脉搏波速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25~0.992(P〈0.01),组内相关系数为0.924-0.992(P〈0.01);健康受试者测量者间和测量者内臂踝脉搏波速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74-0.974(P〈0.05),组内相关系数为0.672-0.973(P〈0.05)。Bland-Altman图显示,测量者间和测量者内臂踝脉搏波速度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在规范的测量条件下,测量者间和测量者内的臂踝脉搏波速度的重复性好。

  • 标签: 臂踝脉搏波速度 可重复性 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缬沙坦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脂素、TGF-β1、periostin表达影响。方法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观察组,观察组和模型组行VMC造模,空白组正常饲养;空白组、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观察组用缬沙坦干预;检测脂素、TNF-α、IL-8、Periostin、TGF-β1水平,评估炎症积分。结果观察组脂素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和模型组(P〈0.05),模型组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观察组及模型组TNF-α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观察组与模型组心肌组织中TGF-β1、periostin、IL-8水平及炎症积分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缬沙坦可抑制TGF-β1表达,调控脂素、periostin表达,降低炎症因子释放改善心肌组织损伤。

  • 标签: 缬沙坦 病毒性心肌炎 脂联素 TGF-Β1 PERIOSTIN
  • 简介:目的:探讨脂素、瘦素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45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饮酒和甜菜碱组。酶比色法检测肝脏三酰甘油(TG)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脂素、瘦素和TNF-α。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饮酒导致肝脏TG含量增高,血清和肝脏脂素降低、瘦素增高。与饮酒组相比,甜菜碱组肝脏TG减少,血清、肝脏脂素增高,血清、肝脏瘦素无差异。肝脏TNF-α水平存3组问无差异。血清脂素与肝脏TG含量呈负相关(r=-0.605,P=0.000)。血清瘦素、肝脏脂素和瘦素不是肝脏TG含量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血清脂素是预测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提高血清脂素可降低肝脏TG含量.瘦素和TNF-α与酒精性脂肪肝无独立相关性.

  • 标签: 脂联素 瘦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三酰甘油 酒精性脂肪肝
  • 简介:引言众所周知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大脑皮层对缺氧十分敏感,脑缺血缺氧时,氧化代谢障碍造成脑内乳酸性中毒,加重脑组织的缺血、水肿和坏死。各种氧疗对脑缺血、缺氧,改善脑水肿均有治疗作用。但无简便易行的仪机体缺氧变化进

  • 标签: 无创经皮氧分压测量仪 脑血管疾病 脑水肿 血氧分压 血氧饱和度
  • 简介:目的比较二维(2D)与三维(3D)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所得出的相关参数,探讨3D-QCA在分叉病变临床应用中的潜在价值。方法入选176例于我院接受PCI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使用Medis分叉病变软件对所有病变分别进行2D-QCA与3D-QCA分析。得到的参数包括:最小管腔直径,管腔狭窄程度,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程度,病变长度,主支和分支远端分叉角度。比较相关参数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及一致性分析。结果对于主支血管,3D-QCA直径及面积狭窄率小于2D-QCA(63.6±11.5vs71.6±17.5;81.2±11.8vs88.9±12.8,P<0.05);而对于分支血管,3D-QCA直径及面积狭窄率大于2D-QCA(42.0±15.6vs30.2±20.3;54.2±18.2vs47.2±25.2,P<0.05)。3D-QCA所测病变长度均大于2D-QCA。另外,3D-QCA分析出的分叉角度明显小于2D-QCA(50.1±13.5vs53.9±20.0,P=0.006)。各参数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一致性欠佳。结论2D-QCA与3D-QCA在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时所得结果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一致性欠佳。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和发掘3D-QCA在分叉病变分析中的优势。

  • 标签: 二维重建 三维重建 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